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这座曾经略带神秘的东方之部,对很多内地普通人来说,正变得越来越熟悉。去趟香港,也就是个周末的假期而已。而对一些内地学生来说,香港就更是无比亲近。
自从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开始,一波接一波的热潮,就一直没断过,“到香港去上大学”也成为很多内地高中生的梦想和行动。而香港高校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了超过50名高考状元。
这座自由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内地学生的视线。世界权威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最新公布的以学科计算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有三科进入全球前十,在亚洲区也是名列前茅,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多元文化和全球经贸中心的附加值,也不是内地名校可以替代的。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升入大学的前提都是必须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当内地的许多高中生把到香港上大学作为自己的梦想的时候,香港本地的高中生,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种状态?他们是否也和内地高中生—样,为了升入大学一样要经过炼狱般的激烈厮杀?守着香港的高校,他们是否是近水楼台的那一群幸运儿?还有,在他们的心中,青春和学校及未来又是怎样的—种关系……
除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移民香港的内地学生,他们来到这里,以“香港人”的身份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的年级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活。
《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约请本刊特约学生记者、“90后”作家、香港中文大学在读文学硕士刘景南,借在香港上学的便利,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一系列采访,带你走进香港高中生的真实生活。
香港初印象
到香港第一个月,感觉就是轻松加热闹。
所谓“轻松”,是我有幸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课业负担最少的专业之一,第一学期的四门功课都没有期末考试,仅仅只有四篇学期论文需要搞定,论文的题目也可以自拟,这与国内高校里没完没了的闭卷考试相比,自由度不是一般的大,因此,闲暇时光也是大把大把的。
至于说”热闹”,就是香港本地生需要应付很多自愿参加的集体活动,比如在狭窄拥挤的校园里露天集会,狂拉横幅,高呼口号。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少有的能够提供露天广场的高校,所以,许多香港本地的高中生也来这里举行活动。
除了学习和享受,我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为《课堂内外》高中版采访和写作关于“香港本地高中生”的选题。这一点也不比论文轻松,甚至更难。
我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香港的日常语言是粤语,而我说得最好的语言,除方言之外就是普通话了。香港人把本地学生称为local,我要完成采访,就得找到这些local。
幸运的是,室友在社会学系的课堂上认识了一位local老师,她的名字叫Akina。Akina很年轻,是地地道道的香港女性,会说一点点普通话,在香港的一所高中里任教,教授的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因为这门课要求老师有很丰富的知识素养,所以她选择来香港中文大学辅修社会科学硕士课程。
在室友的引荐下,我在社会学系那间巨大教室里的后排座位上见到了长发飘飘的Akina。她很友好,样子和蔼可亲,并不像许多内地老师那样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有室友帮忙翻译,沟通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Akina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并表示愿意召集她的学生过来与我交流。我心里很高兴,于是大胆地提出要亲自去她所在的中学,见一见那里的local们,了解一下香港高中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没想到,Akina很严肃地拒绝了。
我大惑不解,室友告诉我,Akina所在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外人一律不得进入学校。如果要进入学校访谈,就需要向校长打报告,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Akina补充说,如果进去采访,还需要老师通知每一位学生的家长,手续很麻烦的。Akina接着告诉我,全港的学校都是如此,如果是小学,管理会更加严格。
想想内地的校园,和许多与校园有关的新闻,除了感概,我能做的还是只有感概。不过,我毕竟打开了通往香港本地高中生的第一道门。
A
香港本地高中生:自信塬于优越的家庭条件
他们未来的道路很宽阔
·香港印象1·
香港每年毕业的七万高中生里仅仅只有一万人可以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一般就会选择读副学士学位或者高级文凭。
感谢Akina,她与我约定了见面时间,我们在香港城市大学见面。
与Akina同来的是四位香港本地学生,Justin、Joseph、Dave以及Dave的女友Stephanie。在并不宽敞的食堂里,我们找到了一张空桌子,四周都是自习的同学。香港的高中生比我想象中腼腆,尤其是在面对我的普通话提问时,Justin的表现尤其是如此,但他最后还是告诉我,他来自于香港最好的中学之一,这是一所由政府资助教会承办的一流中学。
Akina介绍说,香港实行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学生6岁入学。香港的中学大致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类,具体还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中学几乎是全英文授课的,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考上大学。
听到这里,我以为香港高中生的升学率一定很高,但Akina接下来的话立即否定了我的猜测:“香港每年毕业的七万高中生里仅仅只有一万人可以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一般就会选择读副学士学位或者高级文凭。”这与内地已经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大学升学率自然是不能相比的,但对于香港学生而言,未来的路远不止在香港上大学这一条。
