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更新,感受深圳的城市溫度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878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國外有些城市在70年代,因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轉移、地價攀升,就業崗位減少,房屋、設施老化,治安和生活惡化等多種因素,人們沒辦法在中心地區獲得更高品質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導致城市中心衰落。為解決這種城市問題,城市當局開始運用到“復興”、“重建”這樣的的城市治理方式,展開城市更新運動。城市更新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只是具體的提法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有所差異,這也是伴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出現的,“再生”、“復興”、“更新”抑或“重建”,都是針對不同城市的各個發展階段提出的概念,在內涵上是存在一些差異。
  意想不到的“硬更新”
  深圳採用“城市更新”的理念也是由自身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在社會發展高歌猛進了30多年以後,土地、能源、生態等資源難以為繼;人口激增, 30多年前認為總人口規模發展到80萬,萬萬沒想到今天會突破2000萬大關;城市的高負荷運轉,舊城區基礎設施潛力已經挖盡, 難以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要求。為保障城市的發展,需要藉助城市更新來平衡供需,為民眾提供更好更優質的生活體驗。必須從那些公共設施不夠完善,空間、土地利用率低的地區,通過城市更新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深圳的城市更新主要是為解決城市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保障的供給不足,同時要支持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人居環境改善、住房供給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對於都更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拆掉重建,地方部門在推動時也是多採用這個思路。去年我們在給市政府的一份報告中呼籲重新回歸都更的精神與多元方法,也就是早期的三種方式並重的情形:(1)功能置換(2)綜合整治(3)拆除重建,尤其是綜合整治上要下功夫。深圳早期很多的工業區如今不少變成商業區,房子就是原來的廠房,只是使用功能發生了改變。這樣既滿足城市發展規律,也節約成本,複合迴圈經濟法則,我們更強調這樣“有機更新”方式,而不是那種拆了重建的簡單粗暴手法。當然城市更新自然無法迴避地價、房價、資本介入等的問題,尤其是資本的逐利性使得它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往往尋求短期、快速的方法,如果拆除重建,這樣可以快速得到回報。尤其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開放之初就強調尊重市場機制,市場化程度是比較高的。相比於內地政府的政府財政力量主導,高成本、不可持續的模式而言,深圳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的發揮,並強調制度建設和規則設定,因此更可持續。當然也容易被資本因素主導,我們在過去也提醒政府作出一些努力,改變單純資本引導的模式,強調從本質上更新整體環境,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優先,加強規劃統籌,政府吸收了這樣的建議,最新的出臺的更新辦法更加注重綜合整治的方法,而非“一拆了事”。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多樣包容。近年被大家關注的“城中村”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其是城市治安、管理、衛生的死角,城市形象負面。其實長期觀察城中村不難發現這個自成一體的城市社會單元,是一個城市鮮活的生態細胞,它裡面住著城市所需要的各類型人員,更有很多年輕、創業的力量在其中蟄伏,所以對於城中村的改造不能簡單的拆除就可以完成。要看到它對城市多樣性包容性的積極貢獻,要看到它對平抑城市創新成本的積極貢獻。因此如何利用好“城中村”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也在考驗一個城市真正的包容力與可持續發展力。
