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体现,就在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的探究过程。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经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 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有帮助,任何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其他文献
物理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自然现象外,还必须把与教学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搬到课堂上,使再现的自然现象能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才能使学生感知深刻,产生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力图解释这种现象的激情,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所了解到的自然现象也很少,只凭教师用语言描述
期刊
摘 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文阐述了三个观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多样性 素质  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如果把好了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主干”。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说到作文就“谈虎色变”,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这正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和
期刊
摘 要:“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要抓住课堂的各个环节,以生为本,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
期刊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可见,课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
期刊
摘 要:教师面面俱到地灌输式复习和题海战术已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也难以适应目前高考改革的形势。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实践中,通过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合作提炼专题、合作参与命题、合作讲析试卷、反思中教学相长等多种方式的尝试,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来,提高了复习效益。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复习 师生合作  进入高三,自己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高二课堂氛围怎么一到高三就显得如此沉闷?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培养儿童识字、看书、作文能力的中心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统的训练,它区别于听话、说话和作文教学之处是:一着重在“理解”;二着重“书面语言”。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化为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一、小学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具
期刊
校本教研的问题是要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民主和谐的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校本教研具体操作流程中,努力开辟校本教研新途径,力求做到五个“推行”。  一、推行教师成长记录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我校教师每人都有一个“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全程记录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情
期刊
切入点是撬起语文教学无穷魅力的杠杆,切入点是统帅课堂教学过程的纲领。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文章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它的存在不但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让学生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怎样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切出”课堂效率?教学中,我是
期刊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仅仅从课本上,教参上提示所取的知识,以及根据个人的知识感受来制定课堂的预期性目标和计划只能是一种假设,在教学时,常常会被一些非预期性因素破坏。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对教师是一种新的挑战。把握好教学中的非预期性因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生成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