在Akina任教的学校,一个年级的150多名学生中,也有大约一半的学生没有机会在香港上大学,其中五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英国与澳大利亚是留学地的首选,中国内地和台湾不是香港高中生们的理想留学之地,只有Stephanie表示,如果有亲戚在内地的话,她才会考虑去那里留学的事。
Akina在一旁感叹道,如今的香港中学生家庭普遍富裕,选择的途径也非常多,家庭并不寄希望于他们来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命运,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香港的学生来说,尽管升入大学并不是一件比内地学生容易的事,但他们却不如以前的香港本地学生那么勤奋,考不上大学大可以出国留学,未来的路很宽阔。 为了兴趣和爱好自由地学习
·香港印象2·
选修课有物理、化学、生物、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旅游、视觉艺术、体育、音乐和中国文学等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三门课。
对于香港高中生们的生活,我很是好奇。Joseph大大方方地告诉我,香港的中学只有四门主要科目,分别是中文、英文、数学和通识教育。中文课也是采用广东话教学,普通话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跟着Akina来的四位学生的普通话都说得并不理想。
在这些课目中,包含最广泛的是“通识教育”,一共有三十多种选修课,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开设这么多,比如,在Joseph的学校里,选修课有物理、化学、生物、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旅游、视觉艺术、体育、音乐和中国文学等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三门课。
与内地留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呆板教育不同,香港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多,毫无疑问,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Justin说,学校每天早上都是8点钟准时开始上课,每节课为45分钟,在两节课之间会休息15分钟,直到下午4点钟左右放学。在香港,并没有内地学校的早晚自习,自然学习的时间相比而言就没有那么冗长。
对于内地学生深恶痛绝的补课之风,香港学生却要淡定得多。Dave说,补课在香港也还是有的,不过都是自愿参加。如果参加平时的补习,那么补习那天的放学时间就会被推迟1小时50分钟,一个月补习四次。即使是遇到公众假期,参加补课的同学也必须要回到学校。对于香港学生而言,他们觉得补课最可怕的事情是要收取500港元的额外费用。
香港高中生们补课的原因也与内地学生大不相同。内地学生补课,大多数是进行额外的复习或者考试,但在香港补课却是为了追赶在课堂上没有教完的课程,额外的复习巩固只是极少数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我在心里暗暗地羡慕眼前的四位香港高中生,内地的高中生们有哪一个没有经历过高三时代天天补课的苦日子?
Dave像是看穿了我的羡慕,补充道:“香港的高中毕业生也都要参加中学文凭考试,并且以此为升入大学的依据。如果家庭条件优越,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学习压力,但如果不想用爸妈的钱去读书,那么升学的压力就会很大。而大学教育作为未来就业的筹码,即使是在开放的香港社会也并不是其他文凭能够代替的。”
打工与教堂里萌生的爱情
·香港印象3·
对于香港本地学生而言,优渥的家庭条件是他们能够淡然面对学业和未来的最有利筹码,而宽松的环境也给了他们继续做梦的机会。
除开补课的时间,香港高中生的生活和内地学生相比,也清闲得可怕,那么他们在课余时间会不会像国外的学生们那样,去打工兼职挣钱呢?我向Akina提出了这个问题。Akina想了想回答说:“现在,香港的中学生普遍都比较富裕,所以并没有很多人打工赚钱。”
果然,Dave马上告诉我,他家有一套八百多平方尺的房子,价值六百多万港币。我对香港昂贵的房价感到吃惊,也对Dave家的富裕程度表示艳羡。但Dave却很平静地说:“香港人的普遍收入都很高,以我家为例,每月大约会有8万元港币的收入,因此算得上中产阶级,在香港置房买车自然也不在话下。”
Dave还十分坦诚地告诉我说,他在初二和高一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班里的步伐而两次留级,目前还在高三年级上学,但他对于自己的将来并不担心。对于香港本地学生而言,优渥的家庭条件是他们能够淡然面对学业和未来的最有利筹码,而宽松的环境也给了他们继续做梦的机会。
我突然很好奇地问Stephanie,究竟是如何与Dave认识的。Stephahie微笑着眨了眨眼睛告诉我,她与Dave不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他俩其实是在教堂里面认识的。
教堂!这是个好浪漫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的确很不同。Dave接着告诉我,他们都是为了准备最后的文凭考试,每个周六都一起去复习,这样才日久生情的,而他们的恋爱就靠一起复习功课来维持。
看来,香港高中生也会苦中作乐啊,而这样的生活,对于内地高中生来说更像是一种奢望。我忽然开始喜欢香港的读书生活了。
B
香港女校的别样生活与香港高考
路遇香港女校的毕业生
·香港印象4·
Doreen毕业的中学,竟然是一所女校。纯粹的男校或者女校在内地很少能见到,但在香港却是一件平常的事。
到香港之后半年,有天在九龙塘车站坐地铁,无意之中和相邻的乘客聊起天来。一聊才发现,这位叫Doreen的女生同样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就读中医专业的Doreerl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尽管还是带着浓重的广东腔,但我已经因为遇到一个能够交流的香港人而万分激动了。
Doreen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葵青区当地的一所全英文的中学里毕业,之后就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中医,而且已经有好几年了。以前Akina说过,全英文教学的中学在香港都是属于顶尖的,所以,我猜想Doreen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我却想不通为什么她会选择中医这么冷僻的专业。
Doreen笑着解释,中医一直都是她很感兴趣的课题,这种兴趣是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产生的,所以,她会在大学里选择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接着,她给我讲了一大堆与中医相关的话题,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我怎么也听不明白,好一阵尴尬之后,我不得不将话题转向了她的高中生活。
