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替代原本由人工执行的重复性任务和工作流程。企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也就转变为既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又精通纳税筹划、能够替企业降低涉税风险的人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税法》课程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包括教学内容,师资培训,教学过程等方面植入财务机器人的变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税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大智移云物”革新了财务转型的工具,财务转型呈现出新的趋势,财务职能更多地向分析、建议和预测转变。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替代原本由人工执行的重复性任务和工作流程。企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也就转变为既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又精通纳税筹划、能够替企业降低涉税风险的人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定位培养高技能人才,但开设的《税法》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税法教学模式,培育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的灌输,轻实践的操作
《税法》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知识点非常琐碎,并且变化比较频繁。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税法的知识范围,目前的教学中可谓是面面俱到,教师也是尽力的去关注最新的税法变动,尽量的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税法知识,但是等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时,学的很多税法知识又面临着过时需要重新学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占用的时间较多,致使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够,学生在纳税申报仿真软件上的操作只能是处于略知表象不知道底层设计的原理,真正工作时还是不能进行熟练的实际操作。
(二)实践教学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虽然很多的院校《税法》课程的实训已经采用各个教学软件公司开发的模拟平台进行操作,包括开票软件、纳税申报软件等,其实这里面的操作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学生毕业后其实是跟不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企业要降低人工成本,势必需要学生能够从繁杂的日常税务中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纳税筹划,规避税务风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税务实践应该从手工实践转移到人工智能的实践中,讓很多重复性的纳税事务由机器人去操作。
(三)教师本身的税务实践水平不够
《税法》课程的教师普遍理论水平尚可,但企业实践水平不够,金税三期的操作还不太熟练,更谈不上应对将来的金税四期。主要是大部分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历,从校门到校门,有些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去企业兼职,想去兼职的又因为实践经验不足,企业又不欢迎。同时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本身的自动化技术跟不上,因为《税法》教师很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对自动化技术不敏感,导致不能及时的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
二、《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提高师资的税务专业水平
现有师资水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报税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原有的理论水平上,密切关注最新的税收政策,到企业参加复工复产,将最新的税务方法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教师积极参加智能财税的企业培训,特别是“1+X”证书的师资培训,只有教师能够将软件的流程原理完全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
(二)教学内容进行智能财税方面的更新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摒弃原有的教材面面俱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其实完成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去查找。教师着重讲清其中的税法原理,国家税收政策倾向,比如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没有必要去纠结税率3%降到1%的问题。应该补充有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 RPA)的有关知识,这样有关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让学生采用RPA技术来完成。
(三)教学过程中融合人工智能的学习
1.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
在原有税法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每完成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利用模拟实训软件或者仿真平台进行实际操作,包括税务登记、开具发票,各种税种的纳税申报。这样理实一体化学生才能学的扎实,也为后期的智能财税打下基础,因为如果学生本身对手工操作的过程不熟悉,那么人工智能的处理也就不明白,即使做出来了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否做错。
2.补充财务机器人开发常用组件讲解
目前财务机器人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用图文识别技术,将会计凭证扫描进系统,系统自动进行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另一种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中凡涉及到大量重复的事务采用财务机器人设计开发程序,进行自动处理。前一种重在机器人程序的应用,后一种重在机器人程序的开发。对于高职生,后一种更加适合。一是如果采用前一种,错了学生也不知道是否错了,二是高职生对于自己动手更有兴趣。教学中主要补充以下开发组件的学习和指导,打开应用、打开文件、打开网站、鼠标点击、设置文本、模拟按键、热键输入、获取OCR文本、读取(表格)整行、工作表行数获取、For循环、If 分支和变量的应用等,以上的组件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全部掌握,有些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逐步熟悉。
3.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
有关税务实践的程序开发方面,选取了发票开具、发票查验、发票认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等知识点进行开发设计。在开发之前,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手工是如何完成的,然后设计开发流程图,交流后再让学生动手设计,不断的试错,辅以微课让学生纠错。一般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开发任务的要求和开发案例,明确开发目标;
第二步:参照开发流程图,规划整体框架及流程块划分;
第三步:根据规划,在开发软件上添加组件、完成相关设置,并对每个组件标注用途;
第四步:开发过程中,可随时使用开发软件的“运行”功能对每个组件进行调试;
第五步:添加完成所有组件后,从“开始”运行整个流程,测试是否成功,是否与开发流程图一致;
第六步:保存工程文件并从电脑中拷贝备份。
三、结语
人工智能的出现,势必带来工作生活的巨大变化,税务人员应该从大量繁杂重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参与到企业纳税分析,纳税筹划的管理中,规避税务风险。作为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务必要与时俱进,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课堂中预设的开发任务外,应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额外任务,比如excel自动化、E-mail自动化、网银付款、工资条发送等,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过星.人工智能下高职会计专业《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1):131-132.
[2]何玉英.智能财税改革形势下会计扩招人才转型发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73-74.
