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四年:你是我一生不忘的庆幸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a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里的“小别离”
  进入商学院前,我做过一年的工科生。
  高考结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我在报考时将考分价值最大化,刚好够上了这所省外的“211”。得知自己被“南师大”录取时,我多少有些庆幸,但专业选择上就毫无余地了。开学报到时,家人与我心中便都有些阴晴不定。
  我被调剂在机械工程学院,一个想都没想过的专业。
  学院所在的紫金校区,地方很小。可在对校园初始的失望后,却也慢慢发现了它的可爱。不同年级的学长学姐“抬头不见低头见”,刚在球场照面,下一分钟又在公共浴室门口碰了头,晚上又一不小心在同一个教室上自习,熟悉得好像仍在高中。因为地方小,整个校区才一栋教学楼,演艺大厅就设在一楼西北角,有活动的晚上,响动稍大,就能旁听到节目声。
  可那段恣意的日子过后,我却开始意识到内心的“两难”。因为随着期末临近,一旦转专业成功,我就要转校区,离开这些可爱的朋友了。如今的我,还能坚守“离去”的初心吗?那些日子,我一边努力画好每周的机械制图作业,一边自学商学院的宏微观经济学教材,让内心像一部设定好了的机器,不问来路和去处。有一晚熄灯后,上铺的室友忽然问我:“你还转吗?”黑暗里,我不知如何回答。
  那时我会想,就让转专业考试的日子永远别来了吧,就让我一边享受紫金朋友的陪伴,一边充满希望地往仙林追赶。是啊,有挚友可依,有希望指引——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才懂得,那时光飞逝的三百多天,已是我日后不再复现的温暖年华。
  记得转专业结果出来那天,我一边和妈妈汇报好消息,一边涌起落泪的冲动。紫金小道上那葱郁的梧桐叶影,覆盖了我来南京第一年的点点滴滴,仙林宽阔的大马路上,再也看不到这样浓密的树影了。
  后来,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转专业的经验,我总在末尾加一句,哪怕最终没有成功,你也并没有失去太多。
  我和其他几个转专业成功的同学一起请大家吃饭。虽然要离开紫金,但只是“小别离”。我们干杯,为这一年,为相识相知。时至今日,我仍记得这细微又切肤的痛。那曾是我无比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午夜梦回,却总会回到最初的那天。那一天,白云流转、晴空湛蓝,我又回到19岁,重新站在了它面前。
  有面墙记得我“到此一游”
  大学里必做的就是参加各种感兴趣的社团。
  当时,“南师大”校园广播Young Radio(青春广播)已是华东高校群里的品牌广播,喜欢声音艺术的我,把它认定为第一选择。
  在紫金,我就是广播台成员之一,但因为紫金人少,海选时竞争也相对小,加上校区之间没有直接的“转台”通道,有过一年经验的我来到仙林后,依然要和众多新生一起参与招新PK。
  犹记得离开紫金时学姐对我说:“去了仙林更要好好表现,做出好听的节目,给我们紫金争口气!”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一路跌跌撞撞,直至收到了仙林台编辑岗录取短信。
  广播台设在化成楼三楼。那条长长的走廊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海报——从梦露到安妮·海瑟薇,从“电台司令”到里昂那多·科恩,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星际迷航》……迷幻、张扬、绚烂。海报墙印证着前辈对我说过的话:一定要多看多读多听,才能写出有内容的节目。
  大二下学期,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广播台交流活动来临。南京十多所高校的广播人将聚集“南师大”,在多媒体教室轮播节目。之前我将自己的节目作品报送台里,如果台长选中,就可以作为本校代表作品在全场播放。
  如果能被选中,是不是就实现了“争口气”的理想?我带着一丝志在必得的憧憬,甚至有点信以为真——因为我上交的,真的是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了!
  轮到我们了。可缓缓响起的声音,却让我定在原地。
  不是我的节目。
  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但也正是这次挫折,促使我将老台员电脑里所有的电影、音乐拷贝过来,开始踏踏实实地积累、品析。努力记忆越来越多的陌生名字,在深夜的床头单曲循环,揣测音频剪辑的精妙创意。
  渐渐地,我和前辈有了更多的话题。我们一起分享在摩登天空音樂节的经历,一起去小剧场看非院线电影放映,也会在读到主持人马世芳的句子“广播就是一个人心里有很多话,然后想把它分享给大家”时会心一笑。
  一年多下来,我的影音积累越来越多,质量稿子越来越好,后期制作也越来越熟练。大三那年,我成了广播台主编,甚至因此通过学姐推荐,获得了去江苏广电总台参与《非诚勿扰》记者场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现场观看综艺。结束后,台长对我说,从你进台到现在,一直看得到你的努力和热爱。你马上大四了,毕业后如果有意往媒体方向发展,我可以多带你来这里,结识圈内的老师。
  一时间我感动得无以复加,也因此获得提醒:毕业在即啊!我该选择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是依兴趣走上传媒道路?
