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与外科临床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werof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巨脾需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有18例行开腹脾切除(开腹组),22例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腹腔镜组),总结出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发热、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及结肠损伤发生率均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巨脾切除术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但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 腹腔镜巨脾切除 适应证 外科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97-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领域。自1991年Delaitre开展了首例腹腔镜脾切除后,其以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而被临床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已成为普通脾切除的金标准,但对门脉高压症巨脾、脾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1]。我院对22例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与18例开腹巨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巨脾需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有18例行开腹脾切除(开腹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3.4±6.8)岁;22例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腹腔镜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4.2±6.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及CT检查脾长超过20cm,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脾脏肿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后,头侧抬高10°~30°,并向右侧倾斜45°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开腹组于左肋缘下做18~30cm大小的L型切口,分离脾周韧带并切除脾脏。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于剑突和脐连线中下1/3处左腹直肌外缘穿刺10mm的观察孔(Trocar),建立CO2气腹,维持腹内压为1.6KPa;左锁骨中线肋下4~5cm处置入10mm的主操作孔,置入超声刀及止血装置;剑突下和左腋中线脐水平5mm为辅助操作孔。腹腔镜常规探查腹腔后,暴露脾脏,以超声刀游离、切断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及脾胃韧带,然后以腔内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将脾脏切除后放入标本袋,经辅助孔取出脾脏组织,最后置入引流管,关闭操作孔及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发热、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及结肠损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例数22,手术时间(min) 145.3±39.6*,术中出血量(ml)406.3±106.5*, 6.2±2.5*,开腹组例数18,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254.0±98.1,住院时间(天) 10.0±2.8。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与开腹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随访观察,腹腔镜组术后发热、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及结肠损伤发生率均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组别腹腔镜组例数22,发热1(4.6)*,腹腔出血1(4.6)*,切口感染0*,结肠损伤0,开腹组例数18,发热1(5.6),腹腔出血2(11.1),切口感染1(5.6),结肠损伤1(5.6)。与开腹组相比,*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自1987年应用于胆囊切除术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技术不断提高,临床经验也不断丰富,且随着腹腔镜设备及手术器械的完善、创新,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各种外科急症的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腹腔镜脾切除术亦是在其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临床对巨脾的定义为:脾脏长径≥20cm或质量>100g的脾脏,巨脾主要病因可分为继发性脾功能亢进、Evan综合征及脾恶性淋巴瘤等,其中继发性脾亢发生在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后[2~3]。巨脾患者多合并有脾功能亢进,出现脾周围血管增粗、扭曲、数量增多的病理改变,所以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具有一定的风险,临床对其存在许多争议。竺杨文,王跃东等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研究中有2例中转开腹(2.7%),认为此种方法安全、有效,适用于脾功能亢进和巨脾患者[4]。高远,林雨冬等对腹腔镜与开腹巨脾切除术做出的对比研究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110.9±37.2)min,术中出血量少(205.2±70.7)ml,术后住院时间短(8.9±1.2)d[5]。
  本次研究结果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随手术时间长(145.3±39.6)min,术中出血较多(406.3±106.5)ml,住院时间短(6.2±2.5)d,其结果与以上研究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均证实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对生理功能的干扰小、术后疼痛轻、身体恢复快等优点。常规脾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有腹腔内出血、感染、血栓形成及栓塞、持续低热等,其中腹腔内出血是脾切除术后较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所以减少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6]。本次研究中,腹腔镜组术后发热、腹腔出血发生率均为4.6%,无感染及其它损伤发生,而开腹组中发热、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及结肠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6%、11.1%、5.6%、5.6%,可见腹腔镜手术在保证手术安全方面有明显作用。
  综上所述,腹腔镜巨脾切除术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但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丽艳,郭静,马金颖,等.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24):1902-1904.
  [2] 胡逸林,曹庭加,等. 應用脾动脉结扎法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5(5):4858-4861.
  [3]刘虎,王晓琴,等.巨脾切除术术式的改进[]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12):70-71.
  作者简介:何国标(1970-),男,汉族,湖北通城人,医学学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外科临床等
其他文献
用大剂量肌醇片(每日6g)治疗糖尿病伴外周神经病变者10例,结果发现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但神经传导速度未全部得以改善。结合文献,讨论了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
针对布尔台煤矿42107工作面辅运巷受采动影响矿压显现剧烈等问题,通过现场工程试验、理论分析,研究了42107辅运巷围岩的表面位移、深部位移及锚索受力等参数变化规律,得到了
通过调查、试验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县西门塔尔牛冻精冷配改良当地黄牛的F1代进行杂交改良效果的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改良黄牛体型外貌倾向于父系.对乌鲁木齐县自然环境和
作者采用SDS-PAGE、2D-PAGE结合银染色法及免疫印迹技术对五株不同致病力钩体外膜蛋白和脂多糖作比较研兜。SDS-PAGE分析发现三株致病钩体外胰蛋白电泳图谱非常相似,与两株非
用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水解磷脂酰肌醇激酶催化产生的磷脂酰肌醇-4-磷酸,产物1,4-二磷酸肌醇再经碱性磷酸酶水解后,测定磷的含量,建立了磷脂酰肌醇激酶的非同位素酶解测
作者采用改良的微量细胞毒试验,应用OKT单克隆抗体系统,对46例重症肌无力(MG)病人和36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G患者的OKT3+、OKT4+、OKT3+细胞百分率
本文使用Mogit分析方法对588名男中专生饮酒,吸烟和饮酒吸烟并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行为方式各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决定因素。
本文报道了1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其中2例的超微结构特点。光镜观察结果,12例均可见细胞之间由细胞突起形成的嗜酸性背景,有4例可见Flexner菊形团、7例见Homer-Wrig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致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