Doreen毕业的中学,竟然是一所女校。纯粹的男校或者女校在内地很少能见到,但在香港却是一件平常的事。Doreen说:“在过去,因为受到英国传统的影响,香港开办了很多专门招收男生的学校。在旧时代里,香港女孩很难得到与男孩子们一样的上学机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加强,也就造就了女校的产生,为女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香港女校学生多选择文科
·香港印象5·
在香港学习理科会有更好的前途,但就读女校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选择文科,Doreen也不例外。因为选择理科不仅意味着更美好的将来。也意味着对于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香港上中学,不仅仅有男校和女校的区别。在过去的香港,中五(中学五年级)学生就要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在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只有通过了这次考试,才可以继续参加中七(中学七年级)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并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
为了这个考试,和内地一样,学生们需要选择文科或者是理科,作为自己的主修科目,过去的女校,到了高年级一般来说会有四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不过,如今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高中只有六个年级,而且只需要在六年级参加“文凭考试”,就有获得升入大学的机会。
尽管,在香港学习理科会有更好的前途,但就读女校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选择文科,Doreen也不例外。因为选择理科不仅意味着更美好的将来,也意味着对于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
香港的高考,也就是他们本地人口中的“文凭考试”,这个考试的内容,除了包括必考的“国文”、“英文”、“数学”和“通识”四个科目以外,部分大学还会要求加试一至两门选修课,内容完全由考生自己选择,所以,文理分科的界限在香港也就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除此之外,大学还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并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申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也会有不一样的作用。最后,学校会组织统一面试,以便直接了解学生的情况。
吸引高中生的“书院”制度
·香港印象6·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里,住宿的机会可以一直保留到毕业。进入书院,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有了住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圈子。
即便优秀如Doreen,也始终觉得自己能够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让她感到很满足。我问她:“难道你的入学经历特别曲折吗?”
Doreen说曲折谈不上,但是因为报考了好几所大学,那段时间也总是来来回回地四处参加面试,最终还是因为文凭考试的成绩未能获得进入香港大学的机会。不过,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她也还曾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资格,要想同时获得这样两所名校的青睐,在内地的高考制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Doreen最终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对于这里独特书院制度的喜爱。香港中文大学有九个书院,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本科新生,都有机会自主选择进入其中的一个书院。
在香港,由于土地紧张,大学校园规模受限,本科生一般只有在第一年可以获得住校的机会,之后就有可能不得不因为学校条件限制而搬出学校,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里,住宿的机会可以一直保留到毕业。
进入书院,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有了住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圈子。Doreen很高兴地告诉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每个书院的通识课都各具特色,她所在的崇基学院,就以艺术、音乐和宗教教育为主,人文色彩非常浓厚。
离开荔枝角地铁站,我和Doteen分手告别。香港中学生的独特生活,以及那么多人生选择的机会,让我很羡慕。如果大家都在高中阶段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并且在今后有机会继续发展下去,那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啊!
但愿内地的学生,不要再有那么多人为自己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而发愁,让大家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C
内地移民学生:在香港生活是娘难的融入
语言,是融入香港的第一关
·香港印象7·
无论是就读本科还是研究生,内地学生来到香港之后,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语言。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生活融入并不容易,但天长日久的努力总会换来回报。
Frankie留着一头帅气的短发,穿着开襟儿衬衫,笔挺的牛仔裤,一双时尚的运动板鞋。认识Frankie并和他交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着跟我一样的普通话,交流起来就好像在内地一般亲切。现在,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
有一次,我问Frankie来到香港有没有觉得语言上难以适应。他羞涩地点点头,给了我一个“你懂的”式的笑容,然后说:“一开始都这样,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适应这样的差距。”我却打心里不认同他的观点:“我来香港也已经半年有余,可是仍然不能够适应广东话。”Frankie说:“你这点时间哪里算长?我连中学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的。”我有些惊诧,脱口而出:
“你那么早就来留学了?”
