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拷问教改之魂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教育的“特色”现象又开始层出不穷、争奇斗艳了。一方面,学校教育将独创的应试教育激励体制愈演愈烈。据称,不仅考试成绩排名次,就连每日家庭作业也要排名分高下。更过分的是,某小学少先队也开始出幺蛾子,让小学生加入分等评级行列,戴不上“红领巾”的“调皮宝宝”就得戴“绿领巾”,这种看似激励实为愚蠢的歧视做法令人无言。
  学校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可谓煞费苦心,可惜,学校教育的成果却并不斐然,填鸭式灌输与名次型竞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并不能培养出太多的优质“果实”,恰恰相反,而更普遍的现象是,这样的教育思路与方针带来的是拜金主义的畸形成功以及创新时代的知识贬值。
  而另一方面有一批潮爸、潮妈们开始了教育模式上的全新尝试,他们主动辞职让孩子在家上学,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甚至建立起“在家上学联盟”,相互交换教育经验,共享教育资源。他们用实际经验证明——上学不必离开家,读书成长有爸妈。可惜这个学校教育之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另一条道路也是危机重重。曾经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小天才——16岁数学博士张炘扬,在其老爸的专门教育下,在学业上急速大跃进,以致于陷入了迷失自我的困境。
  一边是“上学、升学”的传统道路,保守、成熟但也问题多多;另一边是由来已久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倘若我们非要在这道“家庭or学校”的选择题上得出答案,未免有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首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时间与实践的考验;其次,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所适合的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正如郑渊洁将大儿子留在家中学习而将小女儿送进学校成长,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与其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上争论不休,倒不如静心反思,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更加直白一些,为什么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下,都依然会培养出许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能够谎称去留学、忍心哄骗父母600万却毫无愧疚的孩子?
  其实,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失对人格培养的追求。曾经,我们也有源远流长的私塾(家庭教育模式)传统,我们教的是“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讲仁义、重格物致知、求意诚心正,我们想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君子和亭亭玉立的淑女。
  而现在,大学之前填鸭式灌输只为高考,大学之后功利性吸收只为就业。教育传播了知识,却培育不出智慧;学问逐级增长,却不能合理运用。学乐器的只为考级,却不懂得欣赏天籁之音;攻数学的只为奥数,却不知道几何之美;求高学历的只为别人羡艳的目光,却不理解生活之道……
  如果这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金三角”在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前提下左摇右晃,那么那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低能以及缺乏独立能力和同情心就成了情理之中。如果我们要责备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便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教给他们生而为人应当怎样成长、如何生活、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
  教育一直在改革,但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反思改革而仅有教育形式这一单一层面的改变,只能是隔靴搔痒。对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言,即使形式再完美也是徒劳。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个学音乐的愤青说:“有时候,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是个搞音乐的。”刘欢是教师,音乐却给他更辉煌的声誉;韩寒是作家,却更希望大家把他看成赛车手甚至司机……所以,人们有个错觉,你若安于职守、正业,往往意味着你不太有出息。  常常听见楼下卖水果的小贩高喊:“又大又甜的苹果,农民亲自种的苹果!”每次我情不自禁笑出声,难道有市民种的苹果?现在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所以强调苹果是地道农民种的,就似乎很有必要了。 
