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在初中思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促进教学过程中交往互动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个性 培养
前言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培养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
一、端正教学态度,实现师生互信
作为一名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是自身意义的反映。对待学生就要象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是可感化和等待感化的一代。粗暴的方式只能暂时平息愤怒,却就此长久留下隔膜,并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当学生表现优美、成长卓绝时,我们投之以赞赏的目光和会意的微笑,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悟到人生的意义,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的态度还表现在我们对待教学的具体工作中,表现在与学生相处时对生活的态度中。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学品质,健康向上、豁达优雅的生活态度等都会给学生以人性的启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手中握有一本思想品德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以其特有的人格精神风貌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在用期盼的眼神想从中读到人生的真谛。把教科书的精神融入教师的性格,用教师特有的风范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和谐的理想追求。
二、体现教学个性化,增强教学影响力与感染力
一个课堂上精神饱满,善于旁征博引,富于演说家风范的教师,当总能以其独有的感人肺腑的讲演打动学生时,在必要的时候,就不应以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幌子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吝啬起自己的激情与睿智,让学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受教育契机。一个性情温和,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而乐于组织学生的教师,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引导下,培养出思维活跃,能言善辩的学生来,就没有必要羡妒某位教师的演说家式的风采。以雄辩式的讲演带动学生是一种教育,以“产婆术”式的置疑鼓动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尽管两种方式表面各异,但二者都包含引导与启发的性质。再比如,我们在看到有的教师以其工整有序的板书设计,以其严谨规范的语言表达、以其朴实端庄的生活作风深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方正、严谨、朴实的个性品质形成时,也不可忽略了这样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他们不拘言笑,时尚入流、见多识广、不落俗套。而也正是这些新潮的风格影响着学生开放、积极、向上、奋发的精神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做的是扬长避短,既体现教学的共有规律,也体现教学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多样性与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三、提倡教学生活化,在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升华
教学不能装模作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地呈现内容,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就容易学到手。比如,初一思想品德教材有一课内容是交往有艺术。谈到待人接物时,说它是内在心灵美的外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特别还提到与陌生人交往是与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与陌生人交往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扩大交际面、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且还告诉了学生基本的文明用语等等。既然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又实用的知识,为什么那位孩子就不能很好付诸实践呢?我们可以想见,假如前面提到那位孩子在课堂上参加过或看见别人表演过有关文明交往、礼貌用语的情景剧的话,或者说至少他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在内心通过了思考转化的话,是不会出现上面那一幕的。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过于重视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机械地记忆,这样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创新意识,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在学习中突出发现、探索与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也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教师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求异,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求异的过程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有创见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通过教学中的交往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初中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学生发展的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互相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若能有效考虑这一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我们同时认识学生主体中的依赖性与独立性特点,要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依赖性出发,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增进和优化学生的独立性。在我们的情感投入上体现出一种从以关心、爱护为主到以信任、尊重为主的方式的转变上,辩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结语
学生在学习中个性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目标,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枫.论职校生劳动态度的培养[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周乐.高中生不良网络行为引导策略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3]余娅.关于如何设置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4]姜浩.让生命教育在思品课堂中绽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5]刘俐.浅谈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条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个性 培养
前言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培养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
一、端正教学态度,实现师生互信
作为一名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是自身意义的反映。对待学生就要象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是可感化和等待感化的一代。粗暴的方式只能暂时平息愤怒,却就此长久留下隔膜,并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当学生表现优美、成长卓绝时,我们投之以赞赏的目光和会意的微笑,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悟到人生的意义,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的态度还表现在我们对待教学的具体工作中,表现在与学生相处时对生活的态度中。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学品质,健康向上、豁达优雅的生活态度等都会给学生以人性的启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手中握有一本思想品德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以其特有的人格精神风貌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在用期盼的眼神想从中读到人生的真谛。把教科书的精神融入教师的性格,用教师特有的风范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和谐的理想追求。
二、体现教学个性化,增强教学影响力与感染力
一个课堂上精神饱满,善于旁征博引,富于演说家风范的教师,当总能以其独有的感人肺腑的讲演打动学生时,在必要的时候,就不应以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幌子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吝啬起自己的激情与睿智,让学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受教育契机。一个性情温和,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而乐于组织学生的教师,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引导下,培养出思维活跃,能言善辩的学生来,就没有必要羡妒某位教师的演说家式的风采。以雄辩式的讲演带动学生是一种教育,以“产婆术”式的置疑鼓动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尽管两种方式表面各异,但二者都包含引导与启发的性质。再比如,我们在看到有的教师以其工整有序的板书设计,以其严谨规范的语言表达、以其朴实端庄的生活作风深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方正、严谨、朴实的个性品质形成时,也不可忽略了这样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他们不拘言笑,时尚入流、见多识广、不落俗套。而也正是这些新潮的风格影响着学生开放、积极、向上、奋发的精神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做的是扬长避短,既体现教学的共有规律,也体现教学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多样性与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三、提倡教学生活化,在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升华
教学不能装模作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地呈现内容,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就容易学到手。比如,初一思想品德教材有一课内容是交往有艺术。谈到待人接物时,说它是内在心灵美的外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特别还提到与陌生人交往是与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与陌生人交往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扩大交际面、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且还告诉了学生基本的文明用语等等。既然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又实用的知识,为什么那位孩子就不能很好付诸实践呢?我们可以想见,假如前面提到那位孩子在课堂上参加过或看见别人表演过有关文明交往、礼貌用语的情景剧的话,或者说至少他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在内心通过了思考转化的话,是不会出现上面那一幕的。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过于重视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机械地记忆,这样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创新意识,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在学习中突出发现、探索与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也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教师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求异,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求异的过程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有创见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通过教学中的交往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初中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学生发展的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互相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若能有效考虑这一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我们同时认识学生主体中的依赖性与独立性特点,要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依赖性出发,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增进和优化学生的独立性。在我们的情感投入上体现出一种从以关心、爱护为主到以信任、尊重为主的方式的转变上,辩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结语
学生在学习中个性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目标,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枫.论职校生劳动态度的培养[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周乐.高中生不良网络行为引导策略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3]余娅.关于如何设置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4]姜浩.让生命教育在思品课堂中绽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5]刘俐.浅谈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条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