Frankie说:“事实上,我算得上是留学生和本地生的结合吧。我的初中是在重庆95中学度过的,2008年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也随着他们移民来到了香港。因为移民,我甚至连国内的中考都没有参加过。现在,我已经在香港度过了三年的高中岁月,已经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快一年了。所以,我在香港待的时间,要比你长得多。”
关于语言,不论是高中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内地学生来到香港之后,语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对于任何一个不是土生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风俗、习惯都会成为障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愿意融入这片新鲜的土地。
和内地大不一样的高中生活
·香港印象8·
对于内地来的学生来说,在香港逐步融入本地生活的过程,就是面对更多人生选择的过程。他们从一开始需要适应的,就是这里“没有作业”的“自由生活”,因为这种“自由”很容易让他们觉得迷茫。
2013年春节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学校游泳池前的饭堂里,又和Frankie见了面,跟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好朋友Echo。
Echo穿着朴素,以前她在深圳红岭中学就读,初中快要毕业时,因她的父母来到香港工作,她自己的身份也变成了香港人。为了她的前途,父母在内地的中考之后,将她转入了香港的一所中学就读。 对于父母这样的决定,Echo并不是很赞同。因为她想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回报,这样一来她就不能在内地参加高考了,她觉得这是一种“遗憾”。
Echo说,以前在内地,学习的动力很简单,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娱乐。大家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就跟着一起努力了。而香港的学习氛围太简单了,没有作业,整天都不知道该干嘛,意志都被消磨干净了。
对自己在深圳和香港的学校生活,Echo做了这样的比较。以前,她在深圳上学的时候,年级总共有600多人,大大小小的考试她从来没有出过年级前三名,因此老师和同学都很重视她。在香港,她总感觉同学们并不那么看重分数成绩,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女生的体育成绩好而把这个女生捧上天,而体育成绩好也可以成为女孩子受欢迎的原因,这在内地高中活动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没有作业”的“自由生活”,反倒让Echo很难受,压力依然大,因为她觉得迷茫,没有人指路,更没有人来替你安排生活,自己又不会安排,“每天都是一团糟的”。但不久,Echo就发现,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她发现自己也可以开始有意识、有时间去尝试新事物了。
她举例说:“我最开始的发现是,在香港的交友有很大不同。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香港人都能够相处得很好,并没有媒体上所说的大陆人和香港人之间的矛盾。记得刚刚来到香港,我听不懂广东话,更不会说,上课就成了问题,那时候,老师就安排了两个香港人坐在我的两边,他们上课的时候都会很耐心地替我翻译。那个时候的关系真是很好。”
对此也深有体会的Frankie耐不住了,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我来到香港的时候,就读的学校是香港保良局(类似福利院一样的机构)下属的,中四的时候,学校都会举办领袖训练营,这已经是学校的品牌活动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袖气质。那次开营的地点在西贡,一般是五天四夜,完全封闭式的训练,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比如爬一座石山,需要‘叠罗汉,,就是一个人叠一个人、一层一层往上走。这就是需要很多合作的。参加训练之后,我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密了,从前见面都不打招呼的,现在也要打招呼了。”
“对呀。”Echo又显得很兴奋,“我还想起,在高中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慈善活动,需要在48小时之内翻越香港中部的几座大山,之后才可以用这项成绩去申请慈善捐助。在狮子山里某条崎岖的路上,我们已经连续爬了很久,夜里十一点钟又下起雨来,又累又饿,真的感到很绝望了,可是大家都在鼓励我一定要走下去。我们手拉着手,连续走到了第二天早上五点,终于走出了大山,真的很激动,我竟然活着走出来了!”
“这里的生活需要慢慢融入。”Frankie说,“否则就会永远不适应。”“不仅仅是融入和适应,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生活。”Echo补充道,“比如,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慢慢磨芝麻糊,要磨好久。这样的清闲,在内地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功利色彩的大学专业选择
·香港印象9·
香港学生,高中阶段就会对大学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他们不会那么功利地追求热门,而是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们的中学老师和同学的为人处世都不那么功利。面对青春期的种种迷茫,同学们只会用单纯的善意来对待,而老师们则更喜欢与学生交朋友,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在有着香港和内地两重身份的学生身上,香港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两种生活的比较,更是两种观念的碰撞,而且,比较深刻。
Echo讲了一件颇有感触的事情:“我记得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香港念高中的时候,学校里面突然来了一只流浪狗。校方害怕这只狗身上带有传染病,因此准备将它送走。可是学生们却很喜欢这只狗,便向校方争取,希望将这只小动物留在学校里面继续喂养。最后,校方终于同意了学生的要求,但条件是,必须要先将小狗隔离三个月,以观察其是否携带病毒。终于,这只狗被永久留在了学校里,由专门的学生负责轮流喂养。前段时间我回到学校,看到这只狗已经长大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培养学生耐心和责任感的好机会,但是在内地,学校和学生之间恐怕很难这样沟通。”
与此类似的还有“作业”。Echo介绍说,在香港的中学里,如果明天要交作业大家却没有做完,大家就会要求老师再推迟一天,而老师也会答应学生的要求,这在内地恐怕也是不太能行得通的事情。
最后我们的话题自然说到了大学。香港中学生的大学梦又和内地学生有着怎样的异同呢?
Echo说自己现在还是大学一年级,目前还没有分专业呢,只是在文科大类,估计以后会选择社会学吧。对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比较冷的专业,Echo是这样解释的:“我只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香港的学生,高中阶段就会对大学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他们不会那么功利地追求热门,而是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们的中学老师和同学的为人处世就不那么功利。”
Echo讲到自己高中时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告诉他们,他在学校里任教每个月有四万到五万港币的收入,而他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去了一家社会机构,月薪达到了三十万港币。这位老师本来也有机会去的,但是他放弃了,因为他就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因为有了这样“淡泊名利”的老师,他们教给学生的,自然就不会是很功利的选择。
这从Echo的专业选择理念上可以得到印证。
“那个时候,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思考,后来,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来高中讲学,专门介绍了社会学的问题领域、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举了很多例子,我突然就有了兴趣,于是决定选择这个方向。说实话,我知道在内地,学生一定是要选商科的,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内地的学生只知道读书,但也不知道读书为什么,一直到了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才会猛然发现,读书是为了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来养活自己。但在香港,社会福利很好,没有人会那么担心自己的生计,选择多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的。”
最后,我问了Echo一个问题,就是经历了那么多,对当初移民来港,究竟后不后悔。Echo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她说:“我仍然觉得很后悔,很遗憾!因为毕竟我的根在内地,这一点永远都无法抹去!”