期刊
近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小悦悦事件再次触动了国人已经脆弱的道德神经,全社会正围绕她的遭遇展开一场有关人心善恶和道德良知的批判与检讨。  事情已然发生,我们宁愿用不太糟糕的心态去推测当时路过者的心态。也许是面对血泊时心生害怕,也许是出于“救人遭陷害”的利害权衡,也
期刊
有这么两个儿子,本来,两人是一点点关系也没的。  不过有一些巧合,他们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他们的名字,一个叫明强,一个叫国强,都带个“强”字。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手机号码,11个数字10个相同,仅有尾数不一样。  事情得从3年前说起。有天晚上,明强接到电话,对方说:“阿强哎。”他正看电视里的球赛,随口答:“嗯,你好。”  对方开始说话,声音苍老,唠唠叨叨,明强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大爷,您找谁呢?”  大
期刊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忙于工作事务,埋首于写字楼间,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年龄越来越大……眼看别人出双入对,自己依然孤家寡人,剩下的不只是大龄男女,还有那颗寂寞的心。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相亲节目横空出世不可避免地“火”了起来,收视率一路飙升,霸占各电视台的黄金档。是愿意玩一场“爱情连连看”,找到一对是一对,还是勇往直前,“为爱向前冲”,抑或是酷酷地说一句“非诚勿扰”?只
期刊
这年月,旅行俨然成了一种时尚,西藏、哈达、经幡和雪山;欧洲、水城、冰川和奢华,想想就让人激动。然而,当某种行为大家都趋之若鹜时,就极可能演化成一种符号,失去了其初始的丰富和意义。大约这就是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滥情。因生活过分安逸而渴望感动的家伙们,人为地制造了那么多符号,一旦邂逅或者主动遭遇这些符号时,他们就让自己陷入某种渴望让别人看到的情绪中。旅行不幸就是这样的符号。  从《背包十年》
期刊
徐梦笛,1994年生,一个活泼开朗、喜爱体验新事物、喜欢运动的南京女孩,目前正在加拿大温哥华Point Grey Secondary School就读十二年级。从2011年1月开始,她在温哥华的留学生中成立了“2014南京青奥会志愿者温哥华学生联合会”,并担任会长,向当地人介绍青奥精神,介绍现代中国和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南京,倡议大家“参与青奥,走进中国”。经过努力,她们已经征集了来自加拿大、新
期刊
祥子常年保持着“贝克汉姆式”的发型,他来自东北,热情爽朗。原本在新疆兵团卫视的时尚栏目做主编的他,事业顺风顺水,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慈善念想,转身做起了公益店。他说,人活着,有时候得磕点梦想,这样才能有激情!  加拿大归来,全职做公益  祥子本名其实叫张慧祥,自从“祥子”这个外号被叫开后,连祥子自己都觉得本名叫起来麻烦,所以每次跟人自我介绍祥子总会说“我叫祥子”。如同典型的东北汉子一样,祥子也是个幽默
期刊
1  老屋前,一条小河从门口蜿蜒地穿过,阳光下,河水波光粼粼。淸澈的河水里还有一些小鱼在游■。有些小鱼是静止的,漂浮在水中,一动不动,只是小嘴在微微启合着;有些小鱼竟是透明的。有时,一枚落叶落在水面上,荡起一丝涟漪,便惊动了那些小鱼,顷刻间,这些小鱼便躲藏得无影无踪。等安静了片刻,它们又聚集在了一起。  外婆搀着我,坐在小河边的一棵老槐树下,静静地看着缓慢流淌的河水和水下静谧的世界,目光里满是平静
期刊
Living Library,中文译作“真人图书馆”,说得简单点,就是图书馆可供借阅的不是传统的书,而是真人!最早的真人图书馆圈子出现在丹麦哥本哈根,2000年,5个年轻人组织了75本真人书,在丹麦罗斯基德音乐节上提供真人借阅服务,宣传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  5年之后,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在欧洲流行开来,丹麦、匈牙利、芬兰、冰岛、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出现真人图书馆,甚至连传统的图书馆行业也来凑
期刊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17岁,晚上7点钟你在哪儿?在拖堂的教室里,盘算着下一张卷子啥时做完,啥时才能吃上晚饭?在父母的唠叨中,恹恹地说我先睡一小会,今晚要熬夜到两点?或者,已经躲过父母的盘问,在黑网吧里打电游开战?还有没有别样的19点钟?路过鼓楼市民广场时,我看到了七八个17岁的少年,在夜色中踏滑板飞翔,如低空飞翔的鹰,改换各种姿势盘旋,陶醉在身体瞬间挣脱了地心引力、无比的自由自在中。  这是一个西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