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得中的发声不单单是能够唱响那么简单,它是需要我们学习者利用想象与联想来间接的控制声带、牙关的张开、喉结的稳定、舌头的放松、喉外肌放松以及前后颈的松紧等的协调关系,配合呼吸、共鸣等使歌唱者感觉舒服,能持久演唱不至于疲劳,而且优美的歌声能使听众得到声乐艺术最美好的享受。
关键词:紧张 松弛声带 喉外肌
发音对于广大歌唱爱好者来说,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情。容易在凡是发音器官正常的人都能够发出声音,而难就难在如何演唱高质量的声音和如何演唱高音,一般来说未经训练的嗓音基本都会出现遇见高音唱不上去或声嘶力竭喊叫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喉咙紧张,青筋暴露,声带容易疲劳、沙哑,有人笑称“被踩着脖子了”,久而久之声带容易产生病变。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声带闭合太用力从而造成气息在声带上产生过大的压力,结果气流不能均匀的通过声门形成动力使声带振动发音。另外,口腔、舌根、下巴、前颈、喉结等各部位处在一种束紧、牵拉、挤压的状态中,也是形成难听的声音的重要原因。而解决这种原因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首先,了解发音器官的构成。
发音器官包括声带与喉外肌。声带是由黏膜、声韧带及声带肌组成,左右各一条。在正常情况下呈白色,由于它是由弹性胶原纤维组成,因此,它可以变化其松紧的张力,来改变音高。当发音时声带始终是积极的,并且会随着音的升高而不断变化着,比方从最低的音唱到最高的音,不但要把声带由长缩短,而且还要把声带振动发音的部分逐渐的由大变小。但要注意把握“尺度”,它的紧张是相对着的,不是绝对的。
声带自身的运动不是主动地去拉紧,而是靠呼吸、腔体的打开、声音位置等的一系列的运动中被动的,处于相对的拉紧。①它本身不能用劲,如果用劲就会与喉咙间的肌肉相连造成一连串的紧张,从而使声音产生“挤”、“卡”等毛病。②它本身不能主动地来发声,而是被气息吹响的,就像演奏家在吹奏笛子、黑管之类的,是被动的发声。只要声带拉紧了,融入叹气的感觉,等待声音出现即可。在演唱中随着音高的增高,则需要腔体打开与呼吸的深度相应的夸大,从而使声带拉紧至可以唱相应的音高,并且有一种通畅的、松弛的感觉在里面。
喉外肌包括依附于颅底、舌骨、下颌骨、胸骨及喉的甲状软骨各部分的肌肉。一部分肌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咽中缩肌等舌骨上方的肌肉)收缩时,可以使喉结随舌骨上升而抬高;另一部分肌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环甲肌)收缩时,便能使喉结随着舌骨的降低而下降,同时,还可以向前下方倾斜,从而,增加了声带的张力。这是改变音高的又一个条件,对于在高音区歌唱发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如何解决发音器官的松紧。
1、喉结稳定与喉外肌的放松
喉头的稳定是与喉外肌的放松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对矛盾。喉外肌对稳定喉结的发声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稳定的喉结也会促使一部分喉外肌的放松。喉外肌广义上是指喉头外部肌肉的,而非是整个脖子的肌肉的。他的放松是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且喉头稳定的基础上。但是,喉头不是绝对稳定的控制在某个地方,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稳定的,是随着音的高低做适当的移动。例如:苏联的声乐教育家彼得连科曾说:“喉头是可动的,略微偏低,就像打哈欠那样”;歌唱家尼古莱·盖达是这样描述“关于喉咙的形态姿势问题,在歌唱中它应该和在打哈欠中一样,喉咙大大的打开而没有任何肌肉活动的感觉,没有哪个部位有紧张的张力。所以,我想应该忘掉喉咙的存在,正常的吸入,就像的哈欠时那样,而喉结则自动降低了位置。”著名歌唱家琼·萨瑟兰则说“如果我感觉喉咙里有什么东西,我知道自己就唱得很糟糕了,打开喉咙对我来说是在喉咙里完全放松的感觉。我就的需要注意得最多是让下巴往下掉”。由此可见,忘掉喉咙是多么重要的,有了打开喉咙的感觉,或打哈欠的感觉,使喉头下降处于相对的稳定,是获得自然声音的基础。
2、下巴的放松与颌关节的张开
歌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该使劲的地方必须使劲,不该使劲的地方坚决地不能使劲。如果要获得圆润的声音,使高音能够顺利地唱出,则要求下巴必须放松,不能紧,不能压着喉头,特别是下巴下面的肌肉决不能紧张得发硬。因为,它紧张就会使喉头上提,于是下巴就卡紧了,造成挤、卡等现象的发生。
