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共会同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近期由县委办牵头组成全县干部作风建设调查组,深入各乡镇、有关县直单位、各重点项目组,对全县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调研采取设计问卷、走访座谈、明查暗访等形式,先后召开座谈会49场(次),发放调查问卷620余份,走访干部群众650余人次。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全县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情,并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县委、县政府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历来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抓党建、强队伍、促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实际成效给予高度认可。在肯定机关干部作风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调查对象指出全县干部作风在诸多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风不浓,干部素质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生蔓延,部分干部心态失衡,玩风大于学风,作风散漫,纪律性不强,上班炒股聊天、玩电脑游戏、干私活办私事,吃喝风、赌博风、娱乐风屡禁不止。部分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注重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热衷于赶饭局、跑场子,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上班就想着晚上的聚餐和娱乐安排。在最近开展的作风大督查中,仍有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在茶馆打牌,其中竟然有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干部玩风上升、学风下降,导致机关单位真正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不多。很多单位负责同志反映,现在机关单位“人满为患”与“做事缺人”交织并存,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二)服务淡漠,办事效率低下。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反映最强烈的是“机关工作效率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2.3%、65.7%。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说话办事摆官谱、说官话、打官腔,对个人的得失、利益过于计较,对群众的疾苦却视而不见。个别机关工作人员只谋人、不干事,本来一次可办完的事非要让群众跑上三五次,本来一个月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拖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把“急件”拖成“平件”,“快件”拖成“慢件”,“易事”拖成“难事”。
(三)利益驱动,大局意识不强。现在有种现象,就是县里推进一项工作、新上一个项目时,往往个别部门就能把你挡住,甚至是一些职能部门的个别人就把你挡住,个人影响到部门,部门影响到全县的发展。一些掌握着审批权、办证权、处罚权的实权部门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有化,动不动就拿条条框框作“挡箭牌”,县里领导协调了不算,本单位的领导点头了才算,甚至对重点工程项目都设置“路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职能部门有好处的事相互争抢、没好处的事相互推诿,把“有无好处”当作办事的第一准则,有利乱作为,无利不作为。
(四)责任缺失,工作执行不力。当前,机关干部执行不力主要是执行标准不高、执行速度不快、执行办法不多、执行能力不强,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会议开了若干个、文件发了一大堆、领导协调了若干次,很多工作就是落实不了。如县城燃气管网改造施工,某背街路段撬开的人行道板长期无人修复,其他修复的人行道板也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有些单位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之上,对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其所需,致使县委、县政府决策事项和领导批示大打折扣。
二、对策与建议
调查中,有75.9%的受访者担心整顿干部作风会“走过场”“不动真格”,整顿干部作风像一阵风,刮到谁,谁倒霉,风过了,一切“山河依旧”。民之所望当为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改进干部作风的殷切期待,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动真碰硬地抓,一以贯之抓到底。怎样抓好干部作风?根据调查情况和研究分析,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抓重点,领导带头转作风。党风、政风、民风就看“一把手”吹啥风。调查中,85.4%的受访者认为,改进干部作风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带头”。这次中央有关简化接待、改进警卫工作等《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之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贯彻执行,就是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带头践行、上行下效之故。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务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对象发力,这个主要矛盾、这个重点就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头头脑脑,只有领导干部带好头,才会形成无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在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中,要坚持把县直各部委办局“一把手”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重点对象,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为本单位、本部门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通过抓重点、攻难点、治乱点,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作风的工作格局。在这方面,县级领导同志更应成为全县党员干部“转作风、树形象、促发展”的表率。
