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路尽处是一年到头都香火鼎盛的百年老庙,颇负盛名的。一大清早,寺庙的檐廊下满是前来参拜的香客,一个个低首阖眼、凝神祝祷的面容上镌织着说不尽的人间滔滔,只有透过焚香的氤氲为他们一倾诉愿。
桂芳赶在早课开始的前夕,加入诵经团的虔诚队伍。她拄着拐杖从三川殿的矮阶拾级而下,每往前一步,都得先将手中的杖像探测水深一般往前扎稳了,才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不过三四级的台阶,却着实令她折腾一番。好不容易来到穿着海青的师兄师姐身边,拣了个靠近供桌角落的位子,一手扶着木杖,另一只手颤巍巍地伸向眼前的跪垫,仿佛身负千钧那般沉缓迟重。
才刚把两个膝盖在垫子上降落妥当,大殿内便传出一道清脆的击钵声,是早课开始的信号。桂芳双掌合十,眯着眼用她这把年岁仅存的一点眼力凝视神龛里的观音尊像,庙埕上放肆来去的晨风,却一把一把地将烟香吹袭在她身上,一瞬间恍如人在雾中,原本就已不太堪当负荷的双眼一下子给逼出泪来。桂芳勉强半张着眼,从盈满泪液和烟雾的眼缝望出去,身边众人无不口吐清烟脚踏云彩,恍若位列仙班似的。或许庙殿里一尊尊神佛菩萨眼中的世界,也是这般云雾缭绕吧,她心里想。
然而神龛内被塑成观音形貌的雕像兀自端坐在莲台上,垂敛的双眼里没有情绪,静静看着人世的死生哀乐,沉默无语。
供桌前的跪垫经年累月承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跪叩,也许是叩愿太重,布满裂纹的暗红色布面如今看起来显得有些撑扶不住。桂芳跪在上面,隐约感到左腿膝头传来阵阵细微的酸疼。她已经和膝痛的症状纠缠了好些日子,治疗的过程中也饱尝了各种酸麻肿痛,此刻微微的隐痛是手术除恶不尽留下的后遗症,和之前最难以堪当的时候相比,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只不过那种琐屑的疼痛,就像一层紧贴在肌肤上的膜衣一般,难以察觉地存在,但在动静摩娑之间却又让人无法忽视,很是恼人。
其实她才刚经历过更椎心的疼。一两个月前膝盖骨突如其来的刺痛,被当作长期积劳扭伤的结果;没想到隔没多久,原本尚堪担待的刺痛进化成宛如有尖锥把膝盖凿去似的,让关节处的两个骨头结结实实地日夜削磨着彼此,一步走,一步痛。
直到后来真的熬不住了,她才拖着不堪的步伐,求见友人之间口耳相传的骨科权威。她还记得在诊间里,两鬓花白的医生一径低眉凝视X光片上那两块羸弱得不得不紧紧相依的骨头,任凭桂芳殷殷叙说着长期以来忍受的种种疼痛不适,但那医生只是自顾看着照片不发一语。桂芳无力的絮语就这么飘荡在空气中,也不知道是否确实进到医生耳里,仿佛是对着庙殿上的观音说话似的。
等到病人也渐趋沉默,医生才以接近呢喃的语调说:“怎么拖到现在才来看?你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退化性关节炎,除了开刀装人工关节,没别的办法。”将近十分钟的诊疗,就这一句话,便把桂芳发落上了手术台。
签筒内高下参差的签枝随着香客的拨摆,有如相互碰撞的浮木发出紊乱嘈杂的声响,回荡在屋檐下扩散成巨大的轰鸣,听起来像是远处奔袭而来的大浪,又像是夏日午后打在屋檐上的急骤暴雨。混乱之中带着些许不安,一如桂芳术后隔天夜里的那场雨。
那时明明已是接近入冬的节气,和午后雷阵雨一般粗大的雨珠却在入夜之后无预警地奔泻而下,柏油路面喷溅起一道薄薄的雨雾,在晕黄的路灯映照下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
住院大楼密闭的窗户把一切都隔绝在外,因此尽管外头暴雨如注,透过窗隙渗透进来也只剩一片嗡嗡作响的低吟。四人病房中弥漫着沉浊的呼吸,不时还夹杂着几声细细的微鼾。桂芳躺在病床上没有丝毫睡意,垫在左腿下的电动复健器,是医师为了避免病患术后膝部周围的肌肉僵硬,以及促进血液循环所指定的每日功课。
那是一个不太友善的冰冷设计,厚重的机械滑轨上叠合着两片金属板,还未启动时是一个由金属构成的平面,开启之后滑轨下的滚轮会随着设定的角度大小,从上下两端往中间移动,让两片金属板如升降桥一样弓起,强迫病患去练习膝盖目前还无法达到的弯曲度。
每当机器收缩到极限,腿后传来的强硬推力仿佛要把刚植入的人工物从腿膝上的缝线挤出来似的,桂芳忍着,没把那疼痛喊出来,只有在痛极的时候才从眉心细微的皱褶里稍稍透露些许。一再反复的动作缓慢地倒转整个受伤的过程,仿佛新的膝关节必须要靠痛觉的记忆才能在身体里重新生根。
旁边看护床上背对桂芳侧躺的身影传来均匀沉厚的呼吸声,显然熟睡了。那是她的丈夫荣华,一个不谙辞令的沉默男子。
