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打屁股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收到了一份来自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洋洋洒洒万余字。当看到奏疏中说如今政府里的官员大多是些“迂儒俗吏”时,朱元璋大为光火,把茹太素叫来面谈。书生气十足的茹太素很快就耗尽了朱元璋的耐心,朱元璋命人找来棍杖对茹太素一顿暴打。这是廷杖在明朝的第一次执行。但事发偶然,杖打朝臣并没有因此形成固定程序。不过,朱元璋这次算是给他的后代们树立了个“榜样”。
  宣宗之后,明王朝进入“屡出昏君”的死循环,《明史》在与廷杖有关的记述中说道:“至正统中,王振擅权……而殿陛行杖习为故事矣。”
  户部尚书刘中敷多次与大太监王振一伙发生冲突,王振先后三次绕过国家正常司法程序,由太监在官里私设法庭,将其打入监牢。其中第二次,因文官集团集体向英宗与王振施压,才救回了刘中敷的性命。但刘中敷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被判决戴着罪人的枷锁,跪在紫禁城门外思过,整整15天后才被释放。
  同遭类似羞辱的还有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他因按照官员接待太监来访的正规程序接待了王振,而使王振觉得没面子。罗织罪名,让一帮太监拿着假圣旨去国子监对他“执法”。就这样,李时勉于三伏天在国子监门口跪了三天。国子监的学生们不忍严师受辱,全体前往紫禁城求见英宗,哭号之声震彻宫廷。最后,皇太后亲自出面责问,英宗赶紧命令王振立即释放李时勉。
  此后,文臣继续给英宗与王振施压。最终,双方达成默契。文臣默认王振在英宗的掩护下干政的事实;王振也有所收敛,取消了戴枷示众等花样百出的法外滥刑,只保留了打屁股这招。自此,棒打屁股作为皇帝私刑的统一手段,逐渐开始流行并制度化。
  土木堡之变中断了英宗的皇帝生涯,王振也因之殒命。仓促登基的景帝在当政之初并没有和文臣集团爆发严重冲突,朝廷上的那根棍子也沉寂了好几年。
  景帝当年继承皇位时,与大臣约定不会改变朱明皇室的传承世系,依然要以英宗之子为太子,在自己百年之后让皇位传承回归英宗一脉。但他坐稳了皇位后,就不想认这个账了,费尽心机地让自己的儿子做了太子。可没想到,他那刚刚当上太子的儿子很快夭折了。太子之位长期空悬,御史钟同上书景帝,要求复立英宗之子为太子,其中“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深深刺痛了景帝的心。
  两天后,礼部仪制郎中章纶向景帝射来第二弹,上书规劝景帝多多看望被囚禁的英宗,善待英宗的皇后,并复立英宗之子为东官。还说只要景帝做到了这些,灾害自然就没有了。两个月后,大理寺少卿廖庄又来了一波,虽然换了词,但说的还是景帝最不想听的那些事。结果,这三人被景帝扔进了监狱。
  一年后,景帝对司法部门对以上三人的从轻处理不满,亲自为三人加刑。钟同、章纶在狱中各杖打一百,之后流放。钟同没挺住,当场死于棍下。廖庄被杖打八十,虽比前两人少了二十,但其实更加残酷,因为他受刑之地不在狱中,而在朝堂上。
  廷杖的基本样式从廖庄这里被奠定,此后的廷杖使用也基本延续廖庄被打的模式。皇帝在遭遇重大政治议题时,若与朝臣的分歧无法调和,廷杖就会作为论死罪之前最后的流氓手段出现,用以折辱朝臣人格,摧毁其精神上的优越感。当然,哪些算重大政治议题、哪些算无法调和的矛盾,完全由皇帝本人拿捏。
  后来,那位差点被景帝废掉的英宗太子朱见深走出阴暗岁月,终于坐上皇位,是為宪宗。成化年间,明朝国势转衰,四方不靖,财力不敷。正该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时候,皇室开销却不减反增,引起一些文臣的不满与忧虑。
  翰林院官员章懋等四人率先出头,劝诫宪宗取消元宵节例行的花灯烟火晚会,节约开支。不想却触了宪宗的霉头,这位在忧患中长大的皇帝内向而敏感,十分珍视自己仅有的那点快乐,于是章懋等四人全部被流放边疆,其中三人在流放之前被廷杖二十以示羞辱。
