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有趣,化静止为运动,化繁琐为简明。多媒体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具备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更大容量的信息储备,成为当下中学课堂重要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建构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效地推进历史教学是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亲身实践新课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在学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我精心准备,设计了一段情景剧:“朕自登基以来,寝食难安,因为很多学者的很多学说都在批评朕的政策,朕想统一国人的思想。今天,朕请诸位来,就想听听你们的主张。”甲生:“我们认为,国家的强盛在于改革,在于法治,不要空谈仁义,动用严酷的刑法,才能让百姓臣服,让国家富强。”乙生:“我们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丙生:“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要爱民如子,轻徭薄赋,要树立皇帝的权威,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对百姓要设专门的场所教化,就能宣扬陛下的恩惠。”
照常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评点即可结束该话题,然这节课并没止于此,我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有效的“教”促成了学生有效的“学”。
有效教学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依据历史情境设计问题,为此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故事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不失为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在《经济大危机》教学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讲述,我设计如下场景:“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一天,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学生被震撼了,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第二,合理性原则。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我们不能用否认基于史实基础的情境虚拟创设。历史情境是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因而,我们主张创设较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用较大容量知识解决问题。
以《西安事变》为例,创设探究活动一:“同学们现在如果你就是一名新华社的记者,你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变呢?结合教材请报道西安事变。”(将全班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报道)A组:“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B组:“1936年12月12日,为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最后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探究活动二:“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 (结合所讲所看思考事变发生的原因)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依据回答内容归纳出三点:第一,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第三,张、杨多次劝谏无效,实行‘兵谏’。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三,针对性原则。设计的针对性,一定要从课程标准、重难点出发。此外,还有其他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如生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我们应当注意把握。
新课程下,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黑板、一个粉笔”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还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礼士中学)
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亲身实践新课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在学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我精心准备,设计了一段情景剧:“朕自登基以来,寝食难安,因为很多学者的很多学说都在批评朕的政策,朕想统一国人的思想。今天,朕请诸位来,就想听听你们的主张。”甲生:“我们认为,国家的强盛在于改革,在于法治,不要空谈仁义,动用严酷的刑法,才能让百姓臣服,让国家富强。”乙生:“我们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丙生:“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要爱民如子,轻徭薄赋,要树立皇帝的权威,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对百姓要设专门的场所教化,就能宣扬陛下的恩惠。”
照常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评点即可结束该话题,然这节课并没止于此,我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有效的“教”促成了学生有效的“学”。
有效教学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依据历史情境设计问题,为此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故事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不失为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在《经济大危机》教学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讲述,我设计如下场景:“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一天,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学生被震撼了,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第二,合理性原则。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我们不能用否认基于史实基础的情境虚拟创设。历史情境是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因而,我们主张创设较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用较大容量知识解决问题。
以《西安事变》为例,创设探究活动一:“同学们现在如果你就是一名新华社的记者,你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变呢?结合教材请报道西安事变。”(将全班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报道)A组:“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B组:“1936年12月12日,为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最后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探究活动二:“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 (结合所讲所看思考事变发生的原因)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依据回答内容归纳出三点:第一,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第三,张、杨多次劝谏无效,实行‘兵谏’。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三,针对性原则。设计的针对性,一定要从课程标准、重难点出发。此外,还有其他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如生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我们应当注意把握。
新课程下,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黑板、一个粉笔”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还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礼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