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于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翼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断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什么是问题学生?在词典中,关于“问题”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就是事故、麻烦的意思。诸如上课总是跟邻桌讲小话,打扰邻桌的学习,独自耍把戏或打瞌睡;一离开老师或家长的监护,就逃出教室。不是三五成群地游荡,就是去网吧上网;对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总是置若罔闻,对自己的学业不闻不问,但对社会时尚,却一点就通,总学着明星的样子说话、着衣、走路,甚至热衷于浪漫的情感故事。哥儿们义气浓厚,只要自己的明友或者熟人遇到一点麻烦,就飞奔而去,挺身而出,不顾任何后果,大打出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承受不了一点委屈,化解不了些许烦闷,有一点事,就受不了,就发脾气,就指责他人,甚至不顾亲人的担心与恩情,离家出走……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
可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不一定。即使老师说这个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了,这个学生身上的问题也不一定是问题。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观点如下。
一个学生总是有一定的性格或秉性,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例如,有些学生外向,有些学生内向;有些学生坚强;有些学生柔弱;有些学生好动,有些学生好静;有些学生灵动。有些学生偏执。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与生俱来的。
性格无好坏,但性格的表现方式却往往大不相同。就像“坚强”,有人表现为不怕苦、不怕累,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也可以表现为鲁莽、冲动,在错误面前,顽固到底。再如“灵动”,有人表现为处事灵活,协调能力强,具有创新性,有人却表现为正事不做,邪法有余,做事喜爱耍花招,坑蒙拐骗样样行。平常说一个人的性格不好,其实是指这个人的人性表现不好。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子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要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
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别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例如,一个学生上课好动,不专心听讲,从性格方面说,这是学生的人性使然,是学生成长健康的表现,但如果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就得安静地、规矩地、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那么,这样一个其实很健康、很正常的学生,老师就会认为他是个问题学生。再如,一个学生喜欢紧跟社会时尚,从性格方面说这是学生喜新的表现,是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强的表现,但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形象应该是简朴的、中规中矩的,认为学生时尚就是流里流气的表现,就是不集中精力读书的表现,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成为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产生这些问题呢?
学生身上产生这些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当而产生的。我认为,一个人品行的成型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看到另一小孩手里有块糖,他想吃,问身旁的妈妈要,妈妈没答应,他就哭,妈妈还是没有给他买,他就在地上打滚,这个时候,妈妈就屈服了,就买了个同样的糖。如此这般,孩子就养成了不好的品行习惯。类似的例子,在家庭教育中是随处可见的。这样的学生到了学校,如果他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他就可能通过搞破坏来表现自己;如果他不想承担打扫卫生的义务,他就可能一走了之。这类学生身上的问题,根源于家庭教育,老师要想让这种学生的品行改天换地,已非易事了。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品行的好坏。这是一个重要事实,但往往得不到认可。当一个学生的品行出现问题时,家长不仅看不到自己教育孩子存在的错误,而且偏执地认为,这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甚至要求学校对学生由于不良品行而导致的问题负责。
当然,学生身上产生了问题,学校教育肯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老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如果老师不只是专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如果课程的设置更适合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如果学校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或许学生就会更专注于学习、更喜欢学校生活,也许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遗憾的是,这样的如果不是经常出现的。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无法让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学生生存于这个社会,社会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社会可以塑造好一个人,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人出现问题。
作为老师,让学生健康成长,成长为品行端正、高尚的人是教师终生的追求。所以。明知道问题学生总是会存在的,明知道很难找到清除学生身上问题的特效办法,我们还是会孜孜以求地寻找消除学生身上问题的办法。
方法一:消解自己心中的一些规范。上面分析过,有时候,是老师心中有了规范,学生性格中的某些表现才成为问题的。因此,消除学生存在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除老师心中的某些规范。如果老师的心中没有了统一服饰、统一发型的要求,那么那些追求时尚的学生身上就没有了问题;如果老师认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已理解了,或者学生实在困了,就可以做其它的事或瞌睡—会,那么也就没有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的问题。
方法二:怀抱一颗包容的心。学生还只是孩子,好动、好玩、缺少毅力、不辨是非,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老师要包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所谓问题。别由于学生身上有了一些不同于老师观念的表现,就认为是大问题、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就急着想法儿去修改。对学生身上的有些问题,老师是可以忽略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时间也是疗伤的重要手段。经历时间后,学生身上曾出现过的问题也许就不再出现了。俗话说,树大自然直,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包容学生身上的问题,就是给学生关爱、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包容学生,不是放任学生,而是一种教育的策略。
方法三:消除形成问题的因素。问题在学生身上出现,不会是偶然的,总是各种因素的结合的作用。清除学生身上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让形成问题的因素产生,或者不让形成问题的各种因素结合。如果有了问题。再去想办法清除,其实,为时已晚了。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情不自禁的,老师却是主角,老师应有能力、也应该控制着某些因素的发生。
一个老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不让问题在学生身上产生。
方法四:坚持运用好的教育,让学生的人性有良好的表现。要让学生的人性有良好的表现,老师就努力探索并坚持运用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呢?好的教育就是真爱的教育,就是生动活泼有趣的教育,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教育。如果学生喜爱文艺,老师就多组织文体活动,多培养他们的文艺才能;如果学生外向,讲哥们义气,老师就组织课外活动,让讲义气的学生与体质弱小的学生组成一组,让讲义气的学生帮助体质弱小的学生,让讲义气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使这类学生具有良性的价值养成;如果学生个性内向,就多给他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安排些班务事给他做,为他创造表现、参与、交流的机会。
