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新课改下“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曾本友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广西南宁530001)
  “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条件的资格证明,它是经当地政府或行业认可而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因此,农村初中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发和实施“绿色证书”教育课程。
  
  1结合农村初中新课改,开发“绿色证书”课程
  
  1.1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拓展“绿色证书”课程开发空间
  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理清开发思路。“绿色证书”教育是一门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是对农村初中现行课程安排表中的劳技课、科技活动课的改革,旨在使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考核评价,能更好地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具有实效性。基于对“绿色证书”课程的这种认识,其开发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范畴来思考,必须突出育人功能这个核心,以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对“绿色证书”教育与现行国家课程改革的有效整合,提高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和实施上的本土化、资源化和情境化程度,促进新课程功能的完善,增强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可选择性和效益的复加性。最终实现新课程功能的有效提升,促进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深入推进。
  充分利用新增活动课程拓展开课空间。由于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因此,必须利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增课程设置计划,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向深入。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等。可以将这些课程的开设与“绿色证书”教育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绿色证书”教育内容的不同领域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性学习、服务社会实践、学习劳技等活动。这样,既贯彻了新课改精神,开齐了新增课程,又使这些相关新增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绿色证书”教育的形式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丰富了“绿色证书”教育的教学方式,使“绿色证书”教育不仅增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上也收到了实效。
  结合校本课程的开设拓展开发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开发空间。根据一些地区开发“绿色证书”教育课程的实践表明:一般由贯穿全程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渗透于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农业生产生活常识课程两部分组成[1]。其中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包括四种:农业生产劳动课、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和科技活动课,可利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劳技课程进行系统地校本课程开发。而农业生产生活常识课程,如数学课程中的浓度计算、土壤测量;物理课程中的机电维修、排水灌溉;化学课程中的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和酸碱度速测分析等,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和当地实际,进行学科渗透性校本课程开发,并编写出相应的活页辅导教材。
  
  1.2以灵活的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发“绿色证书”课程资源
  就一般情况看,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课程的开发领域主要有[2]:①通用性课程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业机械、烹饪、制衣等;②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课程范围。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产品贸易、乡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内容;③地方特色课程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开设,如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开设旅游、导游、庭院设计等课程;劳务输出比较多的地区,开设外语、建筑、烹饪、美容等课程。各地可根据自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从这两类课程范围内选择若干课程,作为统一的农村初中“绿色证书”课程。
  《农业岗位技术》是“绿色证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确定“岗位技术”的具体岗位或具体技术项目时,要避免举办在当地已经普及的老技术或市场要求已经饱和的专业技术。要积极举办适应型的技术。即适应当地调整产业结构、能提高经济效益而当前尚未推广的新技术。要大力举办开发型专业技术,通过开发学生智力资源去开发当地自然资源,或通过学生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去生产新的商品,开辟新的市场。这时,有的项目很可能还未列入当地“绿色证书”培训系列。因而,应因地制宜、方式灵活,采纳“绿色证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这固定的三大块结构,插入相应的内容,以“绿色证书”教育形式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形式多样地开发“绿色证书”教育校本教材。新课改倡导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因此结合“绿色证书”教育需要,以活页形式编发《致富小报》,根据农时编发《经济作物种植手册》等,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致富信息直接送到学生手中。再通过学生的解释、实验,送到千家万户农民家中。这既为“绿色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落实了教材,也加强了其辐射作用。
  
  2“绿色证书”课程的实施方案
  
  2.1严格执行课时标准,灵活设计开课方式与选修模块
  按农业部规定,取得某岗位“绿色证书”必须学满300课时,其中180课时用于学习掌握该岗位技术所需的3~5门理论课程,120课时用于学习该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为此,一些学校将现行课表上的劳技课、科技活动课、地方课三门校本课程,集中调整改革为农技课,周4课时,使其进入一年级下期、二年级全年和三年级上期课表(总计约300课时),对全体学生施行全员、全程的“绿色证书”教育[3]。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则不失农时地贯穿教学过程中,为乡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进行“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摒弃那种将“绿色证书”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一般的农业技术学习的认识,坚持:①必修与选修结合。在保证全员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修;②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一般用40%的课时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用60%的课时分类分组进行现场教学与实践指导,引领、指导学生掌握本地农业生产需要的相关操作技术;③在内容序列安排上循序渐进。采取初一学《农业基础知识》打基础,初二学《农户致富与经营管理》的普通应用性知识,初三学生则从《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畜禽饲养》、《农机》等专业课中任意选修一门,进行某方面深入系统的学习。
  “绿色证书”课程选修模块的组合,应按照社会职业要求开发,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加以编制。每个模块应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完整的学习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这种模块教学有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可以随时添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可根据学生创业、就业需求,在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基础上确定技能、能力模块,通过教学分析后确定课程的组合模块。作为选修的教学模块,以多样、简捷、灵活、开放、实用、通俗、短平快为特点,供学生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需要选择组合。如中草药、烟草、茶叶、蚕桑选修模块,可以组成“经济作物栽培”课程;而家庭理财、农村合同仲裁、摄影书画、食用菌等选修模块,又可以组成“实用经营技术”课程。
  
  2.2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优化课程的实施
  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教育功效。①学校要根据资源特点建立附属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实现教、学、做统一;②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村、科技示范户及镇办企业,与其挂钩,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③指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园。学校应帮助有条件的学生建立蔬菜、养殖等家庭实验园。专业课教师应定期带领学生互相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体会,取长补短,以此种方式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用足用好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在各类实践基地实施的课程比例不能低于总课时的60%。农技课的技术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以基地实践教学为主。坚持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实践基地资源特点相统一,劳动实践安排与基地管理相统一,使学生既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学校实习基地还应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优良的作物品种等形式,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使其成为生活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辐射、示范基地。
  积极推广农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由重庆市设计的农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4],是一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农科教结合,校园、庭院、田园“三园”递进实践,融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有助于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结构有上下两个层面。上位层面由“课堂-实验-农科教”结合的教学组成;下位层面由“校园-庭院-田园”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在校园实践中,学生是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者、技能操作的模仿者和实践活动的探索者;庭院实践中,学生是家庭承包基地的尝试经营者,自主地熟练掌握农业新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创业技能;在田园实践中,学生是农户的知识传授者、技能操作的示范者、立业创业的实践者。“田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互为呼应,紧密互动,并赋予了二者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些新功能特征,是实施“绿色证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应予以推广。
  