十三岁那年,她被迫放弃学业,到纺织厂当女工为家里还债。那时她的体内还暗藏着一抹叛逆的灵魂,满心只想逃离那个被债务压得黯淡无光、父兄手足之间争吵不休的家。或许就因为这样,一直到后来他们在一间不起眼的冰菓室初次见面的时候(是的,他们的相遇和那个年代其他许多的青春故事一样,以媒妁之言和亲友陪伴下的相亲做为开端),她在老实憨厚的荣华身上看到一种平和与沉静,那是在她父亲及兄弟身上不曾见过的。
俩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太多情深意浓的情节。荣华木讷,她机敏;他处事慢条斯理、考虑再三,而她却总是急如风火,凡事容不得片刻耽搁。尽管桂芳明白两人之间是如此的南辕北辙,但越是这样,反而更加深了她脱离原生家庭的渴盼与憧憬。于是一年过后,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用最决绝的态度,从一个家,奔向另一个家。
当年出阁时,桂芳在卧房里静静等待荣华迎亲的车队,窗外是个晴朗明媚的日子,光线从褪了色的窗帘散透进来反而让房里略显黯淡。隔着门板,她听见许多亲戚和家人的祝贺及笑语,就连平日恶言相向的父亲与兄弟们,也难得露出笑容。笑声散逸在空气中相互碰撞,像是从半空中不知何处莫名传出的窃笑,在桂芳脑叶深处回荡不止。这样的父兄让她感到有些陌生。
之后的种种仪节,她几乎是在恍惚中进行,直到看着母亲泼洒在地的粼粼水光,她才觉得真的要离开这个家了。出嫁的路途上,日光耀眼得过分,也不知道是否真是因为如此,车队竟然迷失了方向,兜兜转转近两个钟头才抵达荣华家门口。 荣华家门前的巷道搭置了办喜宴的帆布棚。他们到达时,红蓝白三色相间的布棚下宾客稀稀落落,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收拾桌上的残羹剩菜。几个酒酣已极的走向他俩囫囵说着话,也不知是祝福还是讪笑他们的迟到,只见荣华一贯地腼腆憨笑。那日灿朗的天光,透过布棚在桂芳脸上混杂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渐层色。
桂芳在病床上想起这段往事,不禁莞尔,觉得当年自己未免对婚姻怀抱太多期待。细数过去的日子,似乎也就是在柴米油盐里反复堆栈,吵吵闹闹,无荣无哀,不知不觉便过了三十多年。从人子、人妇再到人母,三十年的岁月里,孩子、丈夫、家庭琐事,仿佛大大小小的螺丝钉每日钻拧着她的生活,而她像是一块默默撑持的枕木,即使卸下了钉子,却仍挂念着那些将她穿凿得坑坑疤疤的种种。就像傍晚时女儿和她说的事。
傍晚女儿来和丈夫换班,让他回家洗澡吃饭,入夜后再回来看顾她。女儿有张和她爸爸一样的长脸,圆而挺的鼻子,与父亲同样细长的双眼,却透射着截然不同的神采。荣华的温缓、憨直似乎没有遗传到女儿身上,反倒是对于认定的事总是坚持得近乎固执的脾气,还有拗起来那不顾一切的眼神,简直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桂芳有时不免为此感到忧心。
虽然已是手术后隔天,但桂芳仍感觉麻药在脑中持续作用,一整天都昏昏欲睡。傍晚幽幽转醒时,女儿坐在看护床上正捧读一本英文书。她微微侧转身子想拿桌上的水喝,女儿伸手止住她的动作说:“你刚开完刀,别乱动,我来就好。”接着扶起桂芳的肩颈,轻轻倚靠在自己臂膀上,另一手端起水杯柔缓地送到母亲嘴边,听见桂芳喉间传出吞涌的咕嘟声,还不忘叮咛:“喝慢点,小心别呛到了。”暮色将至的病房里略显昏暗,床头上方的壁灯照明不足,让室内的一切仿佛都铺上一层薄薄的阴影。桂芳躺回病床,看着墙上女儿的影子因照料自己而不断晃动,忽然觉得女儿的身影变得无比巨大。
“阿远没陪你一起来?”等女儿稍微收拾妥当坐回床沿时,桂芳问。
阿远是女儿的男朋友,俩人在一起七八年,眼看女儿都快过三十了,却迟迟没给个交代,前阵子还听说计划继续攻读博士,这让桂芳很不是滋味。不过顾虑到女儿的脾气,她也不好说什么。
“他这阵子有些事情要忙……”女儿边说,一边若有所思地望向刚刚搁在看护床上的书。
“忙什么?忙来忙去还不都忙他自己的事?他有在替你想吗?”桂芳忍不住叨念。
“妈……”女儿截住了母亲的话,伸手替她理了理盖在胸前的被单,“你现在好好休养比较要紧。”桂芳端详着女儿的脸,发现她脸上满满的欲言又止,尽管她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表情。
“你是不是有事情要跟我讲?”桂芳试探地问。
“阿远申请美国的奖学金,上个月通过了,他最近在准备出国的事,预计下个月就过去。”
“他要出国念书,那你怎么办?他这趟出国又不是十天半个月而已,还会不会回来都……”
“我会跟他一起去。”没等桂芳说完,女儿立刻抢白。
桂芳没料到女儿会这样回答,一时接不上话,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寻思要拿什么话对应似的,才又接着念经道:“你要跟他去?你一个女孩子,不清不楚的就要跟人家去美国?”
“妈,你在说什么啊!什么不清不楚……”
“我是怕你吃亏!”
