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里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依上海、苏州、杭州。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古镇中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可谓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变得温柔多情起来,成为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这里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桥西侧石壁上刻着“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古桥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是富观桥,在此橋的龙门石上,刻有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想跳过龙门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之时,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同里最著名的桥是“三桥”,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屹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呼应,周围水木清华,街市成环。同里人有“走三桥”的习俗,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在同里人的心中,“三桥”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在同里镇,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而明清两代园宅就有38处,寺、观、祠、宇47座,大大小小的士绅富豪住宅与名人故居百余处,这其中最有名的是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退思园,取名源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它占地不足十亩,一改江南园林纵向结构的常态,为横向建造,自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这里古木掩映,环境清幽,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五角形楼阁,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
花园是退思园的精华所在,山、亭、楼、阁、馆、廊一应俱全,多贴水而筑,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草堂”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它隔池与“苑雨生凉”轩、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闹红一舸”为船舫形建筑,它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退思园虽然不大,但造景之密,构思之妙,令人惊叹。
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丛密,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深的神秘色彩。在街道与街道之间,里弄较多,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余米,巷宽仅容一人通过。
在鱼行街上还有一座百年茶楼——南园茶社,它始建于清末,堪称“江南第一茶楼”。茶社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邻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口”。茶社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有四百多平方米。楼下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楼上有一个“曲苑班”。在这里,茶客可边品尝茶水和茶点,边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小调等曲子。旧时,每天清晨,这里门庭若市,人声喧闹,河滩头停满渔船,街上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同袅袅炊烟汇成了同里八景之一 ——“南市晓烟”。
(雅 风/摘编)
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变得温柔多情起来,成为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这里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桥西侧石壁上刻着“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古桥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是富观桥,在此橋的龙门石上,刻有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想跳过龙门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之时,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同里最著名的桥是“三桥”,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屹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呼应,周围水木清华,街市成环。同里人有“走三桥”的习俗,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在同里人的心中,“三桥”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在同里镇,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而明清两代园宅就有38处,寺、观、祠、宇47座,大大小小的士绅富豪住宅与名人故居百余处,这其中最有名的是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退思园,取名源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它占地不足十亩,一改江南园林纵向结构的常态,为横向建造,自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这里古木掩映,环境清幽,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五角形楼阁,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
花园是退思园的精华所在,山、亭、楼、阁、馆、廊一应俱全,多贴水而筑,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草堂”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它隔池与“苑雨生凉”轩、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闹红一舸”为船舫形建筑,它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退思园虽然不大,但造景之密,构思之妙,令人惊叹。
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丛密,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深的神秘色彩。在街道与街道之间,里弄较多,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余米,巷宽仅容一人通过。
在鱼行街上还有一座百年茶楼——南园茶社,它始建于清末,堪称“江南第一茶楼”。茶社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邻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口”。茶社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有四百多平方米。楼下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楼上有一个“曲苑班”。在这里,茶客可边品尝茶水和茶点,边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小调等曲子。旧时,每天清晨,这里门庭若市,人声喧闹,河滩头停满渔船,街上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同袅袅炊烟汇成了同里八景之一 ——“南市晓烟”。
(雅 风/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