  客觀來看,深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採用“硬更新”,以手術式的模式來推動稱城市改造,不問具體的病因而千篇一律。其實,自從有了城市,就開始有了城市更新,城市同樣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如同人的一生,從嬰兒到幼童再到青少年、壯年直到垂暮的老年,有著自身的新城代謝。當人發生變化,需求發生變化,自然就會出現變革的需求,需要一個新城代謝式的城市更新。因此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前提,不要輕易地砍手砍腳,採用粗暴方式更新,應以針灸式、漸進式的方法,來打造一座適應人合理需求的優秀城市。過去中國的城市規劃比較“粗線條”,以經濟發展帶動城市發展,過後的數十年裡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跳躍到工業文明,又以極快的速度進入資訊和生態文明時代,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是多元交叉在一起,城市內部各種人員交疊,呈現一種空前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增長。各種特殊需求碰撞激蕩,如果再沿用過去那種“粗線條”的方式來規劃和更新,顯然無法符合人的發展需求。
  好城,好設計
  好的城市設計必須要兼顧到多個方面,其中第一就是人的需求。國家提出“人民城市”的概念就是希望來滿足人的需求,讓民眾可以享受城市發展的成就,享受到更好的城市服務,在這裡獲得更大的幸福感與發展機會。而這些感受的獲取要來自於公共設施、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人口大量湧向城市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人的需求的複雜與多樣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必須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來構建城市框架,讓人們享受的城市服務更優質,與生活更加貼近,出行更便利和健康,生態環境更優質。
  其二,一座好的城市必須“人性化”,它能夠提供給居民所需要的東西,能夠進行大量的資源交互與協同。過去為了把街道空間讓位給汽車,大量修建寬闊馬路,竟然忘了人作為個體的需要,消解了街道活動,增加了人際隔閡,動輒大馬路的設計也是居民安居成為了一個遙遠的夢,所以城市應該更貼近人,而這種“人性化”在城市規劃上就可以做到,由城市規劃引導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
  這一點從上海浦東、浦西兩個區域對比就可以清晰發現,浦東的陸家嘴地區就是一個失敗的典範,當初規劃太過粗獷,強調高樓大廈、寬闊馬路(Road),尤其是地面公共空間都讓路給機動車,讓這個區域變成冷冰冰的辦公集中區;而反觀浦西就是“Street”(街道)的設計,擁有合理的街道、生活區、休閒的商業地帶,讓這個區域白天夜晚都充滿人性,不至於晚上變身成為孤城,出門下樓買東西都是數步距離而已,這樣的舒適體驗感自然能夠吸引民眾用腳投票前來居住生活,我們期待的人性化城市是一座既能吸納高精尖人才,又能相容各式社會人員需求的城市。   深圳自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城市的人性化空間改善。05年我曾經主持深圳公共空間系統規劃,推動了100個社區公園和小型街頭綠地建設,讓民眾有更方便舒適的公共空間體驗。除了小區的綠化以外,在街頭巷尾、城市的公共空間提供綠化輔助,其實就是給民眾的出行、休閒帶來更大的便利性,對城市的環境同樣是可持續性的改善,後來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出這樣的綠化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很高。09年深圳綠道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尤其是自行車道的設計與綠化,讓城市的居民有了一個很好的運動(跑步、騎車)的條件,讓民眾可以以健康便利的方式來生活,這種便利性也在這兩年興起的共用單車上有所反應,深圳的摩拜單車每天有400萬人次使用,這個頻率已經接近深圳地鐵每天的運輸量了,而這一單車文化的盛行,除了市場的推動以外,更與優秀的人性化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有很大的關係。
  其三,一座城市在發展上應該充分考慮城市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全球都在聚焦生態文明與生態話題,地球人口爆炸式地增長,資源短缺,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已經越來越難以負荷。細看到城市,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考慮城市的生態與資源。霧霾嚴重的都市,民眾用腳投票遷入山清水秀的地區就業、生活、養老,因此未來中國城市間的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就是生態環境品質之爭。
  2005年,深圳市將全市用地的49.88%劃入生態控制線範圍,是國內第一個通過人大立法明確城市生態保護控制界線的城市。急速前行的深圳,設定了一條節制和舒緩的底線,呵護珍貴的生態資產,保證了深圳的天更藍、水更綠。環保部公佈2016年上半年中國內地72個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深圳名列第7。保持這個排名殊為不易,因為深圳的經濟總量、居住人口幾乎是前6個城市之和。
  深圳多年來在推行“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大規模城市建設導致城市水資源難以涵養,大量的水資源流入海中,非常浪費。對於這一個高密度的現代城市而言,更是資源上的無形消耗,所以我們藉助“海綿城市”計劃,讓城市學會呼吸,有機儲水,做到自然系統的循環,這無疑在增加城市的韌性!