颌关节俗称“牙关”,它的打开是否紧张,直接影响着下巴能否能够正确开合,是否在歌唱时随着感情的变化自由的张开与闭合。歌唱中的打开是尽量地把它放松、张开有脱臼的感觉,它不同于平日里的张大嘴。我们在练习时,很容易走入误区,想尽一起办法想把它张开。其实,这样会越张越紧,要感觉是把它松开,或者像傻子讲话一样,有点含糊不清的感觉。此时体会下巴处于放松的状态并且舌头有向后退缩的感觉。
打开颌关节时需想象“用牙关处的嘴巴张开带动真正的嘴巴张开的感觉”,但同时也是与气息紧密相连的,如果光张嘴不进气的话也是不对的,只有同时配合腰腹的松开,才能把颌关节真正的张开。与此同时,松下来的下巴与张开的颌关节是处于矛盾的状态,即张开的颌关节的上一半是处于积极的、相对紧张的状态,而下巴则是相对松弛的,用沈湘先生的话概括就是“张嘴下巴懒洋洋”。
3、前颈与后颈的松紧关系
前颈与后颈的关系是一种前松后紧的矛盾关系,前颈的放松即喉外肌的放松,它是与后颈相对的,只有打开喉咙,喉头稳定,后脖子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使里面的咽壁肌肉群挺立、有紧张感后才能使前颈的肌肉群放松。后颈的紧张实际上就是咽壁的紧张或是挺立,它的松紧决定着声音的好坏,它是连接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腔体的光滑的肌肉和粘膜组织,对于声音起到反射的作用,歌唱时如果咽壁没有力量,咽壁不坚固,不能把保持咽腔一定的姿势,当遇到呼气加强,咽腔就会走样,发出的声音也就不能脆亮,发音的效果也不一致,并且由于咽肌薄弱,咽腔不能伸缩自如,而音域也必定狭窄。
沈湘先生所讲的:“贴着咽壁吸着唱”就是要求获得前松后紧的状态,他要求想着后脖子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好像在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的上抬,同时喉结下沉,于是就拉开了咽壁上下的空间距离,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同时,喉外肌也处于相对的放松,重心是在后脖子。
4、舌根的放松
在歌唱中舌根是与后咽壁形成一个共鸣的“管子”的形状,如果它紧了或是僵了就会影响“管子”的形状,破坏整个歌唱的好坏。但有时候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会出现舌头不知该放在什么地方或是该呈什么形状。是该往后、往前还是翘起来?正确的是不要刻意注意它的位置、形状,正常的放松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要求舌头必须形成直沟,这样有利于歌唱,但这种提法也会使学生刻意地想舌头、摆弄舌头,最终会使舌头紧张,以致于造成舌根紧张、下巴紧张等问题的出现,正确地是要求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正确的基础上,使舌头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即可。
舌头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念字,不念字的时候腔体是稳定放松的,舌根不能紧张,如果这部分紧张了,或是压了很容易造成恶心、呕吐的感觉,以至于使整个歌唱的状态陷入僵硬、紧张。
总之,发音不单单是声带的问题,它是配合声带发声的各个腔体间相互协调的过程,需要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利用呼吸、打开、共鸣等唱歌状态的配合,熟练协调喉外肌、下巴、前颈、颌关节、舌根这些部位的肌肉使之放松,在歌唱中仿佛没有喉咙或者是脖子,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影响声带正常工作的不必要而又多余的劲儿。但声带要求处于积极拉紧得状态,因为它不能松弛,如果松弛将不会产生声音,同时声带也不能“躲开”、不能通气儿,如果这样两片声带将会闭合不严,对于后面的歌唱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音色、声音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慢慢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越来越唱不动,最终无法完成作品。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2.《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美国、杰罗姆·汉涅姆、黄伯春译
