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骄阳似火,士兵在晒得滚烫的石道上行军,热得透不过气来,行军速度也越来越慢。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士兵连水都喝不上,又怎能加快速度呢?曹操突然灵机一动,将令旗指向前方,说:“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树上结满了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到那里就能吃到梅子解渴了!”士兵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甜味,嘴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就不怎么渴了,精神也振作了起来,且快速向前赶去。于是,曹军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为什么士兵听了曹操一番话,就不那么渴了呢?原来曹操利用了人们的条件反射现象,虽然他并不知道有这个理论。士兵吃过梅子,梅子的味道转化为信息储存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酸甜”的代码,建立了条件反射机制。所以,士兵听到曹操的话后,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梅子的味道,从而产生分泌唾液的信号,于是就流出口水来了!这和吃酸甜东西时流口水的现象不同,那是非条件反射。
说到条件反射,不能不提俄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万·巴甫洛夫,他是最早提出条件反射理论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会流口水,或者说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流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也就是说,单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
巴甫洛夫每次喂狗吃肉的时候,发现狗看到肉就会流口水。于是,巴甫洛夫每次喂狗吃肉之前总会按响蜂鸣器。时间长了,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狗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也是如此。不过,不能连续地欺骗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分泌的唾液将一次比一次少。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
人有条件反射的习性,动物也有条件反射的特征,不管是哺乳动物、鸟类,还是鱼类,都不例外。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恒久不变的。我们不妨用鱼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种说法。
1.准备材料
鱼缸一只,金鱼两条,红色、蓝色小盘各一只,小棒一根,鱼食若干。
2.实验步骤
把金鱼养在鱼缸里,放进水与水草,每天喂金鱼。每次你都用蓝色小盘装鱼食,再放进鱼缸。几天过后,只要一看见蓝色小盘,即使里面没有鱼食,金鱼也会自然地游过来。接下来几天,你换上红色的小盘,装上鱼食,然后放进鱼缸,再用小棒驱赶金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金鱼只要一看到红色的小盘,就会浮躁不安,四处逃窜了。
3.科学奥秘
条件反射是由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是指建立在后天学习、积累“经验”基础上的反射活动。经过一个学习过程,把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它们彼此建立起联系,这种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就叫条件反射。
上述实验还说明金鱼对红、蓝两种颜色很敏感。金鱼每天在蓝色小盘里吃到鱼食,蓝色小盘就在金鱼的头脑里建立了有鱼食的信号,于是只要看到蓝色小盘就会游过去,这就是条件反射。换成红色小盘后,金鱼却遭受驱赶,时间一长,在金鱼的头脑里建立了看到红色小盘会遭受驱赶的信号,于是金鱼看到红色小盘,不管有没有小棒驱赶,都会避开,这也是条件反射的表现。这些反射行为都是后天学习才有的。
小白鼠被关在一个大箱子里,里面除了固定在一面箱壁上的一个小箱子外,什么也没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人没来给它喂食,一天、两天……小白鼠岂不要饿死了吗?你别担心,主人已经预先为它准备好了谷物,只不过要它自己设法吃到嘴而已。好了,现在我们就把主人怎样做这个实验,小白鼠又是怎样吃到谷物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吧!