  3实施“绿色证书”课程的评价改革
  
  3.1更新评价标准,进行正确的评价导向
  结合新课改推进的“绿色证书”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校长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校长总把“升学”看做政绩,把文化教育看做正业,“绿色证书”教育可有可无,那么“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决定校长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评价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标和教育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进行发展性、综合性评价,尤其应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活动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对校长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导向。
  
  3.2紧扣新课改,设计师生考评办法
  “绿色证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其评价就应以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既要重视终结性考评,更要做好过程性考核;既要做好理论学习的考评,更要做好实践操作的考核。特别应关注师生在实施“绿色证书”课程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要侧重考核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按理论考试成绩占30%,实践技能占50%,情意态度和创新占20%的比例,进行考评。
  参照上述考评比例,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绿色证书”教育考试、考核的有关要求,共同确定具体考试、考核的内容和量化考评指标。实行学校考试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经测试合格者,颁发“绿色证书”。同时,给予“绿色证书”获得者一定政策倾斜,如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录用为农村基层干部等,以此确保“绿色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
  县农业局、教育局应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实施“绿色证书”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评,作为教师上岗、评职、晋级的依据。学校则应把教师“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考评结果,学生获得“绿色证书”的通过率,作为考评教师工作量和确定其课时系数的依据,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确定课时补助费与奖金发放,以此引导教师瞄准当地经济开发需要,积极开发和实施“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在后勤人员中,可明确其作为实验基地承包人的责、权、利,签订合同书,引导他们既为“绿色证书”教育服务,又努力为学校创收。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2 李水山.我国农村初中绿色证书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3).
  3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推行农科教结合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农村初中施行“绿色证书”教育的研究报告.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 彭智勇,余国源.“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扎实积累潜心治校——解读北戴河中学“内涵发展”之篇章
  司文娟 王淑杰
  
  2006年8月,北戴河中学孙昆、宋子玉等高三毕业生陆续接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他们充满幸福和自豪的笑脸,老师们辛勤耕耘的疲惫终于得到了缓解。孙昆、宋子玉是2003年“非典”过后入学的,他们的中考成绩分别是273分和244分(当年满分是360分)。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由“低进”变“高出”,分别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和省内重点高校。像孙昆、宋子玉这样考取本科一批二批的学生在北戴河中学今年有数十位。
  北戴河中学有50余年的建校历史,“文革”时期高中教育一度衰落。自1998年恢复高中以来,每年接收三四百名本区学生。面向本区办学,满足区域普及高中的需求,录取低于重点高中200分左右的学生入学,是学校无法选择的选择。缺少优质生源,如何在激烈的办学竞争面前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身处国际旅游度假区,如何办好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在深入分析生源状况、学校所处环境状况、教师素质状况等因素后,北戴河中学最终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精品高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受用终身的优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戴河中学高扬“科研兴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大旗,扎实积累,潜心治校,学校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1)建校第6年,成功创建了秦皇岛市首批示范性高中;第7年,又成功创建了河北省示范性高中,办学层次和水平跻身河北省普通高中前列;
  2)连续创造了高考成绩的辉煌。2003年、2004年、2005年高考上线率均保持在97%以上,2006年在全省录取率下
  降为50%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升学率80%的好成绩。几年来,学校为北戴河区培养了千余名大学生;
  3)区政府全力扶持学校改扩建工程。契合北戴河地域特点的具有欧式风格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拔地而起,硬件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赞叹;
  4)由8年前区内孩子到区外求学到今天把孩子放心地送进北戴河中学;良好的办学质量引来众多区外学子,学校在秦皇岛市的声誉越来越高。
  
  1解读“内涵发展”之一:培育昂扬向上的学校核心精神
  
  生源的劣势、区属学校的地位、社会审视的眼光,这些无疑是办学的不利条件。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形成共识:北戴河中学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兴建的,是文学巨匠郭沫若题写校名的学校,把北戴河中学办好是历史的责任。劣势可以转化,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发奋图强、与时俱进才会发展,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忘我实干的精神带动着大家,班子廉洁从政的工作作风鼓舞着大家,班子的和谐、团结感染着大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学校整体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
  为青年教师能做好一节竞赛课,同教研组教师群策群力、无私忘我;为转变一个后进生,同班任课教师集中会诊、深入研究;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高三全体教师科学部署、团结拼搏;为了一位身患重病教师的治疗,全校教师伸出援救之手;评优选模大会,变成了叙友爱、谢同事、鼓干劲、让荣誉、励斗志的大会。同事之间没有相互埋怨、嫉妒,“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我工作,我辛苦,我快乐,我健康”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追求。
  
  2解读“内涵发展”之二: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北戴河中学教师队伍基础较好,一线教师全部是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这是办学的有利条件。但随着教师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增加,职业倦怠有所表现。学校深谙教师队伍的优化在学生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性,下大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秉承终身教育思想,学校把打造一支过硬的研究型教师队伍作为实现科研兴校办学理念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学校扎扎实实地进行校本研修,可用“八个一”来概括:
  每学年一次全员培训。每学年学生报到的前两天,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科研培训。专家讲座、校长论坛、研修交流、课堂观摩、参观学习、成果展览等丰富的内容,让教师带着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研究方式、良好的工作心态迈入新的学期;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坚持雷打不动的每周一个半天的校本教研,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讲人。信息交流、教材教法研究、学案研究、网络研修、观课、说课、议课,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了克服功利,注重内需;避免盲从,注重校本;减少形式,注重过程;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每个备研组一个课题。学校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鼓励各备研组教师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实际确定研究课题,目标直指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让教学生活焕发生命力;
  每人一节研究课。每学期各教研组坚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位教师第一学期在组内作研究课一节,各教研组第二学期向学校推荐研讨课一节。通过录像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定格成为“样板课”,使研究课有效地将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科研实践-专业成长”统一起来,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每人开展一项行动研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课题,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学习、研究、反思、实践;
  每人开展一项行动研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课题,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学习、研究、反思、实践;
  每节课后一个反思。学校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更重视教后回顾、教学随笔、课后反思以及教学方案的二度设计。把它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和教研组交流的内容;
  每人一本读书笔记。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并写下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一万字。读书做笔记,渐渐变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
  每学期一篇论文。每学期写一篇有研究价值的案例或能代表自己一个阶段研修水平的论文是学校布置给教师的假期作业;
  学校千方百计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了高档次的教师电子备课室、教师阅览室,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音像资料,为每位教师订阅学科报刊。同时,注重增加对外联系与沟通,给老师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做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教师的教育追求,2003年6月以来,北戴河中学教师荣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总计424项。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落实科研先导,受到了省、市教育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3解读“内涵发展”之三:营建“全员德育”育人氛围
  