第二,要建机制,健全制度转作风。作风问题易受领导人、时间、环境、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抓作风建设最关键、最可靠的办法还是靠有效的制度约束。要强化组织领导。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负总责。整合作风办、纠风办、效能办、优化办、减负办、涉企优化办等机构职能,统一组建成立县作风优化办,为县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7—8名人员编制,由县纪委书记兼任作风优化办主任,内设综合考核组、批件督查组、重点项目督查组、效能监察组和宣传教育组等,改变目前纠风治乱“九龙治水”的状况,建立起常态化的干部作风大督查工作机制。要完善制度体系。文件、制度不在多少与新旧,而在于管不管用。要组织专门班子,对过去有关作风建设的文件制度进行全面认真地梳理,精心制定《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公开述职评议办法》《县直机关股级干部轮岗交流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员实施办法》《干部作风群众评议制度》《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奖励办法》等严密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机关作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第三,要借“外力”,依靠群众转作风。相对于内部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更加有力有效。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因此,在干部作风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导入“外部监督”,把强化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作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开通民情专线、开展行风评议、聘请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员、公开评议“服务发展最佳和最差单位”、建立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奖励办法、干部作风电视网站曝光台、县直单位负责人公开述职评议、政府部门“一把手”年终述职述廉电视直播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保护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的有效机制和制度,努力拓展和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给机关干部撒下一张无形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群众舆论监督“天网”,使机关人员在潜意识中始终保持一种“警惕”状态而不敢丝毫松懈。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将群众监督与媒体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设立《聚焦软环境——局长大家评》《群众在监督——机关作风大家谈》等专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震慑力强的优势,加大对反面典型曝光的力度和频次,对机关工作违规现象予以公开曝光。
第四,要树导向,严格奖惩转作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提升正气,压制邪气。要用“好”人,树立清风正气。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推进作风转变的总开关。“用一说大话之人,则浮躁之风益盛;用一做实事之人,则务实之风竞增。”在干部用人政策上,调查问卷显示,高达82.5%的受访者最期待县委“注重实绩选干部”。在干部用人政策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用为本”,彻底摒弃选任干部“一看身份、二看年龄、三看学历、最后看能力”的套死框框的机械做法,把能力、实绩、德廉作为选用干部的主要标准,把真正“有能力、有本事、有民望”的人选上来,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为机关党员干部树立干事创业的标杆。要惩“坏”人,打击歪风邪气。查处一个反面典型远远超过发若干个文件、开若干个会所起的效应,处理一个人,可以警示一大片、教育一大批。很多工作之所以落实不下去、执行不到位,表象是干部执行力不强,实质是问责力不大、查处力不够,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务必树立和强化制度权威,把责任追究作为“带电的高压线”,以加大问责力倒逼提升执行力。针对当前部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责不当、有职不履的情况,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和问责制度,特别是对有关单位违规行为,不仅要追究直接单位的责任,还要根据情况严格追究其主管部门的领导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从而促进单位依法办事,倒逼主管单位加强管理、监管部门认真履责。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而屡禁不止的单位乱收费行为,除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外,还要采取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公开检讨等有效方式对单位“一把手”进行问责追究,如群众已举报检举而物价部门不受理、不作为或作为无效的,不仅要对收费单位进行惩处,还要追究物价部门的监管责任。
(作者系中共会同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一、现状与问题
县委、县政府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历来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抓党建、强队伍、促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实际成效给予高度认可。在肯定机关干部作风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调查对象指出全县干部作风在诸多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风不浓,干部素质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生蔓延,部分干部心态失衡,玩风大于学风,作风散漫,纪律性不强,上班炒股聊天、玩电脑游戏、干私活办私事,吃喝风、赌博风、娱乐风屡禁不止。部分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注重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热衷于赶饭局、跑场子,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上班就想着晚上的聚餐和娱乐安排。在最近开展的作风大督查中,仍有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在茶馆打牌,其中竟然有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干部玩风上升、学风下降,导致机关单位真正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不多。很多单位负责同志反映,现在机关单位“人满为患”与“做事缺人”交织并存,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二)服务淡漠,办事效率低下。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反映最强烈的是“机关工作效率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2.3%、65.7%。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说话办事摆官谱、说官话、打官腔,对个人的得失、利益过于计较,对群众的疾苦却视而不见。个别机关工作人员只谋人、不干事,本来一次可办完的事非要让群众跑上三五次,本来一个月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拖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把“急件”拖成“平件”,“快件”拖成“慢件”,“易事”拖成“难事”。
(三)利益驱动,大局意识不强。现在有种现象,就是县里推进一项工作、新上一个项目时,往往个别部门就能把你挡住,甚至是一些职能部门的个别人就把你挡住,个人影响到部门,部门影响到全县的发展。一些掌握着审批权、办证权、处罚权的实权部门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有化,动不动就拿条条框框作“挡箭牌”,县里领导协调了不算,本单位的领导点头了才算,甚至对重点工程项目都设置“路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职能部门有好处的事相互争抢、没好处的事相互推诿,把“有无好处”当作办事的第一准则,有利乱作为,无利不作为。
(四)责任缺失,工作执行不力。当前,机关干部执行不力主要是执行标准不高、执行速度不快、执行办法不多、执行能力不强,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会议开了若干个、文件发了一大堆、领导协调了若干次,很多工作就是落实不了。如县城燃气管网改造施工,某背街路段撬开的人行道板长期无人修复,其他修复的人行道板也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有些单位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之上,对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其所需,致使县委、县政府决策事项和领导批示大打折扣。