  不过,四人因秉公立言而得到舆论的褒扬,获得“翰林四谏”的美名,这是明王朝的官员首次因廷杖而获誉。此后,官员们从可怕的棍棒中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用一屁股的伤痛换一辈子的美名。于是,有些人为了赢得名声故意惹怒皇帝,去找那顿打,这使得有关廷杖的故事开始变得无耻与无聊。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太常寺少卿沈政投宪宗爱财之所好,上书建议皇帝将国库一部分银两划归宫廷使用。他本以为能得到宪宗嘉奖,却不想宪宗那天正义感爆棚,不仅拒绝了他,还给了他一顿廷杖。南京福建道御史李珊以为宪宗将回心转意,做个好皇帝,上书建议宪宗出钱赈灾,结果也挨了一顿打,理由是他的上书里有错别字。
  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证明宪宗把自己与朝廷分得很清楚,他不会去打朝廷的主意,但朝廷也别想来打他的主意。廷杖,就是他用来捍卫自己与朝廷之间边界的武器。
  成化年间,宪宗奋舞长棍,终于将廷杖这种偶尔一用的皇家私刑变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准制度。整个成化年间,宪宗一共13次释放廷杖大招,高于从洪武到天顺8朝7帝96年的总和。
  有了宪宗的铺垫,之后的皇帝拿棍子打起大臣来就再无顾忌,武宗更是将廷杖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英宗开始杖责大臣以来,除了景帝曾经有过一次蓄意痛下杀手、打死大臣外,廷杖都重在施辱而不在伤身。宪宗虽然多次施行廷杖,但会在行前给屁股上垫好厚厚的垫子,减轻实际的肉体伤害。喜好恶趣味的武宗却在太监刘瑾的蛊惑下,不仅撤去垫子,还要求受刑者脱下裤子,露出私羞部位让他尽情地打个够。至此,廷杖已经彻底成为皇帝发泄私愤的残酷手段。
  武宗之后的嘉靖朝,廷杖的威风终于登峰造极。在那48年间,据《明史》记载,受到廷杖的有名有姓的官员就有88人,被打死者11人。
  自此,文臣的态度分成两派,大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不发一言,逐渐与明王朝离心离德,渐行渐远。少数人迎难而上,冒着廷杖的危险,硬是要与皇帝论个对错。这一派又分为两类,一类逆流而行的原因的确是为维护心中的正义与理想,而另一类只是想浑水摸鱼,捞个名声。
  真诚与虚伪就这样光怪陆离地搅和在一起,最终化为一团冷漠,文人的精神家园彻底恶化。明代末年,文官集团在这团冷漠中无法自拔,军国大事完全被丢在一边。明清鼎革之际,这种冷漠居然变成了对国破家亡的坦然接受。如果没有那么多明朝降将逃臣,入关之后八旗军哪能打出一日千里的奇迹般战绩?
其他文献
闫晗,专栏作家,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   《水浒传》里描写林冲的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那样一个雪天,对林冲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亲耳听到同鄉好友陆谦等人要害他的诡计,他被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冰透了。   之前妻子被高衙内调戏,自
光绪九年(1885年),云南总督唐炯因在中法战争中擅自下令退兵,致使法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入山西、北宁。慈禧盛怒之下,下旨将唐炯收监,判为斩监候。  唐炯的亲友看到他不在本年度勾决之列,便想办法积极营救他。好在唐炯在官场中人缘不错,在亲友的多方奔走下,李鸿章、左宗棠、丁寶桢等名噪一时的人物都答应帮忙,为唐炯上表乞恩,恳请朝廷“弃瑕录用”。但慈禧余怒未消,奏折一律留中不发。  转眼到了第二年,勾决罪犯
修复老照片 全靠创意  现代人拍照,不修图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不过和这组修图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闹。澳大利亚一位摄影师以罗马尼亚战地记者拍摄的一组老照片为素材,创作了一组创意感爆棚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仿佛赋予了老照片新的生命。  别小看女主身后这块黑布,艺术范儿就是这么来的。  前面篮子、后面幕布,仿佛回到了老式照相馆。  明明是战争,竟然修出一片普天同庆的喜感。  小提琴果然还是坐树上拉比较浪漫! 
