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具有表征作用。阅读数据,要能够将数据所表征的含义、现象解读出来。不能解读出来数据所表征的内容,数据就还只是矿藏,还不能发挥其宝藏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认识上还是不够的。
下面就说说监测数据的使用,如何让璞玉变美玉。作为县区教育领域,其监测数据目前大概有这几个层面:
这时,就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监测数据,就是教师日常教学检测的数据。对于这个教师日常教学检测的数据它不仅不应该越来越不被重视的趋势,而且因该提升到学生学业监测层次。因为,一是这个数据不那么高大上,不像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县区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数据那么名头响亮;二是它的被认可度不能么高;三是被减负口号压制,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测试;四是日常工作十分繁忙,教育教学事务繁多。但是,实际上,这个教师日常测试却是虽渺小而极其重要。
首先,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解读出教学的重难点解决的具体情况。上课时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即时掌握情况,作业可以掌握学生理解、落实情況,但是,要准确了解学生真实的、深度的学习情况,就必须通过检测来监测。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重点为“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为“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周长”这个概念很抽象,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法,把它用一个动画游戏小蚂蚁沿着树叶爬行,把周长变成形象可感,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但是,怎么考查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会测量、会计算呢?那就要检测,设计手绘周长、图形测量、实际计算等监测,然后对分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掌握了周长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确定出学生是否具有了测量、计算周长的思维,才能确认学生那个知识点、能力点是否掌握了理解了,或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确定在“周长”这一节里,后续要采用什么策略,是强化,还是个别辅导,还是重新演示。
其次,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解读出教学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其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还是练的问题。我们平时常常说教学问题,这种说法一般都是看似明确,但是实际上是含混的,因为,教学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教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学的问题,也可能是练习的问题。而教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作业布置的问题,还是备课的问题。如果是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我们可能会误认为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提升到监测高度,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可以追溯原因、源头。
还是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为例,对于“周长”的认识,我们可以比较简单的叫学生背下来定义,但是,学生能背下来周长的定义,那么,我们并不能确定学生一定会判断、描述,当测试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学生不会判断、描述,这时候我们就要追溯源头在哪里,可能就出现备课时候,简单地认为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都有周长,背下来定义简单易行,却没有注意,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形象思维为主,备课没有备学生,导致简单处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指导教学,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不备学生,就会使得教学失去服务对象。数据,是会说话的,这需要我们学会聆听。
其三,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检测出是共性问题,还是个别问题。教师日常测试数据,是微观的,它的指向性、针对性极强,可以指向学生个人、知识点、能力点;它可以反映出共性问题,也可以反映出个别问题;它可以检测出学习特点问题,比如是智力问题,实践问题,还可以是思维方式问题等。如果是共性的,比如小学三年级某班学生测试时某题全部正确,完全可以断定,在此次测试时此题目的难度上,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具备合格层级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它并不能一定表明,在三年级的标准下,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具备合格层级的,这需要确定数学测试题符合学生此年龄段、学段数学知识能力标准程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交叉测试确定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又,出现共性的问题,这种共性可能是同一题目不同学生同样的错误,或者是不同题目不同学生同样的错误,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是老师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反省自己的教学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又,如果数据分析表明是个别问题,比如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可以表明,问题基本上出在学生本身,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个别分析和个别辅导,这种措施往往是有效的,但是也是比较难的。有一种情形在做数据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它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共性问题,即不同同学在同一题目上都答错了,而实际上大不相同;或同一学生在不同问题上出现同一错误,看似共性问题,但实际上,问题不同,那么,这两种情况下,一定要针对数据认真解读,一是调查——调查作业、跟学生攀谈,具体了解,一是要观察学生答题的轨迹,探测学生的思维、心理等,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具备状况,从而确定或调整教学策略,指引教学。
教师日常测试数据获取方式有两种是值得借鉴的:第一种是交叉测试,即同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等从绘画、图形判断、计算、计算方法等多方面来监测,而不是只从单一的侧面来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可以得出一个综合数据,从而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结论,这样的交叉测试数据,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确定学生是否真实的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有利于指引教学。
第二种是延时测试。即第一次测试后,在一定的时间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有限的更多的测试,通过这样的测试获取的数据,可以确定学生的知识学习的良好度、熟练度,可以清晰的确定学生的能力达成度,能够在学习后的一定时间内还能够有效地解答相关题目,必定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极佳。这个时间的延后时间越久,学生仍能解答,越能够说明教和学的效果都极佳。
我们要更多的使用日常教学监测数据,把检测提升到监测水平,从而指引小学日常数学教学。因为,教师日常测试数据获取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实际,成本低,实效高。
