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要把握好“六个坚持”。
近些年,国内外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提法,事实上并不存在。“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很多不足。其一,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其二,有加强、推广和扩张之嫌;其三,我国经济已高速发展30余年,但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其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因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并且,它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采取的举措,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以“中国道路”提法为宜。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道路”的关注和认同,更多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和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优势和特点,也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国家建设,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当然,人民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确保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不是并列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则是达到这一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的“船和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巨大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的学者没有正确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片面认为中国是在走一条“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道路。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追求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正是“中国道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国情、富有成效的。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既有利于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点,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多元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此外,只有坚持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与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的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与精神脊梁。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发展道路也会迷失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道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体和灵魂。当前,中国与西方国家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近来,国际上一些人极力鼓吹“普世价值”,别有用心地把我国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归结到所谓的“普世价值”上;个别人甚至认为,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处理好“普世价值”和中国价值的关系。这实质上是在给中国设置一个“美丽陷阱”。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形式上包含了某些共同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具有根本不同的本质。前者反映了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或共性,后者反映了民主本质的特殊性或个性。因此,不能以民主本质的特殊性去否认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更不能以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去否认民主本质的特殊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普遍性”和“普世性”并不是一回事。“普遍性”是哲学术语,是自在的、内生的,是存在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而“普世性”在来源上是宗教用语,宣扬和倡导的是完全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的虚幻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些人所谓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为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集团或国家占据特殊的经济政治权益服务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化,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势,发展“中国道路”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大胆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四,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中国和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适时果断地实行并坚持了对外开放,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当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这既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又是为了学习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既是为了汲取西方国家中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成分,又是为了避免那些不适用、不合理的弊端。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照搬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换句话说,“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发展模式束缚、寻找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心。
第五,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发展,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道路”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青睐的根本原因。在国际社会上,随着“9·11”事件的爆发,美国对外实行单边主义,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强行推行其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所谓的全球治理格局也遭遇了空前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比较好地处理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没有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老路,也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因此,中国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已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以及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些敌对势力出于各种动机,不时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如果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将来的发展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因此,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当然,在尽最大力量争取和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领域走不断改革创新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主观和客观相一致。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他指出,我们今后的事业仍然要靠这条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道路”不是已然完成的、封闭的模式,甚至没有完全成熟,处于不断探索、丰富、创新和完善的发展过程。政界和学术界总结、阐述“中国道路”,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发现并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发展无止境。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充分估计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创,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同样要靠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作者:李慎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何成、宋维强,中宣部理论局干部)
责任编辑:叶再春
近些年,国内外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提法,事实上并不存在。“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很多不足。其一,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其二,有加强、推广和扩张之嫌;其三,我国经济已高速发展30余年,但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其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因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并且,它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采取的举措,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以“中国道路”提法为宜。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道路”的关注和认同,更多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和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优势和特点,也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国家建设,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当然,人民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确保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不是并列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则是达到这一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的“船和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巨大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的学者没有正确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片面认为中国是在走一条“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道路。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追求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正是“中国道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国情、富有成效的。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既有利于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点,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多元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此外,只有坚持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与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的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与精神脊梁。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发展道路也会迷失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道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体和灵魂。当前,中国与西方国家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近来,国际上一些人极力鼓吹“普世价值”,别有用心地把我国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归结到所谓的“普世价值”上;个别人甚至认为,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处理好“普世价值”和中国价值的关系。这实质上是在给中国设置一个“美丽陷阱”。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形式上包含了某些共同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具有根本不同的本质。前者反映了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或共性,后者反映了民主本质的特殊性或个性。因此,不能以民主本质的特殊性去否认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更不能以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去否认民主本质的特殊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普遍性”和“普世性”并不是一回事。“普遍性”是哲学术语,是自在的、内生的,是存在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而“普世性”在来源上是宗教用语,宣扬和倡导的是完全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的虚幻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些人所谓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为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集团或国家占据特殊的经济政治权益服务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化,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势,发展“中国道路”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大胆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四,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中国和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适时果断地实行并坚持了对外开放,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当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这既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又是为了学习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既是为了汲取西方国家中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成分,又是为了避免那些不适用、不合理的弊端。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照搬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换句话说,“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发展模式束缚、寻找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心。
第五,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发展,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道路”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青睐的根本原因。在国际社会上,随着“9·11”事件的爆发,美国对外实行单边主义,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强行推行其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所谓的全球治理格局也遭遇了空前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比较好地处理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没有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老路,也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因此,中国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已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以及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些敌对势力出于各种动机,不时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如果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将来的发展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因此,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当然,在尽最大力量争取和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领域走不断改革创新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主观和客观相一致。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他指出,我们今后的事业仍然要靠这条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道路”不是已然完成的、封闭的模式,甚至没有完全成熟,处于不断探索、丰富、创新和完善的发展过程。政界和学术界总结、阐述“中国道路”,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发现并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发展无止境。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充分估计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创,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同样要靠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作者:李慎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何成、宋维强,中宣部理论局干部)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