  经历了整整半年的思考,我婉拒了台长的邀请。
  我想,还是把心里的热爱留给业余吧。我不知道选择媒体行业,是否可以更好地发光散热,但我能够确定的是,用业余的时间来热爱它,一定更热,也更爱。
  如今,我已毕业,离开南京,回到杭州。许许多多陪伴过、帮助过、指引过我的人也都散落天涯。青春就是如此,盛放了太多交汇与相逢,才把记忆雕刻得斑斓而繁复。我的大学和青春被一同留在了南京,无数记忆也沉淀在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里,但只要我回头,总会立刻看到那座城、那条路、那些人……
  是他们吧?
  一直都是。
  他们在那里熠熠生辉,成为我此生不忘的温柔与庆幸。
  南京师范大学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截至2018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动物学。
其他文献
想取代义务教育的国学班被叫停是迟早的事,但围绕国学班的争议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尘埃落定。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学国学,这个事本身并无争议,我们的先人留下这么灿烂的文化,自然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国学不仅应该学还应该好好学,争议在于怎么学、学什么?  对此有一个重要前提不能丢,那就是在保证义务教育、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学,力所能及地学,有能力有兴趣的不妨多学一点。国学本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值得一辈子好好研究,但这
她毕业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守着一颗初心在非议中坚持创业;她赋予“面塑青花”以文化内涵,决心凭一己之力将面塑事业发扬光大。她就是从事面塑教学和面塑表演传承的民间“面塑达人”李晶。  在李晶的童年回忆中,对手工艺人“鬼斧神工”的作品有着尤为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她曾在街边看到一位用方便面袋子制作风车的老大爷,老大爷见她站在那里看得入神,久久不肯离去,便送了一个给她,到现在李晶还将那个风车珍藏在家中的
阿尔·帕西诺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演员,他凭着精湛的演技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  一次,有一位电视导演找到他,想让他担任一档综艺节目的常驻嘉宾。这对其他演员来说,简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导演给出的报酬非常高,而且可以得到持续的曝光,容易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令人意外的是,阿尔·帕西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导演很不甘心,继续劝说:“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表演。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面对着很多个房间,
磨炼  名言速记: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奮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素材分析:  人生没有多余的苦。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  有一位年轻人,从洛杉矶城市学院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总感觉自己生活得非常失败。并且,他觉得自己并非名校毕业,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年轻人的父亲见此,便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既然你暂时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不
适合话题:梦想;行动;努力;付出  1963年,有个17岁的美国男孩在毕业那天走进教堂,请求上帝实现他的梦想。就在他祈祷时,教堂的老牧师走了过来,问他:“年轻人,你来这里是向上帝诉说什么呢?”  年輕人回答说:“我请求上帝帮助我实现梦想,我想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老牧师点点头说:“可是你要成为一名导演,为什么要来求上帝呢?你今天就能实现梦想呀!”  “今天?”年轻人笑着说:“我才17岁,谁会让
这是一个彼此错过的故事,很遗憾,没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彼此。这也是一个讲述责任与担当的故事,为了曾经的许诺,他毅然选择执起剑,不惜一切达成诺言。然而,最后峰回路转,揭开真相的面纱,是否还能坚定当初的选择?  楔子  慕笙是在一个雨夜赶到青芒山的,彼时我挥袖熄了灯烛,准备歇下。敲门声次第传来,一声比一声急促,我只得取下雨具,匆忙赶过去。  一个紫衣姑娘站在院中,向我欠身致意:“慕笙自知这样冒失地闯进来很
本科毕业后,我走进深藏山中的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读研。虽说对这所美名在外的学校早已有所耳闻,但当校车缓缓驶入江浦校区的大门时,我还是被这所大学的美丽震撼了,而到了后来,又被她内在丰盈的文雅、厚学的气质所折服。  山中美景  “南工”的校园很美,河流、池塘、小湖,星星点点地散布于几座小山周围。树木大多都是老树,有挂满红色果子的老柿子树,还有洋槐、紫槐、香樟、梧桐以及大片的原始老山林。春天的时候,铺天
触手可及的梦想  高考之后,填过志愿的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川大”红墙灰瓦的教学楼间行走,路上的行人宁静从容,路旁的教学楼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我拿着行李站在碧绿浓郁的榕树下望着我的大学,笑眯了眼睛。  后来果然如梦中所见,我跨越千山万水去了成都,去了我魂牵梦萦的“川大”。新生入学的时候,校车沿着“川大”新校区转了一圈,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团的云朵,江安河的河水悠悠地穿校而过奔流不息,长桥的风带
作家王朔刚走红的时候,一天,他打算乘坐公交车出门办事。当时的公交车还不能“刷卡投币”,需要在售票员那里买票。  当公交车行驶了几站后,车上上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爷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手帕,里面包着几角钱的钞票,不过他数来数去,还是差了五角钱的车票钱。售票员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她也许注意到了老大爷还差五角钱,也许正忙着卖票并没有留意,总之,老大爷一时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此时,
高一那年,我被父母安排进了一所学费昂贵的寄宿学校。十人间的宿舍,无法容纳两人并行的过道,这便是我未来三年的生活环境。寄宿的生活,完全无法与以往脑海中的自由印象相契合,但困苦的环境也许更适合埋头学习,因此从入学那一刻起,我就认真地制订了学习计划,这三年,我绝不虚度。  每一门课我都准备了厚厚的笔记本,课堂上的我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给所有不懂的地方做标记,一下课就冲到讲台上寻求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