这里面,要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即测试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分数,而是为了获取数据,其作用是监测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下面就说说监测数据的使用,如何让璞玉变美玉。作为县区教育领域,其监测数据目前大概有这几个层面:
这时,就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监测数据,就是教师日常教学检测的数据。对于这个教师日常教学检测的数据它不仅不应该越来越不被重视的趋势,而且因该提升到学生学业监测层次。因为,一是这个数据不那么高大上,不像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县区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数据那么名头响亮;二是它的被认可度不能么高;三是被减负口号压制,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测试;四是日常工作十分繁忙,教育教学事务繁多。但是,实际上,这个教师日常测试却是虽渺小而极其重要。
首先,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解读出教学的重难点解决的具体情况。上课时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即时掌握情况,作业可以掌握学生理解、落实情況,但是,要准确了解学生真实的、深度的学习情况,就必须通过检测来监测。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重点为“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为“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周长”这个概念很抽象,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法,把它用一个动画游戏小蚂蚁沿着树叶爬行,把周长变成形象可感,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但是,怎么考查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会测量、会计算呢?那就要检测,设计手绘周长、图形测量、实际计算等监测,然后对分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掌握了周长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确定出学生是否具有了测量、计算周长的思维,才能确认学生那个知识点、能力点是否掌握了理解了,或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确定在“周长”这一节里,后续要采用什么策略,是强化,还是个别辅导,还是重新演示。
其次,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解读出教学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其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还是练的问题。我们平时常常说教学问题,这种说法一般都是看似明确,但是实际上是含混的,因为,教学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教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学的问题,也可能是练习的问题。而教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作业布置的问题,还是备课的问题。如果是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我们可能会误认为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提升到监测高度,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可以追溯原因、源头。
还是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为例,对于“周长”的认识,我们可以比较简单的叫学生背下来定义,但是,学生能背下来周长的定义,那么,我们并不能确定学生一定会判断、描述,当测试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学生不会判断、描述,这时候我们就要追溯源头在哪里,可能就出现备课时候,简单地认为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都有周长,背下来定义简单易行,却没有注意,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形象思维为主,备课没有备学生,导致简单处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指导教学,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不备学生,就会使得教学失去服务对象。数据,是会说话的,这需要我们学会聆听。
其三,教师日常测试数据可以检测出是共性问题,还是个别问题。教师日常测试数据,是微观的,它的指向性、针对性极强,可以指向学生个人、知识点、能力点;它可以反映出共性问题,也可以反映出个别问题;它可以检测出学习特点问题,比如是智力问题,实践问题,还可以是思维方式问题等。如果是共性的,比如小学三年级某班学生测试时某题全部正确,完全可以断定,在此次测试时此题目的难度上,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具备合格层级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它并不能一定表明,在三年级的标准下,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具备合格层级的,这需要确定数学测试题符合学生此年龄段、学段数学知识能力标准程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交叉测试确定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又,出现共性的问题,这种共性可能是同一题目不同学生同样的错误,或者是不同题目不同学生同样的错误,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是老师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反省自己的教学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又,如果数据分析表明是个别问题,比如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可以表明,问题基本上出在学生本身,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个别分析和个别辅导,这种措施往往是有效的,但是也是比较难的。有一种情形在做数据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它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共性问题,即不同同学在同一题目上都答错了,而实际上大不相同;或同一学生在不同问题上出现同一错误,看似共性问题,但实际上,问题不同,那么,这两种情况下,一定要针对数据认真解读,一是调查——调查作业、跟学生攀谈,具体了解,一是要观察学生答题的轨迹,探测学生的思维、心理等,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具备状况,从而确定或调整教学策略,指引教学。
教师日常测试数据获取方式有两种是值得借鉴的:第一种是交叉测试,即同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等从绘画、图形判断、计算、计算方法等多方面来监测,而不是只从单一的侧面来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可以得出一个综合数据,从而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结论,这样的交叉测试数据,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确定学生是否真实的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有利于指引教学。
第二种是延时测试。即第一次测试后,在一定的时间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有限的更多的测试,通过这样的测试获取的数据,可以确定学生的知识学习的良好度、熟练度,可以清晰的确定学生的能力达成度,能够在学习后的一定时间内还能够有效地解答相关题目,必定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极佳。这个时间的延后时间越久,学生仍能解答,越能够说明教和学的效果都极佳。
我们要更多的使用日常教学监测数据,把检测提升到监测水平,从而指引小学日常数学教学。因为,教师日常测试数据获取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实际,成本低,实效高。
这里面,要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即测试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分数,而是为了获取数据,其作用是监测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