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贩子该判死刑吗?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ri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在网络圈很有号召力的呼吁:“建议国家改变惩治贩卖儿童罪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按照以往的惯例,伴随着“是中国人就转”“是妈妈就转”的情绪高八度声浪,这个颇有煽动性的呼吁得到了广泛认同。
  说心里话,当下社会最匮乏的是理性思维和契约精神,而不是随时被点燃的欢呼和怒火。
  对于任何一个成因复杂的社会问题,最危险的结合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尖刻。
  法治公平的根本建立在基于人道的零度情感。
  于是,这一轮激愤无比的呼吁遭到了一批法学家、社会学家的反对。
  很遗憾,一些专家的反对却同样充满着令人遗憾的偏颇,严重偏离了理性和人道的轨道。
  最典型的反对声音是:首先,死刑对犯罪的震慑力非常有限,故意杀人罪的首选是死刑,可现实是故意杀人的犯罪无法禁止;其次,如果判人贩子一律死刑,那人贩子就会成为活在刀尖的亡命之徒,中国人都知道,亡命之徒可怕且不好抓,把人贩子一律判死刑,更可能使被拐的孩子陷入危险境地,也增加了警察抓捕的难度。
  显然,这决不能构成不对人贩子处以极刑的理由,甚至是经不起驳斥的。死刑作为现行最高刑罚,结合价值迷失、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对遏制犯罪的积极作用不能一味抹杀。在一个有着悠久“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观的国家,如果取消死刑,则是对一些丧尽天良、人性灭绝的歹徒的变相纵容。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不能因为死刑无法根除故意杀人就废除死刑,而废除死刑也与丧尽天良的人贩子不危害被拐孩子性命无直接关联。
  西方社会这些年在司法实践中大力倡导对重大刑事犯慎杀少杀,乃至取消死刑,核心理念是基于人道为核心的现代伦理。但别忘了,在有着悠久基督教文明等宗教传统的西方,对人最大的惩罚却犹如一句格言所言:“不自由,毋宁死。”在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社会,容易形成一个全民共识:终身监禁比处死更残酷。
  另外,个别学者以生命至上的名义,反对对人贩子处以极刑是值得商榷的。菩萨低眉的良善,离不开金刚怒目般法治的护佑。人贩子很少会剥夺被拐者的性命,却要最终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岂不显失公平?非也。在现代社会,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被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的价值不能仅仅靠拥有面包衡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尊严地活着。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打拐进程,也与很多被拐家庭有着直接而连续的互动。这些本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家庭由于人贩子的罪恶,从此亲人天各一方,甚至永无相见可能,多数失去亲人的父母从此踏上漫长而无望的寻亲之路,生活质量无从谈起,不少人因此患上各类精神疾患,甚至仿佛行尸走肉。而被拐儿童除部分之外,在陌生的家庭遭受凌虐欺辱,幼小的心灵饱受创痛。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人贩子处以极刑,遏制这种灭绝人性、破坏人伦的罪行,也是法治正义的题中之义。
  近些年,正因为始终保持了极刑,加上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各地曾持续高发的拐卖恶性事件才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
  2012年6月,公安部督办的云南蒋开枝重特大拐卖婴儿犯罪案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庭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蒋开枝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彭庆托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人贩子是活在刀尖上的亡命之徒,对这些罪犯唯一正当的选择是依法严惩,而不是试图通过废除死刑变相纵容。
  当然,不是所有的拐卖者都得处以极刑,一切探讨的原点都应该回到现行法律框架下探讨。其实,网友激愤无比的呼吁也在表达公众一个共同心愿:依法严惩人贩子是遏制此类犯罪、维护社会正义、捍卫人伦的最现实解决方案之一。
  所幸,这场争论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共识,即加大对买方的惩处力度,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1条第六款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条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拐卖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现代社会,人包括身上的器官都是非卖品,这是全球共识。
  拐卖背后的功利主义和人性泯灭更值得深入探讨,其重要性也远远超过了对死刑存废的争吵。
  至于其他诸如生态、贫富等引发的买卖人口深层原因,更需要决策者努力推动体制变革和社会救济机制的完善——这当然也需要每个公民自觉地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在网上宣泄怒火。