3.《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函授教育丛书》、沈时松、吉林音像出版社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116021)
关键词:紧张 松弛声带 喉外肌
发音对于广大歌唱爱好者来说,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情。容易在凡是发音器官正常的人都能够发出声音,而难就难在如何演唱高质量的声音和如何演唱高音,一般来说未经训练的嗓音基本都会出现遇见高音唱不上去或声嘶力竭喊叫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喉咙紧张,青筋暴露,声带容易疲劳、沙哑,有人笑称“被踩着脖子了”,久而久之声带容易产生病变。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声带闭合太用力从而造成气息在声带上产生过大的压力,结果气流不能均匀的通过声门形成动力使声带振动发音。另外,口腔、舌根、下巴、前颈、喉结等各部位处在一种束紧、牵拉、挤压的状态中,也是形成难听的声音的重要原因。而解决这种原因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首先,了解发音器官的构成。
发音器官包括声带与喉外肌。声带是由黏膜、声韧带及声带肌组成,左右各一条。在正常情况下呈白色,由于它是由弹性胶原纤维组成,因此,它可以变化其松紧的张力,来改变音高。当发音时声带始终是积极的,并且会随着音的升高而不断变化着,比方从最低的音唱到最高的音,不但要把声带由长缩短,而且还要把声带振动发音的部分逐渐的由大变小。但要注意把握“尺度”,它的紧张是相对着的,不是绝对的。
声带自身的运动不是主动地去拉紧,而是靠呼吸、腔体的打开、声音位置等的一系列的运动中被动的,处于相对的拉紧。①它本身不能用劲,如果用劲就会与喉咙间的肌肉相连造成一连串的紧张,从而使声音产生“挤”、“卡”等毛病。②它本身不能主动地来发声,而是被气息吹响的,就像演奏家在吹奏笛子、黑管之类的,是被动的发声。只要声带拉紧了,融入叹气的感觉,等待声音出现即可。在演唱中随着音高的增高,则需要腔体打开与呼吸的深度相应的夸大,从而使声带拉紧至可以唱相应的音高,并且有一种通畅的、松弛的感觉在里面。
喉外肌包括依附于颅底、舌骨、下颌骨、胸骨及喉的甲状软骨各部分的肌肉。一部分肌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咽中缩肌等舌骨上方的肌肉)收缩时,可以使喉结随舌骨上升而抬高;另一部分肌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环甲肌)收缩时,便能使喉结随着舌骨的降低而下降,同时,还可以向前下方倾斜,从而,增加了声带的张力。这是改变音高的又一个条件,对于在高音区歌唱发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如何解决发音器官的松紧。
1、喉结稳定与喉外肌的放松
喉头的稳定是与喉外肌的放松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对矛盾。喉外肌对稳定喉结的发声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稳定的喉结也会促使一部分喉外肌的放松。喉外肌广义上是指喉头外部肌肉的,而非是整个脖子的肌肉的。他的放松是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且喉头稳定的基础上。但是,喉头不是绝对稳定的控制在某个地方,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稳定的,是随着音的高低做适当的移动。例如:苏联的声乐教育家彼得连科曾说:“喉头是可动的,略微偏低,就像打哈欠那样”;歌唱家尼古莱·盖达是这样描述“关于喉咙的形态姿势问题,在歌唱中它应该和在打哈欠中一样,喉咙大大的打开而没有任何肌肉活动的感觉,没有哪个部位有紧张的张力。所以,我想应该忘掉喉咙的存在,正常的吸入,就像的哈欠时那样,而喉结则自动降低了位置。”著名歌唱家琼·萨瑟兰则说“如果我感觉喉咙里有什么东西,我知道自己就唱得很糟糕了,打开喉咙对我来说是在喉咙里完全放松的感觉。我就的需要注意得最多是让下巴往下掉”。由此可见,忘掉喉咙是多么重要的,有了打开喉咙的感觉,或打哈欠的感觉,使喉头下降处于相对的稳定,是获得自然声音的基础。
2、下巴的放松与颌关节的张开
歌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该使劲的地方必须使劲,不该使劲的地方坚决地不能使劲。如果要获得圆润的声音,使高音能够顺利地唱出,则要求下巴必须放松,不能紧,不能压着喉头,特别是下巴下面的肌肉决不能紧张得发硬。因为,它紧张就会使喉头上提,于是下巴就卡紧了,造成挤、卡等现象的发生。
