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和諧与民生的哲学范畴
“和谐”一词在哲学范畴内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它是在事物多样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序、协调的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有机统一的状态。和谐包含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也包含着普遍存在的矛盾,但是矛盾双方并未达到不能共存的状态,原因在于特定的机制和协调系统使之产生了相对有序的状态。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生为立国之本。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社会民生问题就是维护老百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体现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就业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等诸项使人民幸福的权利方面。
二、民生是实现和谐的基础
“和谐”与“民生”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哲学范畴。首先,民生是和谐的基础,是实现真正和谐的手段,民生问题解决的充分与否决定了和谐的实现程度。其次,和谐是民生状况的内部规定评价标准。
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针对某个系统内部联系的性质描述,其对象也具有系统性特征,而不是单一的物质。不和谐缘于矛盾的存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例如,国家内部存在的环境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组成的,各个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倾向,即内部各要素按照各自属性有序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系统功能、优化内部结构、维持自身生存。系统表现出上述特征的重要原因在于内部各要素之间拥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利益基础,尤其是诸要素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系统存在的基础,更是实现内部和谐的关键。例如,在某个社会范围内,实现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各个阶层拥有共同的、整体的、根本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在各个阶层利益有所不同的情况下保持合作与稳定。民生问题的解决正是建立和谐基础、发展共同利益的关键。实现事物间的和谐、解决非对抗性矛盾都要通过解决民生问题这一有效手段,例如,医疗、教育、就业等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民生为本,“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民生状况能否得到改善,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和谐的标准。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问题解决的状况决定和谐与否。
三、和谐是民生的保障
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说就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其次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其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其四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五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构成诸多系统。各个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大小程度、性质也不同。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对于多种要素组成的国家系统,要改善联系方式、优化联系的性质,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四、结束语
和谐将是未来人类的主题,人类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与世界的和谐共处,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的条件,人类的未来必将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和谐”一词在哲学范畴内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它是在事物多样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序、协调的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有机统一的状态。和谐包含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也包含着普遍存在的矛盾,但是矛盾双方并未达到不能共存的状态,原因在于特定的机制和协调系统使之产生了相对有序的状态。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生为立国之本。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社会民生问题就是维护老百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体现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就业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等诸项使人民幸福的权利方面。
二、民生是实现和谐的基础
“和谐”与“民生”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哲学范畴。首先,民生是和谐的基础,是实现真正和谐的手段,民生问题解决的充分与否决定了和谐的实现程度。其次,和谐是民生状况的内部规定评价标准。
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针对某个系统内部联系的性质描述,其对象也具有系统性特征,而不是单一的物质。不和谐缘于矛盾的存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例如,国家内部存在的环境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组成的,各个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倾向,即内部各要素按照各自属性有序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系统功能、优化内部结构、维持自身生存。系统表现出上述特征的重要原因在于内部各要素之间拥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利益基础,尤其是诸要素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系统存在的基础,更是实现内部和谐的关键。例如,在某个社会范围内,实现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各个阶层拥有共同的、整体的、根本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在各个阶层利益有所不同的情况下保持合作与稳定。民生问题的解决正是建立和谐基础、发展共同利益的关键。实现事物间的和谐、解决非对抗性矛盾都要通过解决民生问题这一有效手段,例如,医疗、教育、就业等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民生为本,“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民生状况能否得到改善,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和谐的标准。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问题解决的状况决定和谐与否。
三、和谐是民生的保障
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说就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其次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其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其四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五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构成诸多系统。各个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大小程度、性质也不同。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对于多种要素组成的国家系统,要改善联系方式、优化联系的性质,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四、结束语
和谐将是未来人类的主题,人类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与世界的和谐共处,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的条件,人类的未来必将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