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教育的“特色”现象又开始层出不穷、争奇斗艳了。一方面,学校教育将独创的应试教育激励体制愈演愈烈。据称,不仅考试成绩排名次,就连每日家庭作业也要排名分高下。更过分的是,某小学少先队也开始出幺蛾子,让小学生加入分等评级行列,戴不上“红领巾”的“调皮宝宝”就得戴“绿领巾”,这种看似激励实为愚蠢的歧视做法令人无言。
学校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可谓煞费苦心,可惜,学校教育的成果却并不斐然,填鸭式灌输与名次型竞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并不能培养出太多的优质“果实”,恰恰相反,而更普遍的现象是,这样的教育思路与方针带来的是拜金主义的畸形成功以及创新时代的知识贬值。
而另一方面有一批潮爸、潮妈们开始了教育模式上的全新尝试,他们主动辞职让孩子在家上学,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甚至建立起“在家上学联盟”,相互交换教育经验,共享教育资源。他们用实际经验证明——上学不必离开家,读书成长有爸妈。可惜这个学校教育之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另一条道路也是危机重重。曾经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小天才——16岁数学博士张炘扬,在其老爸的专门教育下,在学业上急速大跃进,以致于陷入了迷失自我的困境。
一边是“上学、升学”的传统道路,保守、成熟但也问题多多;另一边是由来已久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倘若我们非要在这道“家庭or学校”的选择题上得出答案,未免有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首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时间与实践的考验;其次,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所适合的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正如郑渊洁将大儿子留在家中学习而将小女儿送进学校成长,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与其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上争论不休,倒不如静心反思,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更加直白一些,为什么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下,都依然会培养出许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能够谎称去留学、忍心哄骗父母600万却毫无愧疚的孩子?
其实,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失对人格培养的追求。曾经,我们也有源远流长的私塾(家庭教育模式)传统,我们教的是“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讲仁义、重格物致知、求意诚心正,我们想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君子和亭亭玉立的淑女。
而现在,大学之前填鸭式灌输只为高考,大学之后功利性吸收只为就业。教育传播了知识,却培育不出智慧;学问逐级增长,却不能合理运用。学乐器的只为考级,却不懂得欣赏天籁之音;攻数学的只为奥数,却不知道几何之美;求高学历的只为别人羡艳的目光,却不理解生活之道……
如果这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金三角”在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前提下左摇右晃,那么那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低能以及缺乏独立能力和同情心就成了情理之中。如果我们要责备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便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教给他们生而为人应当怎样成长、如何生活、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
教育一直在改革,但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反思改革而仅有教育形式这一单一层面的改变,只能是隔靴搔痒。对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言,即使形式再完美也是徒劳。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
学校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可谓煞费苦心,可惜,学校教育的成果却并不斐然,填鸭式灌输与名次型竞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并不能培养出太多的优质“果实”,恰恰相反,而更普遍的现象是,这样的教育思路与方针带来的是拜金主义的畸形成功以及创新时代的知识贬值。
而另一方面有一批潮爸、潮妈们开始了教育模式上的全新尝试,他们主动辞职让孩子在家上学,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甚至建立起“在家上学联盟”,相互交换教育经验,共享教育资源。他们用实际经验证明——上学不必离开家,读书成长有爸妈。可惜这个学校教育之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另一条道路也是危机重重。曾经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小天才——16岁数学博士张炘扬,在其老爸的专门教育下,在学业上急速大跃进,以致于陷入了迷失自我的困境。
一边是“上学、升学”的传统道路,保守、成熟但也问题多多;另一边是由来已久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倘若我们非要在这道“家庭or学校”的选择题上得出答案,未免有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首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时间与实践的考验;其次,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所适合的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正如郑渊洁将大儿子留在家中学习而将小女儿送进学校成长,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与其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上争论不休,倒不如静心反思,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更加直白一些,为什么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下,都依然会培养出许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能够谎称去留学、忍心哄骗父母600万却毫无愧疚的孩子?
其实,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失对人格培养的追求。曾经,我们也有源远流长的私塾(家庭教育模式)传统,我们教的是“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讲仁义、重格物致知、求意诚心正,我们想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君子和亭亭玉立的淑女。
而现在,大学之前填鸭式灌输只为高考,大学之后功利性吸收只为就业。教育传播了知识,却培育不出智慧;学问逐级增长,却不能合理运用。学乐器的只为考级,却不懂得欣赏天籁之音;攻数学的只为奥数,却不知道几何之美;求高学历的只为别人羡艳的目光,却不理解生活之道……
如果这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金三角”在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前提下左摇右晃,那么那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低能以及缺乏独立能力和同情心就成了情理之中。如果我们要责备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便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教给他们生而为人应当怎样成长、如何生活、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
教育一直在改革,但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反思改革而仅有教育形式这一单一层面的改变,只能是隔靴搔痒。对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言,即使形式再完美也是徒劳。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