二、对策与建议
调查中,有75.9%的受访者担心整顿干部作风会“走过场”“不动真格”,整顿干部作风像一阵风,刮到谁,谁倒霉,风过了,一切“山河依旧”。民之所望当为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改进干部作风的殷切期待,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动真碰硬地抓,一以贯之抓到底。怎样抓好干部作风?根据调查情况和研究分析,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抓重点,领导带头转作风。党风、政风、民风就看“一把手”吹啥风。调查中,85.4%的受访者认为,改进干部作风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带头”。这次中央有关简化接待、改进警卫工作等《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之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贯彻执行,就是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带头践行、上行下效之故。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务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对象发力,这个主要矛盾、这个重点就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头头脑脑,只有领导干部带好头,才会形成无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在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中,要坚持把县直各部委办局“一把手”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重点对象,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为本单位、本部门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通过抓重点、攻难点、治乱点,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作风的工作格局。在这方面,县级领导同志更应成为全县党员干部“转作风、树形象、促发展”的表率。
第二,要建机制,健全制度转作风。作风问题易受领导人、时间、环境、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抓作风建设最关键、最可靠的办法还是靠有效的制度约束。要强化组织领导。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负总责。整合作风办、纠风办、效能办、优化办、减负办、涉企优化办等机构职能,统一组建成立县作风优化办,为县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7—8名人员编制,由县纪委书记兼任作风优化办主任,内设综合考核组、批件督查组、重点项目督查组、效能监察组和宣传教育组等,改变目前纠风治乱“九龙治水”的状况,建立起常态化的干部作风大督查工作机制。要完善制度体系。文件、制度不在多少与新旧,而在于管不管用。要组织专门班子,对过去有关作风建设的文件制度进行全面认真地梳理,精心制定《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公开述职评议办法》《县直机关股级干部轮岗交流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员实施办法》《干部作风群众评议制度》《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奖励办法》等严密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机关作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第三,要借“外力”,依靠群众转作风。相对于内部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更加有力有效。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因此,在干部作风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导入“外部监督”,把强化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作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开通民情专线、开展行风评议、聘请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员、公开评议“服务发展最佳和最差单位”、建立干部作风建设群众监督奖励办法、干部作风电视网站曝光台、县直单位负责人公开述职评议、政府部门“一把手”年终述职述廉电视直播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保护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的有效机制和制度,努力拓展和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给机关干部撒下一张无形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群众舆论监督“天网”,使机关人员在潜意识中始终保持一种“警惕”状态而不敢丝毫松懈。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将群众监督与媒体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设立《聚焦软环境——局长大家评》《群众在监督——机关作风大家谈》等专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震慑力强的优势,加大对反面典型曝光的力度和频次,对机关工作违规现象予以公开曝光。
第四,要树导向,严格奖惩转作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提升正气,压制邪气。要用“好”人,树立清风正气。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推进作风转变的总开关。“用一说大话之人,则浮躁之风益盛;用一做实事之人,则务实之风竞增。”在干部用人政策上,调查问卷显示,高达82.5%的受访者最期待县委“注重实绩选干部”。在干部用人政策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用为本”,彻底摒弃选任干部“一看身份、二看年龄、三看学历、最后看能力”的套死框框的机械做法,把能力、实绩、德廉作为选用干部的主要标准,把真正“有能力、有本事、有民望”的人选上来,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为机关党员干部树立干事创业的标杆。要惩“坏”人,打击歪风邪气。查处一个反面典型远远超过发若干个文件、开若干个会所起的效应,处理一个人,可以警示一大片、教育一大批。很多工作之所以落实不下去、执行不到位,表象是干部执行力不强,实质是问责力不大、查处力不够,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务必树立和强化制度权威,把责任追究作为“带电的高压线”,以加大问责力倒逼提升执行力。针对当前部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责不当、有职不履的情况,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和问责制度,特别是对有关单位违规行为,不仅要追究直接单位的责任,还要根据情况严格追究其主管部门的领导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从而促进单位依法办事,倒逼主管单位加强管理、监管部门认真履责。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而屡禁不止的单位乱收费行为,除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外,还要采取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公开检讨等有效方式对单位“一把手”进行问责追究,如群众已举报检举而物价部门不受理、不作为或作为无效的,不仅要对收费单位进行惩处,还要追究物价部门的监管责任。
(作者系中共会同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