自从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开始,一波接一波的热潮,就一直没断过,“到香港去上大学”也成为很多内地高中生的梦想和行动。而香港高校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了超过50名高考状元。
这座自由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内地学生的视线。世界权威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最新公布的以学科计算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有三科进入全球前十,在亚洲区也是名列前茅,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多元文化和全球经贸中心的附加值,也不是内地名校可以替代的。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升入大学的前提都是必须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当内地的许多高中生把到香港上大学作为自己的梦想的时候,香港本地的高中生,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种状态?他们是否也和内地高中生—样,为了升入大学一样要经过炼狱般的激烈厮杀?守着香港的高校,他们是否是近水楼台的那一群幸运儿?还有,在他们的心中,青春和学校及未来又是怎样的—种关系……
除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移民香港的内地学生,他们来到这里,以“香港人”的身份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的年级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活。
《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约请本刊特约学生记者、“90后”作家、香港中文大学在读文学硕士刘景南,借在香港上学的便利,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一系列采访,带你走进香港高中生的真实生活。
香港初印象
到香港第一个月,感觉就是轻松加热闹。
所谓“轻松”,是我有幸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课业负担最少的专业之一,第一学期的四门功课都没有期末考试,仅仅只有四篇学期论文需要搞定,论文的题目也可以自拟,这与国内高校里没完没了的闭卷考试相比,自由度不是一般的大,因此,闲暇时光也是大把大把的。
至于说”热闹”,就是香港本地生需要应付很多自愿参加的集体活动,比如在狭窄拥挤的校园里露天集会,狂拉横幅,高呼口号。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少有的能够提供露天广场的高校,所以,许多香港本地的高中生也来这里举行活动。
除了学习和享受,我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为《课堂内外》高中版采访和写作关于“香港本地高中生”的选题。这一点也不比论文轻松,甚至更难。
我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香港的日常语言是粤语,而我说得最好的语言,除方言之外就是普通话了。香港人把本地学生称为local,我要完成采访,就得找到这些local。
幸运的是,室友在社会学系的课堂上认识了一位local老师,她的名字叫Akina。Akina很年轻,是地地道道的香港女性,会说一点点普通话,在香港的一所高中里任教,教授的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因为这门课要求老师有很丰富的知识素养,所以她选择来香港中文大学辅修社会科学硕士课程。
在室友的引荐下,我在社会学系那间巨大教室里的后排座位上见到了长发飘飘的Akina。她很友好,样子和蔼可亲,并不像许多内地老师那样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有室友帮忙翻译,沟通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Akina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并表示愿意召集她的学生过来与我交流。我心里很高兴,于是大胆地提出要亲自去她所在的中学,见一见那里的local们,了解一下香港高中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没想到,Akina很严肃地拒绝了。
我大惑不解,室友告诉我,Akina所在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外人一律不得进入学校。如果要进入学校访谈,就需要向校长打报告,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Akina补充说,如果进去采访,还需要老师通知每一位学生的家长,手续很麻烦的。Akina接着告诉我,全港的学校都是如此,如果是小学,管理会更加严格。
想想内地的校园,和许多与校园有关的新闻,除了感概,我能做的还是只有感概。不过,我毕竟打开了通往香港本地高中生的第一道门。
A
香港本地高中生:自信塬于优越的家庭条件
他们未来的道路很宽阔
·香港印象1·
香港每年毕业的七万高中生里仅仅只有一万人可以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一般就会选择读副学士学位或者高级文凭。
感谢Akina,她与我约定了见面时间,我们在香港城市大学见面。
与Akina同来的是四位香港本地学生,Justin、Joseph、Dave以及Dave的女友Stephanie。在并不宽敞的食堂里,我们找到了一张空桌子,四周都是自习的同学。香港的高中生比我想象中腼腆,尤其是在面对我的普通话提问时,Justin的表现尤其是如此,但他最后还是告诉我,他来自于香港最好的中学之一,这是一所由政府资助教会承办的一流中学。
Akina介绍说,香港实行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学生6岁入学。香港的中学大致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类,具体还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中学几乎是全英文授课的,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考上大学。
听到这里,我以为香港高中生的升学率一定很高,但Akina接下来的话立即否定了我的猜测:“香港每年毕业的七万高中生里仅仅只有一万人可以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一般就会选择读副学士学位或者高级文凭。”这与内地已经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大学升学率自然是不能相比的,但对于香港学生而言,未来的路远不止在香港上大学这一条。