  其四,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創新的城市環境。這個時代的新經濟活動都在圍繞“腦袋”走。哪裡有大量人才的聚集,哪裡就會產生相關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巨大的創造力。深圳的經驗就是過去30多年的發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進駐,動了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系統,深圳的經濟發展更是“叢林經濟”而非“森林經濟”。強調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能在其中發展,很多企業在這樣的叢林經濟中獲取資源互補,一旦轉移到其他城市,就無法保障上下游配套企業的供給,這為企業大大節省了成本。同時,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趨於模糊化。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在空間安排上更加緊湊和小型化,公共交往空間和多元的公共服務更加均質和網路化,品質跟高。需要在整體上有更加便利的交通系統、公共空間、綠色宜人的人居環境,要讓人能夠留在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價值點,才能不斷創新。
  我們身處一個“創新”的時代,連城市規劃建設也要講究“創新”。一個有溫度的城市不是只由現代化的高樓與寬闊馬路代表,它還需要公共空間、公園、咖啡廳、書屋、電影院、畫廊、音樂廳、健身房等多樣的廣義公共服務設施,如何能夠在廣義的公共空間中提供優質的個人放鬆,人與人交流的品質服務,才能真正讓人感受城市溫度。美國的波特蘭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典範城市。在這裡擁有著無數創新活力的年輕人,國際型企業,設計科學的自行車道加上藍天白雲的舒適環境,這個城市在都市設計與規劃上充分以人為考量,結合科技、創新的力量,打造出了一個獨特的創新城市,吸引了各地人才前往。中國的城市有沒有這個潛力,當然有,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真正以人本帶動創新,有效利用公共空間,包括商業、住宅區的一樓二樓的空間,讓大家有一個舒適宜居,便利享受的“街頭文化”。深圳在城市快速的發展中,是全國第一個率先在2005年就劃定生態保護線的城市,深圳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總面積的一半,都納入了生態保護,這樣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決心是難能可貴。深圳灣海岸線的開放式使用,後海公園、香蜜公園等城市綠化的建設讓民眾充分感受到在這裡備受尊重,有了強烈的“家”的歸屬感。當然,城市規劃與創新,離不開後期的城市治理維護,一個城市在積極的治理中才能長久維持新貌,維持都市活力。
  治理,更需民眾參與
  而城市的治理不僅僅在於主政者的思維與行動,深圳的城市治理有著更多的公眾因素,民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一直在推動這座年輕的城市保持活力。本世紀初,當時全國都出現了很多因為拆遷慘烈維權的現象,對於深圳這座市場開放程度高,公民民主意識強烈的城市而言,自然也有維護自身權益的主動行為。2007年國家《物權法》出臺,更進一步讓民眾有了私有權益保護的意識。深圳在的城市更新過程中,漸漸納入民眾的角色,我們的城市規劃也逐漸有法可依,在制度和法律框架內更好地解決問題、保障私有產權人權益。政府、開發商、個人三者在市場動力機制的運轉中不斷協商,在妥協共存的基礎上獲得自己的合法利益,尤其是民眾個人意願得到了法規的保護,是一個很大的社會進步。個人權益被充分尊重與保障,這其實也是有效地推動城市更新的實施。在法律框架內保障個人權益,就是多元文明正在共生的積極過程中。同時,城市更新的思維也逐漸擺脫很長一段時間的精英式決策過程,改由多方參與,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政府在鼓勵民眾參與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建設主體主動參與溝通、多面向思考城市未來發展,做到了各方的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與努力。