听见母亲话里武断得没有丝毫倾听的意思,女儿的脸泛起一层薄霜,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平缓、冷调地说:“我们下礼拜会去办登记结婚。”
桂芳瞠目无语,女儿接着说下去:“原本前几天就打算跟你和爸讲,但是你要开刀。其实我们已经计划一阵子了。”平稳的话音里,听不出多余的愠意,但桂芳知道这其实意味着她心意已决,即便是身为母亲的自己也无法让她改变决定。
她太了解自己的女儿了。
于是,过了许久,才幽幽吐出一句:“你爸爸知道吗?”女儿默默摇了摇头。
那天夜里,桂芳没怎么睡,也不知道该怎么跟荣华提这件事,静静听着外头车轮辗压在水湿路面上的沙沙声,如恼人的鼠啮般提醒着她的心事。
袅袅的烟还没飘进神龛,就在内庭的埕上被风吹散,龛里的观音眼帘依旧半掩,看似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人们殷切祈愿的眼神。早课的经持续唱诵,桂芳口中无意识地跟着师兄师姐们诵念,双眼和殿上的观音无言对视。
你怎么不替我收收她的心性?
桂芳心中忍不住埋怨起神明,毕竟女儿当年是她揣抱着在庙里三掷筊、又磕了头,向菩萨拜契收认的义女。如今女儿生得一副硬脾气,而且还不顾家人感受执意远嫁美国,她这做干妈的怎么说总该有点责任。
一想到女儿和观音菩萨的因缘,桂芳不免有些感慨。彼时才刚诞世的女儿,不过两个巴掌大,连啼号都还不太会拿捏,就被各种大大小小的病痛袭扰;刚开始只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皮肤过敏,或是普通的感冒,到后来转变成肺炎,甚至原因不明的反复高烧,让初为人母的桂芳顾不得产后尚未恢复元气,整日在医院的诊间和育婴室往返奔忙。
原以为母女一同出院回到家中,情况会渐渐好转,但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桂芳发现女儿躺在床上一张小脸涨得紫青,气息微弱得哭不出声来,当下抱起女儿急急奔往医院。小小的娃儿经过一番住院、检查、治疗的折腾,再次稳定下来又是几天之后的事了。二度出院那天,桂芳抱着女儿恍恍惚惚地往家的方向去,满想着怀中的婴孩究竟能否活下来。
她边走边想边哭,双脚无主地把母女俩带到一间观音寺前,桂芳倏地想起自己早逝的母亲曾说过,观音娘娘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是天地间最最慈悲的菩萨。便从三进之外的庙门口往寺里冲,一口气来到圆通宝殿外,两个膝盖往地上咕咚一落,也不管手里还抱着女儿,就朝殿内的观音神像猛磕头,额头叩在地上一声响过一声。
那时天光沿着正殿的房檐斜斜洒入神龛,让观音菩萨的金脸焕发出慈蔼静祥的光辉。
观音娘娘,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桂芳在心中不下千遍地呼求,但是一开口却抑不住如瀑布崩泄的泪水和无法自已的抽泣,最后甚至像是要和母亲哭诉委屈似的嚎啕起来。 桂芳的举动终于引来寺方人员的关切,经过一番宽慰和开导,才在法工的指引下,拜请观音菩萨将女儿收作义女,说是如此便能护持孩儿平安成长。或许冥冥中真有神灵庇佑,从那之后,一直多病的女儿挂病号的次数渐渐少了,身体气色也一天比一天强健红润。
尽管如此,死亡的荫翳仿佛在桂芳心中留下阴影,她关切女儿每个成长阶段,设法给她最周密妥善的照顾,生怕女儿会因为自己一个不注意再次遭受磨难,无论是身体上的,或是心理的。
而今,那个病娃儿健壮得直要飞离父母身边了。
桂芳跪立在垫上,鬓发如霜的她早已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新手妈妈,但此刻心中的不安比起当年却有增无减。你若有灵应,就要保佑咱女儿这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她望着少女般圆润祥和的观音尊像,内心无声喃喃。莲台上的观音发丝墨黑依然,始终凝望着眼前的虚空苍茫,三十年的岁月于她仿佛不过是惊鸿一瞥,既无所谓也无意义。
这张脸桂芳再熟悉不过了。十五年前她和荣华一同经营的小生意黯然熄灯,她几次在观音的面前拜求未来的指引,后来果真在友人的介绍下觅得一个替神像上色彩绘的工作,桂芳的心里满是感恩,认为这是菩萨的慈悲看顾。从那时候开始,她每晚都在工作桌前一笔一笔妆点她空灵无相的容颜。
这十五年来,从学徒画到在自家开业,她画过无数的观音像。眉线该画什么角度、要画多长,唇红应有的浓淡、大小,瞳仁怎么点才有神,还有哪里得用上弯、直、勾、挑等等笔法,所有观音脸上的细节,她都了然于心。
那就像借着手指从她体内转映出来的另一张脸。
她经常一边画,一边对着桌上的观音吐露心事,说丈夫的温吞如何恼人,说日渐长大的儿女为什么变得不喜欢和她说话,说每日生活里可大可小的种种琐事。桂芳有时候觉得,比起身边的家人,总是微笑不语的观音分担了更多无处排解的忧愁。她就像是个洋娃娃,陪伴她度过平凡庸碌的寂寥中年。
大殿里再度传来钵音,表示今日的早课已完结。桂芳揉揉有些发僵的腿膝,勉力地支起上身,一面和几个相熟的师兄师姐颔首致意,随后踅到庙埕中央的香炉前,絮絮了好一会儿,又把手伸进香炉里绕了几圈,才拄着手杖一步一步缓缓踱回家。
她到家的时候,女儿正好回来整理行李,一个人房里房外忙得不可开交,看见母亲回来也没停下手边的工作。桂芳有些惊喜,走到女儿房门口,只见地上躺着一只敞开的大型旅行箱,里头叠放了不少书和资料,还有几件单薄衣物。“今天怎么有空回来?吃过早餐了吗?”桂芳说着便要往厨房走。
“不用啦,我就回来拿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女儿轻描淡写地说。
“你跟阿远……哪时出发?”
