重塑关东农耕文化 打造魅力乡村旅游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家村是梨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社会总产值4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先进村”;2013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2017年被评为全市十佳美丽乡村,今年,被农业部中国农村杂志社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蔡家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保护关东农耕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己任,以带动蔡家村人民全面实现小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力推进关东农耕博物馆建设、工匠园建设、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农村“五改”工程建设,全力发展魅力乡村旅游项目,形成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集聚效应,成功打造魅力乡村旅游新模式——“蔡家模式”。目前,梨树各界人士已掀起了“蔡家魅力乡村一日游”的热潮,掀起了赏农耕文化、学工匠精神的热潮。
  一、荟萃农耕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贯彻生态文明
  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结构调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提起。因此,蔡家村认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索美丽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之路,把蔡家柳条边、蔡家关东农耕文化博物馆汇同全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寺院娘娘庙,打造成为一条乡村旅游观光线,外延还可以与“北方巴厘岛”、上三台水库风景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观光线,在此基础上,在观光线上发展棚膜采摘业,农家餐饮业,游客体验等服务业,带动农民致富真正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建设关东农耕博物馆过程中,结合“一名党员一面旗”活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发捐赠农耕文物,自发走村入屯搜集农耕文物,齐心合力完善博物馆筹建工作,在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下,带动全村群众参与进来,从而将一个独具特色、独具韵味的“满族风情古村落”建成,在今天美丽乡村建设的衬托下,以崭新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坚定创建信心,领导率先示范,形成品牌合力
  2015年,四平市委书记赵晓君到蔡家镇调研时指出,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市委书记的一番话让蔡家村找到了抓乡村旅游的突破口,就是要筹建关东农耕博物馆,搜集农户旧时的农耕器具以及用过的物品,以博物馆的建设为核心,带动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集聚发展。蔡家村当机立断,于2015年11月9日召开关东农耕博物馆百日创建启动大会,就是要在100天内建成博物馆,蔡家镇党委书记王志清在大会上说:“要想把事业做成,就要把他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并且要有想做的心,这样就能做成”。这句话把筹建团队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融入到每个成员的心中。大家都卯足劲,五加二、白加黑,干劲十足。所以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在没有充足资金、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蔡家村以极大的信心和决心开启了筹建关东农耕博物馆之路。就要靠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先锋示范的干劲,用时不到100天,搜集到农耕器具、石磨、石碾等物件2000多件。
  三、农耕文化发展,精神文明提升,旅游成果丰硕
  在全国都在抓乡村旅游的大气候下,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农耕文化旅游线路,在蔡家村部柳条边往東三、四社到敬友村七社拓展全长4公里,发展棚膜采摘,建设绿色无公害采摘园,种植草莓、葡萄、油桃、香瓜等十多种经济作物;村部北侧工匠文化园发展观光旅游业;以村部所在地蔡家村二社为核心辐射周围农户建特色农家饭庄群。该村围绕着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三五”规划把文化建设抓住不放,梨树的优势是种植业,做的是农耕文化。为此,成立了“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传承满族文化,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挖掘满族文化,联络各方满族文化精英成立腰鼓、挽绳等满族文化舞蹈队,做满族文化的宣传员,给外地观光旅游者一种独特韵味。留住了好山水、更留下了好民风,充分挖掘历史资源,还原一个个历史场景,将一个个美丽动人传說、自然秀美景观和历史深厚文化结合,赋予百年满族文化以新生命,让人们看到“魅力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孕育出的无限生机。
  四、深挖农耕文化,发展全域旅游,谋划美好蓝图
  充分发挥梨树县东大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迎宾路两侧打造特色庭院采摘,引导迎宾路两侧农户种植绿色有机蔬菜,采用农家肥、不喷洒农药种植,让游客直接到庭院采摘品尝,实现农户足不出户就有经济收入的目的,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餐饮服务业。2015年,山东卫视《为你而歌》栏目组进入蔡家。共有凤凰传奇、阿宝、曹格、李艺彤等明星在蔡家取景、并在农户家体验农家饭菜,借助他们的明星效应,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来推动蔡家村乡村体验游的全面发展,通过宣传吸引消费者到《为你而歌》栏目拍摄现场与明星共同体验蔡家魅力乡村,农家胜境,感受淳朴农家乡愁。目前该村已经发展家农家乐,但农家乐规模、特色、品位和管理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其他知名农家乐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引入外来资金和人才到我村创业投资,引导各农家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把做专、做细、做实、专研、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做大、做强乡村服务产业当中,逐步实现各具特色的餐饮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选取广东省某高校的“农二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派发问卷获得该群体的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自评数据,并在数据的基础上探究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正相关系。最后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探究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關键词:心理资本;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6