  在深圳都更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最初我們希望以2萬平方米為一個更新單元,找到這些產權人來一起座談,提出對該空間更新的方案,舉辦圓桌會議邀請專業人士、政府代表、開發商、業主所有權人群策群力,在多次摸索以後逐漸可以形成共識,來推動更新。所以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在上步片區做了3個更新單元的實驗,這是比較成功的試點。當然談判的成本與時長就會比較大,很多時候政府、開發商就沒有耐性,導致碎片化的更新,很容易將區域規劃割裂開來,使得政府未來難以整合一些新型產業發展空間和市政基礎設施空間,這也是我們在城市更新中碰到的問題之一。我們建議政府加強規劃統籌和主導力,進一步以宏觀視角一起推動城市規劃與建設。   集體回憶,舊街續航
  城市更新的過程避免不了:老舊社區、建築、街道的處理問題,很多時候有些帶有文化關懷或者集體回憶的地區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確實可惜。但是往往產權人迫切想更新,最終以拆除改建告終,這並不代表文化保育不重要,只是每個城市與其中的民眾都處於一個階段,有著自己的特性,在這個富裕起來的年代,大家的主流思想仍停留在經濟面,道德文化面的考量還太少,很多時候根本不會思考這些房屋有歷史與公共價值,但這個也階段性的問題如同人的成長一般,在每個階段看問題的深度、廣度都有所不同。如今市場佔據主導,大家還沒有能夠形成人文、道德的意識形態,硬說要文化保育,很多時候得不到民眾共鳴。但還是要說,這方面我們是有制度優勢的,需要政府的引導,文明的共識,學者的疾呼等多方的努力,這個過程會較為漫長。慢慢人們就會意識到一座偉大城市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最近五年、十年發生了,而是一路以來的積澱。同樣,深圳所要呈現的不僅僅是最近五年的變化,還有過去三十年我們走過的集體之路。
  幾年前,我們經手過金威啤酒廠的改造工程,當時開發商找到我們只是單純的希望依據市場規則,容積率多少,賠償多少來進行,後來我們主動引導他看到他的利益訴求如何與城市發展、公眾利益做掛鉤,尤其是如何才能真正契合到城市的公共訴求和政府的要求。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啤酒最愛,啤酒廠是早期深圳人集體看體育比賽的最佳公共場所之一,周邊也有著大量的大排檔,是深圳人的集體記憶之一。在這樣的公共訴求引導下,最終開發商同意保留了原有部分造酒設備,尤其是那些機械時代的德國製造啤酒的精美機器。未來這裏講變成了工業文化場景與商業文化並存的一個特殊區域,吸引了很多遊客前往,既保留了舊有的建築,又留住了那個片區的城市公共文化記憶,同時也有新建的商業區域滿足大家辦公生活的新需求,這樣各方都很歡喜,達到了各自的訴求。同樣現在深圳有很多舊工業時代廠房通過改造,吸引創業青年入駐,改變當地的經濟活力,華僑城也是一個自主開發,充分保留與創新的成功案例。因此這座城市一直在不斷探索,希望能夠將其複雜性與包容性達到最高,讓所有居住於此的民眾充分體驗。
  未來這座城市仍需要繼續探索,如何提供更高更優質的城市服務給市民;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追求小型組織的扁平化,更多的藉助科技、網絡的力量消解城市中心壓力,進一步達成多節點、網絡式、扁平化的城市結構,讓城市能夠在每一處地方都彰顯出獨特的活力,都將考驗著這座三十而立的魅力之都。
其他文献
無論是都市更新還是都市新生概念的提出,其實都是在強調不單單只是舊區重建,而是城市不同片區的發展,以及整體城市的活化,因此更新的不僅僅是建築物的拆除再建,而是整個城市生活質素的更新,包含基礎設施、周邊配套、營商環境的升級改造。  法律短板,多年窒礙  都更在全球都是普遍性的現象,在初期推動都更時,起步相對容易,因為大多集中在非常破舊的城區,相關建築樓齡過長,容積率過低且低層住宅等情況,通過拆除後再建
期刊