  在拐卖儿童等恶性犯罪高发的当下,鉴于与之匹配的价值体系和现代伦理尚未构建到位,我认为还是应当保留死刑,如果非要依法限定一个范围,至少目前人贩子和贪官不在其列,前者事关最基本的人性和人道,后者涉及對公共利益的底线。
  (刘明荐自《中外书摘》)
  责编:Ester
其他文献
法国巴黎31岁的化妆师奥德丽·洛各斯巧妙运用化妆品和一些配饰,高度还原了迪士尼动画中的经典反派角色,其作品包括《狮子王》中的“刀疤”和《疯狂动物城》中的“副市长绵羊”等,手法精妙,令人赞叹。  据悉,奥德丽此前曾在动漫行业工作了9年,然后进入大学学习了专业的化妆技术。她表示,从技术层面考虑,为了让妆容更接近动画角色,她会先在电脑上依照自己的模样画一遍,以便掌握人物的整体大小和主要特征,然后在化妆时
期刊
美国得州一名父亲哈特曼,因为多年前看见患有自闭症的爱女遭其他同龄小朋友歧视,于2005年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生意,斥资近3400万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兴建了一个无障碍主题乐园。这也是全球首个无障碍乐园。    哈特曼以女儿的名字“摩根”命名主题乐园,他说:“我们希望这个主题公园能让所有人,做所有事情,不论是健全还是伤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快乐。  据悉,摩根患有自闭症,心智如同一名5岁小朋友。哈
期刊
近日,一则令人捧腹的日本乘客淡定挤地铁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该视频是在日本首都东京生活了近8年的意大利摄影师马尔科·帕泰拉于2016年底在东京市的一处地铁站内拍摄的。    视频显示,当时这名男乘客正站在地铁口,一半身子被挤出门外,一手则紧握着扶手以保持平衡。随后,3名工作人员赶来帮忙。他们一边将该男子往车厢内推搡,一边奋力关门。终于,车门被关上了,而该名男也被拥挤的人群紧紧地挤靠在车门玻璃上。然而
期刊
我是个“睡神”,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头一靠到枕头,不用30秒就会睡过去,陪伴过我的很多舍友都羡慕我这功夫。  在历史记录中,只有那么两段时间,我品尝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的滋味,不是高考,不是失恋,而是两次毕业,一次大学毕业,一次研究生毕业。  每次站在就要离开校园的门槛上,总要不知所措。毕业,你所担忧、所面临的选择太多了: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男女朋友还在一个城市吗?有公司发offer了吗?签哪
期刊
我身边交心的朋友,20年前是两三人,20年后,还是两三人。  把我们黏合在一起的,不过这么几个字:没有坏心眼,活得简单。  偶尔我们也一起吃饭,一块喝酒,但没有成为酒肉朋友。无钱无势的寻常人,还能长久走在一起的,往往都是君子之交,没有什么利益牵绊。  有些人,要一辈子好下去;有些人,一分钟都不必见。  微信朋友圈有那么幾个人,喜欢说三道四,无论什么事,都阴阳怪气的。好事这样,坏事也这样,满满的负能
期刊
罗伯特和山姆是高中同学,毕业之后他们就没再联系。四十年一晃而过,有一天,他们竟在老家的菜市场碰到。  “这些年你在做什么?”罗伯特问他的老朋友山姆。  “我去当宇航员了,”山姆回答,“你呢?”  “我是个农民。”罗伯特答道。  他们道别离开后,宇航员山姆禁不住为他的老朋友感到难过,农民罗伯特也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成就,有些后悔。  半个月后的一天,两个人又相遇了。  “上次我就想问问你的家人还好
期刊
我们小时候似乎总是天不怕地不怕,但现在,连坐个过山车都害怕得要命,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表明,一方面因为你感知平衡的器官变得老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你拥有了更多,所以害怕失去。  对特定事物或场景有着非理性的害怕并不罕见,据统计,大約10%的成年人都患有某种程度的恐惧症,比如恐高、恐水、晕血、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牙医恐惧症等等。  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师学会的发言人布伦基伦表示,大多数成年人的恐惧
期刊
如果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就能知道他的个性,这该是一件多么绝妙的事。这种想法无异于在做白日梦。但是,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的西方,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人们反而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时尚达人。  19世纪的一些西方国家流行“看头”识人,并发展成一门学说——颅相学。看看当时的人们有多么的狂热吧:一些美国企业将颅相学检查作为一个雇用条件;竞选公职的政治家要经过颅相学分析,如果结果是有利的,就公开宣布;打算结
期刊
许多人以为只要“拥有”就等于“享有”了。其实谁出生于世间,都“拥有”了大地风月,但有几人真能“享有”它?  “拥有”与“享有”是有很大不同的,试举金钱为例,“拥有金钱”的可能是金錢的奴仆,而“享有金钱”的才是金钱的主人。对生活品质毫无改善,而只对着存款簿上累进的数目神秘微笑的;对日常生活无理地俭省,钱永远欠缺一点,不然又可以再拼凑成一张股票或一纸地契的;又或者钱多得不知怎样使用,还在盲目爱钱的;钱
期刊
周末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逛街,路过一家玩具店,儿子主動和我说:“爸爸,你放心好了,今天我不会要玩具了。”  听到儿子的话,我有点小感动,便赞许他真乖,还说要奖励他的懂事。  听到奖励,儿子迟疑了一下后问道:“那你可不可以奖励我一件玩具?”  (胡峰荐自《燕赵都市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