[3]陈姣.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1):204-205.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KT2020286)
作者简介:
舒岳(1968-),男,江苏兴化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税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大智移云物”革新了财务转型的工具,财务转型呈现出新的趋势,财务职能更多地向分析、建议和预测转变。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替代原本由人工执行的重复性任务和工作流程。企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也就转变为既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又精通纳税筹划、能够替企业降低涉税风险的人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定位培养高技能人才,但开设的《税法》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税法教学模式,培育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的灌输,轻实践的操作
《税法》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知识点非常琐碎,并且变化比较频繁。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税法的知识范围,目前的教学中可谓是面面俱到,教师也是尽力的去关注最新的税法变动,尽量的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税法知识,但是等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时,学的很多税法知识又面临着过时需要重新学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占用的时间较多,致使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够,学生在纳税申报仿真软件上的操作只能是处于略知表象不知道底层设计的原理,真正工作时还是不能进行熟练的实际操作。
(二)实践教学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虽然很多的院校《税法》课程的实训已经采用各个教学软件公司开发的模拟平台进行操作,包括开票软件、纳税申报软件等,其实这里面的操作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学生毕业后其实是跟不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企业要降低人工成本,势必需要学生能够从繁杂的日常税务中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纳税筹划,规避税务风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税务实践应该从手工实践转移到人工智能的实践中,讓很多重复性的纳税事务由机器人去操作。
(三)教师本身的税务实践水平不够
《税法》课程的教师普遍理论水平尚可,但企业实践水平不够,金税三期的操作还不太熟练,更谈不上应对将来的金税四期。主要是大部分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历,从校门到校门,有些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去企业兼职,想去兼职的又因为实践经验不足,企业又不欢迎。同时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本身的自动化技术跟不上,因为《税法》教师很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对自动化技术不敏感,导致不能及时的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
二、《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提高师资的税务专业水平
现有师资水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报税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原有的理论水平上,密切关注最新的税收政策,到企业参加复工复产,将最新的税务方法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教师积极参加智能财税的企业培训,特别是“1+X”证书的师资培训,只有教师能够将软件的流程原理完全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
(二)教学内容进行智能财税方面的更新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摒弃原有的教材面面俱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其实完成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去查找。教师着重讲清其中的税法原理,国家税收政策倾向,比如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没有必要去纠结税率3%降到1%的问题。应该补充有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 RPA)的有关知识,这样有关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让学生采用RPA技术来完成。
(三)教学过程中融合人工智能的学习
1.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
在原有税法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每完成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利用模拟实训软件或者仿真平台进行实际操作,包括税务登记、开具发票,各种税种的纳税申报。这样理实一体化学生才能学的扎实,也为后期的智能财税打下基础,因为如果学生本身对手工操作的过程不熟悉,那么人工智能的处理也就不明白,即使做出来了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否做错。
2.补充财务机器人开发常用组件讲解
目前财务机器人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用图文识别技术,将会计凭证扫描进系统,系统自动进行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另一种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中凡涉及到大量重复的事务采用财务机器人设计开发程序,进行自动处理。前一种重在机器人程序的应用,后一种重在机器人程序的开发。对于高职生,后一种更加适合。一是如果采用前一种,错了学生也不知道是否错了,二是高职生对于自己动手更有兴趣。教学中主要补充以下开发组件的学习和指导,打开应用、打开文件、打开网站、鼠标点击、设置文本、模拟按键、热键输入、获取OCR文本、读取(表格)整行、工作表行数获取、For循环、If 分支和变量的应用等,以上的组件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全部掌握,有些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逐步熟悉。
3.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
有关税务实践的程序开发方面,选取了发票开具、发票查验、发票认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等知识点进行开发设计。在开发之前,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手工是如何完成的,然后设计开发流程图,交流后再让学生动手设计,不断的试错,辅以微课让学生纠错。一般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开发任务的要求和开发案例,明确开发目标;
第二步:参照开发流程图,规划整体框架及流程块划分;
第三步:根据规划,在开发软件上添加组件、完成相关设置,并对每个组件标注用途;
第四步:开发过程中,可随时使用开发软件的“运行”功能对每个组件进行调试;
第五步:添加完成所有组件后,从“开始”运行整个流程,测试是否成功,是否与开发流程图一致;
第六步:保存工程文件并从电脑中拷贝备份。
三、结语
人工智能的出现,势必带来工作生活的巨大变化,税务人员应该从大量繁杂重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参与到企业纳税分析,纳税筹划的管理中,规避税务风险。作为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务必要与时俱进,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课堂中预设的开发任务外,应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额外任务,比如excel自动化、E-mail自动化、网银付款、工资条发送等,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过星.人工智能下高职会计专业《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1):131-132.
[2]何玉英.智能财税改革形势下会计扩招人才转型发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73-74.
[3]陈姣.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1):204-205.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KT2020286)
作者简介:
舒岳(1968-),男,江苏兴化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