  先学做人,后学求知,以德立身,是北戴河中学的育人准则。学校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首位,下大力量积极营建“全员德育”的育人氛围。校领导在一切场合宣传“全员德育”理念,德育不只是德育处的事,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而是全体一线教师的事,也是其他教职员工的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就要做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的一切角落都为营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而努力。为此,实行了德育“三制”原则:
  1)德育导师制。依据“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砺志,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把思想教育的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和学习,形成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的学生思想工作模式;
  2)首遇责任制。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凡是遇到学生权益受侵犯或学生违纪,都有责任及时应对,并当面教育,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
  3)德育预警制。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建立起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预警机制,一旦学生出现问题,预警网络即迅速反应,以便学校及时施教。
  学校还采取了党支部配合监督、党员教师带头做德育导师等具体措施,保证“全员德育”落到实处。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对学生随时随地做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贫困生摆脱了自卑,性格变得开朗、大气;单亲生排除了对异性同学的情感依赖,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学困生找到了学习动力和方法,急起直追;学优生寻找到了自身的弱点,更加踏实勤奋……许多学生入学时不谙事理、毛病百出,经过学校的不懈教育转化,日新月异,变化显著。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以欣赏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把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总务后勤、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增添了许多人性化的成分,唤起了学生的自尊、自强。学校党支部、团委创建学生党校,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加深对学习的热爱。利用党校这个教育平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2003年以来,党校培养毕业生512人,部分学生已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或重点培养对象。学校的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实效性强。一系列的德育举措,促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引来了区内外众多百姓的赞扬。
  
  4解读“内涵发展”之四:给学生提供受用终身的优质教育
  
  “责任,笃行,健康”是北戴河中学的校训。教师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为己任,忠于职守,勤奋执著,为实现学校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学生人人树立责任意识,明确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肩负的振兴民族的使命,明确作为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明确作为子女对家庭应付出的回报,明确作为学生对母校应承担的责任。指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锻炼健康的身体素质。师生以“责任”为动力,以“笃行”为准则,以“健康”为目标,共同雕琢北戴河中学这块璞玉。
  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教育,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办学方略的重要举措。因材施教,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北戴河中学的办学特色。北戴河中学从2003年起,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题为突破口,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宗旨是突出主体,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数学组“MM”教学方式和“自学导练”教学法,英语组“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文科综合组“让学生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的学习方式,理化生组将过去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动手实验……这些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师一统的根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照顾全体,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以中等生促尖子生,带后进生,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真正做到优秀生更优,中等生发展,后进生转化,从而实现大面积丰收。
  学校重视养成教育,重视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新生入学的军训,学生轮流值周制度,地面的“无泡泡糖”、“无纸屑”,桌面墙面的“无划痕”要求,卫生间工具的整齐摆放,食堂打饭的有序排队,住宿学生的文明公约以及礼仪教育等等,在明理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致的校园准则,师生共同守护着北戴河中学这个精神家园。在学习习惯培养上更是颇具匠心,从高一开始多学科多方位锻造,从书写到朗读,从预习到作业,从学习各环节的把握到学习策略的实施,都有明确要求。这些如涓涓细流,连绵不绝,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头脑和行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发展。
  北戴河中学注重为学生创造高品位的学习环境。校园内亭亭如盖的梧桐,笔直排列的松柏,高大向上的白杨,郁郁葱葱的丁香,草坪、鲜花、曲径、凉亭,营造了读书修心的怡人环境。中西合璧的新建楼群,宛如展翅欲飞的彩凤,“凤头”是办公楼,体现管理的重要作用;“凤身”是教学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凤尾”是实验楼,体现科技是发展的有力保障。建筑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吻合,预示着学校向更高处腾飞,给学生以无声的鼓舞。学校在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餐厅精心布置了醒目美观催人奋进的宣传画和助人向上的名人名言;橱窗陈列着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校园活动的照片;走廊开辟了“信息交流专栏”,让学生将自己获取的新知识公布在专栏上互相交流;各教室安装了电视,大课间播放“时事新闻”、“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名人传记”和世界名曲等;晚饭后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学校注重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走进学生成长的世界。长期以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配合,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共商学校发展大计;每学期家长参加课堂教学研讨,通过师生家长互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共同交流新时期家庭教育经验,将心理教育引入家庭教育之中。学校还与社区协同配合,积极创设和谐的育人大环境。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观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次请英模和校友来校作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情操。
  “科研兴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在北戴河中学,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不是附庸时尚,更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每一个词语,都可以用他们非常精彩的行动来诠释;每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他们长长的、曲折而坚实的脚印。扎实积累,潜心执教是北戴河中学人追求的风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受用终身的优质教育”,是北戴河中学人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的承诺,也是他们用生命捍卫的誓言。
  
   影响注意力的十大因素
  葛雪松
  
  无论是对事物的感知,还是记忆、思维,都离不开注意过程。集中且持久的注意是学习的重要保证,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衡量注意程度的指标,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的力度。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前苏联的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注意是大脑的一种机能,而且受到意识(心理)的调节。因此,应该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1睡眠与注意力
  