“我们搭明天一早的飞机。”
女儿说到“明天”的时候,桂芳的表情明显黯淡了下来。她走进房间里试着帮女儿一起整理,把散放在床沿、还没收入行李的几本书拢齐递过去,女儿覆手接过道:“没关系,我自己来就行了。”嵌在指缝间闪烁不已的戒指令人无法忽视。桂芳的视线不自主地随着那闪闪银光,停在女儿脸庞,看她微微渗汗的颈颊,带着几分潮红,透散出健壮成熟的妇人气息,不禁有点恍惚。
“哎呀,你们也真是……登记的日期怎么没通知大家?好歹要知会两边的家长到场呀!”
“当初就是不想麻烦到大家才决定……”
“你怎么知道人家会麻烦?这样没消没息地结婚,传出去人家以为有什么呢!”
女儿没有接话,桂芳兀自接下去道:
“婚礼呢?打算什么时候办?等你们从美国回来再补办?”
女儿忽然停下手边的动作,静静地直瞪着她:“到那时候也不会有婚礼的,你不明白吗?你可不可以不要老是硬要别人接受你的做法?我是成年人,自己会做选择和判断,你有发现吗?你什么时候才学得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呢?”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爆发,桂芳有些不知所措,像是孩童撒娇般喃喃低语道:“好啦,好啦,有话就好好讲,干嘛……”
女儿没等她说完,接续道:“一场婚礼能保证什么?不办婚礼我跟阿远照样过日子呀!你跟爸又如何?办了婚礼,结果呢?生活有因为这样就比较平坦顺遂吗?”
听见女儿这番话,桂芳一时语塞,低头望着墙角缠结的蜘蛛网,上面粘黏的尘埃,如同这些年家里随着儿女成长不断增殖的什物家私,一层盖过一层,都是生活颠扑行过的痕迹。
是啊,生活不也就是如此而已?一直以来,桂芳认为自己清楚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温顺的丈夫、乖巧听话的儿女、一个完整的家、一幅属于她的和谐家庭图景。但曾经一意追寻的解答,却无形中将女儿驱向远方。
女儿察觉到自己的话让桂芳黯然,转过身试图缓和自己的情绪,朝着窗外那一片逐渐炙暖的阳光深呼一口气,对身后的母亲说:“妈,我知道你关心我,但我已经不是孩子了,我有我的人生,我希望离开前对这个家还能保有一点回忆。”
母女俩一时相对无语,桂芳默默摘下绕在颈上的红丝线,线绳的终端系着一枚暗红色的香符袋,上头灰黑的污痕是她经年累月参加早课后过炉熏染的痕迹。桂芳将红绳头细细地缠绕整齐,趁着女儿还未回过身,悄悄把香符袋塞入箱中衣物和书本之间的缝隙,然后幽幽长吁一口气,说:“好啦,那我也不说了,有机会的话就回来看看大家。”说完径自踱出房间,留下低头不语的女儿继续收拾行李。
女儿就这么出门了。
隔天上午,桂芳例常的早课结束后,站在略显空荡的房间里,想着昨日女儿离去前的容颜。她站在家门前的地垫上,一旁大得不成比例的行李箱让她看起来仿佛是个小学生。女儿脸上刻意挂着淡淡的笑,像是希望能藉此免除父母忧虑似的,接着不急不缓地说了一句“我出门啰”就推门而去,奔向她所谓自己的未来,轻松得仿佛只是赶赴一趟不远的约会。
这是桂芳在女儿成年后,难得有机会好好环顾这个房间。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回家之后便往房里躲,桂芳只能对着门板叫唤她,说些不一定会得到回复的话,更别说什么母女谈心了。此刻,被女儿遗留下来的房间,像是一个等待被揭露的秘密。
这些年你不跟人分享的小世界里究竟藏了些什么?桂芳凝视房里的每个对象,感觉每个角落似乎都暗暗透露着女儿留下的讯息与心思。桌上印有女儿名字的文学奖座;一张女儿穿着比基尼泳装在海边拍的照片,看起来不过高中时的模样,对着镜头伸出手,脸上流露无比灿烂的笑容(掌镜的是谁?是男生吗?);另一张照片里,女儿留着和现在差不多的发型,一顶草帽斜斜地戴在头上,正低头专注地弹着吉他……许多过去不曾注意到的细节瞬间涌入眼帘,每样东西都诉说着一个不同版本的女儿,仿佛观音菩萨的三十二重化身,将桂芳团团围绕,但桂芳却从中明显感到一种难以渡越的疏离,不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些被自己“错过”的女儿。
也许,真正被遗留下来的是自己吧,女儿早已不知在何时走到她无法触及的所在。桂芳心中如此喟叹,默默退出房间。简单梳洗过后,她再次坐到熟悉的工作桌前,扭亮台灯,俯身倾向桌上的观音神像,拿起笔为她还未点眼上色的素面开脸,安静地向她倾诉:“观音娘,我们女儿今天出发去美国了,你可要保佑她一路平安……”斗室里兀自明亮的孤灯,让昼间的工作室显得有些昏暗,暖黄的光晕在桂芳脸上留下判然分明的光影,看起来就像是被光雕凿出来似的,一如笔下的观音,既慈蔼,又庄严。
作者自述:
台北人,现为出版社编辑。一直想知道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所以阅读、努力投身文字工作,但最终意识到文学是一种诉诸个人对世界的解读和实践,于是开始尝试文字创作,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音娘》说的是一个母亲如何用她自认最佳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做女儿的又如何响应这样的关爱。而这也正好是我母亲和姊姊的故事。庆幸的是,她们在人生的中途找到了和解的途径。这篇小说并不完美,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篇重要纪事,它连缀了我的家人和记忆。
桂芳赶在早课开始的前夕,加入诵经团的虔诚队伍。她拄着拐杖从三川殿的矮阶拾级而下,每往前一步,都得先将手中的杖像探测水深一般往前扎稳了,才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不过三四级的台阶,却着实令她折腾一番。好不容易来到穿着海青的师兄师姐身边,拣了个靠近供桌角落的位子,一手扶着木杖,另一只手颤巍巍地伸向眼前的跪垫,仿佛身负千钧那般沉缓迟重。
才刚把两个膝盖在垫子上降落妥当,大殿内便传出一道清脆的击钵声,是早课开始的信号。桂芳双掌合十,眯着眼用她这把年岁仅存的一点眼力凝视神龛里的观音尊像,庙埕上放肆来去的晨风,却一把一把地将烟香吹袭在她身上,一瞬间恍如人在雾中,原本就已不太堪当负荷的双眼一下子给逼出泪来。桂芳勉强半张着眼,从盈满泪液和烟雾的眼缝望出去,身边众人无不口吐清烟脚踏云彩,恍若位列仙班似的。或许庙殿里一尊尊神佛菩萨眼中的世界,也是这般云雾缭绕吧,她心里想。
然而神龛内被塑成观音形貌的雕像兀自端坐在莲台上,垂敛的双眼里没有情绪,静静看着人世的死生哀乐,沉默无语。
供桌前的跪垫经年累月承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跪叩,也许是叩愿太重,布满裂纹的暗红色布面如今看起来显得有些撑扶不住。桂芳跪在上面,隐约感到左腿膝头传来阵阵细微的酸疼。她已经和膝痛的症状纠缠了好些日子,治疗的过程中也饱尝了各种酸麻肿痛,此刻微微的隐痛是手术除恶不尽留下的后遗症,和之前最难以堪当的时候相比,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只不过那种琐屑的疼痛,就像一层紧贴在肌肤上的膜衣一般,难以察觉地存在,但在动静摩娑之间却又让人无法忽视,很是恼人。
其实她才刚经历过更椎心的疼。一两个月前膝盖骨突如其来的刺痛,被当作长期积劳扭伤的结果;没想到隔没多久,原本尚堪担待的刺痛进化成宛如有尖锥把膝盖凿去似的,让关节处的两个骨头结结实实地日夜削磨着彼此,一步走,一步痛。
直到后来真的熬不住了,她才拖着不堪的步伐,求见友人之间口耳相传的骨科权威。她还记得在诊间里,两鬓花白的医生一径低眉凝视X光片上那两块羸弱得不得不紧紧相依的骨头,任凭桂芳殷殷叙说着长期以来忍受的种种疼痛不适,但那医生只是自顾看着照片不发一语。桂芳无力的絮语就这么飘荡在空气中,也不知道是否确实进到医生耳里,仿佛是对着庙殿上的观音说话似的。
等到病人也渐趋沉默,医生才以接近呢喃的语调说:“怎么拖到现在才来看?你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退化性关节炎,除了开刀装人工关节,没别的办法。”将近十分钟的诊疗,就这一句话,便把桂芳发落上了手术台。
签筒内高下参差的签枝随着香客的拨摆,有如相互碰撞的浮木发出紊乱嘈杂的声响,回荡在屋檐下扩散成巨大的轰鸣,听起来像是远处奔袭而来的大浪,又像是夏日午后打在屋檐上的急骤暴雨。混乱之中带着些许不安,一如桂芳术后隔天夜里的那场雨。
那时明明已是接近入冬的节气,和午后雷阵雨一般粗大的雨珠却在入夜之后无预警地奔泻而下,柏油路面喷溅起一道薄薄的雨雾,在晕黄的路灯映照下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
住院大楼密闭的窗户把一切都隔绝在外,因此尽管外头暴雨如注,透过窗隙渗透进来也只剩一片嗡嗡作响的低吟。四人病房中弥漫着沉浊的呼吸,不时还夹杂着几声细细的微鼾。桂芳躺在病床上没有丝毫睡意,垫在左腿下的电动复健器,是医师为了避免病患术后膝部周围的肌肉僵硬,以及促进血液循环所指定的每日功课。
那是一个不太友善的冰冷设计,厚重的机械滑轨上叠合着两片金属板,还未启动时是一个由金属构成的平面,开启之后滑轨下的滚轮会随着设定的角度大小,从上下两端往中间移动,让两片金属板如升降桥一样弓起,强迫病患去练习膝盖目前还无法达到的弯曲度。
每当机器收缩到极限,腿后传来的强硬推力仿佛要把刚植入的人工物从腿膝上的缝线挤出来似的,桂芳忍着,没把那疼痛喊出来,只有在痛极的时候才从眉心细微的皱褶里稍稍透露些许。一再反复的动作缓慢地倒转整个受伤的过程,仿佛新的膝关节必须要靠痛觉的记忆才能在身体里重新生根。
旁边看护床上背对桂芳侧躺的身影传来均匀沉厚的呼吸声,显然熟睡了。那是她的丈夫荣华,一个不谙辞令的沉默男子。
