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退化林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措施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有所缓解,但局部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林地退化的机理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退化林地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措施,旨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解决林地退化问题及进一步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珠三角;林地退化;修复;重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5-0079-03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Degraded Forestland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HUANG Yong et al.
  (Guangzhou Huayuan Landscape Co., Ltd, Guangzhou 510600, China; Guangdo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angzhou 510600, China)
  Abstract: The trend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en curbed and eased somewhat,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some pa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and causes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Key words: The Pearl River Delta; Woodland degradation; Repair; Reconstruction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加上经济粗放式增长和城镇建设盲目扩张,导致人类活动不断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干扰,甚至致使大面积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继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林地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1-3]。2016年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復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正式开启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进程。2017年,广东省林业厅印发实施《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有所缓解,但局部仍然存在林地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因此,为防止林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需要修复和重建已受损的林地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林地保护,促进林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林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
  1 林地退化机理及原因
  1.1 林地退化机理 林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自然和人类干扰,或是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影响各生态要素及其组成发生量变和质变,导致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致使原有林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朝着不利于生物进化与人类优势共存方向发展,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性波动和恶性循环[4]。林地退化是指林地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物种种群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林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减弱以及系统生产力下降。其中,林地土壤退化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有机质以及微生物减少等[5]。
  1.2 林地退化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发生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征用林地逐年增加。为了推动大湾区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如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枢纽、产业基地等)在珠江三角洲区域陆续开工建设,征用了区域内大量的林地、山坡地,对林地形成直接冲击。二是大量开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度假项目。这些项目抓住临近森林的地理优势,利用山边、林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项目的价值空间,大量占用林地进行开发建设,如惠州地区小径湾、巽寮湾等旅游度假开发项目,对林地原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三是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在远郊地区非法进行挖矿、采石,在乡村毁林开垦、建房、修坟等现象普遍发生,以及在局部缓坡丘陵地带进行大面积毁林开垦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林地质量较低,造成生态功能脆弱。由于林地恢复建设不足、后期管理粗放,原生环境被破坏,造成林地生态系统不完善;树种单一、群落简单,系统多样性下降,导致系统缓冲及反馈调节能力变弱;林地表层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在恶劣天气的剧烈侵蚀下,松散的土壤颗粒逐渐风化、沙化,最终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林地生态恶化。
  2 退化林地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措施
  2.1 技术措施
  2.1.1 土壤改良 微生物作为土壤中的重要活动者,参与土壤中一系列的生理活动,转移、转化各种物质,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也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合理利用高效优质的微生物肥料,发挥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改善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同时,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状也能得到大大改善,土壤抗冲击性和土壤抗剪强度也得到强化,为退化林地生物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建奠定了基础[6]。另外,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快速补充土壤养分,保证植被快速生长,也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条件的辅助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可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对林中的灌草层植被有促进和改善作用,同时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7]。   2.1.2 植被系统恢复 林地退化的核心和关键是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丧失,导致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退化。因此,林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在于林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尤其是植被系统恢复,是建立稳定生态系统及生态链的基础。在植被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要遵循地带规律,培育近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保育原则[8]。因为地带性植物是最适宜在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可以正常完成植物生命周期,并与其他物种共同建立稳定的种群结构,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在大力推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过程中,应选择适合的乡土植物种类和适宜的种植方式,尽可能做到适地适树,将乔木、灌木、地被以及草地等多种植物类型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空间,建立稳定的种群结构,实现良好的自我演替,达到退化林地植被系统恢复的目的。
  2.2 管理措施
  2.2.1 实现林地分区域差别管理 根据广东省对国土资源的管理规定,将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域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遵循分区施政、差别管理、统筹调控的原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林地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措施,采用不同的林地保护方式及管控策略。具体表现在:对于重点开发区应实行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并行推进的策略;对于优化开发区应采用积极保护林地,同时科学、合理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对于限制开发区应落实合理保障措施,减少林地征用,增加生态用地;对于禁止开发区应执行严格的林地保护措施,确保林地资源完整性。此外,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查处破坏和遏制林地的违法行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审查力度,提高林地征用的审批标准,严格把好林地征用的审核关,从严审核,尽可能做到节约和集约使用林地;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监察力度,严惩在林地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行为,端正林地保护之风,确保林地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2.2.2 加强林地建设,提高林地质量 相比新的林地开发,对现有的林地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经营与建设,不断提高林地质量,是保障林地生态安全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重要举措。尤其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应优先加强林地建设与经营,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林地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荒山造林。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零星荒地或趋于荒地,尽早开展荒山造林,降低荒地水土流失风险,将荒山造林规划层层细分,落实到基层,具体到地块,尽快消灭荒山状况。二是林地改造。全面调研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存在的针叶林、纯林、残次林等弱势林地,在保证生态不受破坏、景观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相关的林地改造,进一步提高林地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三是林木抚育。林地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幼林、弱林的抚育,提高林地质量,确保生态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林地既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料和战略资源,也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对调节和改善区域性气候也具有重要作用。加速恢复和重建珠江三角洲地区退化林地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大湾区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退化林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生态环境工程,不仅需要环境自我调节与恢复,更需要人为干预与辅助恢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快速建立一个群落结构合理、生物功能协调与完善,且能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面积占比超过总面积的50%,林地生态环境已占到主导地位,因此要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增加森林资源,防止林地退化,这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全面解决林地退化趋势、提升区域系统整体功能以及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友国,吕立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的环境及环境政策的影响[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03):41-45.
