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戏曲中陈世美的案子发生在宋代,他为了想得到驸马的位置,冒了生命危险,也果真付出生命代价。但是要是给他换个环境,比如唐代,他恐怕还得掂量掂量。因为在风气开放的唐朝,做驸马可是一件需要勇气决心以及超级航母般宽阔胸怀的事情,再不济也要能想得开。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当年的新科进士中,选拔一位当驸马,于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荐当年新科进士王徽。但是,王徽听到了这消息后,吓得屁滚尿流一路快跑到宰相刘豫面前,嚎啕大哭哀求道:“我王徽今年已经年过四十,年老体衰,又体弱多病,实在不适合匹配公主,恳请相爷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说,千万别招我为驸马。”由此可见这是一件多么大难临头的事情,以至大多数进士对于当驸马这件事恐慌到极点。这还不是孤例,唐宪宗皇帝时,有一年,曾要求公卿大臣家中子弟来娶公主,结果公卿大臣纷纷托辞躲避,可见当时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与皇室结为亲家。
不仅新科进士不欢喜娶公主,早在唐玄宗时,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许配给方士张果(也就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便跟他两位朋友王迥质和萧华说:“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娶个公主过门,等于家里平白生出个官府。这简直太可怕了!后来他任凭怎么劝说都不肯接受。方士,其实在唐代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连一个区区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见当时人对公主的印象实在不好。
更早些前的唐高宗时,当时高宗皇帝想把女儿太平公主许配给薛绍,但薛绍的哥哥薛顗感觉到太平公主平时就气势强盛,是位被宠坏的骄蛮公主,非常担心弟弟的婚事(这点和电视剧《大明富词》完全不同)。所以薛顗便问他的族祖薛克构的想法,然而薛克构也同样忧心地说:“俗话说:‘娶妇得公主,无事生官府’,实在令人感到恐惧。”由张果跟薛克构大同小异的话来看,这恰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娶公主绝对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才可能产生类似谚语不断流传。既然社会上一般人都认为娶公主不是件好事而不愿跟公主结婚,所以唐朝的世家大族就更不愿跟皇室结为亲家。因此,在唐宪宗之前,没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过驸马。所以早在唐太宗时就曾经讲过:“我贵为天子,可是一般社会人士都宁愿跟门阀世族联姻,却不愿意跟我们皇室结为亲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唐太宗这点疑惑,一直延续了百余年之久,直到唐宪宗以后,才出现极为少数的士大夫、世家大族愿意与皇室联姻的例子,但也是极其少数。
为保官位而联姻
士大夫跟世家大族不愿意娶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难。于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对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勋大臣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于世袭门第或世家大族的功勋大臣们,这些人因为出身没有世家大族那么名贵,也因为他们的地位,都是来自于朝廷给的官名,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勋大臣们也就不得不接纳公主为妻。一旦某个这类家族接纳了第一位公主以后,这个家族往往就会陆续接纳第二个、第三个公主嫁给自己家族的其它成员,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亲上加亲”之观念。所以我们看有几个家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关系是非常密切,以下我们举数例:
一、杨贵妃家族:杨贵妃本人嫁给唐玄宗,而她堂哥杨铸也娶了太华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杨国忠,也接纳万春公主与延和郡主为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杨鉴,也娶了承荣郡主。
二、中唐时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家族亦复如此:郭子仪儿子郭暖娶了齐国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暖的女儿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宪宗的正妻郭皇后;又,郭暖的另两位儿子郭雒与郭铦,也分别娶了汉阳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则天皇后家族:武则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后,而武后的侄儿武攸暨也娶了她女儿太平公主;又,武攸暨的亲弟弟武攸止的女儿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爱的武惠妃;又武后的另外三位侄儿武三思、武承嗣、武承业。也分别接纳了安乐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为媳妇。
四、此外像盛唐时干预朝政的韦皇后家族也是一例:韦皇后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给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韦皇后堂兄弟韦濯,也娶了安定公主,韦濯的孙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韦贤妃;又,韦皇后的堂侄儿韦捷,则娶了成安公主,以上是韦家的例子。
像这类与李唐皇室数代联姻的家族例子甚多,以上仅举四个家族为例,这类家族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会名望的世袭门第家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权力来源,就必须不断与皇室联姻,来增加家族的政治地位。