十三岁那年,她被迫放弃学业,到纺织厂当女工为家里还债。那时她的体内还暗藏着一抹叛逆的灵魂,满心只想逃离那个被债务压得黯淡无光、父兄手足之间争吵不休的家。或许就因为这样,一直到后来他们在一间不起眼的冰菓室初次见面的时候(是的,他们的相遇和那个年代其他许多的青春故事一样,以媒妁之言和亲友陪伴下的相亲做为开端),她在老实憨厚的荣华身上看到一种平和与沉静,那是在她父亲及兄弟身上不曾见过的。
俩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太多情深意浓的情节。荣华木讷,她机敏;他处事慢条斯理、考虑再三,而她却总是急如风火,凡事容不得片刻耽搁。尽管桂芳明白两人之间是如此的南辕北辙,但越是这样,反而更加深了她脱离原生家庭的渴盼与憧憬。于是一年过后,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用最决绝的态度,从一个家,奔向另一个家。
当年出阁时,桂芳在卧房里静静等待荣华迎亲的车队,窗外是个晴朗明媚的日子,光线从褪了色的窗帘散透进来反而让房里略显黯淡。隔着门板,她听见许多亲戚和家人的祝贺及笑语,就连平日恶言相向的父亲与兄弟们,也难得露出笑容。笑声散逸在空气中相互碰撞,像是从半空中不知何处莫名传出的窃笑,在桂芳脑叶深处回荡不止。这样的父兄让她感到有些陌生。
之后的种种仪节,她几乎是在恍惚中进行,直到看着母亲泼洒在地的粼粼水光,她才觉得真的要离开这个家了。出嫁的路途上,日光耀眼得过分,也不知道是否真是因为如此,车队竟然迷失了方向,兜兜转转近两个钟头才抵达荣华家门口。 荣华家门前的巷道搭置了办喜宴的帆布棚。他们到达时,红蓝白三色相间的布棚下宾客稀稀落落,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收拾桌上的残羹剩菜。几个酒酣已极的走向他俩囫囵说着话,也不知是祝福还是讪笑他们的迟到,只见荣华一贯地腼腆憨笑。那日灿朗的天光,透过布棚在桂芳脸上混杂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渐层色。
桂芳在病床上想起这段往事,不禁莞尔,觉得当年自己未免对婚姻怀抱太多期待。细数过去的日子,似乎也就是在柴米油盐里反复堆栈,吵吵闹闹,无荣无哀,不知不觉便过了三十多年。从人子、人妇再到人母,三十年的岁月里,孩子、丈夫、家庭琐事,仿佛大大小小的螺丝钉每日钻拧着她的生活,而她像是一块默默撑持的枕木,即使卸下了钉子,却仍挂念着那些将她穿凿得坑坑疤疤的种种。就像傍晚时女儿和她说的事。
傍晚女儿来和丈夫换班,让他回家洗澡吃饭,入夜后再回来看顾她。女儿有张和她爸爸一样的长脸,圆而挺的鼻子,与父亲同样细长的双眼,却透射着截然不同的神采。荣华的温缓、憨直似乎没有遗传到女儿身上,反倒是对于认定的事总是坚持得近乎固执的脾气,还有拗起来那不顾一切的眼神,简直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桂芳有时不免为此感到忧心。
虽然已是手术后隔天,但桂芳仍感觉麻药在脑中持续作用,一整天都昏昏欲睡。傍晚幽幽转醒时,女儿坐在看护床上正捧读一本英文书。她微微侧转身子想拿桌上的水喝,女儿伸手止住她的动作说:“你刚开完刀,别乱动,我来就好。”接着扶起桂芳的肩颈,轻轻倚靠在自己臂膀上,另一手端起水杯柔缓地送到母亲嘴边,听见桂芳喉间传出吞涌的咕嘟声,还不忘叮咛:“喝慢点,小心别呛到了。”暮色将至的病房里略显昏暗,床头上方的壁灯照明不足,让室内的一切仿佛都铺上一层薄薄的阴影。桂芳躺回病床,看着墙上女儿的影子因照料自己而不断晃动,忽然觉得女儿的身影变得无比巨大。
“阿远没陪你一起来?”等女儿稍微收拾妥当坐回床沿时,桂芳问。
阿远是女儿的男朋友,俩人在一起七八年,眼看女儿都快过三十了,却迟迟没给个交代,前阵子还听说计划继续攻读博士,这让桂芳很不是滋味。不过顾虑到女儿的脾气,她也不好说什么。
“他这阵子有些事情要忙……”女儿边说,一边若有所思地望向刚刚搁在看护床上的书。
“忙什么?忙来忙去还不都忙他自己的事?他有在替你想吗?”桂芳忍不住叨念。
“妈……”女儿截住了母亲的话,伸手替她理了理盖在胸前的被单,“你现在好好休养比较要紧。”桂芳端详着女儿的脸,发现她脸上满满的欲言又止,尽管她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表情。
“你是不是有事情要跟我讲?”桂芳试探地问。
“阿远申请美国的奖学金,上个月通过了,他最近在准备出国的事,预计下个月就过去。”
“他要出国念书,那你怎么办?他这趟出国又不是十天半个月而已,还会不会回来都……”
“我会跟他一起去。”没等桂芳说完,女儿立刻抢白。
桂芳没料到女儿会这样回答,一时接不上话,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寻思要拿什么话对应似的,才又接着念经道:“你要跟他去?你一个女孩子,不清不楚的就要跟人家去美国?”
“妈,你在说什么啊!什么不清不楚……”
“我是怕你吃亏!”
