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历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决定了历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同时历史学科具有的“过去性”使它远离现实,而这点对中学生来说恰恰又是最困难的。但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人的学习应包括知识、经验、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经验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下面就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的整合
知识的学习包括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突破单一知识局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问题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条理性秩序化的知识利于知识融合,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类排序整理,有效地整合学科内知识网络,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揣摩,选择更加灵活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课例:勾勒知识结构图——根据概念地图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总结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概念结构。(如下图)
概念地图通过各节点,呈现君权加强的各个要素,以及通过各联接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此地图,学生很容易理解:明朝政府通过协调与中央、地方、群臣、知识分子、皇族等各方关系,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司法上增设厂卫特务机构;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军事上削藩等措施强化了君权。君权强化的实质在于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图上的显性知识结构,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与拓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体会到,信息化概念地图,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通过节点与联接线,它很容易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概念的优先次序,使人们对概念理解的脑图变成可视化的文本,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编写概念地图,学生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理清历史知识的层次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位置,才能让各种知识元素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从而使知识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的循环交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它让课程更出自自发行为,更富有弹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经验的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
课例:明初的建藩与削藩。
首先阅读课本引导发现朱元璋怎样解决过于集中的权力伴随来的管理难题。学生很容易地发现朱元璋的解决之道是建藩。同时产生了一个疑惑:此举与明初强化君权的政治核心体系不是背道而驰吗?于是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立体化的北京古城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的城墙布局,通过大家非常熟悉的意象去体会朱元璋的用意。其次在学生思索交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单有一座宫墙将皇宫围护起来,朱元璋犹觉不安全,还要在整个城市周遭再高高筑一道“郛郭”作为屏障。如果说,朱元璋对朝中军政机构的变革相当于筑内城,他的建藩就是意在收到加筑外城之效。如此,朱氏皇朝处在这样“内外城”的双重保障之下才会千秋万代。再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确建文帝削藩的用意以及靖难之役发生的必然性。学生理解了坚固的城墙固然可以成为安全保障,然而它有时也会变成对自己的禁锢。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政治遗产当中,最令后者不堪其重的,就是有一座过于强大的“郛郭”——他的诸位拥有重兵的叔父们。
上述课例巧妙地将北京城墙布局与明初政治格局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了朱元璋建藩这个极具特殊性的行为意图。如此下面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起因以及明成祖上台后的进一步削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启发指导、激励求新 。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在同一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学习迁移、交流反馈。生动、直观的形象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上述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通过在经验中的反省学习,使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的整合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学习者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课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设计片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突破传统文本的束缚,为教和学留下创造空间。历史视频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扩大历史视野。记录片《大国崛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可视的平台。作为记录片它具备忠于史实的特点,它展现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丰富史料,反映历史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专家精彩的点评,富有哲理思辨的评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主流意识。
A我看:穿越历史迷雾,复活历史——探索大国现代化进程
历史是死的,影像和声音却让历史鲜活起来。在这部记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无比珍贵的镜头:殖民国家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东印度公司当年的帐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宣言》……师生第一次与很多影响过世界进程的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伟人、文件、文物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在此过程中师生将已有的课程文本与即时的视听媒体互相印证,不仅加深了记忆,更拓宽了解释历史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B我想:巨人一跃之前最得力的那一点——传统与创新
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我们带着疑问又印证了疑惑。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偏远小国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衰败乃至消亡?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
当学生带着问题身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而不是孤立地去看时,一种从迷茫走向确定的快感便油然而生。在反复的学习印证中,学生终于懂得了每一个国家之所以在某一时期领先,都是因为首先他们比较好地解决了自身内在的矛盾,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迈出创新的步伐,最终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
C我讲:放宽历史的视界——大道行思,用历史照亮未来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大国崛起之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视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更值得关注:重视科教、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适时调整、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作为中国人,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世界大国的坐标中寻找中国的位置?中国的发展可以从大国崛起中借鉴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民族复兴需要国民具备怎样的大国意识?