颌关节俗称“牙关”,它的打开是否紧张,直接影响着下巴能否能够正确开合,是否在歌唱时随着感情的变化自由的张开与闭合。歌唱中的打开是尽量地把它放松、张开有脱臼的感觉,它不同于平日里的张大嘴。我们在练习时,很容易走入误区,想尽一起办法想把它张开。其实,这样会越张越紧,要感觉是把它松开,或者像傻子讲话一样,有点含糊不清的感觉。此时体会下巴处于放松的状态并且舌头有向后退缩的感觉。
打开颌关节时需想象“用牙关处的嘴巴张开带动真正的嘴巴张开的感觉”,但同时也是与气息紧密相连的,如果光张嘴不进气的话也是不对的,只有同时配合腰腹的松开,才能把颌关节真正的张开。与此同时,松下来的下巴与张开的颌关节是处于矛盾的状态,即张开的颌关节的上一半是处于积极的、相对紧张的状态,而下巴则是相对松弛的,用沈湘先生的话概括就是“张嘴下巴懒洋洋”。
3、前颈与后颈的松紧关系
前颈与后颈的关系是一种前松后紧的矛盾关系,前颈的放松即喉外肌的放松,它是与后颈相对的,只有打开喉咙,喉头稳定,后脖子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使里面的咽壁肌肉群挺立、有紧张感后才能使前颈的肌肉群放松。后颈的紧张实际上就是咽壁的紧张或是挺立,它的松紧决定着声音的好坏,它是连接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腔体的光滑的肌肉和粘膜组织,对于声音起到反射的作用,歌唱时如果咽壁没有力量,咽壁不坚固,不能把保持咽腔一定的姿势,当遇到呼气加强,咽腔就会走样,发出的声音也就不能脆亮,发音的效果也不一致,并且由于咽肌薄弱,咽腔不能伸缩自如,而音域也必定狭窄。
沈湘先生所讲的:“贴着咽壁吸着唱”就是要求获得前松后紧的状态,他要求想着后脖子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好像在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的上抬,同时喉结下沉,于是就拉开了咽壁上下的空间距离,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同时,喉外肌也处于相对的放松,重心是在后脖子。
4、舌根的放松
在歌唱中舌根是与后咽壁形成一个共鸣的“管子”的形状,如果它紧了或是僵了就会影响“管子”的形状,破坏整个歌唱的好坏。但有时候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会出现舌头不知该放在什么地方或是该呈什么形状。是该往后、往前还是翘起来?正确的是不要刻意注意它的位置、形状,正常的放松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要求舌头必须形成直沟,这样有利于歌唱,但这种提法也会使学生刻意地想舌头、摆弄舌头,最终会使舌头紧张,以致于造成舌根紧张、下巴紧张等问题的出现,正确地是要求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正确的基础上,使舌头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即可。
舌头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念字,不念字的时候腔体是稳定放松的,舌根不能紧张,如果这部分紧张了,或是压了很容易造成恶心、呕吐的感觉,以至于使整个歌唱的状态陷入僵硬、紧张。
总之,发音不单单是声带的问题,它是配合声带发声的各个腔体间相互协调的过程,需要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利用呼吸、打开、共鸣等唱歌状态的配合,熟练协调喉外肌、下巴、前颈、颌关节、舌根这些部位的肌肉使之放松,在歌唱中仿佛没有喉咙或者是脖子,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影响声带正常工作的不必要而又多余的劲儿。但声带要求处于积极拉紧得状态,因为它不能松弛,如果松弛将不会产生声音,同时声带也不能“躲开”、不能通气儿,如果这样两片声带将会闭合不严,对于后面的歌唱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音色、声音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慢慢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越来越唱不动,最终无法完成作品。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2.《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美国、杰罗姆·汉涅姆、黄伯春译
3.《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函授教育丛书》、沈时松、吉林音像出版社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