俗话说,优秀的女人,大都雌雄同体。她们可以温柔,却也清楚底线;她们有软肋,却也有保护自己的铠甲。她们既有女人独特的魅力,又带着独立和智慧的光辉。如果在民国长河中列一个雌雄同体名单,倪桂珍必然位列其中。  倪桂珍是谁?你可能会陌生,但提起她的子女,你一定知道。她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膝下六位子女。三个女儿中,两位是第一夫人,一门巨富;三个儿子中,两个是部长,可谓妥妥的人生赢家。  如果只看倪桂珍的照片
巴豆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洛阳城,陆府。  窗外春光如洗,天蓝蓝,花绿红,蜂蝶飞舞的嗡嗡声让跪在孔子像前的国子助教陆德明恍惚了一下,一时间,他以为这天还是大隋的天呢。良久,他才醒过神來,叹了一口气:隋炀帝去世后,虽有其孙子皇泰帝强撑着局面,但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众军阀已粉墨登场,隋朝已是日落西山了……几天前,大隋终于寿终正寝了——王世充废皇泰帝自立。  时局如狂澜,陆德明挽不住,只好躲
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中载,北宋年间,湖北襄阳有个公子哥叫杨孜,他在家道中落后贫困无依,辗转来到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两三个月下来,他的钱袋就瘪了。  就在杨孜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在青楼结识的红粉知己玉枝将多年积蓄拱手相赠。杨孜感激涕零,指天盟誓:若日后金榜题名,定娶她为妻。  此后杨孜专心读书,果然进士及第。玉枝喜极而泣,却又害怕杨孜会抛弃她,而杨孜确实不甘心因她而错失攀附豪族巨宦的机会。望着玉枝脉
北宋一个惹人羡慕的好处正是有钱。比如农业产值,到了宋真宗时,已是盛唐年间的三倍多;至于商业贸易,更是空前火爆,海外贸易远达非洲,唐朝的市坊界限被完全取消;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好多唐朝时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北宋普通老百姓竟都负担得起。  当然,在明清很多学者尤其是官员眼里,北宋官员优厚得难以想象的工资才更让人眼红。清朝学者赵翼惊呼: “宋制禄之后。”那口气恨不得立刻穿越过去。  这话倘若让北宋初
著名的“睡眠之神”周公曾与周武王合作打下江山,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号称“怕天下人因不服而背叛”,就做了临时主席。直到成王成年,他才退居二线,这番行动被后世奉为圣贤之举。  许多年后,鲁国有个王室成员同样重演了垂帘听政的戏码,却死得非常难看。他是鲁惠公的大儿子息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老实人。他成年后娶了宋国姑娘,结果新妇还没进门就被他老爹抢走了——这样畸形的夺妻之恨,他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惠
一  1864年11月,鄂豫皖交界处的霍山一带,一场持续了数日的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大火熊熊燃烧,刀剑格击声、厮杀呐喊声此起彼伏,各色散乱的旗帜在猎猎秋风中哗哗作响,让这个黄昏愈加苍凉悲怆。  对阵的是清军僧格林沁部和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为了赢得胜利,双方都拼尽了全力,此时差不多快到了极限。  “你们的天京已经被攻陷,你们的忠王、幼天王已经被俘杀了!快快投降吧!”这个消息是从清军中传出来的,正在浴血
袁术称帝前要联姻吕布,吕布已经答应了,但徐州老干部陈琏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以大逆不道为由说服吕布悔婚,生生拆散了“布學无术”组合。其实,大逆不道只是可以拿到桌面上说的话,陈家另有隐情。  陈珪一家跟袁术是世交。陈珪跟袁术是少年时期的朋友,有过一起飞鹰走狗的日子。袁术长大后觉得贪玩不好,有了称帝的心思,就到处搜罗名士。他写信请陈珪来辅佐自己,说得很诚恳,“我始终没忘了咱俩是铁哥们儿,我这就要发达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