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获得的,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的价值认识、理解和体验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课程,给学习者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同时通过设计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共同实施。我相信在积极的思考实践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人的学习应包括知识、经验、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经验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下面就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的整合
知识的学习包括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突破单一知识局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问题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条理性秩序化的知识利于知识融合,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类排序整理,有效地整合学科内知识网络,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揣摩,选择更加灵活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课例:勾勒知识结构图——根据概念地图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总结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概念结构。(如下图)
概念地图通过各节点,呈现君权加强的各个要素,以及通过各联接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此地图,学生很容易理解:明朝政府通过协调与中央、地方、群臣、知识分子、皇族等各方关系,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司法上增设厂卫特务机构;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军事上削藩等措施强化了君权。君权强化的实质在于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图上的显性知识结构,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与拓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体会到,信息化概念地图,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通过节点与联接线,它很容易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概念的优先次序,使人们对概念理解的脑图变成可视化的文本,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编写概念地图,学生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理清历史知识的层次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位置,才能让各种知识元素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从而使知识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的循环交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它让课程更出自自发行为,更富有弹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经验的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
课例:明初的建藩与削藩。
首先阅读课本引导发现朱元璋怎样解决过于集中的权力伴随来的管理难题。学生很容易地发现朱元璋的解决之道是建藩。同时产生了一个疑惑:此举与明初强化君权的政治核心体系不是背道而驰吗?于是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立体化的北京古城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的城墙布局,通过大家非常熟悉的意象去体会朱元璋的用意。其次在学生思索交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单有一座宫墙将皇宫围护起来,朱元璋犹觉不安全,还要在整个城市周遭再高高筑一道“郛郭”作为屏障。如果说,朱元璋对朝中军政机构的变革相当于筑内城,他的建藩就是意在收到加筑外城之效。如此,朱氏皇朝处在这样“内外城”的双重保障之下才会千秋万代。再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确建文帝削藩的用意以及靖难之役发生的必然性。学生理解了坚固的城墙固然可以成为安全保障,然而它有时也会变成对自己的禁锢。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政治遗产当中,最令后者不堪其重的,就是有一座过于强大的“郛郭”——他的诸位拥有重兵的叔父们。
上述课例巧妙地将北京城墙布局与明初政治格局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了朱元璋建藩这个极具特殊性的行为意图。如此下面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起因以及明成祖上台后的进一步削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启发指导、激励求新 。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在同一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学习迁移、交流反馈。生动、直观的形象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上述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通过在经验中的反省学习,使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的整合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学习者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课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设计片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突破传统文本的束缚,为教和学留下创造空间。历史视频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扩大历史视野。记录片《大国崛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可视的平台。作为记录片它具备忠于史实的特点,它展现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丰富史料,反映历史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专家精彩的点评,富有哲理思辨的评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主流意识。
A我看:穿越历史迷雾,复活历史——探索大国现代化进程
历史是死的,影像和声音却让历史鲜活起来。在这部记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无比珍贵的镜头:殖民国家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东印度公司当年的帐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宣言》……师生第一次与很多影响过世界进程的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伟人、文件、文物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在此过程中师生将已有的课程文本与即时的视听媒体互相印证,不仅加深了记忆,更拓宽了解释历史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B我想:巨人一跃之前最得力的那一点——传统与创新
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我们带着疑问又印证了疑惑。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偏远小国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衰败乃至消亡?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
当学生带着问题身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而不是孤立地去看时,一种从迷茫走向确定的快感便油然而生。在反复的学习印证中,学生终于懂得了每一个国家之所以在某一时期领先,都是因为首先他们比较好地解决了自身内在的矛盾,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迈出创新的步伐,最终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
C我讲:放宽历史的视界——大道行思,用历史照亮未来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大国崛起之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视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更值得关注:重视科教、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适时调整、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作为中国人,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世界大国的坐标中寻找中国的位置?中国的发展可以从大国崛起中借鉴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民族复兴需要国民具备怎样的大国意识?
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获得的,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的价值认识、理解和体验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课程,给学习者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同时通过设计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共同实施。我相信在积极的思考实践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