1.准备材料
正面安装有透明玻璃的大木箱一个,薄木板、铁皮各一块,小轴承一个,小白鼠一只。
2.制作步骤
照图片的样子做一个一面可以移动的谷物箱,活动板与杠杆相连,杠杆中间有可转动的轴承,轴承的一头固定在箱壁上。只要一按杠杆的一端,活动板就会向上移动,露出一道窄缝,谷物就会从窄缝里掉下来。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关在木箱里,小白鼠会很不安定,会不停地乱跑乱窜。突然,它无意中压到杠杆的一端,从箱子的窄缝里会掉出一些谷物。小白鼠迅速吃下谷物,又继续乱窜。一不小心,再次压到杠杆的顶端,又掉出一些谷物。哦!它真是太兴奋了!得到几次“意外惊喜”之后,小白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高,谷物源源不断地掉出来,小白鼠很快就吃饱了。最终,它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谷物的方法。小白鼠情绪安定下来了,而且觉得住在这箱子里很自在。
3.科学原理
这是一种类似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做的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编辑 孙世奇)
为什么士兵听了曹操一番话,就不那么渴了呢?原来曹操利用了人们的条件反射现象,虽然他并不知道有这个理论。士兵吃过梅子,梅子的味道转化为信息储存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酸甜”的代码,建立了条件反射机制。所以,士兵听到曹操的话后,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梅子的味道,从而产生分泌唾液的信号,于是就流出口水来了!这和吃酸甜东西时流口水的现象不同,那是非条件反射。
说到条件反射,不能不提俄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万·巴甫洛夫,他是最早提出条件反射理论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会流口水,或者说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流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也就是说,单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
巴甫洛夫每次喂狗吃肉的时候,发现狗看到肉就会流口水。于是,巴甫洛夫每次喂狗吃肉之前总会按响蜂鸣器。时间长了,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狗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也是如此。不过,不能连续地欺骗狗。如果蜂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分泌的唾液将一次比一次少。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
人有条件反射的习性,动物也有条件反射的特征,不管是哺乳动物、鸟类,还是鱼类,都不例外。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恒久不变的。我们不妨用鱼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种说法。
1.准备材料
鱼缸一只,金鱼两条,红色、蓝色小盘各一只,小棒一根,鱼食若干。
2.实验步骤
把金鱼养在鱼缸里,放进水与水草,每天喂金鱼。每次你都用蓝色小盘装鱼食,再放进鱼缸。几天过后,只要一看见蓝色小盘,即使里面没有鱼食,金鱼也会自然地游过来。接下来几天,你换上红色的小盘,装上鱼食,然后放进鱼缸,再用小棒驱赶金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金鱼只要一看到红色的小盘,就会浮躁不安,四处逃窜了。
3.科学奥秘
条件反射是由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是指建立在后天学习、积累“经验”基础上的反射活动。经过一个学习过程,把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它们彼此建立起联系,这种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就叫条件反射。
上述实验还说明金鱼对红、蓝两种颜色很敏感。金鱼每天在蓝色小盘里吃到鱼食,蓝色小盘就在金鱼的头脑里建立了有鱼食的信号,于是只要看到蓝色小盘就会游过去,这就是条件反射。换成红色小盘后,金鱼却遭受驱赶,时间一长,在金鱼的头脑里建立了看到红色小盘会遭受驱赶的信号,于是金鱼看到红色小盘,不管有没有小棒驱赶,都会避开,这也是条件反射的表现。这些反射行为都是后天学习才有的。
小白鼠被关在一个大箱子里,里面除了固定在一面箱壁上的一个小箱子外,什么也没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人没来给它喂食,一天、两天……小白鼠岂不要饿死了吗?你别担心,主人已经预先为它准备好了谷物,只不过要它自己设法吃到嘴而已。好了,现在我们就把主人怎样做这个实验,小白鼠又是怎样吃到谷物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吧!
1.准备材料
正面安装有透明玻璃的大木箱一个,薄木板、铁皮各一块,小轴承一个,小白鼠一只。
2.制作步骤
照图片的样子做一个一面可以移动的谷物箱,活动板与杠杆相连,杠杆中间有可转动的轴承,轴承的一头固定在箱壁上。只要一按杠杆的一端,活动板就会向上移动,露出一道窄缝,谷物就会从窄缝里掉下来。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关在木箱里,小白鼠会很不安定,会不停地乱跑乱窜。突然,它无意中压到杠杆的一端,从箱子的窄缝里会掉出一些谷物。小白鼠迅速吃下谷物,又继续乱窜。一不小心,再次压到杠杆的顶端,又掉出一些谷物。哦!它真是太兴奋了!得到几次“意外惊喜”之后,小白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高,谷物源源不断地掉出来,小白鼠很快就吃饱了。最终,它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谷物的方法。小白鼠情绪安定下来了,而且觉得住在这箱子里很自在。
3.科学原理
这是一种类似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做的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