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定下叙事基调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ing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给大家上写作课,主要就是讲小说、诗歌、散文、非虚构写作,应用文类就不多涉及了。你们从小学开始,接受了不少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谈到写作,就是指虚构类的小说、诗歌、散文,还有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是目前很兴盛的写作门类,虽然定义不是很清晰,边界也不太明显,但是跟通常我们理解的虚构小说或纪实散文不太一样。归纳起来,非虚构写作所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是真实的,本来就存在,但一直不为人知。有些偏重人物,有些偏重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虽然是真实的,通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一个目光犀利、感受敏锐的作家在自己的生活和研究中发现了这种真实,并被这种真实所刺激,而构思写出了以真人或真事为对象的作品。通常来说,之所以这么写作,是因为作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揭示某种一直不为人知的真相。
  对于写作来说,“虚构”和“非虚构”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实际写作共性却非常多。
  例如,对人物性格,“虚构”可以塑造;“非虚构”则原原本本写出自己所表达的那个人的性格。对于故事的发展,“虚构”可以采用更多的特殊手法来增加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非虚构”则不能离开事实去写。有些真实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历史之复杂,经历之跌宕,比一般的虚构作品要丰富得多,“非虚构”作者需要做的是尽力把这种丰富性用文字表现出来。
  我们现在来看,人物也好,结构也好,文章的主要定位是在哪里?就在开头。
  一部小说的开头,决定整部小说的走向。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又如《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新文学的写作,差别是很大的。
  当我们在讨论一部现代文学作品时会发现,文学作品基本的叙事基调都在开头里出现。
  例如弗朗茨·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开头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是不科学的。今天大家都接受过科学的训练,不相信人会变成虫子。但文学可以不科学,允许不科学的事物出现在文学的世界里。用精神分析学来分析它,这是一种精神变异的象征,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是在精神上变成了一只虫子。他的无穷无尽的推销员生活,他所肩负的养家糊口和供妹妹上学的重担,都让他在精神上变成了一只虫子。
  虫子有什么特点?人类又有什么特点?
  弗朗茨·卡夫卡这个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变形”这个元素用在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上。一開始,推销员不承认自己是虫子,他使劲地要从床上翻下来,小手不停地蠕动但是动不了。在精神上,他还是一个人,一早起来要赶火车去卖东西的推销员。他要养家糊口,二老在家嗷嗷叫,妹妹要去上音乐学院还缺一笔学费。他精神上是人,但肉体已经变成了虫子。小说的最终结局是,他接受了自己变成虫子的事实,最后遭到家里人的嫌弃。他的精神和肉体一起变成了死去的虫子,他这个人也彻底消失了。
  一次奇怪的变形,使整个故事的基调完全落定。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像这样的故事,很多中国作家会在结尾处理成是一场梦?或者,虽然变成了虫子,最终还是变回了人——例如,妹妹深刻的亲情,感动了他;父母的关爱和责任感,激励了他,他最终恢复了人形。这是我们通常能想到的结尾,但卡夫卡自然与众不同,他不给这样“大团圆”结局的机会,在他这里,事情一旦发生了变化,就是不能挽回的。
  格里高尔·萨姆沙一旦变成了虫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次变形,终生遗憾。
  小说有它的要求和规律,不能随意变来变去。
  也许新一代的同学看很多网络小说,会写网文。上次课我说过,很多网络作品不讲究。没有规律,随意变化,这就是不讲究。就像一个工匠在锤炼一件工艺品的时候要有讲究的精神,一定要有规则、规律,才能形成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想象的有边界空间。如同一个圆,要把这个想象的空间填满,但是不能随意反悔,更不能把圆形突然变成正方形。
  在穿越小说《寻秦记》中。香港特战队队长项少龙穿越去了战国末年,但这是“有限车票”,他只能去,回来则要满足特定条件。这样,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的设定,因为无法回到原来的处境。可以说,不能回到原来处境的写作,都带有悲剧性。只有能完美解决问题、完全回到人物最初处境的作品,才可以说是有大团圆结局、是喜剧性的作品。但是,喜剧性作品通常带有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因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反而是任何事物和人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才子佳人小说里,才子最终考中状元,回来娶佳人为妻。这是一个精致的圆环结构,首尾相接,自成一体。主要人物之外,不会节外生枝,不会出现变故。即便有变故和枝节,也不过是为了夸赞才子才高志坚的。
