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老师看来,难教,费力不讨好;在学生看来,难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却还是摸门不着,始终找不到入门的路。正像我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的语文教学“慢费差”。如何有效的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从题目入手,可以四两拨千斤,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文题如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
一.标题的分类
标题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所以根据课文表达的内容,课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地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芦花荡》
文中主要人物:《老王》《藤野先生》《孔乙己》
主要事物:《济南的冬天》《海燕》《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背影》《端午的鸭蛋》《中国石拱桥》
主要事件:《散步》《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斑羚飞渡》
透露情感主旨:《心声》《敬业与乐业》
二.标题的妙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妙用标题导入新课。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因此上好语文课,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运用标题来导课,以标题作为切入点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找出重点词语“智取”后,启发学生从课题中产生疑问并推想:谁智取生辰纲?怎样取得的?从而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
运用标题题来导课,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题眼”,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以利于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2. 妙读标题理清思路。
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经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题目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香菱学诗》时,要求学生齐读课题。接着提问:你认为课文内容着重体现在这个题目中的哪一个字上?(生:学)要求学生再读课题,读出对课文内容的强调。提问:你能说说香菱学诗的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吗?(生:读诗,论诗,写诗)要求学生再次读课题,加深对“学”的理解与强调。师:《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这一情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当你读到香菱学诗的情景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呢?请你用这个句式“读到香菱学诗,我就想到一个字──,你看她……(这里可用书上的原文)”来说说你的感受。学生都能谈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地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利用读课题这个基础环节去培养学生读文章,悟文章的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为接下来的深究课文做好了铺垫。
3.妙问标题理解内涵。
有的课文内涵较为深刻,学生读了文章后对于主题的把握可能会停留在浅层,所以可以通过对标题的追问,引导学生对主题深入的理解。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首先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课文内容着重体现在这个题目中的哪一个词上?学生就会有谈鸭蛋的,也会谈端午的。接着学生齐读题目,“端午的鸭蛋”,顺势提问:汪曾祺家乡的鸭蛋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颤动的波浪线画出让你忍不住想吃,忍不住笑,忍不住回忆的地方。师用语言过渡:小小的鸭蛋充满着无限的美味,无尽的趣味,作者笔下的这鸭蛋是什么时候的鸭蛋呢?学生会说:“端午的鸭蛋。”这样再回到题目。师提问:“说到端午,那作者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还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很快就会找到1、2、3、4……追问:“在作者的心中,家乡仅仅只有鸭蛋美味有趣吗?”这样一问学生自热而然就理解到在作者的心中家乡什么东西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恋。接着设计填空题:对作者来说,这鸭蛋不是别的地方的鸭蛋,是 家乡 的鸭蛋,这鸭蛋不是别的时候的鸭蛋,是 端午 的鸭蛋,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乡怀乡之情。学生领悟到这里还不够。还应引导学生和作者一样关注民俗,传承民俗,这是单元提示里边已明确要求的。所以还得回到题目。最后进一步追问:高邮出鸭蛋,还是双黄的,这是高邮的特产,可汪曾祺为什么只写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这样,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这一层面上,还有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喜爱,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得就更加深刻,而这也正是单元提示里提出的要求。
4.妙琢标题升华感情。
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处名胜古迹的话,那么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大门。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非游不可的浓厚兴趣呢?例如:在教学《那树》时,
师:题目是《那树》,即课文讲述了那棵树的故事,那究竟是一颗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古老而又坚固……
生:顽强而又无私……
生:善良而又充满爱……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饱含赞叹之情朗读课题。啊,那树!)
师:那树最后怎么啦?
生:因醉汉驾车撞树身亡而被伐,甚至连根拔起……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用感慨,惋惜的语气朗读课题。啊,那树。)
师:那树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人,因为他和现代建设不和谐……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用悲哀的语气朗读课题。啊,那树。)
“啊,那树,”这是学生读文前与读文后不同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和升华,学生在不同情感的体验中,把题目读深、读透,让课题、内容和情感一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了,树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
5、妙比标题学习炼词。
课文题目往往贴切、精辟,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课文内容结构的一种提示,是有效学习阅读课文的一盏导航灯。有时,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作改动,就会和文章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出入,所以经常进行不同选题和原课题的比较,不仅可以感受原课题的精辟,还能训练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选题上做到贴切、准确、精彩。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做风车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出应该把课题换成《牛顿做风车》更好,因为《牛顿做风车》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人物和事情,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时,老师已经发现了这位同学观点的不妥,说明他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不准确,但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交流。果然,有学生提出,如果题目改为《牛顿做风车》,课文就应该主要写牛顿怎样做风车了,而课文只有第4自然段写到牛顿做风车,只写了两句话。“课文主要写牛顿做成风车以后,由于说不出风车会转的理由,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牛顿就爱问为什么,并刻苦钻研发愤学习的事。所以我认为课文题目《做风车的故事》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同学的肯定,那位同学也及时改正了自己片面的认识,不仅回归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上,也是语文思维的一次矫正。相信在日后的阅读中他将会更善于品味语言;在他以后写作文遇到选题上的疑惑时,一定会回想起这节收获颇丰的语文课,会更自觉地锤词炼句的。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只要我们独具匠心的研读课文题目,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就一定能使课文题目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叩开阅读教学的大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文题如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
