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学到了很多对环境艺术的知识,但是有个通病,就是过多的模仿,创新偏低,普遍的一成不变,作业万岁,照本就范,电脑无非复制粘贴,作业过了知识少了,作品基本上都雷同。如何创新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头等大事,创新犹如革命,要有颠覆性的精神。敢想、敢做、敢干,环境艺术其实就和其他行业一样,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
【关键词】创新 文化融合 华夏新风 传统
一.设计要素
我们做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搞举创新旗帜,用心去做每一个设计,产品。设计领域是一个空而满的思想氛围,是一张白纸,是一个想象,如何去勾画,去创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的需求及其复杂繁多,从物质到精神上面,心理各方面都要一定要求。从世界构成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来看,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人们不断对自然界的索取,现在人们强烈的希望去感知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社會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的人们意识到了“生存意识”进展到更高层次的“环境意识”。如何创造适合现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是一个创新的机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
创新是必然的,结合我国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与之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传统与创新
对于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品进行创新,要有一定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内涵,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国建筑里、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吸取的,譬如建筑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中国建筑中的形制,空间形态、法式、用材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进行提炼整合。而经提炼整合后的作品,就是基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在建筑创新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传统的建筑界面、空间形态中本质的基本因素加以提炼,再表现出来。例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深圳第五园,构件简化了,采用新材料进行表达,去掉了很多过渡性的构件,如瓦片,只是以屋顶的概念出现。又如常州大酒店大厅入口处的门罩,采用的材料是磨砂玻璃,提取的是中国传统的月洞门的造型。又如上海金茂大酒店的大门,原型就是罩,是将传统的这些构件简化、提炼,经过创新后再表达出来。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例子。而苏州文化中心的设计,有人说是表现了中国文化,实在是太牵强了。
另一种是对于传统建筑的局部构件再组合、再创造。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某种因素,往往将传统建筑的一些局部构件组合运用到设计中。这些构件大多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出现而出现的。甚至将室外的一些构件如门头、小桥流水等引入室内来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苏州茶人村等,做的对构件的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法。
三.正确的传统建筑创新
当前中国建筑界洋风盛行、本土建筑文化的历史断裂和临阵失语现象盛行。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不可能避免受着外来建筑文化尤其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冲击。当然,建筑不应是遗憾的艺术,一旦建筑成为遗憾,它将带来诸多问题,给整个城市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痕。纵观中国大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城市发展迅猛,但又有几个城市还依然保留着我们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呢。就连一度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虽然仍然保留着些许老祖宗的遗物,但很显然已面目全非,“天堂”不再了。当然,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建筑文化之上。所以,正确的建筑传承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筑发展潮流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苏州园林与姑苏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密不可分,西藏与藏传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下,才能体现不同地区建筑发展理念的不同形式。所以,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通过建筑技术手段的改进、表达技巧的提高等建筑实践活动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继承与创新传统,才能在欧美风暴的扫荡中创造华夏新风。
我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主流表现形式是一种意向的、平面的、含蓄的、
五.程式化的形式。
在建筑或艺术创作中大多强调二维的形态,意向的主题,程式化的形式等等。如前所述建筑传统艺术作品的许多表现形式是无法适应现代的审美、现代工艺、现代生活的,所以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不必拘泥于形态的一致,可以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对形态进行提炼、强化、变形、表现,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认真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都是必需的。而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首要的关键是中国必需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批“中而新,苏而新”的作品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主流。
对我们的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和创新,就是要使用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合理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恰当地融入到新的建筑样式。当然这种创新的建筑样式其本质跟我们的传统建筑的本质是一致的,即:既创造能保护自然,又能满足人类自身生活的,合理的,功能的,美观的建筑。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趋同的乱像,认识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尤为重要。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是有限的物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只有很好地了解并真正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建筑形式迟早会诞生,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大师也迟早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语
通过学习环境艺术这么课程,知识的海洋犹如漫天繁星,指引着我对学习的无尽追求,创新是我追求的理念!创新是未来的起点,更是至诚至信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3
[3]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
