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帙翰其人其文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学,还未见学生,看着名条上一个个美好而动听的名字,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的殷殷期待。看到“李帙翰”,便觉此名有着浓浓的书卷气。第一節课,见到同学们,一个个名字变成了鲜活而生动的面庞。看到李帙翰同学其人,便觉人如其名,让人想起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李帙翰,是学校夜读小组的成员,酷爱读书。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书籍,他都有所涉猎。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读书的种子。
  阅读给予了他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老道的文笔。他多次在作文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的很多高分作文也成为年级里同学们学习的对象,《与神角力者》便是其中一篇。
  《与神角力者》是他的一篇考场作文。题目要求围绕“大禹治水的当代启示”写一篇文章。他由一个治水的大禹联想、升华到一个民族。治水成功的大禹其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品格,而且大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孤独的英雄。大禹治水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顽强坚韧的华夏子民在协作、在奋斗。由此,他又想到了另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以色列民族。他将华夏民族与以色列民族做了对比。在对比中他发现,朴素的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在依靠自己的智慧克服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大禹治水”的故事,他又联想到庚子岁初的荆楚大瘟疫、联想到当下社会中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人生中都会遭遇的至暗时刻。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时,也正是在催自己奋进,教自己自新,去收获活着的勇气。他的这篇文章不仅视野开阔,思想深刻,而且对当下努力生活的每一个人充满了脉脉温情,是一篇令人深省的好文章。
  阅读让李帙翰在此生此世之外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我相信,李帙翰这颗读书的种子定会蓬蓬勃勃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其他文献
大洪水的時代,西方的诺亚领受了上帝的指引,驾一满载生灵的巨舸,似落叶在神的怒涛中起伏颠簸;大洪水的时代,东方的夏禹诀别了上苍的神壤,治水平土,于是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却是领受上帝旨意者的子孙;而在三代之际疏远了鬼神的华夏,仿佛是文明未开化时代,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者。  千年耕织在黄土上的民族,朴实如他脚下的土地。他们所崇拜的社稷,无非
期刊
初步鉴赏古典诗歌,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文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重点.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鉴赏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要求根据试题直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这一题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中的“斥候”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B.“误入罗网中”中的“罗”本指捕鸟的网,“数罟不入洿池”“罾何为兮木上”的“罟”“罾”均是指捕鱼的网。  C.“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严肃、恭敬或拘谨地、端正地坐着,而“坐”则是席地而坐,双膝着地,以臀部着足
期刊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语用方法、语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一体化.在写作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隐性言语思维方法、言语思维图式转换成显性的言语形式,运用到写作中.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思维过程.
期刊
记忆中的春节,是刻骨铭心的。  在我的家乡,春节时,大家都要去赶庙会,从大年初一开始,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去庙里烧香祈福。老人、年轻人、小孩,都把自己的希冀和祈求寄托在虔诚的祭拜上,寄托在火红的香烛上,寄托在投进“功德箱”里的一块、两块的纸币上。  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上过香后,围着火堆,寒暄闲谈。女人们,三五成群,嗑着瓜子,家长里短。男人们,抽烟聊天,天南海北。也有的,背着自己的女人,躲在树林里打
期刊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何为苦难?十八岁攀不过的高墙,八十岁渡不回的江,一切尖锐的、悲怆的,都是苦难。  苦难是艺术的温床,艺术家们在苦难中成就自我。梵高热烈灼目的《向日葵》,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九部交响乐,杜甫颠沛流离的“三吏三别”,李煜国破家亡后的千古词作……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唯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诚然,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但在我看来,唯有经历苦难
期刊
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称她为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
期刊
初夏,雨后的早晨,太阳似被昨晚的雨惊扰了休息,睁着蒙眬的睡眼正从东方慵懒地升起。没有风,有些闷热,坐在书房里,感觉四周都氤氲着一股热气,心中似乎有一种东西被困在这股热气里,烦躁,难受。  出去走走吧。  出了门,走在雨后的小路上,田野空旷,有些许无力的风。目力所及处,偶尔看见有人踏着车匆匆而过。抬眼看,弯弯的月儿或许是昨晚没来得及放光,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在渐明的天空中挂着,似乎要跟太阳一起呈现
期刊
饮东坡醒复醉rn诗歌写到宋代,对景物具体描摹的功能和目的都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的诗歌以能够生动展现事情物态为能,如果偶有哲思之妙,也是自然天成.而宋人写诗词,似乎更在意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其感人处常常不是展现出来的情境,而是言辞中所体现的哲思与体会,所以常常将对事情物态的描摹放到点缀的地位.宋代经济发达,普遍的生活水准较高,衣食富足的时候,情感体验往往细腻入微,也自然很容易打动后来的读者.待到宋人之后,经济的衰退,异族的入侵,文化的嬗变让人很难如此从容细致,哲思体验不如宋人,描摹情态之功又远逊前
期刊
母亲,扫盲班夜校文化。但她一向很重视家风,她用自己最朴素的言行教导了我很多道理,指引我一次次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向我唠叨过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她总向我抱怨外公在她小时候重男轻女,只给舅舅上学不给她上学。她痛恨这种男尊女卑的家风,剥夺了她奋发图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母亲是个很聪明的女子,从我记事起,她的聪明才智在稼穑之事上便展露无遗。但是在四十年前的那片农田、那群鸭子、那栏猪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