听见母亲话里武断得没有丝毫倾听的意思,女儿的脸泛起一层薄霜,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平缓、冷调地说:“我们下礼拜会去办登记结婚。”
桂芳瞠目无语,女儿接着说下去:“原本前几天就打算跟你和爸讲,但是你要开刀。其实我们已经计划一阵子了。”平稳的话音里,听不出多余的愠意,但桂芳知道这其实意味着她心意已决,即便是身为母亲的自己也无法让她改变决定。
她太了解自己的女儿了。
于是,过了许久,才幽幽吐出一句:“你爸爸知道吗?”女儿默默摇了摇头。
那天夜里,桂芳没怎么睡,也不知道该怎么跟荣华提这件事,静静听着外头车轮辗压在水湿路面上的沙沙声,如恼人的鼠啮般提醒着她的心事。
袅袅的烟还没飘进神龛,就在内庭的埕上被风吹散,龛里的观音眼帘依旧半掩,看似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人们殷切祈愿的眼神。早课的经持续唱诵,桂芳口中无意识地跟着师兄师姐们诵念,双眼和殿上的观音无言对视。
你怎么不替我收收她的心性?
桂芳心中忍不住埋怨起神明,毕竟女儿当年是她揣抱着在庙里三掷筊、又磕了头,向菩萨拜契收认的义女。如今女儿生得一副硬脾气,而且还不顾家人感受执意远嫁美国,她这做干妈的怎么说总该有点责任。
一想到女儿和观音菩萨的因缘,桂芳不免有些感慨。彼时才刚诞世的女儿,不过两个巴掌大,连啼号都还不太会拿捏,就被各种大大小小的病痛袭扰;刚开始只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皮肤过敏,或是普通的感冒,到后来转变成肺炎,甚至原因不明的反复高烧,让初为人母的桂芳顾不得产后尚未恢复元气,整日在医院的诊间和育婴室往返奔忙。
原以为母女一同出院回到家中,情况会渐渐好转,但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桂芳发现女儿躺在床上一张小脸涨得紫青,气息微弱得哭不出声来,当下抱起女儿急急奔往医院。小小的娃儿经过一番住院、检查、治疗的折腾,再次稳定下来又是几天之后的事了。二度出院那天,桂芳抱着女儿恍恍惚惚地往家的方向去,满想着怀中的婴孩究竟能否活下来。
她边走边想边哭,双脚无主地把母女俩带到一间观音寺前,桂芳倏地想起自己早逝的母亲曾说过,观音娘娘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是天地间最最慈悲的菩萨。便从三进之外的庙门口往寺里冲,一口气来到圆通宝殿外,两个膝盖往地上咕咚一落,也不管手里还抱着女儿,就朝殿内的观音神像猛磕头,额头叩在地上一声响过一声。
那时天光沿着正殿的房檐斜斜洒入神龛,让观音菩萨的金脸焕发出慈蔼静祥的光辉。
观音娘娘,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桂芳在心中不下千遍地呼求,但是一开口却抑不住如瀑布崩泄的泪水和无法自已的抽泣,最后甚至像是要和母亲哭诉委屈似的嚎啕起来。 桂芳的举动终于引来寺方人员的关切,经过一番宽慰和开导,才在法工的指引下,拜请观音菩萨将女儿收作义女,说是如此便能护持孩儿平安成长。或许冥冥中真有神灵庇佑,从那之后,一直多病的女儿挂病号的次数渐渐少了,身体气色也一天比一天强健红润。
尽管如此,死亡的荫翳仿佛在桂芳心中留下阴影,她关切女儿每个成长阶段,设法给她最周密妥善的照顾,生怕女儿会因为自己一个不注意再次遭受磨难,无论是身体上的,或是心理的。
而今,那个病娃儿健壮得直要飞离父母身边了。
桂芳跪立在垫上,鬓发如霜的她早已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新手妈妈,但此刻心中的不安比起当年却有增无减。你若有灵应,就要保佑咱女儿这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她望着少女般圆润祥和的观音尊像,内心无声喃喃。莲台上的观音发丝墨黑依然,始终凝望着眼前的虚空苍茫,三十年的岁月于她仿佛不过是惊鸿一瞥,既无所谓也无意义。
这张脸桂芳再熟悉不过了。十五年前她和荣华一同经营的小生意黯然熄灯,她几次在观音的面前拜求未来的指引,后来果真在友人的介绍下觅得一个替神像上色彩绘的工作,桂芳的心里满是感恩,认为这是菩萨的慈悲看顾。从那时候开始,她每晚都在工作桌前一笔一笔妆点她空灵无相的容颜。
这十五年来,从学徒画到在自家开业,她画过无数的观音像。眉线该画什么角度、要画多长,唇红应有的浓淡、大小,瞳仁怎么点才有神,还有哪里得用上弯、直、勾、挑等等笔法,所有观音脸上的细节,她都了然于心。
那就像借着手指从她体内转映出来的另一张脸。
她经常一边画,一边对着桌上的观音吐露心事,说丈夫的温吞如何恼人,说日渐长大的儿女为什么变得不喜欢和她说话,说每日生活里可大可小的种种琐事。桂芳有时候觉得,比起身边的家人,总是微笑不语的观音分担了更多无处排解的忧愁。她就像是个洋娃娃,陪伴她度过平凡庸碌的寂寥中年。
大殿里再度传来钵音,表示今日的早课已完结。桂芳揉揉有些发僵的腿膝,勉力地支起上身,一面和几个相熟的师兄师姐颔首致意,随后踅到庙埕中央的香炉前,絮絮了好一会儿,又把手伸进香炉里绕了几圈,才拄着手杖一步一步缓缓踱回家。
她到家的时候,女儿正好回来整理行李,一个人房里房外忙得不可开交,看见母亲回来也没停下手边的工作。桂芳有些惊喜,走到女儿房门口,只见地上躺着一只敞开的大型旅行箱,里头叠放了不少书和资料,还有几件单薄衣物。“今天怎么有空回来?吃过早餐了吗?”桂芳说着便要往厨房走。
“不用啦,我就回来拿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女儿轻描淡写地说。
“你跟阿远……哪时出发?”
