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一马扎,一捆竹签,一把塑料刀,一个工具箱……分分钟能让面团变得鲜活传神,每到逢年过节,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能在很短时间内挑起各年龄段人的兴趣。要说这面人有何独特之处,可能在于它的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匠人们总能创新出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小玩意。
作品,打磨的終究是人生
面人也称面塑、年模、面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2008年,面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面人时,主要用面粉、糯米粉为原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人,根据作品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然后塑成身、手、头面、眼睛……简单点的面人,不一会儿就能出来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彭小平传承的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堪称“北京一绝”。在面人圈里,但凡其技艺能够自成一派的,都会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彭小平的作品叫“面人彭”。
以往北京面人有三大名家:“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汤派擅长捏戏曲人物,造型风格像国画里的大写意;郎派是民间大面人,造型风格似年画;曹派走小巧玲珑的路线,以核桃面人最为擅长。
彭小平师承“面人曹”,并且独创了在半个核桃壳内捏30个像蚂蚁般小的面人绝技“蚂蚁塑”,一举奠定了他在面人领域的地位。有人会质疑,小小的面人能有这么多门道?在彭小平看来,面人的匠艺固然重要,但其更为深厚的是在做面人过程中,对作品本身的把控和对所塑人物内涵的挖掘。
3岁的时候,彭小平就特别喜欢捏橡皮泥,一直捏到10岁,之后又去拜师。入行将近40年,从事捏塑技艺50余年。彭小平告诉《经济》记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细胞,而且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略显不同的是,彭小平身上的气质更自由,好似什么事情都在掌控之中。彭小平解释说,可能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自己是北京市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传统手艺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集聚了匠人的执着和商人对市场的敏锐感知。
表现在作品上,则是彭小平的面人王国:有福禄寿、唐僧师徒、水浒英雄、金陵十二钗、葫芦娃、弘一法师、奥巴马、希拉里等,古代、现代、书里书外,应有尽有。“作品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在没有成型之前,主要是创作者的工作,像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人文风貌等,我们可以在其中尽情遨游;在作品成型之后,创作者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了,好的作品自己是会说话的。”彭小平说,这是在打磨作品中人物的人生,而对于手艺人不同阶段做的作品,展现的则是创作者不同阶段的技艺和对人物的思考。
传承,不拘泥于技艺本身
何为传承?100位传承人有100种见解,但始终不变的是技艺本身。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被称为“果食”,兼具欣赏、玩、食用、祭祀等多重价值。
在彭小平看来还不仅如此,他认为传承也是用不拘一格的文化介质对所处时代重大活动的一种独特记载。比如,2008年奥运会时,彭小平用2008个核桃面人福娃拼组成了一个奥运会徽,体现了手艺人对时代发展的记载。
彭小平还有一个习惯是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庙会,他认为这看似是一场活动,实际上是给非遗传承人创造了极好的上升空间。因为受众来自全国各地,包含各年龄段,手艺人能根据受众的现场反馈来了解非遗项目在人们心中的脉络,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有的放矢。
此外,求变也是彭小平不懈坚持的。如果非遗一直不变,可能就会走向灭亡。活学活用,非常重要。比如,手艺人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来设定不同的面人装饰,有的是可以食用的,有的是仅用作观赏的,这和非遗传承并不矛盾。
变不仅体现在上述作品特点的改变上,还体现在原料的改进。以往面人的原料之一是蜂蜜,但容易招虫蛀,还难以保存很久。彭小平自己创新了工艺,改进了原料,由此更利于发挥面人在当代的观赏价值。