  假设才子完全不愿意读圣贤书,只想读一些有趣的作品,只想跟姐姐妹妹们一生厮混在一起,最终却曲终人不见呢?这就是不朽的杰作《红楼梦》,超越了通常的才子佳人小说。
其他文献
微风在园中唤起一阵阵花浪,  就像那静谧、柔弱的大海。  浪花在绿叶丛中流逝,  于是又現出花园和绿色的大海。  翠绿的群山向大河奔去,  只有牧童在这里欢乐歌舞。  玫瑰花儿绽开了金色的花瓣,  给这颗童心带来了欢娱。  花园,我美丽的花园!  你走遍天涯也找不到这样的花园。  也找不到这样清澈、活泼的流水,  也找不到这样的春天和夏天。  这里茂密的清草在向你频频点头,  当苹果滚落在草地上时
期刊
曾经有一座美丽而古老的花园,花园的形状有点儿像马蹄铁,园子的尽头有一堵石墙,墙上嵌着一条石头长凳。花园里长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吸引了各种小鸟和昆虫。这是一个很惬意的地方,既适合举行朋友间低声交谈的小型聚会,也适合举办喧闹的大型生日派对。  一天晚上,一群满怀仇恨、脾气暴躁的绿皮肤小精灵神不知鬼不觉地闯到这里,在花园高高的树篱上住了下来。他们的生活一度非常艰辛,在世界上饱受欺凌。(隐形的生物通常都是
期刊
晚奶奶蹲在雪地上,一丝不苟地洗着萝卜青菜。萝卜一个个,敦敦实实,圆滑饱满,白嘟嘟、胖乎乎的,逗人喜爱。晚奶奶一会儿一个,一会儿又一个,用谷草替它们抹头洗脸,擦洗身子。晚奶奶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自言自语:“萝卜青菜是个宝,谷草用起来就是好,软和和的,暖融融的,搓洗起来,不硌身,不伤人。”我们看着晚奶奶,再看看雪地上立挺的青菜,一棵棵,紧紧地包裹着,嫩绿生鲜,青是青,白是白,倍显精神。  大家都晓得,
期刊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挖一口小井,  让口渴的人品尝清冽的水。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每天清晨提着小水壶,  去阳台上给小花洗个阳光浴。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握着手术刀,  用这把刀解除病人的疼痛,  为他们缝好伤疤,轻轻地说:“你会康复!”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每当正午还在提着锄头耕地,  让汗水去滋润小苗。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尽好自己的义务,  做出對人们有益的事情。
期刊
1743年8月8日 普鲁士策尔布斯特  今天,终于不再下雨了。我们都待在院子里,等着弗里德里克的生日派对开始。今天,他九岁了,他对自己的新军装感到非常自豪。现在,他就在宫殿的围墙间来回走着行军步。他那双黑色靴子早已经打湿了,因为他一直把脚重重地踩在水坑里,他总是喜欢这样去吓唬那些鸭子。好在爸爸送给他的是一把木剑,不然我这个弟弟一直拿着它胡乱挥舞,一定会弄伤周围人的。  附近村庄里的一些孩子,已经带
期刊
山洞深处一片漆黑。转头那一瞬间,杰西卡什么都看不清。然后,她一点一点向前摸索,看见一个更黑的影子在山洞的岩石地面上时不时地、慢慢地动一下。刚开始,她以为是一条蛇,可等她慢慢靠近,她看见那个东西伸出小爪子,在坚硬的岩石地面上无助地抓来抓去。  终于,杰西卡没那么害怕了,她直接蹲在了那个蠕动着的家伙旁。直到这个时候,她也还不能完全肯定那只是一只小猫。一方面是因为它比她以前见过的小猫都更小,另一方面是这
期刊
九点多钟,贝蒙警长、亚历山大,以及一只脚刚踏进办公室就立刻被抓来执行任务、一脸没睡醒的年轻警官米凯,到达了卢浮宫。已经有不少游人,在卢浮宫前摆着各种姿势照相。  他们快步向大金字塔,也就是卢浮宫的入口走去。远远地,就看见一个巨大的“皮球”向他们滚过来,一左一右还跟着两个人。  亚历山大认出那是巴伊胡馆长,他曾在电视上看过记者对馆长的采访。此时此刻,巴伊胡馆长全然没有电视上的端庄仪态:小圆眼镜歪了,
期刊
我是开朗活泼的徐心瑜。  我爱阅读,  当我捧起书,  书中的故事让我沉浸在一切美好之中。  我爱运动,  当我游泳时,  仿佛是一條在大海中自由自在的鱼儿。  我爱旅游,  当我飞奔在风景如画的辽阔草原时,  我感觉自己像一匹欢快的小马驹。  我梦想成为一位动物驯兽员,  我会和动物和睦相处,  热情宣传动物保护。  我希望未来的每一天,  和全世界的人们都和平共处。  所有的炎黄子孙,  每一
期刊
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斯考特,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门零学分课程。  刚报名时,和很多学生一样,斯考特疑虑重重,质疑这样的一堂课会有什么效果。毕竟在哈佛,所有人都很忙碌,几乎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更不用说挤出时间去参加一个没有任何学术意义的课程。  但在第一堂课上,斯考特就找到了乐趣。哈佛的“反思课”  斯考特参加的这门课,是哈佛大学主要面向新生开设的课程——“反思你的人生”。  哈佛之
期刊
微风吹,  小雨洒,  我和伙伴弯腰把秧插。  一棵一棵又一棵,  一行一行又一行,  左手分秧右手插,  手似蝴蝶水面翻。  尽管秧苗歪歪斜,  我还是乐得露出牙:  “虽然是第一次种田  其实也不难……”  半浮半沉水中央,  漂漂悠悠好逍遥,  哪来的“浮萍”  ——而且这么多!  脱掉“鞋”,拔出“脚”,  顽皮秧苗逐波笑……  也知苗儿离了泥,  就像瓜儿离了秧。  可背已痛来腰也直不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