在Akina任教的学校,一个年级的150多名学生中,也有大约一半的学生没有机会在香港上大学,其中五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英国与澳大利亚是留学地的首选,中国内地和台湾不是香港高中生们的理想留学之地,只有Stephanie表示,如果有亲戚在内地的话,她才会考虑去那里留学的事。
Akina在一旁感叹道,如今的香港中学生家庭普遍富裕,选择的途径也非常多,家庭并不寄希望于他们来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命运,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香港的学生来说,尽管升入大学并不是一件比内地学生容易的事,但他们却不如以前的香港本地学生那么勤奋,考不上大学大可以出国留学,未来的路很宽阔。 为了兴趣和爱好自由地学习
·香港印象2·
选修课有物理、化学、生物、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旅游、视觉艺术、体育、音乐和中国文学等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三门课。
对于香港高中生们的生活,我很是好奇。Joseph大大方方地告诉我,香港的中学只有四门主要科目,分别是中文、英文、数学和通识教育。中文课也是采用广东话教学,普通话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跟着Akina来的四位学生的普通话都说得并不理想。
在这些课目中,包含最广泛的是“通识教育”,一共有三十多种选修课,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开设这么多,比如,在Joseph的学校里,选修课有物理、化学、生物、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旅游、视觉艺术、体育、音乐和中国文学等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三门课。
与内地留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呆板教育不同,香港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多,毫无疑问,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Justin说,学校每天早上都是8点钟准时开始上课,每节课为45分钟,在两节课之间会休息15分钟,直到下午4点钟左右放学。在香港,并没有内地学校的早晚自习,自然学习的时间相比而言就没有那么冗长。
对于内地学生深恶痛绝的补课之风,香港学生却要淡定得多。Dave说,补课在香港也还是有的,不过都是自愿参加。如果参加平时的补习,那么补习那天的放学时间就会被推迟1小时50分钟,一个月补习四次。即使是遇到公众假期,参加补课的同学也必须要回到学校。对于香港学生而言,他们觉得补课最可怕的事情是要收取500港元的额外费用。
香港高中生们补课的原因也与内地学生大不相同。内地学生补课,大多数是进行额外的复习或者考试,但在香港补课却是为了追赶在课堂上没有教完的课程,额外的复习巩固只是极少数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我在心里暗暗地羡慕眼前的四位香港高中生,内地的高中生们有哪一个没有经历过高三时代天天补课的苦日子?
Dave像是看穿了我的羡慕,补充道:“香港的高中毕业生也都要参加中学文凭考试,并且以此为升入大学的依据。如果家庭条件优越,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学习压力,但如果不想用爸妈的钱去读书,那么升学的压力就会很大。而大学教育作为未来就业的筹码,即使是在开放的香港社会也并不是其他文凭能够代替的。”
打工与教堂里萌生的爱情
·香港印象3·
对于香港本地学生而言,优渥的家庭条件是他们能够淡然面对学业和未来的最有利筹码,而宽松的环境也给了他们继续做梦的机会。
除开补课的时间,香港高中生的生活和内地学生相比,也清闲得可怕,那么他们在课余时间会不会像国外的学生们那样,去打工兼职挣钱呢?我向Akina提出了这个问题。Akina想了想回答说:“现在,香港的中学生普遍都比较富裕,所以并没有很多人打工赚钱。”
果然,Dave马上告诉我,他家有一套八百多平方尺的房子,价值六百多万港币。我对香港昂贵的房价感到吃惊,也对Dave家的富裕程度表示艳羡。但Dave却很平静地说:“香港人的普遍收入都很高,以我家为例,每月大约会有8万元港币的收入,因此算得上中产阶级,在香港置房买车自然也不在话下。”
Dave还十分坦诚地告诉我说,他在初二和高一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班里的步伐而两次留级,目前还在高三年级上学,但他对于自己的将来并不担心。对于香港本地学生而言,优渥的家庭条件是他们能够淡然面对学业和未来的最有利筹码,而宽松的环境也给了他们继续做梦的机会。
我突然很好奇地问Stephanie,究竟是如何与Dave认识的。Stephahie微笑着眨了眨眼睛告诉我,她与Dave不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他俩其实是在教堂里面认识的。
教堂!这是个好浪漫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的确很不同。Dave接着告诉我,他们都是为了准备最后的文凭考试,每个周六都一起去复习,这样才日久生情的,而他们的恋爱就靠一起复习功课来维持。
看来,香港高中生也会苦中作乐啊,而这样的生活,对于内地高中生来说更像是一种奢望。我忽然开始喜欢香港的读书生活了。
B
香港女校的别样生活与香港高考
路遇香港女校的毕业生
·香港印象4·
Doreen毕业的中学,竟然是一所女校。纯粹的男校或者女校在内地很少能见到,但在香港却是一件平常的事。
到香港之后半年,有天在九龙塘车站坐地铁,无意之中和相邻的乘客聊起天来。一聊才发现,这位叫Doreen的女生同样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就读中医专业的Doreerl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尽管还是带着浓重的广东腔,但我已经因为遇到一个能够交流的香港人而万分激动了。
Doreen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葵青区当地的一所全英文的中学里毕业,之后就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中医,而且已经有好几年了。以前Akina说过,全英文教学的中学在香港都是属于顶尖的,所以,我猜想Doreen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我却想不通为什么她会选择中医这么冷僻的专业。
Doreen笑着解释,中医一直都是她很感兴趣的课题,这种兴趣是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产生的,所以,她会在大学里选择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接着,她给我讲了一大堆与中医相关的话题,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我怎么也听不明白,好一阵尴尬之后,我不得不将话题转向了她的高中生活。