唐朝公主为何不受欢迎?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惧娶公主为妻?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大概是受到当时唐朝的开放风气影响,大多公主表现出的品性往往与古人要求妇人遵从的三从四德差距十万八千里。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给于琮,后来宣宗发现永福公主品行另类,于是婚事作罢,也就是宣宗自己理亏于是把婚约收回了。公主出嫁后的花边新闻甚多,以至于我们可以单另再出一本书,譬如高祖的女儿永嘉公主嫁给了窦奉节,却跟有妇之夫杨豫相好。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房遗爱就是太宗亲信重臣房玄龄之子,双方家族都是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高阳公主竟爱上了玄奘法师的高徒僧辨机(辩机以26岁低龄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帮助玄奘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经文。据传他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异,是玄奘最看重的弟子。由于与公主的恋情暴露,被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七月腰斩于长安西市场的十字路口,从此高阳公主性情大变。)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前述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却又跟武崇训的堂兄弟武延秀暧昧不清,她还曾当着上官婉儿面前脱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谈阔论,行为极其粗犷。
二、公主下嫁后设有公主府,驸马不过是府内的附庸:一般而言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户,有时恩宠高的公主还可封到一千四百户。所谓封邑的户数,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将这些户数的赋税,都送给公主花费,所以公主等于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丰厚的津贴。此外,公主设有公主府,公主府里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属官吏归她指挥。根据《唐六典》记载:“公主府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时还会赐给奴仆,这些奴仆人数数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仆人与财货。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会 为公主盖一间新宅第,这些新宅第有些是觅地新建,有些则干脆把驸马家拆了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妆非常丰富。也就是说,公主下嫁是带了大量的财产与官吏、官署、仆人一起进门,所以做驸马的人就住在公主府里,公主府的一切财富、官吏、奴仆,都是属于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挥,所以驸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类似附庸般,完全没有主权(具体场景可适当参照香港片《河东狮吼》)。
三、如果公主死亡,驸马尚要为公主守三年丧,而唐代虽然风气开放,毕竟骨子里还是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驸马在家中似乎缺少最起码的尊严。所以做驸马的人内心感受多半比较压抑,至于守丧更是觉得颜面尽失。在这情形下,哪个男人愿意很热衷地做驸马呢?
四、当了驸马反而不容易升官:唐代,一个男人娶了公主以后,便有了“驸马都尉”的官衔,于是简称为驸马。一般来说,驸马与公主结婚后,都会立刻加上一个“三品员外官”的官衔。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职阶,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为按唐代惯例,除非真的如郭子仪般立过天大功劳,否则一、二品的高官官阶,是不会轻易颁赐给官员的,所以可说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阶。但是“三品员外官”则不然,唐代所谓“员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编制以外的官,只是个编制外的虚衔。不是个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后,员外官又改称为“检校官”,凡是任何一个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只要是加上“检校”两字衔头,就根本只是一个虚衔空位而已,即使是检校宰相,一样没实权、没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单位上班。所以驸马虽然有官衔,但也只是个虚的官衔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当然,如果皇帝对某位驸马有恩赏或有意提拔的话,他仍可以当正式的占缺官员。但是翻一翻唐代众多驸马历史来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结过婚的130位,这中间只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于“三嫁”的有3人,所以总共驸马人数该有163人。但是,这163人最后能做到位极人臣的宰相,大概只有2人:其它能做到部长级的九卿级官员,不会超过10人;剩下的驸马,则多半是没有正式的一官半职。所以作为一位唐代的驸马,在政治仕途上其实并不是很顺利。皇帝跟驸马的关系是岳父跟女婿,但是这种翁婿关系跟民间是不同的,在民间,这种翁婿关系是很密切的亲戚关系,但是在皇宫中,皇帝跟驸马的翁婿关系却是非常淡薄的。因为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亲戚关系,不如说是另一种的政治关系,所以皇帝不会特别照顾女婿当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这些肯来当公主的驸马,几乎都是学识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们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于是对于当时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来说,驸马并不是个能在政治上能飞黄腾达的升官快捷方式,因此他们对于当驸马也是兴趣欠缺。