  睡眠对于恢复体力、脑力的疲劳,增强免疫力、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睡眠中,大脑还生产着思维所必要的生化物质,合成着生长所需要的生长激素。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大脑分泌这些物质就受到影响,致使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记忆力衰退,个子也长不高。
  列宁说:“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通俗一些的表达:“把拳头先缩回去,再打出去的时候才有力量!”“开夜车”等于拔苗助长,是一种极愚蠢的做法!是在用熬夜的假象来掩盖内心的自卑与恐惧!多学一小时却导致第二天一整天的昏昏沉沉,注意力下降许多,得到多少?失去多少?
  8小时高质量的睡眠压倒一切!
  建议:晚餐清淡一些,睡前喝杯牛奶,热水烫脚十分钟,午睡半小时左右。
  
  2营养与注意力
  
  脑在人体各器官中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器官,虽然大脑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总消耗能量的20%。学习是一种极其繁重的脑力劳动,注意力集中时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需要大量新鲜血液提供足够的营养。因此,只有不断地供给大脑充足的营养,它才能精神饱满地工作;如果大脑营养供应不良,它就会产生疲劳或受到损伤。
  
  特别强调:早餐一定要吃饱吃好!
  建议:应当尽量不吃方便面那样的快餐食品;主食应适量掺入杂粮;尽量做到蔬菜、肉食平衡,不可只偏重一方;少吃动物脂肪,多食用植物油;甜、酸、苦、辣、咸五味平衡,少年人一般都爱吃甜食,但还要注意吃些苦、咸的食物。
  
  3氧气、水与注意力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耗氧占人体的四分之一,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保证良好的注意力。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
  人的大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质是水分,当人的大脑在思考、学习时,所有的信息是由大脑的细胞一个传送到另一个去,传送的过程是以电流的形式进行,而水便是电流传送的主要媒介。所以,在读书或做功课前,先饮一至二杯清水,会有助于大脑的运作。
  建议:教室、寝室随时保证良好的通风,切忌蒙头睡觉!
  
  4运动与注意力
  
  大脑额叶的发育水平与注意力密切相关,而刺激、增强额叶功能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动,尤其是一些技巧要求较高的球类运动,练习演奏乐器也是极好的选择。这些活动锻炼了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对肢体、意识的控制,能显著提高注意力。这是一种“以动治动”的方法。
  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确实是无法集中)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往往进行“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SI),事实上也就是综合运动治疗,实验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现代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大脑发育,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促进睡眠、维护心理健康。在美国,80%的心理医生认为,运动是治疗、缓解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运动带来的益处妙不可言。
  建议:课间休息、放学、放假等时间的首选娱乐方式:运动、运动、还是运动!女生尤其要注意加强!
  
  5学习动机与注意力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发动与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个人的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注意的规律告诉人们:目的越明确,动机越强烈,意义越清楚,注意就会越稳定、越集中。比如,让一个人去听报告,并要求他听过之后回来要负责传达,那么他听报告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非常集中和稳定。如果只是让他去听,而没有附加什么任务,效果一定不如前一种情况好。可见活动的目的、任务明确与否,对注意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远大的理想,良好的动机,明确的任务、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会形成一定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能够使学生把注意力稳定在听课、作业、复习等活动中,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学习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取生存能力的唯一途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建议: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过易的目标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容易使学生畏缩、泄气。
  
  6兴趣与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维持持久、集中的注意力,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人们在看电视或看表演时总是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这是因为人们对活动的丰富内容直接感兴趣的缘故。青少年所学习的各门学科内容都是很丰富的,只要对它们有深入的了解,就会产生喜爱这些知识的感情,学习时,注意就会保持得很好。
  小技巧:心理学家研究和倡导的一种叫做“满怀兴趣学习”的方法,旨在使那些厌恶某门学科的学生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实验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具体做法是:选择你不感兴趣的学科,坐下来充满信心地想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这门课程,在这门课中我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坚持几周以后,就会有所收获。
  
  7思考与注意力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注意稳定和集中的状况与思维的活跃程度成正相关,许多科学家在工作中忘我地思考,注意力的稳定和集中是超水平的。牛顿煮表、陈景润撞树的生活逸事听起来好笑,实际上正是他们把注意高度集中于思考问题上的最好说明,也正是他们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专心的品质才使他们在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哲人说:“理性的沉思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8意志与注意力
  
  注意的最大敌人是分心。在学习中,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时要靠坚强的意志来抵抗注意力的分散。
  首先,当注意力集中出现困难时,可以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如“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集中注意”来强化自己;其次,还可以用“下决心”的方法,在学习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勉励自己专心致志,勤奋学习。这样就给了自己一个暗示,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设法克服;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听课时边听、边想、边记笔记,阅读时眼看、口读、手写、耳听。这些积极的活动,有利于维护注意,是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第四,养成注意的习惯。活动开始就立即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于活动对象;活动中运用意志迫使自己始终保持高度注意。
  负强化练习:当学习分心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厌恶的刺激,如在胳膊上掐一下。
  
  9音乐与注意力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音乐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机械波,经听觉感受器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会促进大脑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促使脑电波转为可放松心情的€%Z波。思维活动主要由左脑完成,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造成左脑超负荷运转,人只有使左右半脑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的总效率才会成倍递增。而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力、调整大脑两个半球活动的功能,被喻为“大脑的按摩师”。常听一些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可有效提高注意力。
  
  10交替用脑与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不可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5分钟以上。因此,学习中的短暂放松,如深呼吸、按摩太阳穴等非常有价值。另外,文理科内容交替学习、动静结合,脑体交替对于提高注意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强调,课间十分钟一定要注意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参考文献
  1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等.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
  2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2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 刘翔平,刘雪梅.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4 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陆建华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本领,按其本质应包含组织、定向、适应能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旨在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成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主体。据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体会。
  