11月9日,台灣當地警方稱,警方在10月30日、31日分別於雲林、嘉義、高雄等地區查獲“葡京娛樂城”賭博網站機房,現場緝獲主嫌黃X新等十三人。消息指出,很多網民的郵箱都曾經被一款自稱“澳門首家在線賭場”的垃圾郵件騷擾,而該垃圾郵件介紹的“賭場”,就是所謂的“葡京娛樂城”。初步估計,該網站的賭博涉案金額超14億新臺幣(折合約3億7000萬澳門元),獲利超過7千萬元新台幣以上。黃X新等經營的“葡京娛樂
期刊
瑞信發表研究報告指,11月博彩收入增長20-22%,第四季按季增20%,主要由強勁的貴賓廳及穩定中場所帶動。澳門最大中介人太陽城集團留意到十一月博彩量升30%及預料明年增長20%。第三季放緩至增長9%後,料中場博彩收入低雙位數增長。中場放緩,因颱風帶來的影響較預期時間長,該行預料第四季中場逐步穩定。  瑞信認為,博彩業估值合理,加上博彩收入勢頭強勁、市場利好情緒增加及市場較低預期,將會對股價有幫助
期刊
11月15日,司警接報路氹某娛樂場懷疑有女荷官盜竊籌碼,派員到場調查。司警翻查監控記錄,發現張某多次趁當值賭檯無賭客及駐場主任時,以左手遮掩右手並盜竊珠盤籌碼,得手後立即放到上腰衣間。兩日後早上,司警到涉案兩人位於氹仔住所搜查,46歲張某承認自八月開始,至少三十多次成功偷取籌碼,並與丈夫合共三十多次到帳房兌換現金三十多萬元,金錢大部分用於日常生活。司警在其住所起回十多萬懷疑作案所得現金。娛樂場報稱
期刊
桃園地檢署調查,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邱佳亮從2011年1月擔任縣議員起到當選首屆市議員的六年期間,聘用39歲女子、45歲女子擔任助理,另佯聘徐女41歲胞弟及自己地政事務所44歲女員工、29歲員工為“人頭助理”。邱佳亮並指示助理製作不實遴聘資料至市議會,待薪資等費用入帳後,再由助理提領交給邱佳亮,加上市議會定期匯入的退休金提撥費、勞保費、健保費等,合共計詐領8,225,617元補助費。另外,邱佳亮還假
期刊
11月9日清晨五時許,氹仔某娛樂場保安向駐場司警通報趙姓內地男子將一疊105張的一千面額港元在賭檯上兌換籌碼,但被荷官發現除了底面兩張為真鈔外,中間的103張全是造工極度粗劣的假金牛。司警接手偵查案件,疑趙某向一名內地男賭客以一疊金牛兌換成人民幣,但賭客擔心有假金牛,所以要求趙某先將金牛在賭檯上兌換籌碼,事情由此敗露。  司警將趙某帶返司警局調查,根據賭場監控和街道“天眼”的錄像資料,相信趙某的一
期刊
內地男事主報稱,11月2日,內地男子祁某曾找他將1萬元人民幣兌換成11,350港元,兩日後祁某又找他將八萬港元兌換成人民幣,並到路氹某酒店客房交易,在房內透過手機支付方式,將68,000元人民幣存入祁某的內地銀行帳戶,但收款後即“變臉”,將其趕出客房,懷疑受騙,向保安員求助,要求代為報警。司警調查鎖定犯案目標。嫌犯11月6日從關閘邊檢站離境時,被司警截獲拘捕,其供認因輸光賭本而犯案。司警落案起訴巨
期刊
7月14日,史上罪名最多、審判聽證最久的前檢察長何超明涉貪案了結之日,當日下午終審法院罕有的座無虛席,主審官宋敏莉稱,何超明長期身居檢察長高位,又屬從事司法工作多年的法律人,本應知法守法,但其不但不畏懼權力和法律,反而長期逾越法律的紅線,嚴重觸碰法律底線,將檢察長辦公室的人事財政管理範疇變為法外之地,嚴重違反了法律要求其應負的義務。合議庭及後宣佈,何超明逾千項(1,092項)罪名成立,合計刑期高達
期刊
7月14日,香港高等法院宣判四名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劉小麗、羅冠聰和姚松炎的宣誓無效,取消其議員資格。這一判決的引發也是由於上一屆特區政府:梁振英政府律政司出面申請司法覆核的審判結果,加上“辱華宣誓事件”導致被喪失議員資格的青年新政游蕙禎及梁頌恆,一共有六位議員被DQ(Disqualify),一時間激起香港政壇千層浪,議會的對立也進一步延伸到香港社會之中。  梁游二人關於“支那”、“Hong
期刊
“通俄門”風雲再起  美東時間週一,在沉寂了多日之後,特朗普總統大選期間的通俄門事件再次發酵,穆勒對俄羅斯與特朗普的選舉團隊有關聯的調查提出了首批指控,起訴了特朗普的前競選經理,並與一名試圖與莫斯科高級官員會晤的前助手達成了認罪協定。同時,對2016年6月至8月領導特朗普競選團隊的保羅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和7月被捕、但後來同意合作的競選顧問喬治·帕帕佐普洛斯(George Pa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