消除学生身上的问题,不是老师的教育目标,老师最终的教育目标、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让学生的性格有良好的表现。
什么是问题学生?在词典中,关于“问题”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就是事故、麻烦的意思。诸如上课总是跟邻桌讲小话,打扰邻桌的学习,独自耍把戏或打瞌睡;一离开老师或家长的监护,就逃出教室。不是三五成群地游荡,就是去网吧上网;对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总是置若罔闻,对自己的学业不闻不问,但对社会时尚,却一点就通,总学着明星的样子说话、着衣、走路,甚至热衷于浪漫的情感故事。哥儿们义气浓厚,只要自己的明友或者熟人遇到一点麻烦,就飞奔而去,挺身而出,不顾任何后果,大打出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承受不了一点委屈,化解不了些许烦闷,有一点事,就受不了,就发脾气,就指责他人,甚至不顾亲人的担心与恩情,离家出走……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
可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不一定。即使老师说这个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了,这个学生身上的问题也不一定是问题。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观点如下。
一个学生总是有一定的性格或秉性,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例如,有些学生外向,有些学生内向;有些学生坚强;有些学生柔弱;有些学生好动,有些学生好静;有些学生灵动。有些学生偏执。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与生俱来的。
性格无好坏,但性格的表现方式却往往大不相同。就像“坚强”,有人表现为不怕苦、不怕累,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也可以表现为鲁莽、冲动,在错误面前,顽固到底。再如“灵动”,有人表现为处事灵活,协调能力强,具有创新性,有人却表现为正事不做,邪法有余,做事喜爱耍花招,坑蒙拐骗样样行。平常说一个人的性格不好,其实是指这个人的人性表现不好。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子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要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
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别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例如,一个学生上课好动,不专心听讲,从性格方面说,这是学生的人性使然,是学生成长健康的表现,但如果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就得安静地、规矩地、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那么,这样一个其实很健康、很正常的学生,老师就会认为他是个问题学生。再如,一个学生喜欢紧跟社会时尚,从性格方面说这是学生喜新的表现,是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强的表现,但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形象应该是简朴的、中规中矩的,认为学生时尚就是流里流气的表现,就是不集中精力读书的表现,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成为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产生这些问题呢?
学生身上产生这些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当而产生的。我认为,一个人品行的成型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看到另一小孩手里有块糖,他想吃,问身旁的妈妈要,妈妈没答应,他就哭,妈妈还是没有给他买,他就在地上打滚,这个时候,妈妈就屈服了,就买了个同样的糖。如此这般,孩子就养成了不好的品行习惯。类似的例子,在家庭教育中是随处可见的。这样的学生到了学校,如果他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他就可能通过搞破坏来表现自己;如果他不想承担打扫卫生的义务,他就可能一走了之。这类学生身上的问题,根源于家庭教育,老师要想让这种学生的品行改天换地,已非易事了。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品行的好坏。这是一个重要事实,但往往得不到认可。当一个学生的品行出现问题时,家长不仅看不到自己教育孩子存在的错误,而且偏执地认为,这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甚至要求学校对学生由于不良品行而导致的问题负责。
当然,学生身上产生了问题,学校教育肯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老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如果老师不只是专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如果课程的设置更适合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如果学校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或许学生就会更专注于学习、更喜欢学校生活,也许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遗憾的是,这样的如果不是经常出现的。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无法让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学生生存于这个社会,社会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社会可以塑造好一个人,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人出现问题。
作为老师,让学生健康成长,成长为品行端正、高尚的人是教师终生的追求。所以。明知道问题学生总是会存在的,明知道很难找到清除学生身上问题的特效办法,我们还是会孜孜以求地寻找消除学生身上问题的办法。
方法一:消解自己心中的一些规范。上面分析过,有时候,是老师心中有了规范,学生性格中的某些表现才成为问题的。因此,消除学生存在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除老师心中的某些规范。如果老师的心中没有了统一服饰、统一发型的要求,那么那些追求时尚的学生身上就没有了问题;如果老师认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已理解了,或者学生实在困了,就可以做其它的事或瞌睡—会,那么也就没有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的问题。
方法二:怀抱一颗包容的心。学生还只是孩子,好动、好玩、缺少毅力、不辨是非,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老师要包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所谓问题。别由于学生身上有了一些不同于老师观念的表现,就认为是大问题、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就急着想法儿去修改。对学生身上的有些问题,老师是可以忽略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时间也是疗伤的重要手段。经历时间后,学生身上曾出现过的问题也许就不再出现了。俗话说,树大自然直,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包容学生身上的问题,就是给学生关爱、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包容学生,不是放任学生,而是一种教育的策略。
方法三:消除形成问题的因素。问题在学生身上出现,不会是偶然的,总是各种因素的结合的作用。清除学生身上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让形成问题的因素产生,或者不让形成问题的各种因素结合。如果有了问题。再去想办法清除,其实,为时已晚了。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情不自禁的,老师却是主角,老师应有能力、也应该控制着某些因素的发生。
一个老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不让问题在学生身上产生。
方法四:坚持运用好的教育,让学生的人性有良好的表现。要让学生的人性有良好的表现,老师就努力探索并坚持运用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呢?好的教育就是真爱的教育,就是生动活泼有趣的教育,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教育。如果学生喜爱文艺,老师就多组织文体活动,多培养他们的文艺才能;如果学生外向,讲哥们义气,老师就组织课外活动,让讲义气的学生与体质弱小的学生组成一组,让讲义气的学生帮助体质弱小的学生,让讲义气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使这类学生具有良性的价值养成;如果学生个性内向,就多给他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安排些班务事给他做,为他创造表现、参与、交流的机会。
消除学生身上的问题,不是老师的教育目标,老师最终的教育目标、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让学生的性格有良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