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梅毒的传播风险及感染率,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研究调查,收集人口学、梅毒疾病知晓率与高危行为等信息。对检测样本进行ELISA法和RPR-TRUST法检测梅毒阳性率。统计各年度结果,为我区梅毒防控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结果:711名高危人经检测梅毒感染者34例,所占比例为4.78%,其中20~29岁、30~39岁、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分别为8.82%(3/34)、32.35%(11/34)、58.82%(20/34),随着年龄增长,梅毒感染率呈增高的趋势。结论:疾控中心干预工作,对梅毒阳性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降低FSW人群的梅毒感染率,并减少传播他人的风险,阻断二代传播。
关键词:梅毒;感染率;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74-01
梅毒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疾病,苍白螺旋体是其病原体,该病毒可以入侵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内,所引发的症状也比较多。梅毒诊断分为Ⅰ、Ⅱ、Ⅲ期梅毒,以及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部分为间接接触传播,经血液哺乳和胎盘也可进行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病例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梅毒也成为了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一种性病。早期感染的梅毒传染性最强,之后随着病程的延长传染性也逐渐减弱。高危人群-暗娼人群(FSW)为经性传播途径感染梅毒的高危人群[1]。梅毒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但可以治愈,本研究统计分析我区高危人群的梅毒现症感染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高危人群711人,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28.6±1.7)岁;未婚375人,已婚336人;文化程度:文盲18人,小学392人,初中254人,高中或中专35人,大专及以上12人。
1.2方法:采用普查与社区概率抽样法对我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血样采集、人口学资料收集、梅毒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等相关信息,调查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取得对象同意后,根据哨点监测方案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和采集血样(5ml静脉血),对血样进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统计ELISA法与RPR-TRUST检测的阳性情况。阳性:梅毒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阴性:梅毒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检测均显示为阴性,或者特异性检测显示阳性、非特异性检测显示阴性[2]。
1.3统计分析:对资料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高危人群711人,有效回收率为100%,检测血液样本711份,根据梅毒诊断标准,经ELISA检测显示梅毒阳性2014年12例(8.89%),2015年13例(10.92%),2016年13例(10.16%),2017年15例(9.38%),2018年16例(9.47%),共计69例(9.70%);经RPR-TRUST检测显示梅毒阳性2014年4例(2.96%),2015年3例(2.52%),2016年9例(7.03%),2017年9例(5.63%),2018年9例(5.33%),共计34例(4.78%)。以RPR-TRUST阳性判定为梅毒感染者,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为(44.1±1.2)岁;自2014年~2016年梅毒阳性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016年最高,2017年和2018年有所降低。
2.2 梅毒感染年龄分布: 711名高危经检测,现症梅毒感染者34例,所占比例为4.78%,其中20~29岁、30~39岁、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分别为8.82%(3/34)、32.35%(11/34)、58.82%(20/34),随着年龄增长,梅毒感染率呈增高的趋势,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20~29岁组、3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检测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包括8个问题,其中6个答题正确为“知晓”,2014年知晓率71.85%(97/135),2015年知晓率74.79%(89/119),2016年知晓率69.53%(89/128),2017年知晓率81.88%(131/160),2018年知晓率86.39%(146/169),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通知,要求2015年高危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到2020年,高危和人群应达到95%,我区FSW人群并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
3讨论
性接触传播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高危人群是性病的主要传播人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梅毒感染率呈增高的趋势,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20~29岁组、30~39岁组,这可能与20~39岁高危人群的警惕性、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年龄较大的高危主要分布在路边小店和街头等中低档场,进而导致梅毒感染率更高。
通过调查检测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情况,结果显示2014年~2018年我区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71.85%~86.39%,但均未达到《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通知中的要求(2015年高危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可见我区的FSW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有待加强。FSW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对预防梅毒具有显著的作用,全国调查显示,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比较低,在60%~70%左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梅毒感染者最近1次与客人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88.24%,近1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2.35%,提示我区FSW人群、嫖客人群安全套使用意识必须提高,加强对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和其他性健康知识等的干预力度,增加安全套使用率。同时,要对感染梅毒的患者与性伴侣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切断传染源,对易感人群做好保护,阻断二代传播风险[3];加强梅毒防治的针对性宣传教育,并且范围要广,深度要加深,最根本在于提高本县所有人群的梅毒防治知识水平,并将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提高人们的认知度。
參考文献
[1] 张圣颖,王春玲.高危人群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防控途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17-218.
