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研究是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民族院校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功能以及校园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并在办学定位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专业学科设置上以及校内管理机制和国家政策和教育资金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少数民族;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4-02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指对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类专业教育[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厘清这种特殊性,掌握其内在发生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对象来源特殊、民族成分与文化背景多元化、学习及认知基础薄弱等四个方面[2]。
  第一,我国民族院校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专门设立,招收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指向性。这就使得在教育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民族来源问题,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服务的民族导向性。
  第二,民族学生族别多样、人数较多。在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的民族院校学生族别都在20个民族以上,中央民族大学甚至达到40个民族以上。出于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民族院校除广泛吸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源,还招收较多非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生源,生源呈现出多民族化的格局。
  第三,少数民族学生生长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文化差异性较大,民族性特征鲜明。各个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信仰、风俗到行为方式都有较大不同,多元化及民族性特征明显[1]。
  第四,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较落后,其学习和认知的基础相对薄弱,即学习和认知基础具有滞后性,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这就对各民族院校在课程结构、内容和体系(如双语课程、多民族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含双语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二)培养目标和功能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功能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培养本民族的人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特殊之一在于应结合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民族地区提供技术科学服务,使高等教育成为促进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通过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保证软硬件的及时更新,从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提供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社会经济运转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最优结合与充分利用,以取得民族地区最大的经济效益。少数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还可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科学文化、生产技术的交流提供可能性,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革新、发展商品经济等新观念,有利于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其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特殊之二在于它必须为挖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做出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生活环境,各少数民族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但是由于现代商业侵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濒临消失或失传。因此,为了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必须采取各种教育形式来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少数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3]。
  (三)民族院校校园管理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的校园管理上具有与其他高等院校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由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文化背景迥异,生活、风俗及行为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都有较大不同,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因文化和习俗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变大,所以在民族院校中有这类由小事造成的矛盾,由于带有民族性,其后果严重甚至会引起高校中民族学生群体的矛盾,影响到校园内各民族间的和谐。其次,少数民族学生以往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生活与行为方式相对独立和特殊,进入学校后,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还有不适应的地方,行为上与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相背的情况会相对较多。另外,在民族院校,学生可能会因为校外政治事件、敏感事件以及校内的学生事件、民族对立等事件的影响,从而举行静坐、游行、示威等,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此类事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处理此类事件对民族院校校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民族院校在教育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和人力之外,还要求民族院校重视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层面的重要手段。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手段,引导广大的受教育者统一认识,稳定情绪,提高其调试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也是对教育管理队伍的民族结构、责任心、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民族高等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突出,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更高。
  二、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从以上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几个特殊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特殊侧面要求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在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上突出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院校培养对象民族来源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民族导向性,都要求民族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突显民族性和地域性。这是少数民族院校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办学方针。
  具体来说,在办学定位上,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将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民族院校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民族院校的方针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和需要相适应。为了充分照顾各个少数民族特点,民族院校应该采取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法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专科、研究生,又要有只有民族院校专门设立的干训部、预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等。
  各个层次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应加强各地区、地方院校之间的合作,坚持学校学科建设的高、精、尖,不盲目追求规模,但求质量上的高水平,使综合型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向集成型方向发展。对于各个层次的地区的民族院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特色,将其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理论和实际结构上与当地教育互补,注重其优势的发挥,从实际出发提高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合理性;注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规格;注重提高各院校的办学效益,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注重由单元型向集成型方向发展。
  (二)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民族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的专业,如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文、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民”字号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这是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民族来源、文化背景民族化等特殊性相适应的。
  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结构的不协调性。一般的民族院校均呈现出文科比重大,理科比重小的问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自然科技人才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5个自治区中,除新疆因规定各类高等学校均按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各科类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理工、财经院校中的比例就大大低于在文科、师范类院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在全国重点理工、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则更低。作为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院校,直至日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工科专业[1]。
  今后,民族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专业建设重视起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坚持多层次,使得课程选择具有多样性。相比较而言,目前各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面比普通高等院校要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拓宽专业面,发展重点学科,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构建多民族学生的有效校内管理机制和办法。
  针对民族院校学生民族成分多元化及民族学生数量多的实际,学校要根据民族学生在文化、风俗、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上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切实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与方法。
  首先,要把多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放在事关学校稳定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配备民族成分多元、责任心强、教育管理水平较高的教育管理队伍,并建立较严格的职责划分及责任承担和追究制度,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针对藏区高等学校民族节日、敏感特殊节点多的实际情况,要在特殊时间段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及应急方案,加大管理力度。
  再次,就是要扩大和深化教育管理者与各民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强化情感纽带,增强对民族学生的影响力,丰富和提升多民族学生交流融合的平台与载体,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掌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四)在国家政策和教育资金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扶持。
  国家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但是在新时期应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政策还是机制方面都应给予特别的支持。目前,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应强化对民族院校特别是边远民族院校的政策扶持,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这对保障其办学的可持续性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少数民族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国家资金投入方面有政策倾斜,但目前依旧处于欠缺状态,要求我们国家继续提高财政预算内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虽然提高了对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但在GDP总量中所比例依旧处于非发达国家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外,在办学方式方面局限于传统方式,投资渠道单一,自我创新创收能力薄弱,只一味的扩大办学规模,却忽略了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占地面积偏小、校园及周边环境差、贫困生比例增大,教职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一直难以吸引。
  解决的途径:(1)迸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比例的逐步增加,民族院校的教育经费也将逐步得到增长,另一方面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2)在国家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各院校应科学合理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费增量部分应主要用在有利于发展的关键项目(领域)及其配套项目上。(3)各院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师资、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的潜力,防止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4)适当运用银行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发展教育事业。(5)疏通投资渠道多元化路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投资,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国际投资。(6)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评估和审计工作。(7)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4]。
  参考文献:
  [1]曲木铁西,夏仕武.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2]詹先友. 藏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任世琦. 略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J].中央民族院校学报.1990.
  [4]俸兰主编. 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曲木铁西. 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J]. 民族教育研究. 2007.
  [6]曲木铁西.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7]周成厚.四川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8]张敏敏. 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霍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中职学生往往“望数兴叹”,认为课堂教学越来越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作者提出使数学
孩子做完作业,家长需要检查、签字,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但随着作业量的增多,难度加大,家长要对作业完成情况如实评价,加上检查、督促订正等,在这种状况下,孩子的家庭作业俨然成了“家长作业”。这就引发不少家长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陪写作业的痛苦经历:“陪五年级孩子写作业,家长急到心梗住院”“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而其他家长的评论也是一个比一个充满“血泪史”。对此,浙江省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振兴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其中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为推进教
期刊
为缩短胡麻纤维的脱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可纺性,对胡麻纤维的脱胶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将射频热处理应用到脱胶过程中。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白度测定仪和单纤维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