  1重视物理探究实验,遵循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最基本方法。从初中物理入门学习开始,就应该将实验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果能将一些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边“玩”边悟,即所谓“玩科学”,则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尽早地进入物理学习的角色,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系统包括接受外界信息的感觉和知觉活动、储存信息的记忆活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思维和想象活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发现”学习。如,学习欧姆定律首先要找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间的电压和导体电阻关系。可把它设计成一堂实验探究课,课前根据学校的实验器材做了多次实验,根据操作情况设计了可行的课堂实验报告单。课上,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猜测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问题,设计实验电路与实验记录表格;在学生交流完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之后,发给每人探究实验报告单,以小组为单位按实验要求去操作实验,并观察和记录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最后,通过交流小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规律。
  实验后,大多数组能够得到: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电阻增大而减小的结论。在赞同了学生实验结果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某组数据,看是否接近正比或反比关系。最后给出“欧姆花了十年之久才得出本定律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物理规律是建立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之上才得出的,尽管仅靠一堂课的时间得出几组实验数据还不足以建立理论规律,但这堂课浓缩了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在这里,学生经历了出现实验故障并排除的过程,经历了同学间相互协调、动手操作的过程,经历了归纳时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欧姆定律这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体验探究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积累。
  简而言之,这种探究性自主学习不是注重最终是否得出正确结论,而是更注重体验生成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更注重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高层次发展的训练。
  
  2重视网络媒体技术,凸现点拨学习方法的艺术,在学习环节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些物理知识的应用类课题,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题材,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高一物理“行星的运动”中第三部分“人造地球卫星”一节课。从教材的内容考虑,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航空航天科技上的重要应用,涵盖的教学素材很多。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揭开人造卫星神秘的面纱,探索宇宙的奥妙又是他们渴望了解、期待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没有实物或模型,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将课堂搬进了计算机教室。学生四人一组,以便进行交流互动。首先是第一部分学习,发给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提纲:
  第一步: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什么从地面抛出的物体总会落回地面?②如何让抛出的物体飞行得远一些?③是否可能使抛出的物体具有足够大的速度而再也落不回地面呢?
  第二步:操作Java课件。①明确该课件模拟从同一高度抛出的小球以不同速度(可显示数值)抛出后在地球上空的运动轨迹;②自己调节抛出速度的大小,进行模拟实验操作;③注意观察抛出速度增大时运动轨迹怎样变化,并记录速度至少增大到多大时,抛出物体刚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第三步:①想一想,当物体成为一颗人造卫星后,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哪个力提供的?②请你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向心力公式推导出这一环绕速度。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个体操作计算机完成的。当学生自己输入发射速度后,就会显示物体飞行的轨迹,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到具备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模拟体验让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小组交流如何推导环绕速度并书写在“学习任务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和交流学习结果。
  第二部分是笔者课前做好的powerpoint课件,出示关于人造卫星的介绍,包括世界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图片,其它人造天体的图片,还有同步卫星的图片。每一部分图片都链接了部分相关的网页,学生可视时间许可选择阅读有关内容。最后还提供给学生与人造卫星有关的网址,供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课余拓展学习选用。
  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卫星的原理有了较直观的认识,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课时有限,但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不减。可见,探索物理问题的体验过程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愉悦。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积极的动态探索过程,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发展的眼光看,体验和尝试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将来能够进一步学习培养了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层次化,就是分析评估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要适时安排专项训练,既要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要多题一解,培养迁移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使自主创新能力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做个高明的校长
  李成月
  
  作家王蒙曾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邃的思想。
  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有这样一个校长,学校的任何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虽然大家都认为他很负责,但是,学校的办学质量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其实校长是行政首长,是教育领袖,是理论权威。一个高明的校长应该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是教育思想家,是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校长不仅要成为教育的实干家,更要成为教育的战略家。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失败的校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失志”。这是指校长缺乏远大的抱负、理想与志向,不能把办学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教师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实际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他们往往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一个表里不一、华而不实、人品低下的校长,是无论如何也领导不好一所学校的,也更谈不上有何威信了;
  二是“失策”。校长的管理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失策有密切关系。他们不能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正确决策、科学决策。同时,对不正确的决策缺乏自我认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勇气纠正。只有大事不专权,小事不糊涂,政策吃得准,方向把得牢,方法用得活的校长,才会成为全体教师仰慕、同行们称许、社会各界认同的教育专家;
  三是“失守”。这是指校长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能坚持原则,不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把学校当成自己的生财之道和摇钱树,从而成为学校制度、规划的破坏者。一个高明的校长,心中要装着全体教师,要树立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力求做到给教师们一个明白,还自己一个清白;
  四是“失信”。这是指校长不能信守诺言,或轻易许诺却很少兑现,朝令夕改,因此在教师中失去了威信和信誉;
  五是“失察”。这是指校长缺乏洞察力,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危机等,熟视无睹,缺乏敏感性、警觉性,不能及时处理学校出现的问题,不能将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是“失计”。这是指校长在如何打开学校发展新局面、如何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缺少计谋。一个缺乏战略眼光、工作没有激情的校长,学校就不可能有发展;
  七是“失礼”。这是指校长待人接物不注意礼节,盛气凌人,对教师、学生、家长缺少尊重,强调师生对他的尊重和服从,很少或从来不反思他是否尊重了师生。校长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去理解、包容、感化和教育下属,让他们知道,是校长那颗宽容之心,包容了你,感化了他,教育了我;
  八是“失言”。这是指校长不能做到在适当场所说适当的话。一个高明的校长,要学会与教师和谐共事,共同谋事,学会宽容和谅解,要有容他人之短、取他人之长的胸怀,求同存异,多达共识;
  九是“失省”。这是指校长缺少自我反省、反思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管理缺少自我评估的能力。校长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一个高明的校长,要通过严谨、细致的深入研究,不断地否定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用新的视觉来探究、解决新问题,把正确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改造办学的有效行为,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十是“失心”。这是指校长在处理问题时,在面对困难和冲突时,感情用事,不能冷静而理性地对待问题。这也就容易失言、失色、失态,进而将事情弄糟,将问题弄得更加复杂,将矛盾激化。
  一个高明的校长就意味着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有这样的认为,“管得最少的校长是最高明的校长”。一个高明的校长,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情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细、效率最高的人。这就要求校长应学会授权和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最应该关注的事情上,这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忙乱”和“乱忙”现象,使工作事半功倍。
  面对下面的问题,作为一个高明的校长,你有勇气经常反思吗?
  是否滥用了教育者的权力,时常逾越了正义与道德的底线?
  是否出于对权力的恐惧或难以抵挡功利的诱惑,扭曲自己的行为,伤害师生的心灵,并辜负了师生的质朴、珍贵的责任?
  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些最需要注视、关爱与呵护的心灵?
  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失去了梦想和真善美的信念?
  是否因为缺乏学习与思考,而使学校管理变得枯燥、乏味,变得毫无激情和创造力?
  是否已经不再适合担当校长这一角色,甚至这样的自我反思也被遗忘,或者失去了反思的勇气?
  
