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认为在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切合艺术欣赏的特征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兴趣――心动,仔细观察――眼动,语言描述――口动,身心体验――脑动,着手实践――手动。使学生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去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美术欣赏—主体地位—主动参与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如何使欣赏课在学生愉快而又有兴趣的参与下,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能力呢?我认为在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切合艺术欣赏的特征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在具体美术教学中,我尝试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兴趣――心动,仔细观察――眼动,语言描述――口动,身心体验――脑动,着手实践――手动。使学生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去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心动
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欣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现行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蟹》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蟹动起来,并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动画在欣赏课中恰当地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仔细观察,直观教学――眼动
科学家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既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创造性地观察。教师要着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较多的信息。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等的形象图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对作品进行大搜索。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不但激发了学生欣赏的情意,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体验。
三、语言描述,加深认识――口动
著名艺术史学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动口描述,是在学生动眼观察后,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判断,获得欣赏享受的过程。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所见,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辨认构成的物料、工具等,以客观的语言再现对作品初步的印象,这对进一步诠释作品本身内容和作者意图有极大的帮助。
在学生动口描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觉,教师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应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身心体验,诠释内涵——脑动
身心体验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必须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学生先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尝试着鼓励每个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新课标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我不会事先就给某一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感受。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取向都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老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畅述心曲”,“直抒胸意”,使学生在交流中印证相互之间观察、诠释、体验、甄别等过程中的看法、感受,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学会沟通、共同参与。
五、着手实践,拓展延伸——手动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因此,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当然,老师在最后阶段作出综合讲评总结也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有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既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述,也是对学生的欣赏活动过程作一个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给学生欣赏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动”的成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欣赏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审美素质才会得到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更全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美术欣赏—主体地位—主动参与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如何使欣赏课在学生愉快而又有兴趣的参与下,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能力呢?我认为在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切合艺术欣赏的特征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在具体美术教学中,我尝试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兴趣――心动,仔细观察――眼动,语言描述――口动,身心体验――脑动,着手实践――手动。使学生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去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心动
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欣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现行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蟹》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蟹动起来,并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动画在欣赏课中恰当地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仔细观察,直观教学――眼动
科学家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既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创造性地观察。教师要着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较多的信息。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等的形象图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对作品进行大搜索。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不但激发了学生欣赏的情意,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体验。
三、语言描述,加深认识――口动
著名艺术史学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动口描述,是在学生动眼观察后,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判断,获得欣赏享受的过程。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所见,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辨认构成的物料、工具等,以客观的语言再现对作品初步的印象,这对进一步诠释作品本身内容和作者意图有极大的帮助。
在学生动口描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觉,教师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应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身心体验,诠释内涵——脑动
身心体验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必须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学生先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尝试着鼓励每个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新课标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我不会事先就给某一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感受。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取向都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老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畅述心曲”,“直抒胸意”,使学生在交流中印证相互之间观察、诠释、体验、甄别等过程中的看法、感受,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学会沟通、共同参与。
五、着手实践,拓展延伸——手动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因此,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当然,老师在最后阶段作出综合讲评总结也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有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既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述,也是对学生的欣赏活动过程作一个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给学生欣赏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动”的成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欣赏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审美素质才会得到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更全面地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