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吕云,1992年5月出生,男,籍贯:广西桂林,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系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四班。
【关键词】创新 文化融合 华夏新风 传统
一.设计要素
我们做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搞举创新旗帜,用心去做每一个设计,产品。设计领域是一个空而满的思想氛围,是一张白纸,是一个想象,如何去勾画,去创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的需求及其复杂繁多,从物质到精神上面,心理各方面都要一定要求。从世界构成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来看,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人们不断对自然界的索取,现在人们强烈的希望去感知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社會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的人们意识到了“生存意识”进展到更高层次的“环境意识”。如何创造适合现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是一个创新的机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
创新是必然的,结合我国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与之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传统与创新
对于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品进行创新,要有一定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内涵,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国建筑里、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吸取的,譬如建筑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中国建筑中的形制,空间形态、法式、用材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进行提炼整合。而经提炼整合后的作品,就是基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在建筑创新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传统的建筑界面、空间形态中本质的基本因素加以提炼,再表现出来。例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深圳第五园,构件简化了,采用新材料进行表达,去掉了很多过渡性的构件,如瓦片,只是以屋顶的概念出现。又如常州大酒店大厅入口处的门罩,采用的材料是磨砂玻璃,提取的是中国传统的月洞门的造型。又如上海金茂大酒店的大门,原型就是罩,是将传统的这些构件简化、提炼,经过创新后再表达出来。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例子。而苏州文化中心的设计,有人说是表现了中国文化,实在是太牵强了。
另一种是对于传统建筑的局部构件再组合、再创造。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某种因素,往往将传统建筑的一些局部构件组合运用到设计中。这些构件大多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出现而出现的。甚至将室外的一些构件如门头、小桥流水等引入室内来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苏州茶人村等,做的对构件的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法。
三.正确的传统建筑创新
当前中国建筑界洋风盛行、本土建筑文化的历史断裂和临阵失语现象盛行。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不可能避免受着外来建筑文化尤其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冲击。当然,建筑不应是遗憾的艺术,一旦建筑成为遗憾,它将带来诸多问题,给整个城市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痕。纵观中国大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城市发展迅猛,但又有几个城市还依然保留着我们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呢。就连一度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虽然仍然保留着些许老祖宗的遗物,但很显然已面目全非,“天堂”不再了。当然,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建筑文化之上。所以,正确的建筑传承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筑发展潮流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苏州园林与姑苏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密不可分,西藏与藏传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下,才能体现不同地区建筑发展理念的不同形式。所以,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通过建筑技术手段的改进、表达技巧的提高等建筑实践活动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继承与创新传统,才能在欧美风暴的扫荡中创造华夏新风。
我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主流表现形式是一种意向的、平面的、含蓄的、
五.程式化的形式。
在建筑或艺术创作中大多强调二维的形态,意向的主题,程式化的形式等等。如前所述建筑传统艺术作品的许多表现形式是无法适应现代的审美、现代工艺、现代生活的,所以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不必拘泥于形态的一致,可以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对形态进行提炼、强化、变形、表现,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认真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都是必需的。而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首要的关键是中国必需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批“中而新,苏而新”的作品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主流。
对我们的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和创新,就是要使用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合理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恰当地融入到新的建筑样式。当然这种创新的建筑样式其本质跟我们的传统建筑的本质是一致的,即:既创造能保护自然,又能满足人类自身生活的,合理的,功能的,美观的建筑。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趋同的乱像,认识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尤为重要。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是有限的物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只有很好地了解并真正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建筑形式迟早会诞生,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大师也迟早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语
通过学习环境艺术这么课程,知识的海洋犹如漫天繁星,指引着我对学习的无尽追求,创新是我追求的理念!创新是未来的起点,更是至诚至信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3
[3]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
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吕云,1992年5月出生,男,籍贯:广西桂林,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系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