期刊
10月13日,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现场会在長春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吉林省政府副省长李晋修等出席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金喜双、省农委主任于强、副主任张永林等参加会议。  会上,山西、江苏、山东、湖南、陕西省就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工作做了典型发言;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介绍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工作进展情况。东北地区秸秆创新联盟、秸秆还田专家介绍了最新科
期刊
鹿圈子村位于生态名城通化县东部,坐落在白鸡峰自然保护区东坡脚下。鹿圈子村因古时安居屯的野生鹿多由此得名,而“鹿圈”又是满语的音译,为挂锅之义,“子”是汉语的口语。鹿圈子村交通便利,南距集安旅游城30公里,北距通化市28公里,幅员面积43.1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259公顷,耕地面积286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村辖8个居民组5个自然屯,全村385户,总人口1138人。该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
期刊
繁荣村坐落在通化县城东部,距县城22.5公里,幅员面积185公顷,耕地面积4206亩,其中水田1450亩,旱田2756亩,森林面积13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全村辖10个居民组、3个自然屯,总户数达430户,农村人口1649人,党员48名,贫困人口113人。2015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标兵村荣誉称号。  一、打造爱国基地,培育文明乡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期刊
这是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草原碧绿、牧羊成群是她如诗的画卷,敖包耸立、哈达传情、奶酒飘香是她古朴的蒙古风情;草碧花鲜、飞鸟栖息、是她特有的自然景观。  查干花镇乌兰花村是地处查干花镇东部的中等行政村,辖3个自然屯,历史悠久,民风民情淳朴。“乌兰”在蒙古语中译为红色,“乌兰花村”即为像红色鲜花一样盛开的村庄。近
期刊
梅河口市李爐乡永强村是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以来,永强村的新农村建设走过了一条由旧村改造型到美丽乡村型的发展道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连续4年被評为梅河口市级标兵村。2015年被吉林省确定为美丽乡村。  永强村是一个丘陵环绕的小山村,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村庄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2011年新农村建设伊始,永强村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怎样确定新农
期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望天鹅新村位于望天鹅风景区,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于2007年投资3000余万元,对该村进行了整村异地搬迁,建成了具有边疆风情和朝鲜族特色的望天鹅新村。几年来,望天鹅新村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通过“项目支书”、“项目妇女”活动载体,大力发展家庭饭店、旅店、旅游纪念品商店等旅游产业,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一个以旅游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期刊
湖光山色绝佳处,雁鸣湖畔小山村。雁鸣湖镇小山村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处,雁鸣湖镇东部,美丽的雁鸣湖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吉林省的东大门。小山村距市区 70公里,距镇区 20 公里,201国道在村外经过,是西览六鼎山东游镜泊湖的必经之地。幅员面积 10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644 公顷,水域面积 350 公顷,公益林地面积 138 公顷。全村有 3 个村民小组,321 户,1062 人,年人均纯收
期刊
永吉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坚持高位推进、高端规划、高度整合,突出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利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15万亩。实现了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四平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达到57.1%,一产增加值GDP占比达到25.1%,农业始终是四平振兴发展的立市之本和坚固基石。为放大优势、做强特色,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提出“农业立市”战略,聚焦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种养结构最优化、优质产品市场化、耕作方式机械化、三产融合最大化、新型农民职业化、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七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四平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全市粮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