归结这四个因素,由于吃软饭的代价过高,攀高枝的成本甚至大大地超过付出,也就不奇怪唐代男人对驸马身份毫无兴趣,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了。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当年的新科进士中,选拔一位当驸马,于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荐当年新科进士王徽。但是,王徽听到了这消息后,吓得屁滚尿流一路快跑到宰相刘豫面前,嚎啕大哭哀求道:“我王徽今年已经年过四十,年老体衰,又体弱多病,实在不适合匹配公主,恳请相爷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说,千万别招我为驸马。”由此可见这是一件多么大难临头的事情,以至大多数进士对于当驸马这件事恐慌到极点。这还不是孤例,唐宪宗皇帝时,有一年,曾要求公卿大臣家中子弟来娶公主,结果公卿大臣纷纷托辞躲避,可见当时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与皇室结为亲家。
不仅新科进士不欢喜娶公主,早在唐玄宗时,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许配给方士张果(也就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便跟他两位朋友王迥质和萧华说:“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娶个公主过门,等于家里平白生出个官府。这简直太可怕了!后来他任凭怎么劝说都不肯接受。方士,其实在唐代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连一个区区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见当时人对公主的印象实在不好。
更早些前的唐高宗时,当时高宗皇帝想把女儿太平公主许配给薛绍,但薛绍的哥哥薛顗感觉到太平公主平时就气势强盛,是位被宠坏的骄蛮公主,非常担心弟弟的婚事(这点和电视剧《大明富词》完全不同)。所以薛顗便问他的族祖薛克构的想法,然而薛克构也同样忧心地说:“俗话说:‘娶妇得公主,无事生官府’,实在令人感到恐惧。”由张果跟薛克构大同小异的话来看,这恰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娶公主绝对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才可能产生类似谚语不断流传。既然社会上一般人都认为娶公主不是件好事而不愿跟公主结婚,所以唐朝的世家大族就更不愿跟皇室结为亲家。因此,在唐宪宗之前,没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过驸马。所以早在唐太宗时就曾经讲过:“我贵为天子,可是一般社会人士都宁愿跟门阀世族联姻,却不愿意跟我们皇室结为亲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唐太宗这点疑惑,一直延续了百余年之久,直到唐宪宗以后,才出现极为少数的士大夫、世家大族愿意与皇室联姻的例子,但也是极其少数。
为保官位而联姻
士大夫跟世家大族不愿意娶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难。于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对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勋大臣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于世袭门第或世家大族的功勋大臣们,这些人因为出身没有世家大族那么名贵,也因为他们的地位,都是来自于朝廷给的官名,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勋大臣们也就不得不接纳公主为妻。一旦某个这类家族接纳了第一位公主以后,这个家族往往就会陆续接纳第二个、第三个公主嫁给自己家族的其它成员,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亲上加亲”之观念。所以我们看有几个家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关系是非常密切,以下我们举数例:
一、杨贵妃家族:杨贵妃本人嫁给唐玄宗,而她堂哥杨铸也娶了太华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杨国忠,也接纳万春公主与延和郡主为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杨鉴,也娶了承荣郡主。
二、中唐时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家族亦复如此:郭子仪儿子郭暖娶了齐国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暖的女儿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宪宗的正妻郭皇后;又,郭暖的另两位儿子郭雒与郭铦,也分别娶了汉阳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则天皇后家族:武则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后,而武后的侄儿武攸暨也娶了她女儿太平公主;又,武攸暨的亲弟弟武攸止的女儿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爱的武惠妃;又武后的另外三位侄儿武三思、武承嗣、武承业。也分别接纳了安乐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为媳妇。
四、此外像盛唐时干预朝政的韦皇后家族也是一例:韦皇后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给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韦皇后堂兄弟韦濯,也娶了安定公主,韦濯的孙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韦贤妃;又,韦皇后的堂侄儿韦捷,则娶了成安公主,以上是韦家的例子。
像这类与李唐皇室数代联姻的家族例子甚多,以上仅举四个家族为例,这类家族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会名望的世袭门第家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权力来源,就必须不断与皇室联姻,来增加家族的政治地位。
