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现代家庭品德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供年轻的父母参考。
[关键词]素质 品德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整体品质教育, “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德育则是成才的品质基础。从古到今“德者本也”,任何国家、社会、民族的教育无不如此。要培养子女“成才”,必须先“成人”!而品德素质培养应从家庭抓起,应主品德素质教育走进每个家庭!然而,在多种价值观交相碰撞的今天,许多家庭的子女教育在困惑中走向误区:
一、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表现
1.教育观念的误区:重智育、轻德育
当今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智力开发。他们片面强调智育,望子成龙,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让孩子学识字、学钢琴、学书法等,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教孩子怎样做人。这样重才轻德,使家庭教育走向误区。
2.教育态度和方法的误区:强制和溺爱。当今许多父母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应好好管教”。他们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严格”地要求孩子。殊不知,在打骂中生活的孩子,将学会自卑,将会变得粗野、残忍、缺乏同情心。更有许多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总觉得欠孩子什么,有的父母说:“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也别让自己的孩子太受委屈了。”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在自己小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在这种补偿心理驱使下,他们将孩子捧为“小太阳”、“小皇帝”,心甘情愿为孩子无私地奉献,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在精神上百依百顺。这种单向地、完全地对孩子奉献,其实就是溺爱。而陷入溺爱的孩子,将养成自私、任性的品格。
3.家庭污染:低修养、劣环境。
⑴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低,“教子尚须人品高”,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传播”,许多家长也“染上”了这些风气,常给孩子一些品德误区:“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我们捡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外国的东西就是好!”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跟这些家长说起品德教育,他们则以“树大自然直”作为对子女放松教育的遁词。他们认为孩子自己长大后必然会懂事,思想品行也必然会好起来。殊不知,他们在孩子这个时期的误导会根深蒂固。“小树”如不及时修剪、防治病虫害,又怎会长得直?
⑵家庭环境恶劣: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音响应有尽有,而我们的孩子所耳濡目染的则是流行歌曲,三级镜头。一些家长整天沉溺于“方城”,每当掌灯时分,“方城”一开,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充斥整个空间,孩子则自由放任;更有一些家庭父母忙着做生意赚钱,无暇顾及孩子;还有一些由于受不良风气影响的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模式,孩子从而把父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面对以上误区,我们应正视当前幼儿品德素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对当今家庭教育误区的应对思路
1.增强家长品德素质的教育意识
古代教育家孙奇逢反复强调:“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家庭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首先应转变观念,增强品德素质教育的意识;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要培养孩子成才,先培养孩子成人”的观念,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才”而努力!
2.爱而不溺,严而有度
父母的教育方式、态度,对孩子的品德影响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曾研究指出:父母使用强制、体罚的手段越多,子女的攻击与欺骗行为就越高,消极行为表现频率也越高;严肃的态度,温和的语调,有节制的轻微笑的惩罚,有时比大声斥责和严厉有效时间更长些;而说理诱导最能使子女自觉地控制不良行为。因此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要严而有度,要有一定标准的限度。例如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放松的日子,我们应该让孩子过个快乐的周末,带孩子去交游,观察大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而现在的家长往往利用周末时间,不断给孩子“加码”:早上钢琴、下午画画、晚上“珠心算”……这使得孩子的周末负担极重,从而失去了对周末的兴趣。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限度,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其次要循序渐进,耐心启发诱导。对孩子的责备要掌握分寸,切忌对孩子的毛病见了就骂、碰见就打。适可而止,作到“严而有方”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再次要做到严而有恒,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我们现在可以见到许多家庭教育孩子都是一方唱“红脸”,一方唱“黑脸”,妈妈骂爸爸护,或者父母骂爷爷奶奶护,让孩子找到“防空洞”,这样达不到教育一致的目的。现在也有许多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是先宽后严,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还小,百般呵护,一味宽容与迁就,到养成了不良习惯和心态后,才用各种规范加以约束,往往为时已晚,于是家长在说教失败后施以打骂。这种先宽后严的家教方式不公效果欠佳,还会使亲子关系越于紧张,也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应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防止“家庭污染”
1.提高自身品德素质,注意言传身教。幼儿对品德的认知最初是从他们与外部道德主体的相互作用开始的,而外部道德主体主要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品德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说过:“品德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产的端正和完善上。”由于子女年龄小,缺乏辨别呼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往往对家长的不良品德,如虚伪、不孝、缺乏公德心、做事不择手段等“兼收并蓄”。一个常爱说谎的父亲,他的孩子是不诚实的;一个不懂得尊敬老人的母亲,她的孩子势必不尊重她。因此,父母应提高自己素质,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使品德教育以和人格力量、榜样行为相结合,取得良好的实效。
2.优化环境,创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和心理氛围。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品德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文化、心理的优劣直接决定家庭品德教育的质量好的文化、心理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思想交流。它通过一定的情境培养人的优良道德情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差的家庭文化心理环境对子女成长产生直接的损坏。据调查表明:家庭活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而家庭经常冲突、缺乏温情、父母放任孩子忙自己的事的环境,则导致子女产生偏极的心理,甚至使子女误入岐途。因此,我们应注意优化环境,创立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和心理氛围。
总之,“成人”与“成才”之间,“成人”是关键,学会做人是根本。家庭教育要注意改变对“素质教育”观念的认识,品德教育不容忽视。家长应学点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从家庭教育方式、态度等方面给予孩子“春风化雨”的关怀和教育,陶冶孩子高深情操,塑造其优良的品德,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江声树、刘通主编.家长学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正确解读孩子[J].幼儿教育,2003年第10期
[5]教育管理与执法实务手册[Z].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6]苏婷家教,道德教育最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第3版