  [2]张龙,赵雅娟.珠江三角洲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6):20-22.
  [3]黄显东.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河流水生态现状及修复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16-19.
  [4]李晶,王承义,刘洪佳.山地次生林退化生态系统诊断技术初探[J].林业科技,2006,31(5):16-19.
  [5]張辉,宋琳,陈晓琳,等.土壤退化的原因与修复作用研究[J].海洋科学,2020,44(08):147-161.
  [6]黄勇,罗伟聪,吴丹妮,等.利用微生物肥料进行土壤生态修复治理的研究与分析[J].环境科技,2016,29(4):74-78.
  [7]姜惠武.林地土壤退化的预防措施[J].林业勘察设计,2009(02):69-70.
  [8]陈澍宇,高美蓉,王秀云,等.退化林地生态恢复措施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7,37(04):15-18,53.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实现森林碳汇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市造林优势树种进行筛选研究,以期促进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效益最大化和实现森林资源绿色发展。结果表明:适宜在兴宁市种植的优势树种排序为:荷木>藜蒴=黑木相思>红锥>山杜英=火力楠=米老排=枫香>香樟。  关键词:森林碳汇;造林分析;优势树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 F32
随着国家推动轨道交通健康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布,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正蓬勃有序地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具备轨道交通勘察设计资质但主业仍在其他行业领域的单位。为此,文章从勘察设计企业寻找发展目标,合理分配自身资源,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服务,提高业务附加价值等方面,对勘察设计企业在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摘 要:对云南樱桃优良单株广州樱1年生组培苗开展生长节律研究,通过生长曲线拟合,划分并探讨其生长阶段,为组培苗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州樱组培苗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均呈“慢—快—慢”生长趋势,Logistic方程拟合程度高。苗高和地径均出现2个不连续生长高峰,6月苗高生长量最大达33.0cm,9月地径生长量最大达2.4mm。苗高速生期(2016年5月30日至9月3日)历时97d(占总生长时
铁道车辆转向架中广泛应用橡胶元件进行减振和定位,橡胶元件性能对铁道车辆运行稳定性、平稳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由于转向架橡胶元件长时间处于连续交变载荷作用下,疲劳断裂是其主要的失效模式,关键部件的疲劳断裂将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文章主要从橡胶疲劳寿命影响因素、疲劳寿命数值预测方法和疲劳寿命加速试验几个方面介绍橡胶元件疲劳寿命研究情况及进展,对于提高橡胶元件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介绍一种基于可调式微动加扰高速铁路轨道板(HS-APS)的校验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够对轨道几何形位检测设备进行校验,以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测试轨道车辆对于轨道垂向和横向几何形位变化的动态响应特性。
为提高铁路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维护工作效率,确保设备安全运用,文章对铁路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远程维护监测系统进行设计,并介绍其系统结构、网络连接方式、关键技术、安全机制以及应用功能。通过对该系统现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可以有效强化相关设备安全,提升维护工作效率,减少维修成本。
随着接触网故障检测技术的发展,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系统可得到接触网定位器的海量高清图像用于线下故障排查。为提高接触网定位器底座开口销缺失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基于自编码器无监督网络模型,根据定位装置开口销区域的图像特征设计开口销缺失识别算法,并通过实际现场图像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试验分析表明,该算法对于背景复杂、光照不均等现场实际图像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算法检测准确率达90%以上,可提高接触悬挂零部件缺陷检测效率,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动红叶石楠的推广应用,满足市场需求,从科学选种、扦插繁育、扦插后管理、移栽定植、田间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6个方面对红叶石楠苗木繁育与高效栽培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完善红叶石楠的高效繁育与栽培技术体系,为红叶石楠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红叶石楠;苗木繁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5-00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急速膨胀和计算硬件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视觉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任务中,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模型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大部分成果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迈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此外,计算机视觉正在与智慧安防、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诸多前沿领域互相结合与渗透,以期更好地服务大众、造福社会。
中国是全球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北方灌丛通常为氮限制生态系统,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研究氮沉降增加对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输入量的影响,对北京东灵山绣线菊灌丛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4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N0)、低氮(20N1)、中氮(50N2)、高氮(100N3)kg N/hm~2·a。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5年后,4个不同氮沉降水平绣线菊灌丛的年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