唐朝公主为何不受欢迎?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惧娶公主为妻?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大概是受到当时唐朝的开放风气影响,大多公主表现出的品性往往与古人要求妇人遵从的三从四德差距十万八千里。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给于琮,后来宣宗发现永福公主品行另类,于是婚事作罢,也就是宣宗自己理亏于是把婚约收回了。公主出嫁后的花边新闻甚多,以至于我们可以单另再出一本书,譬如高祖的女儿永嘉公主嫁给了窦奉节,却跟有妇之夫杨豫相好。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房遗爱就是太宗亲信重臣房玄龄之子,双方家族都是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高阳公主竟爱上了玄奘法师的高徒僧辨机(辩机以26岁低龄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帮助玄奘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经文。据传他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异,是玄奘最看重的弟子。由于与公主的恋情暴露,被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七月腰斩于长安西市场的十字路口,从此高阳公主性情大变。)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前述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却又跟武崇训的堂兄弟武延秀暧昧不清,她还曾当着上官婉儿面前脱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谈阔论,行为极其粗犷。
二、公主下嫁后设有公主府,驸马不过是府内的附庸:一般而言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户,有时恩宠高的公主还可封到一千四百户。所谓封邑的户数,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将这些户数的赋税,都送给公主花费,所以公主等于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丰厚的津贴。此外,公主设有公主府,公主府里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属官吏归她指挥。根据《唐六典》记载:“公主府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时还会赐给奴仆,这些奴仆人数数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仆人与财货。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会 为公主盖一间新宅第,这些新宅第有些是觅地新建,有些则干脆把驸马家拆了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妆非常丰富。也就是说,公主下嫁是带了大量的财产与官吏、官署、仆人一起进门,所以做驸马的人就住在公主府里,公主府的一切财富、官吏、奴仆,都是属于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挥,所以驸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类似附庸般,完全没有主权(具体场景可适当参照香港片《河东狮吼》)。
三、如果公主死亡,驸马尚要为公主守三年丧,而唐代虽然风气开放,毕竟骨子里还是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驸马在家中似乎缺少最起码的尊严。所以做驸马的人内心感受多半比较压抑,至于守丧更是觉得颜面尽失。在这情形下,哪个男人愿意很热衷地做驸马呢?
四、当了驸马反而不容易升官:唐代,一个男人娶了公主以后,便有了“驸马都尉”的官衔,于是简称为驸马。一般来说,驸马与公主结婚后,都会立刻加上一个“三品员外官”的官衔。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职阶,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为按唐代惯例,除非真的如郭子仪般立过天大功劳,否则一、二品的高官官阶,是不会轻易颁赐给官员的,所以可说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阶。但是“三品员外官”则不然,唐代所谓“员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编制以外的官,只是个编制外的虚衔。不是个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后,员外官又改称为“检校官”,凡是任何一个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只要是加上“检校”两字衔头,就根本只是一个虚衔空位而已,即使是检校宰相,一样没实权、没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单位上班。所以驸马虽然有官衔,但也只是个虚的官衔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当然,如果皇帝对某位驸马有恩赏或有意提拔的话,他仍可以当正式的占缺官员。但是翻一翻唐代众多驸马历史来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结过婚的130位,这中间只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于“三嫁”的有3人,所以总共驸马人数该有163人。但是,这163人最后能做到位极人臣的宰相,大概只有2人:其它能做到部长级的九卿级官员,不会超过10人;剩下的驸马,则多半是没有正式的一官半职。所以作为一位唐代的驸马,在政治仕途上其实并不是很顺利。皇帝跟驸马的关系是岳父跟女婿,但是这种翁婿关系跟民间是不同的,在民间,这种翁婿关系是很密切的亲戚关系,但是在皇宫中,皇帝跟驸马的翁婿关系却是非常淡薄的。因为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亲戚关系,不如说是另一种的政治关系,所以皇帝不会特别照顾女婿当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这些肯来当公主的驸马,几乎都是学识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们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于是对于当时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来说,驸马并不是个能在政治上能飞黄腾达的升官快捷方式,因此他们对于当驸马也是兴趣欠缺。
归结这四个因素,由于吃软饭的代价过高,攀高枝的成本甚至大大地超过付出,也就不奇怪唐代男人对驸马身份毫无兴趣,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