当很多手艺人感叹生意凋零时,彭小平的面人作品价格却始终降不下来,有客户还想开出10万元的高价买走作品《瑶池赴会》。彭小平解释称“贵在于功夫和独一性上”,其根本在于作品本身具有传神的魅力。当很多人感叹非遗传承难时,彭小平觉得可能方法有待改进,彭小平定位自己不再是狭义上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他把传承上升到更广大的层面,比如非遗传播、助力非遗进入党建系统、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等。
作品,打磨的終究是人生
面人也称面塑、年模、面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2008年,面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面人时,主要用面粉、糯米粉为原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人,根据作品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然后塑成身、手、头面、眼睛……简单点的面人,不一会儿就能出来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彭小平传承的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堪称“北京一绝”。在面人圈里,但凡其技艺能够自成一派的,都会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彭小平的作品叫“面人彭”。
以往北京面人有三大名家:“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汤派擅长捏戏曲人物,造型风格像国画里的大写意;郎派是民间大面人,造型风格似年画;曹派走小巧玲珑的路线,以核桃面人最为擅长。
彭小平师承“面人曹”,并且独创了在半个核桃壳内捏30个像蚂蚁般小的面人绝技“蚂蚁塑”,一举奠定了他在面人领域的地位。有人会质疑,小小的面人能有这么多门道?在彭小平看来,面人的匠艺固然重要,但其更为深厚的是在做面人过程中,对作品本身的把控和对所塑人物内涵的挖掘。
3岁的时候,彭小平就特别喜欢捏橡皮泥,一直捏到10岁,之后又去拜师。入行将近40年,从事捏塑技艺50余年。彭小平告诉《经济》记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细胞,而且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略显不同的是,彭小平身上的气质更自由,好似什么事情都在掌控之中。彭小平解释说,可能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自己是北京市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传统手艺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集聚了匠人的执着和商人对市场的敏锐感知。
表现在作品上,则是彭小平的面人王国:有福禄寿、唐僧师徒、水浒英雄、金陵十二钗、葫芦娃、弘一法师、奥巴马、希拉里等,古代、现代、书里书外,应有尽有。“作品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在没有成型之前,主要是创作者的工作,像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人文风貌等,我们可以在其中尽情遨游;在作品成型之后,创作者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了,好的作品自己是会说话的。”彭小平说,这是在打磨作品中人物的人生,而对于手艺人不同阶段做的作品,展现的则是创作者不同阶段的技艺和对人物的思考。
传承,不拘泥于技艺本身
何为传承?100位传承人有100种见解,但始终不变的是技艺本身。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被称为“果食”,兼具欣赏、玩、食用、祭祀等多重价值。
在彭小平看来还不仅如此,他认为传承也是用不拘一格的文化介质对所处时代重大活动的一种独特记载。比如,2008年奥运会时,彭小平用2008个核桃面人福娃拼组成了一个奥运会徽,体现了手艺人对时代发展的记载。
彭小平还有一个习惯是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庙会,他认为这看似是一场活动,实际上是给非遗传承人创造了极好的上升空间。因为受众来自全国各地,包含各年龄段,手艺人能根据受众的现场反馈来了解非遗项目在人们心中的脉络,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有的放矢。
此外,求变也是彭小平不懈坚持的。如果非遗一直不变,可能就会走向灭亡。活学活用,非常重要。比如,手艺人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来设定不同的面人装饰,有的是可以食用的,有的是仅用作观赏的,这和非遗传承并不矛盾。
变不仅体现在上述作品特点的改变上,还体现在原料的改进。以往面人的原料之一是蜂蜜,但容易招虫蛀,还难以保存很久。彭小平自己创新了工艺,改进了原料,由此更利于发挥面人在当代的观赏价值。
当很多手艺人感叹生意凋零时,彭小平的面人作品价格却始终降不下来,有客户还想开出10万元的高价买走作品《瑶池赴会》。彭小平解释称“贵在于功夫和独一性上”,其根本在于作品本身具有传神的魅力。当很多人感叹非遗传承难时,彭小平觉得可能方法有待改进,彭小平定位自己不再是狭义上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他把传承上升到更广大的层面,比如非遗传播、助力非遗进入党建系统、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