Doreen毕业的中学,竟然是一所女校。纯粹的男校或者女校在内地很少能见到,但在香港却是一件平常的事。Doreen说:“在过去,因为受到英国传统的影响,香港开办了很多专门招收男生的学校。在旧时代里,香港女孩很难得到与男孩子们一样的上学机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加强,也就造就了女校的产生,为女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香港女校学生多选择文科
·香港印象5·
在香港学习理科会有更好的前途,但就读女校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选择文科,Doreen也不例外。因为选择理科不仅意味着更美好的将来。也意味着对于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香港上中学,不仅仅有男校和女校的区别。在过去的香港,中五(中学五年级)学生就要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在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只有通过了这次考试,才可以继续参加中七(中学七年级)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并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
为了这个考试,和内地一样,学生们需要选择文科或者是理科,作为自己的主修科目,过去的女校,到了高年级一般来说会有四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不过,如今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高中只有六个年级,而且只需要在六年级参加“文凭考试”,就有获得升入大学的机会。
尽管,在香港学习理科会有更好的前途,但就读女校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选择文科,Doreen也不例外。因为选择理科不仅意味着更美好的将来,也意味着对于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
香港的高考,也就是他们本地人口中的“文凭考试”,这个考试的内容,除了包括必考的“国文”、“英文”、“数学”和“通识”四个科目以外,部分大学还会要求加试一至两门选修课,内容完全由考生自己选择,所以,文理分科的界限在香港也就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除此之外,大学还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并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申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也会有不一样的作用。最后,学校会组织统一面试,以便直接了解学生的情况。
吸引高中生的“书院”制度
·香港印象6·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里,住宿的机会可以一直保留到毕业。进入书院,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有了住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圈子。
即便优秀如Doreen,也始终觉得自己能够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让她感到很满足。我问她:“难道你的入学经历特别曲折吗?”
Doreen说曲折谈不上,但是因为报考了好几所大学,那段时间也总是来来回回地四处参加面试,最终还是因为文凭考试的成绩未能获得进入香港大学的机会。不过,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她也还曾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资格,要想同时获得这样两所名校的青睐,在内地的高考制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Doreen最终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对于这里独特书院制度的喜爱。香港中文大学有九个书院,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本科新生,都有机会自主选择进入其中的一个书院。
在香港,由于土地紧张,大学校园规模受限,本科生一般只有在第一年可以获得住校的机会,之后就有可能不得不因为学校条件限制而搬出学校,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里,住宿的机会可以一直保留到毕业。
进入书院,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有了住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圈子。Doreen很高兴地告诉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每个书院的通识课都各具特色,她所在的崇基学院,就以艺术、音乐和宗教教育为主,人文色彩非常浓厚。
离开荔枝角地铁站,我和Doteen分手告别。香港中学生的独特生活,以及那么多人生选择的机会,让我很羡慕。如果大家都在高中阶段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并且在今后有机会继续发展下去,那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啊!
但愿内地的学生,不要再有那么多人为自己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而发愁,让大家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C
内地移民学生:在香港生活是娘难的融入
语言,是融入香港的第一关
·香港印象7·
无论是就读本科还是研究生,内地学生来到香港之后,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语言。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生活融入并不容易,但天长日久的努力总会换来回报。
Frankie留着一头帅气的短发,穿着开襟儿衬衫,笔挺的牛仔裤,一双时尚的运动板鞋。认识Frankie并和他交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着跟我一样的普通话,交流起来就好像在内地一般亲切。现在,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
有一次,我问Frankie来到香港有没有觉得语言上难以适应。他羞涩地点点头,给了我一个“你懂的”式的笑容,然后说:“一开始都这样,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适应这样的差距。”我却打心里不认同他的观点:“我来香港也已经半年有余,可是仍然不能够适应广东话。”Frankie说:“你这点时间哪里算长?我连中学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的。”我有些惊诧,脱口而出:
“你那么早就来留学了?”