[7]品德与社会[M].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本
[关键词]素质 品德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整体品质教育, “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德育则是成才的品质基础。从古到今“德者本也”,任何国家、社会、民族的教育无不如此。要培养子女“成才”,必须先“成人”!而品德素质培养应从家庭抓起,应主品德素质教育走进每个家庭!然而,在多种价值观交相碰撞的今天,许多家庭的子女教育在困惑中走向误区:
一、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表现
1.教育观念的误区:重智育、轻德育
当今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智力开发。他们片面强调智育,望子成龙,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让孩子学识字、学钢琴、学书法等,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教孩子怎样做人。这样重才轻德,使家庭教育走向误区。
2.教育态度和方法的误区:强制和溺爱。当今许多父母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应好好管教”。他们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严格”地要求孩子。殊不知,在打骂中生活的孩子,将学会自卑,将会变得粗野、残忍、缺乏同情心。更有许多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总觉得欠孩子什么,有的父母说:“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也别让自己的孩子太受委屈了。”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在自己小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在这种补偿心理驱使下,他们将孩子捧为“小太阳”、“小皇帝”,心甘情愿为孩子无私地奉献,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在精神上百依百顺。这种单向地、完全地对孩子奉献,其实就是溺爱。而陷入溺爱的孩子,将养成自私、任性的品格。
3.家庭污染:低修养、劣环境。
⑴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低,“教子尚须人品高”,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传播”,许多家长也“染上”了这些风气,常给孩子一些品德误区:“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我们捡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外国的东西就是好!”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跟这些家长说起品德教育,他们则以“树大自然直”作为对子女放松教育的遁词。他们认为孩子自己长大后必然会懂事,思想品行也必然会好起来。殊不知,他们在孩子这个时期的误导会根深蒂固。“小树”如不及时修剪、防治病虫害,又怎会长得直?
⑵家庭环境恶劣: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音响应有尽有,而我们的孩子所耳濡目染的则是流行歌曲,三级镜头。一些家长整天沉溺于“方城”,每当掌灯时分,“方城”一开,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充斥整个空间,孩子则自由放任;更有一些家庭父母忙着做生意赚钱,无暇顾及孩子;还有一些由于受不良风气影响的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模式,孩子从而把父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面对以上误区,我们应正视当前幼儿品德素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对当今家庭教育误区的应对思路
1.增强家长品德素质的教育意识
古代教育家孙奇逢反复强调:“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家庭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首先应转变观念,增强品德素质教育的意识;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要培养孩子成才,先培养孩子成人”的观念,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才”而努力!
2.爱而不溺,严而有度
父母的教育方式、态度,对孩子的品德影响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曾研究指出:父母使用强制、体罚的手段越多,子女的攻击与欺骗行为就越高,消极行为表现频率也越高;严肃的态度,温和的语调,有节制的轻微笑的惩罚,有时比大声斥责和严厉有效时间更长些;而说理诱导最能使子女自觉地控制不良行为。因此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要严而有度,要有一定标准的限度。例如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放松的日子,我们应该让孩子过个快乐的周末,带孩子去交游,观察大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而现在的家长往往利用周末时间,不断给孩子“加码”:早上钢琴、下午画画、晚上“珠心算”……这使得孩子的周末负担极重,从而失去了对周末的兴趣。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限度,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其次要循序渐进,耐心启发诱导。对孩子的责备要掌握分寸,切忌对孩子的毛病见了就骂、碰见就打。适可而止,作到“严而有方”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再次要做到严而有恒,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我们现在可以见到许多家庭教育孩子都是一方唱“红脸”,一方唱“黑脸”,妈妈骂爸爸护,或者父母骂爷爷奶奶护,让孩子找到“防空洞”,这样达不到教育一致的目的。现在也有许多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是先宽后严,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还小,百般呵护,一味宽容与迁就,到养成了不良习惯和心态后,才用各种规范加以约束,往往为时已晚,于是家长在说教失败后施以打骂。这种先宽后严的家教方式不公效果欠佳,还会使亲子关系越于紧张,也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应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防止“家庭污染”
1.提高自身品德素质,注意言传身教。幼儿对品德的认知最初是从他们与外部道德主体的相互作用开始的,而外部道德主体主要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品德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说过:“品德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产的端正和完善上。”由于子女年龄小,缺乏辨别呼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往往对家长的不良品德,如虚伪、不孝、缺乏公德心、做事不择手段等“兼收并蓄”。一个常爱说谎的父亲,他的孩子是不诚实的;一个不懂得尊敬老人的母亲,她的孩子势必不尊重她。因此,父母应提高自己素质,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使品德教育以和人格力量、榜样行为相结合,取得良好的实效。
2.优化环境,创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和心理氛围。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品德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文化、心理的优劣直接决定家庭品德教育的质量好的文化、心理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思想交流。它通过一定的情境培养人的优良道德情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差的家庭文化心理环境对子女成长产生直接的损坏。据调查表明:家庭活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而家庭经常冲突、缺乏温情、父母放任孩子忙自己的事的环境,则导致子女产生偏极的心理,甚至使子女误入岐途。因此,我们应注意优化环境,创立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和心理氛围。
总之,“成人”与“成才”之间,“成人”是关键,学会做人是根本。家庭教育要注意改变对“素质教育”观念的认识,品德教育不容忽视。家长应学点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从家庭教育方式、态度等方面给予孩子“春风化雨”的关怀和教育,陶冶孩子高深情操,塑造其优良的品德,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江声树、刘通主编.家长学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正确解读孩子[J].幼儿教育,2003年第10期
[5]教育管理与执法实务手册[Z].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6]苏婷家教,道德教育最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第3版
[7]品德与社会[M].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