一.标题的分类
标题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所以根据课文表达的内容,课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地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芦花荡》
文中主要人物:《老王》《藤野先生》《孔乙己》
主要事物:《济南的冬天》《海燕》《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背影》《端午的鸭蛋》《中国石拱桥》
主要事件:《散步》《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斑羚飞渡》
透露情感主旨:《心声》《敬业与乐业》
二.标题的妙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妙用标题导入新课。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因此上好语文课,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运用标题来导课,以标题作为切入点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找出重点词语“智取”后,启发学生从课题中产生疑问并推想:谁智取生辰纲?怎样取得的?从而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
运用标题题来导课,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题眼”,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以利于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2. 妙读标题理清思路。
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经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题目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香菱学诗》时,要求学生齐读课题。接着提问:你认为课文内容着重体现在这个题目中的哪一个字上?(生:学)要求学生再读课题,读出对课文内容的强调。提问:你能说说香菱学诗的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吗?(生:读诗,论诗,写诗)要求学生再次读课题,加深对“学”的理解与强调。师:《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这一情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当你读到香菱学诗的情景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呢?请你用这个句式“读到香菱学诗,我就想到一个字──,你看她……(这里可用书上的原文)”来说说你的感受。学生都能谈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地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利用读课题这个基础环节去培养学生读文章,悟文章的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为接下来的深究课文做好了铺垫。
3.妙问标题理解内涵。
有的课文内涵较为深刻,学生读了文章后对于主题的把握可能会停留在浅层,所以可以通过对标题的追问,引导学生对主题深入的理解。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首先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课文内容着重体现在这个题目中的哪一个词上?学生就会有谈鸭蛋的,也会谈端午的。接着学生齐读题目,“端午的鸭蛋”,顺势提问:汪曾祺家乡的鸭蛋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颤动的波浪线画出让你忍不住想吃,忍不住笑,忍不住回忆的地方。师用语言过渡:小小的鸭蛋充满着无限的美味,无尽的趣味,作者笔下的这鸭蛋是什么时候的鸭蛋呢?学生会说:“端午的鸭蛋。”这样再回到题目。师提问:“说到端午,那作者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还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很快就会找到1、2、3、4……追问:“在作者的心中,家乡仅仅只有鸭蛋美味有趣吗?”这样一问学生自热而然就理解到在作者的心中家乡什么东西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恋。接着设计填空题:对作者来说,这鸭蛋不是别的地方的鸭蛋,是 家乡 的鸭蛋,这鸭蛋不是别的时候的鸭蛋,是 端午 的鸭蛋,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乡怀乡之情。学生领悟到这里还不够。还应引导学生和作者一样关注民俗,传承民俗,这是单元提示里边已明确要求的。所以还得回到题目。最后进一步追问:高邮出鸭蛋,还是双黄的,这是高邮的特产,可汪曾祺为什么只写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这样,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这一层面上,还有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喜爱,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得就更加深刻,而这也正是单元提示里提出的要求。
4.妙琢标题升华感情。
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处名胜古迹的话,那么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大门。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非游不可的浓厚兴趣呢?例如:在教学《那树》时,
师:题目是《那树》,即课文讲述了那棵树的故事,那究竟是一颗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古老而又坚固……
生:顽强而又无私……
生:善良而又充满爱……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饱含赞叹之情朗读课题。啊,那树!)
师:那树最后怎么啦?
生:因醉汉驾车撞树身亡而被伐,甚至连根拔起……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用感慨,惋惜的语气朗读课题。啊,那树。)
师:那树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人,因为他和现代建设不和谐……
师:读到这里,你想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课题。(学生用悲哀的语气朗读课题。啊,那树。)
“啊,那树,”这是学生读文前与读文后不同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和升华,学生在不同情感的体验中,把题目读深、读透,让课题、内容和情感一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了,树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
5、妙比标题学习炼词。
课文题目往往贴切、精辟,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课文内容结构的一种提示,是有效学习阅读课文的一盏导航灯。有时,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作改动,就会和文章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出入,所以经常进行不同选题和原课题的比较,不仅可以感受原课题的精辟,还能训练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选题上做到贴切、准确、精彩。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做风车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出应该把课题换成《牛顿做风车》更好,因为《牛顿做风车》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人物和事情,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时,老师已经发现了这位同学观点的不妥,说明他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不准确,但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交流。果然,有学生提出,如果题目改为《牛顿做风车》,课文就应该主要写牛顿怎样做风车了,而课文只有第4自然段写到牛顿做风车,只写了两句话。“课文主要写牛顿做成风车以后,由于说不出风车会转的理由,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牛顿就爱问为什么,并刻苦钻研发愤学习的事。所以我认为课文题目《做风车的故事》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同学的肯定,那位同学也及时改正了自己片面的认识,不仅回归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上,也是语文思维的一次矫正。相信在日后的阅读中他将会更善于品味语言;在他以后写作文遇到选题上的疑惑时,一定会回想起这节收获颇丰的语文课,会更自觉地锤词炼句的。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只要我们独具匠心的研读课文题目,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就一定能使课文题目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叩开阅读教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