“我们搭明天一早的飞机。”
女儿说到“明天”的时候,桂芳的表情明显黯淡了下来。她走进房间里试着帮女儿一起整理,把散放在床沿、还没收入行李的几本书拢齐递过去,女儿覆手接过道:“没关系,我自己来就行了。”嵌在指缝间闪烁不已的戒指令人无法忽视。桂芳的视线不自主地随着那闪闪银光,停在女儿脸庞,看她微微渗汗的颈颊,带着几分潮红,透散出健壮成熟的妇人气息,不禁有点恍惚。
“哎呀,你们也真是……登记的日期怎么没通知大家?好歹要知会两边的家长到场呀!”
“当初就是不想麻烦到大家才决定……”
“你怎么知道人家会麻烦?这样没消没息地结婚,传出去人家以为有什么呢!”
女儿没有接话,桂芳兀自接下去道:
“婚礼呢?打算什么时候办?等你们从美国回来再补办?”
女儿忽然停下手边的动作,静静地直瞪着她:“到那时候也不会有婚礼的,你不明白吗?你可不可以不要老是硬要别人接受你的做法?我是成年人,自己会做选择和判断,你有发现吗?你什么时候才学得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呢?”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爆发,桂芳有些不知所措,像是孩童撒娇般喃喃低语道:“好啦,好啦,有话就好好讲,干嘛……”
女儿没等她说完,接续道:“一场婚礼能保证什么?不办婚礼我跟阿远照样过日子呀!你跟爸又如何?办了婚礼,结果呢?生活有因为这样就比较平坦顺遂吗?”
听见女儿这番话,桂芳一时语塞,低头望着墙角缠结的蜘蛛网,上面粘黏的尘埃,如同这些年家里随着儿女成长不断增殖的什物家私,一层盖过一层,都是生活颠扑行过的痕迹。
是啊,生活不也就是如此而已?一直以来,桂芳认为自己清楚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温顺的丈夫、乖巧听话的儿女、一个完整的家、一幅属于她的和谐家庭图景。但曾经一意追寻的解答,却无形中将女儿驱向远方。
女儿察觉到自己的话让桂芳黯然,转过身试图缓和自己的情绪,朝着窗外那一片逐渐炙暖的阳光深呼一口气,对身后的母亲说:“妈,我知道你关心我,但我已经不是孩子了,我有我的人生,我希望离开前对这个家还能保有一点回忆。”
母女俩一时相对无语,桂芳默默摘下绕在颈上的红丝线,线绳的终端系着一枚暗红色的香符袋,上头灰黑的污痕是她经年累月参加早课后过炉熏染的痕迹。桂芳将红绳头细细地缠绕整齐,趁着女儿还未回过身,悄悄把香符袋塞入箱中衣物和书本之间的缝隙,然后幽幽长吁一口气,说:“好啦,那我也不说了,有机会的话就回来看看大家。”说完径自踱出房间,留下低头不语的女儿继续收拾行李。
女儿就这么出门了。
隔天上午,桂芳例常的早课结束后,站在略显空荡的房间里,想着昨日女儿离去前的容颜。她站在家门前的地垫上,一旁大得不成比例的行李箱让她看起来仿佛是个小学生。女儿脸上刻意挂着淡淡的笑,像是希望能藉此免除父母忧虑似的,接着不急不缓地说了一句“我出门啰”就推门而去,奔向她所谓自己的未来,轻松得仿佛只是赶赴一趟不远的约会。
这是桂芳在女儿成年后,难得有机会好好环顾这个房间。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回家之后便往房里躲,桂芳只能对着门板叫唤她,说些不一定会得到回复的话,更别说什么母女谈心了。此刻,被女儿遗留下来的房间,像是一个等待被揭露的秘密。
这些年你不跟人分享的小世界里究竟藏了些什么?桂芳凝视房里的每个对象,感觉每个角落似乎都暗暗透露着女儿留下的讯息与心思。桌上印有女儿名字的文学奖座;一张女儿穿着比基尼泳装在海边拍的照片,看起来不过高中时的模样,对着镜头伸出手,脸上流露无比灿烂的笑容(掌镜的是谁?是男生吗?);另一张照片里,女儿留着和现在差不多的发型,一顶草帽斜斜地戴在头上,正低头专注地弹着吉他……许多过去不曾注意到的细节瞬间涌入眼帘,每样东西都诉说着一个不同版本的女儿,仿佛观音菩萨的三十二重化身,将桂芳团团围绕,但桂芳却从中明显感到一种难以渡越的疏离,不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些被自己“错过”的女儿。
也许,真正被遗留下来的是自己吧,女儿早已不知在何时走到她无法触及的所在。桂芳心中如此喟叹,默默退出房间。简单梳洗过后,她再次坐到熟悉的工作桌前,扭亮台灯,俯身倾向桌上的观音神像,拿起笔为她还未点眼上色的素面开脸,安静地向她倾诉:“观音娘,我们女儿今天出发去美国了,你可要保佑她一路平安……”斗室里兀自明亮的孤灯,让昼间的工作室显得有些昏暗,暖黄的光晕在桂芳脸上留下判然分明的光影,看起来就像是被光雕凿出来似的,一如笔下的观音,既慈蔼,又庄严。
作者自述:
台北人,现为出版社编辑。一直想知道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所以阅读、努力投身文字工作,但最终意识到文学是一种诉诸个人对世界的解读和实践,于是开始尝试文字创作,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音娘》说的是一个母亲如何用她自认最佳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做女儿的又如何响应这样的关爱。而这也正好是我母亲和姊姊的故事。庆幸的是,她们在人生的中途找到了和解的途径。这篇小说并不完美,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篇重要纪事,它连缀了我的家人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