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与重要性分析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积极应对和科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科技支撑
  
  The actuality and importanc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Accident Emergency Supervision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Ningbo
  Yao Keqin
  Abstract:In compan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and social in China,the menace that public accident makes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is increasingly severity.Positively answering and scientifically disposing public accident,so that forming emergency supervision with unified command,homogeneous function,rapid response and high duty,advancing the ability of insuring public safety and disposing public accident,is key job that government entirety abode function enhance society supervision and public service,is an importance mission for constructing chime social.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 public accident emergency supervision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Ningbo.
  Keywords:Public accidentEmergency supervisionTechnic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44-03
  
  1.宁波市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3.4万人,辖六个区、三个县级市。
  宁波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港口城市,拥有我国四大国际深水良港之一的北仑港,水深、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宽广。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2.23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已提前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近几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审时度势,加强领导,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在抗击“非典”、控制禽流感、处置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全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2.1 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005年以来,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加强。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5件专项应急预案、8件专项保障工作方案、160件部门预案。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继续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基层单位预案编制正在全面开展,但基础还不坚实。部分已制订的预案还缺乏演练,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2.2 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市政府办公厅内设立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市政府应急管理的运转枢纽作用。市卫生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其他各级部门均明确了分管领导,确定了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市防汛防旱、安全生产、防震减灾、海上搜救、防火、人防、反恐怖等专业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但是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中,有的人员和其职责还未全部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应急信息报送渠道不顺畅、程序不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对信息的汇总、分析、研判缺乏必要的基础,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能划分尚需进一步的理顺和明确。
  2.3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气象、洪涝、地震、地质、海洋、农林、环境、化工、燃气、卫生、疫情等灾害、事故和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加强,监测网络逐渐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疫情监测网络和直报系统基本健全,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100%,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约3500名。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初步形成。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因灾损毁民房基本做到当年重建。但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应急联动、协同处置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许多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应急管理的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2.4 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
  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公安、武警、驻甬部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防旱、海上搜救、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及以企事业专兼职队伍和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市级人防专业队伍已达1500人,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有专业队伍624支18600余人。林业部门落实以生态公益林管护和野外火源管理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巡查人员2200人。市本级和各县方(市)区已组建武警森林消防队伍220人。卫生部门组建应急机动队伍201支1700余人,设置环境疫源监测点218个。但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的差距较大。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搜救能力亟需加强。
  2.5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市财政投入1.05亿元,重点加强防洪抢险、消防特勤、医疗救护等应急装备,建立了3个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中市级防汛物资定点仓库1个。各县(市)、区也建有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但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用、调拨和配置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储备方式单一,数量偏少,布局不尽合理,物资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物资品种及数量难以动态调整和管理。
  2.6 应急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批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省、市级两级人大、政府也制定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其中,市、区两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建立完成。但是,应当看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除了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立法工作外,还需要大量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和协调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应急管理实际操作层面中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统一规范应急管理行为和活动,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2.7 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风险程度高低未得到有效地评估与评价,再加上一些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甚至部分领域存在空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水平不高。各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配套建设滞后,上下左右的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应急指挥平台还未达到完全的协调、完整,各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信息共享难以实现,造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的高效性、快速性和联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应急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尚未建立,信息发布覆盖面不广,尤其在乡镇、农村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导致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的能动性不高,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强,公众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和误导。
  2.8 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的力度有待提高。
  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弱,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缺少综合性、实战性和协同性的应急演练,从事与参与应急管理的人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危机与灾害已经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每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及财产损失,给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解决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是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主体,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相互交融,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交叉渗透,这些特点,决定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需要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新的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等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局面,为此,包含从应急科学与工程技术、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到应急管理人才、制度创新、应急保障建设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便显得十分迫切,同时研究与创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要求我们坚持把科技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重视科技、发展科技,把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科技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是第一经济增长和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其本身的发展。因此,科技的巨大力量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强大的经济和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已是政府、科技部门重要工作之一。同样,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建设方向之一。在这一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体现最终也要靠科技来支撑,它为提升一个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而言之,建立与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3.1 建立与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应对城市内潜在的公共危机的需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潜在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城市今后可能会爆发的潜在的公共危机。所有这些潜在公共危机如果不及时被预防监控与解决,就会引发突发公共事件,这就需要建立与健全科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以期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3.2 建立与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SARS事件揭示了应急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的职能,面对各式各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政府理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应急管理的公共政策,调动各种资源,谋求解决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途径与方法。但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对可能出现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缺乏超前防范意识,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理难以适应城市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应急模式、体制与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与技术比较落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应急反应迟缓、应急处置效率不高,就容易形成政府在应急管理上的被动局面。因此,一个城市是否具备一定水平的应急管理能力,城市政府能否在应急管理工作上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化进程,也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应急体制、机制和应急手段,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有效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目的。
  3.3 建立与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的迫切需要。就全国范围来看,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域有大量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作需要有专业机构的专业力量来进行研究、咨询和执行实施,以支撑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保证其科学性。例如,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已成立“应急办”,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求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但是,目前却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培训力量的支撑。为此,在宁波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应急事件快速应对、高效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样,国外的一些典型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加快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和警示。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的教训之一就是海啸灾难凸显预测预警系统的缺乏、应急通信与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地震海啸的机理研究和科学预测不足等;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飓风及其引发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给我们的警示是要加强飓风发生机理与蔓延规律、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衍生与耦合、多部门多层级的信息互通、救援力量优化调度和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灾害心理学和行为学、大规模人员疏散避难策略等方面的研究;2001年的“9.11”事件的警示就是要加强防恐反恐的国家战略和科学技术、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指挥及救援处置、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获取和传递、建筑物在火灾和原有力荷载共同作用下破坏与坍塌的机理、临界条件和防范措施、重大建筑火灾环境下公众的心理、行为与疏散避难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薛澜、张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1~45
  [3] 金磊.城市应急管理应强化安全减灾量化分析[N].市场报,2004-09-17
  [4] 李畸、刘纯波.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5(1)
  [5] 赵林度.基于危机资源管理的城市安全应急网络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 王强.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危机应对网络[J].行政论坛,2005,(6)
  [7] 丁建秋.危机管理与我国社会应急机制建设初探[D].2004
其他文献
修辞认知是一种主体化的认知行为,进入修辞认知的概念往往会根据具体语境而产生相应的语义解读,但往往偏离了符合日常经验的语义规定。一系列带有“软~~”格式的新词汇在近年广泛
为了解决传统系统布局规划方法(SLP)应用到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存在局限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物流园区周边交通设施对内部功能区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将外部交通控制点(或控制线
针对目前河南省气象信息网络实时业务需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的气象信息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GIS二次开发组件技术在Borland C++ Builder
目的 分析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2015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名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0名患者分为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理论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学生互主体论、主体际论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