  人文智慧情趣乐趣
  ——数学课堂的诗意畅想
  陈 庆
  面对时代的挑战,数学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篱笆,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数学的重围,走向智慧。追求人文,生成智慧的学习;营造充满情趣、乐趣的数学课堂,这是笔者对心中的数学课堂的诗意畅想。
  
  1拾起童心,让教师磁力充足——生成课堂智慧的前提
  
  有件生活小事令笔者感触颇深。一次,笔者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旅游。景点里的人摩肩接踵,儿子拉着笔者的手,一个劲地要笔者抱。笔者蹲下身去,才意外地发现:原来在儿子的视野见到的除了人之外还是人,根本见不到“美丽的风景”。笔者一把把儿子抱起,让他骑在肩脖上。儿子不禁大呼“好看!”。
  在讲台上高高站着的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数学经验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一味地讲授,可曾想过“蹲下来拾起童心”?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帮助学生走进自己的数学世界,走进自己的数学课堂。从而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登攀,站到教师的肩上,观赏“美丽的风景”,让课堂由老师“一厢情愿”地苦心经营,变成师生“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
  在课堂上不去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而是更多尊重和欣赏学生的多元见解和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没有了学生对“师道与讲台”的敬畏,有的是教师拾起童心后的“绵绵磁力”,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在这样的磁场中,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学习就更具挑战,更有智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拾起童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并且从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数学,是营造智慧学习的数学课堂的起点,是生成课堂智慧的前提。
  
  2激扬生命,让学生动力充分——生成课堂智慧的关键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数学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必须使它成为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场”,自主活动的“操作间”。让他们在课堂中有价值、有内涵、充分地“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才会变得充满智慧和挑战。
  “动”要评价的艺术,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使他们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多一些“哦!想出来啦!”、“我有办法解决啦!”、“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的方法更好!”等等,他们主动参与、认真体验、积极探索,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如:教学圆的画法,书本上介绍了常用的圆规画圆的方法,之后笔者便问:“如果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让同学们在里面做游戏,还能用圆规画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他们意识到这种方法不可行,该怎样画呢?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个学生想到了用竹竿,马上又有人想到用绳子和木桩,笔者请这个学生上黑板画草图之后,笔者追问:“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一根多长的绳子吗?”“5米”。他几乎是脱口而出。笔者微笑着朝他点点头,称他是个聪明的孩子。马上又有个学生急着说:“5米不够,系在木桩上要浪费一点,所以准备的绳子比5米要长一些。”接着又有一个学生抢着大声地说:“只要保证从圆心到圆上的这段绳子长5米就行了。”
  知识就是在这种一层层的自我否定中得到完善的。笔者感觉最大的收获不是学生学会了画一个较大面积的圆,而是他们知道了工具的选择,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慎密。
  
  3纷呈精彩,让文本活力充溢——生成课堂智慧的核心
  
  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充分地亲近文本,学会发现。教师千万不要犯“教学主观主义”,成为拦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第三者,应该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读题、审题、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学会猜想。知识是有限的,猜想是无限;知识只能让你知道昨天,猜想能让你发现明天。数学是培养学生猜想的舞台,因为数学中有着丰富的可供学生猜想的资源——教材中的计算公式、答案的争议点等。教师应充分珍视文本中的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大胆的猜想,实现在主导价值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如果老师给学生的智慧学习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得到的将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中,学生在理解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后,笔者出示了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图中的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见图1。
  问:等边三角形有();等腰三角形有()
  生1:等边三角形有2、4,等腰三角形有1、3、5、7;
  生2:不对!等腰三角形有1、2、3、4、5、7;
  生1:2和4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生2:不对!等腰三角形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在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中找不到两条边相等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2和4也应该属于等腰三角形;
  生1:(手一拍脑袋)啊呀,对的哦!我怎么忘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了!笨!笨!笨!
  一场短暂的辩论结束了,在辩论中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知识,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碰撞中,在思想和思想的交流中,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
  
  
  4 闪亮本真,让数学魅力充显——生成课堂智慧的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如果经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必将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如:在教学“容积容量”时,笔者课前让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量杯、一桶水、一个盛水的圆盘和一些不规则的小石头,让学生想办法测出不规则小石头的体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不同学生因为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想出了许多方法:①把量杯装入少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然后放入小石头(水漫过小石头)再记下此时水和小石头的体积,两个体积相减就是小石头的体积;②先把水和小石头(水漫过小石头)放入量杯中,记下体积,再把小石头取出,记下水的体积,两体积相减就是小石头的体积;③用量杯装满水,小石头轻放入量杯中,水溢出,再用量杯测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小石头的体积。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所以在测定不规则小石头后,有的还想测每个人的拳头、心脏(因为拳头的大小与每个人的心脏相似),有的想到测每个人的个头的大小,有的还想到亚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想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有趣,思维得到了发散,学生翱游在数学的海洋中,体味数学的魅力。
  