[2] 董笑月,龚卉,柏建芸.天津市高危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8,34(22):57-60,64.
[3] 郭艳,张琬悦,宋丽君,等.云南省2013年高危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5):771-774.
关键词:梅毒;感染率;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74-01
梅毒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疾病,苍白螺旋体是其病原体,该病毒可以入侵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内,所引发的症状也比较多。梅毒诊断分为Ⅰ、Ⅱ、Ⅲ期梅毒,以及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部分为间接接触传播,经血液哺乳和胎盘也可进行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病例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梅毒也成为了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一种性病。早期感染的梅毒传染性最强,之后随着病程的延长传染性也逐渐减弱。高危人群-暗娼人群(FSW)为经性传播途径感染梅毒的高危人群[1]。梅毒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但可以治愈,本研究统计分析我区高危人群的梅毒现症感染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高危人群711人,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28.6±1.7)岁;未婚375人,已婚336人;文化程度:文盲18人,小学392人,初中254人,高中或中专35人,大专及以上12人。
1.2方法:采用普查与社区概率抽样法对我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血样采集、人口学资料收集、梅毒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等相关信息,调查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取得对象同意后,根据哨点监测方案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和采集血样(5ml静脉血),对血样进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统计ELISA法与RPR-TRUST检测的阳性情况。阳性:梅毒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阴性:梅毒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检测均显示为阴性,或者特异性检测显示阳性、非特异性检测显示阴性[2]。
1.3统计分析:对资料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高危人群711人,有效回收率为100%,检测血液样本711份,根据梅毒诊断标准,经ELISA检测显示梅毒阳性2014年12例(8.89%),2015年13例(10.92%),2016年13例(10.16%),2017年15例(9.38%),2018年16例(9.47%),共计69例(9.70%);经RPR-TRUST检测显示梅毒阳性2014年4例(2.96%),2015年3例(2.52%),2016年9例(7.03%),2017年9例(5.63%),2018年9例(5.33%),共计34例(4.78%)。以RPR-TRUST阳性判定为梅毒感染者,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为(44.1±1.2)岁;自2014年~2016年梅毒阳性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016年最高,2017年和2018年有所降低。
2.2 梅毒感染年龄分布: 711名高危经检测,现症梅毒感染者34例,所占比例为4.78%,其中20~29岁、30~39岁、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分别为8.82%(3/34)、32.35%(11/34)、58.82%(20/34),随着年龄增长,梅毒感染率呈增高的趋势,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20~29岁组、3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检测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包括8个问题,其中6个答题正确为“知晓”,2014年知晓率71.85%(97/135),2015年知晓率74.79%(89/119),2016年知晓率69.53%(89/128),2017年知晓率81.88%(131/160),2018年知晓率86.39%(146/169),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通知,要求2015年高危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到2020年,高危和人群应达到95%,我区FSW人群并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
3讨论
性接触传播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高危人群是性病的主要传播人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梅毒感染率呈增高的趋势,40岁及以上高危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20~29岁组、30~39岁组,这可能与20~39岁高危人群的警惕性、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年龄较大的高危主要分布在路边小店和街头等中低档场,进而导致梅毒感染率更高。
通过调查检测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情况,结果显示2014年~2018年我区高危人群的梅毒知晓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71.85%~86.39%,但均未达到《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通知中的要求(2015年高危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可见我区的FSW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有待加强。FSW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对预防梅毒具有显著的作用,全国调查显示,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比较低,在60%~70%左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梅毒感染者最近1次与客人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88.24%,近1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2.35%,提示我区FSW人群、嫖客人群安全套使用意识必须提高,加强对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和其他性健康知识等的干预力度,增加安全套使用率。同时,要对感染梅毒的患者与性伴侣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切断传染源,对易感人群做好保护,阻断二代传播风险[3];加强梅毒防治的针对性宣传教育,并且范围要广,深度要加深,最根本在于提高本县所有人群的梅毒防治知识水平,并将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提高人们的认知度。
參考文献
[1] 张圣颖,王春玲.高危人群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防控途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17-218.
[2] 董笑月,龚卉,柏建芸.天津市高危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8,34(22):57-60,64.
[3] 郭艳,张琬悦,宋丽君,等.云南省2013年高危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5):77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