Frankie说:“事实上,我算得上是留学生和本地生的结合吧。我的初中是在重庆95中学度过的,2008年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也随着他们移民来到了香港。因为移民,我甚至连国内的中考都没有参加过。现在,我已经在香港度过了三年的高中岁月,已经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快一年了。所以,我在香港待的时间,要比你长得多。”
关于语言,不论是高中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内地学生来到香港之后,语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对于任何一个不是土生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风俗、习惯都会成为障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愿意融入这片新鲜的土地。
和内地大不一样的高中生活
·香港印象8·
对于内地来的学生来说,在香港逐步融入本地生活的过程,就是面对更多人生选择的过程。他们从一开始需要适应的,就是这里“没有作业”的“自由生活”,因为这种“自由”很容易让他们觉得迷茫。
2013年春节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学校游泳池前的饭堂里,又和Frankie见了面,跟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好朋友Echo。
Echo穿着朴素,以前她在深圳红岭中学就读,初中快要毕业时,因她的父母来到香港工作,她自己的身份也变成了香港人。为了她的前途,父母在内地的中考之后,将她转入了香港的一所中学就读。 对于父母这样的决定,Echo并不是很赞同。因为她想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回报,这样一来她就不能在内地参加高考了,她觉得这是一种“遗憾”。
Echo说,以前在内地,学习的动力很简单,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娱乐。大家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就跟着一起努力了。而香港的学习氛围太简单了,没有作业,整天都不知道该干嘛,意志都被消磨干净了。
对自己在深圳和香港的学校生活,Echo做了这样的比较。以前,她在深圳上学的时候,年级总共有600多人,大大小小的考试她从来没有出过年级前三名,因此老师和同学都很重视她。在香港,她总感觉同学们并不那么看重分数成绩,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女生的体育成绩好而把这个女生捧上天,而体育成绩好也可以成为女孩子受欢迎的原因,这在内地高中活动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没有作业”的“自由生活”,反倒让Echo很难受,压力依然大,因为她觉得迷茫,没有人指路,更没有人来替你安排生活,自己又不会安排,“每天都是一团糟的”。但不久,Echo就发现,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她发现自己也可以开始有意识、有时间去尝试新事物了。
她举例说:“我最开始的发现是,在香港的交友有很大不同。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香港人都能够相处得很好,并没有媒体上所说的大陆人和香港人之间的矛盾。记得刚刚来到香港,我听不懂广东话,更不会说,上课就成了问题,那时候,老师就安排了两个香港人坐在我的两边,他们上课的时候都会很耐心地替我翻译。那个时候的关系真是很好。”
对此也深有体会的Frankie耐不住了,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我来到香港的时候,就读的学校是香港保良局(类似福利院一样的机构)下属的,中四的时候,学校都会举办领袖训练营,这已经是学校的品牌活动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袖气质。那次开营的地点在西贡,一般是五天四夜,完全封闭式的训练,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比如爬一座石山,需要‘叠罗汉,,就是一个人叠一个人、一层一层往上走。这就是需要很多合作的。参加训练之后,我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密了,从前见面都不打招呼的,现在也要打招呼了。”
“对呀。”Echo又显得很兴奋,“我还想起,在高中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慈善活动,需要在48小时之内翻越香港中部的几座大山,之后才可以用这项成绩去申请慈善捐助。在狮子山里某条崎岖的路上,我们已经连续爬了很久,夜里十一点钟又下起雨来,又累又饿,真的感到很绝望了,可是大家都在鼓励我一定要走下去。我们手拉着手,连续走到了第二天早上五点,终于走出了大山,真的很激动,我竟然活着走出来了!”
“这里的生活需要慢慢融入。”Frankie说,“否则就会永远不适应。”“不仅仅是融入和适应,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生活。”Echo补充道,“比如,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慢慢磨芝麻糊,要磨好久。这样的清闲,在内地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功利色彩的大学专业选择
·香港印象9·
香港学生,高中阶段就会对大学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他们不会那么功利地追求热门,而是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们的中学老师和同学的为人处世都不那么功利。面对青春期的种种迷茫,同学们只会用单纯的善意来对待,而老师们则更喜欢与学生交朋友,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在有着香港和内地两重身份的学生身上,香港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两种生活的比较,更是两种观念的碰撞,而且,比较深刻。
Echo讲了一件颇有感触的事情:“我记得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香港念高中的时候,学校里面突然来了一只流浪狗。校方害怕这只狗身上带有传染病,因此准备将它送走。可是学生们却很喜欢这只狗,便向校方争取,希望将这只小动物留在学校里面继续喂养。最后,校方终于同意了学生的要求,但条件是,必须要先将小狗隔离三个月,以观察其是否携带病毒。终于,这只狗被永久留在了学校里,由专门的学生负责轮流喂养。前段时间我回到学校,看到这只狗已经长大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培养学生耐心和责任感的好机会,但是在内地,学校和学生之间恐怕很难这样沟通。”
与此类似的还有“作业”。Echo介绍说,在香港的中学里,如果明天要交作业大家却没有做完,大家就会要求老师再推迟一天,而老师也会答应学生的要求,这在内地恐怕也是不太能行得通的事情。
最后我们的话题自然说到了大学。香港中学生的大学梦又和内地学生有着怎样的异同呢?
Echo说自己现在还是大学一年级,目前还没有分专业呢,只是在文科大类,估计以后会选择社会学吧。对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比较冷的专业,Echo是这样解释的:“我只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香港的学生,高中阶段就会对大学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他们不会那么功利地追求热门,而是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们的中学老师和同学的为人处世就不那么功利。”
Echo讲到自己高中时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告诉他们,他在学校里任教每个月有四万到五万港币的收入,而他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去了一家社会机构,月薪达到了三十万港币。这位老师本来也有机会去的,但是他放弃了,因为他就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因为有了这样“淡泊名利”的老师,他们教给学生的,自然就不会是很功利的选择。
这从Echo的专业选择理念上可以得到印证。
“那个时候,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思考,后来,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来高中讲学,专门介绍了社会学的问题领域、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举了很多例子,我突然就有了兴趣,于是决定选择这个方向。说实话,我知道在内地,学生一定是要选商科的,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内地的学生只知道读书,但也不知道读书为什么,一直到了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才会猛然发现,读书是为了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来养活自己。但在香港,社会福利很好,没有人会那么担心自己的生计,选择多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的。”
最后,我问了Echo一个问题,就是经历了那么多,对当初移民来港,究竟后不后悔。Echo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她说:“我仍然觉得很后悔,很遗憾!因为毕竟我的根在内地,这一点永远都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