  5链接生活,让课堂张力充盈——生成课堂智慧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就是生活的一段经历和一种提升,是多样文化熏陶的“大礼堂”。数学教材都是人们在生活的万花筒中辛勤采蜜而酿成的结晶,学数学就是在品味生活,在学会生活,在热爱生活。所以,数学课堂不应是封闭的习题练习,而是生活的“镜子”,智慧学习的“新干线”。
  例如:学校组织秋游,有165个同学参加,大车坐45人,小车坐30人,每种车各用几辆比较合适?你能说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吗?小组讨论。
  解法一:可以坐1辆大车45人,剩下120人,全部坐小车,一共需要4辆小车。列成算式是:45€? 30€?=165(人)。正好是全部有 座位;
  解法二:可以坐3辆大车,45€?=135人,剩下30人,就正好坐1辆小车,算式是:45€? 30€?=165(人)。(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被激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盛开了。)
  解法三:可以坐的宽松一点,还有不同的方法:都坐大车,165人需要4辆大车。算式是:45€?=180(人)。还剩下15个座位,可以让老师坐也可以让同学放行李;
  ……
  每种方法都有赞同者,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热火朝天,讨论的气氛热烈。此时笔者为了继续加深,逐步引导学生探求解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探索数学的实用价值。便微笑地问道:“如果包一辆大车是350元,一辆小车是250元,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经济合理呢?”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了,上升为高潮。
  解法一:用1辆大车和4辆小车,一共要用350 4€?50=1350(元)。
  解法二:用了3辆大车和1辆小车,一共用了350€? 250=1300(元)。
  解法三:要用4辆大车。就是4€?50=1400(元);
  “……”
  师:假如你是领队,会选择哪种坐法呢?
  生:我会选择第2种!因为它最便宜!只用了1300元,而且没有浪费座位。其余的几种都要比较贵。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学到了一件社会本领——如何经济合理包车,把钱花实处,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他们还真正体会到,要能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美好的。只要教师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数学课堂上学生就能动起来,小手能举起来,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嘴常开。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人文、智慧、情趣、乐趣的光芒。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五法
  段志东
  
  在音乐新课标“淡化知识技能,强化情感与价值观体验”的理念指导下,小学音乐新教材增多了欣赏教学内容,教师们也逐渐认识到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构建道德情操、实现课程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曲目,大致按单元有一个学习主题,或介绍某类乐器,或介绍中外音乐家,或介绍某种音乐风格或曲式,等等。对于小学生而言,乐曲欣赏比歌曲欣赏的难度大得多,如果缺乏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一般难以领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更谈不上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欣赏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1主题引导法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曲目一般由二至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鲜明的音乐主题,主题能够集中体现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这些篇幅不长的音乐主题入手,可以感悟到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如果带着这种感悟聆听全曲,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如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第一音乐主题是一曲毫无雕琢痕迹的民间歌谣,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恰如痛苦的啜泣。通过听赏这一主题音乐,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质朴和伤感,进而在乐曲的不断变奏和发展中体味到沙皇时期俄罗斯人们艰难、痛苦的生活,感悟到伟大的作曲家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中心引导法
  
  小学生对于那些直接表现某种冲突的音乐作品很感兴趣,这类作品大多有一个中心内容。就像语文课中通过中心段落理解全文一样,音乐欣赏也可以从最具冲突性、戏剧性的乐段入手,首先领悟乐曲的中心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辐射性地感悟全曲的内涵。如海顿的《C大调第94交响曲》(又名《惊愕交响曲》),作曲家在第二乐章开了一个小玩笑,第二乐章通常是交响乐中比较悠缓平稳的部分,他用八个小节营造了一个平静的主题,然后又重复一遍,让那些虚荣的贵妇人注意力涣散,有的甚至昏昏欲睡。突然,全乐队奏出最强烈的和弦,把打瞌睡的人一下惊醒,这个戏剧性的情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听完全曲,学生不仅了解了交响曲的基本结构,感受到作曲家的创造才能和诙谐幽默,也体会到音响强弱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3角色(情境)引导法
  
  提供给少年儿童欣赏的乐曲,有些是带有多种角色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听赏这类乐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辨析、体会不同音乐片段刻画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进而在跌宕的音乐叙述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益,同时了解不同音色乐器(或组合)的表现特点和作用。如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乐曲中各种乐器刻画了7个角色:①长笛表现小鸟主题;②双簧管在低音区呈示小猫主题;③单簧管低音区呈示小鸭子主题;④音色浑厚的大管表现老爷爷主题;⑤三支圆号表达大灰狼主题;⑥定音鼓急速的滚奏表现猎人开枪的主题;⑦弦乐四重奏表现少先队员彼得的主题。作品基本上按作曲家撰写的旁白进行音乐表达,学生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饶有兴趣地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美妙。
  
   4背景(故事)引导法
  有些音乐作品取材于一些流传已久的故事或传说,欣赏这类乐曲,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那些与作品密切相关的背景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如果不清楚嘎达梅林是一位为维护蒙古人民土地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就无法准确理解乐曲深情悲壮的内涵。又如欣赏古曲《高山流水》,就必须熟悉“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背景故事。先秦《列子》一书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学生在熟悉背景故事的基础上聆听古曲,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5媒介引导法
  小学教材中的欣赏曲目有很多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通过文字、绘画、舞蹈等媒介的辅助,让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学生更容易融入这类乐曲的音乐意境。比如云南彝族舞曲《阿细跳月》,其独特的极富动感的节奏型,非亲身跳舞所不能感受。古典筝曲《渔舟唱晚》蕴含诗情画意,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晚霞斑斓,渔民悠然自得,渔歌四起,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如果让学生根据乐曲意境构思、创作一幅图画,定能加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还有更多的乐曲,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听后感受。实践证明,多种媒介的参与和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论新世纪高教园区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
  苏敏
  
  当前,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教园区公共图书馆面临着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局面。如何适应形势,改革藏书建设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摆脱困境,迎接挑战,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的基础工作,藏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两个职能的发挥。高等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院的性质、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任务来制定合理的藏书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起具有本院专业特色的科学藏书体系,而藏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藏书结构。
  
  1确立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的依据
  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确立,应从微观和宏观两角度来考虑。从微观角度,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来确立自己的藏书补充原则;从宏观角度,要根据整个地区文献资料布局的总体协调原则,将自己的藏书结构置于整个藏书协调布局之中,从而达到文献资源优化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1)以大专院校公共图书馆的任务类型为依据。高教园区公共图书馆担负的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台州高教园区只有6年区龄,且是全台州市唯一的综合高等教育园区。园区内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电大、台州工业学校、台州医学院、台州艺术学院等等,专业非常之多。
  图书馆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科前沿动态、科研开发项目、基础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前景、业余爱好等情况,以此为依据,系统收藏了许多专业教学、实践实习的各种文献,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加强对文献检索工具书的收藏。实践证明:只有建立适应本高教园区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藏书的作用;
  2)“藏与用”是以读者的需求为依据。图书馆藏书是满足读者用书的前提,而读者用书是图书馆藏书的目的。协调“藏书与用书” 关键手段是藏书建设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台州高教园区图书馆存在着“藏与用”失衡,具体表现为:①新专业书、工具书价高购不进,期刊种类一减再减,馆藏补充不到位;②过时的书籍已占馆藏问题的1/3还多,馆藏剔除不及时;③由于沟通不够,对各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设计的专业和采用的新专业及其新的教学大纲把握不准,对读者阅读需求分析不到位,造成部分入藏图书、期刊无人问津;④新书宣传力度不够。
  藏书质量不高是图书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藏书质量,否则要直接影响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直接影响园区内各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2藏书结构的模式
  1)学科结构。制定合理的藏书学科结构,实际上就是结合本馆的主要任务,对知识领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从各学校设置的各专业出发,以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所涉及的各门学科为基本点,来建立本馆藏书学科范围。学科范围表中所有的类目应以《中图法》的类目为依据,有些大类略分,有些大类细分,有些可以做适当调整或合并。例如,在划分学科范围时,可将“R.医药卫生类”细分,“F.经济类”等其他课程设置多的细分,设置少的略分,与专业无关的不分,如E类、V类就不划分。
  藏书所记录的知识内容都有一定学科和归属,读者对藏书需求一般也是从学科角度提出来的。因此,各专业书刊的入藏比例是研究的重点。几个学校合用的公共图书馆专业设置面宽,藏书内容涉及面广,应从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多学科、多层次的需求出发,建立涵盖广泛专业知识的综合藏书体系;
  2)等级水平结构。图书内容的深浅程度是不同的,读者对图书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各种深浅程度、需求层次的图书的收藏比例是藏书的等级结构。高教园区公共图书馆是为园区几个院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它与专业科研问题的高精尖技术研究、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相比,文献等级应该是一般水平的、初级性的。所以,文献等级水平的普及性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的又一特征。在台州高教园区图书馆每年的书刊流通中,从学科水平、藏书利用角度分析,供读者一般学习提高性的理论图书、科普读物、文艺读物是主流;读者对专业涉及的内容的文献需求较多,借阅率也较高;但对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书籍,几乎无人问津,因而就失去了收藏它的价值。
  
  3市场经济对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的影响
  
  1)图书发行市场开放对藏书建设的影响。图书发行市场是图书馆藏书采选的重要来源,其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藏书建设。计划经济时代,图书发行一直为新华书店独家垄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版发行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图书市场被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所分割,独家专营的局面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图书发行部门将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改为举办书展、登门服务等新的服务方式。为加强竞争力,发行部门进行了一定的行业联合,组建了图书发行中心。图书馆应根据图书市场的新变化,改革藏书采购工作,提高藏书质量;
  2)图书价格的新变化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价格机制改革,引起图书原本价格和各项发行费用呈直线上升趋势。要针对图书市场的新变化,采取新措施,做好具体的采购工作。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经费是几个学校提供,经费投入远远满足不了购书需要。因此,要求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利用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要合理使用经费。要做到以最少的费用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好的读物,制定藏书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园区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三大特点:即馆藏的高教性、学术性、专业性。
  
  4建立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树立大图书馆观念,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走资源共享共建之路,是目前图书馆发挥整体优势,摆脱困境、焕发新生的重要途径。随着图书馆设备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信息网络的初步形成,馆际协作的主要内容将转变为文献资源联网开发。图书馆之间实行联网,可以提高图书馆整体效益。各成员通过微机联网,掌握网内所有成员馆藏建设情况,避免重复订购。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能充实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内容,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加强高校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应注重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要开发本土民间音乐资源,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高校;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民族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
我国首次完成珠峰区域航空重力测量  6月2日,“航空地质一号”飞机完成当天测量任务,平稳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完成对珠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  2020珠峰高程测量任务由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包括地面和航空测量两部分。航空测量任务5月1日正式开始,由有着“中国地调空军”之称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使用“航空地质一号”飞机执行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任务
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平衡上,健康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程度一定足够高,对外界的破坏有较强的自我抵御和修复能力。  生物多样性对整个生物圈起稳定、协调和动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发挥生态作用,起到生产有机物质,转化能量 ,生产氧气,清除二氧化碳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但
[摘要]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导致知识结构片面、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与缺失的真正原因;在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统领下的应试教育才是真问题。应试教育直接导致有知识没能力,直接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与缺乏。中国要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废除统一高考之路径在当前并不可取。实行分专业高考,使高考选拔标准更加多元化,可以照顾不同兴趣、特长之需要,可以适应人才成长之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史
人物简介:庄巧生(1916.8.5-),福建省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  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品种,倡导三交和复合杂交使用,推动数量遗
入学适应是指孩子在刚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能否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孩子进入小学,最大的变化是从游戏活动转为正规学习。这一阶段需要关注孩子的入学适应和幼小衔接问题,为孩子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想要了解孩子入学的适应情况,让我们先来做个测试吧。  阅读下面的描述,判断描述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符合,请在括号中打“√,如果不符合,请在括号中打“×”。  (  )孩子喜欢上学。  (  )孩子喜欢老
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结构工程专家,九三学社成员,曾任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  自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后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至今已60余载,马克俭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这片他深爱的土地。1
8月30日,第七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决赛在贵阳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最终4家初创组企业和8家成长组企业获得进入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据悉,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指导举办,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新创业比赛。贵州省自2013年第二届赛事开始独立设贵州赛区,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赛事,共有超过950家企业、260个创业团队参加大赛,参赛企业和团队的科技含量逐年升高
[摘要]培育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培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必要而可能。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教学方式建设的系统研究,探索整合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方法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