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研制于二战时期,解读这支枪,还需从英国对冲锋枪的认知说起。
背景链接
长期以来,英国军方高层一直认为冲锋枪是黑手党等暴力组织青睐的武器,配不上有优良传统的英国陆军,因此二战中英国军队并没有装备冲锋枪,以至酿成在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德国军队面前几无还手之力的悲剧。
实际上,虽然英国军方高层反对使用冲锋枪,但负责轻武器开发和测试的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却持有与军方高层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甚至在一战初期的1915年就已经对冲锋枪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当时,在一战中倒向协约国的意大利开发出了维勒·帕洛沙冲锋枪。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从意大利邮购了一些该枪,于1915年10月7日在英国步兵学校对其进行实射测试,测试结果认为,该枪是最适合在堑壕战中使用的武器。以此可以看出,英国对于冲锋枪更适合堑壕战的认知甚至比德军更早,但可惜的是,英军高层并没有对此给予重视。
虽然没有得到英军高层的重视,但英国皇家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接到轻武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之后,决定试制英国版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与原型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使用9×19mm手枪弹不同的是,英国版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被改造为发射英国海军制式半自动手枪的11.34×23.5mm手枪弹(0.455英寸英国自动手枪弹)。但最终英国军队并没有装备该枪。究其原因,除了英军高层的不赞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英军也与很多国家一样,始终认为冲锋枪由于使用的是手枪弹,射程要近得多,威力自然有限,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冲锋枪机动灵活的性能使其在狭窄空间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英军在战争中俘获了一些德军装备的MP18 I冲锋枪,并于1918年9月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认为,该枪在堑壕战中,特别是在接近战斗中能够显著提高打击效果,并决定在英国仿制生产该枪。但这一计划最终由于一战的终结而搁置了。
一战结束后,开发出汤姆逊冲锋枪的美国自动武器公司积极与英国著名的武器制造商BSA公司取得联系,同意BSA公司将该枪的0.45英寸ACP口径改型为9×19mm、7.65×22mm(0.30英寸卢格手枪弹)、7.63×25mm(7.63mm毛瑟手枪弹)以及9×25mm(9mm毛瑟手枪弹)等多种口径。为了能使英军顺利采用汤姆逊冲锋枪,且顾及英军高层对于冲锋枪不赞同的观点,BSA公司还将该枪的外形改造得与普通步枪很相似。但英军对BSA公司改良的汤姆逊冲锋枪仍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该枪并未量产,仅制作了试制型。
他国寻枪
在陆续对以上几种枪进行测试或仿制之后,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又对多国制造的各种冲锋枪进行了测试。如1932年对德国厄玛兵工厂生产的EMP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4年对德国在瑞士设立的苏罗通公司生产的苏罗通SI-100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6年对芬兰生产的索米M1931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7年对西班牙星式RU1935冲锋枪及美国海德M35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8年3月8日对挪威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进行了测试。而最后一种测试的冲锋枪即是本文的主角。
挪威与英国一样,在二战中并未装备冲锋枪。二战爆发时,挪威士兵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挪威位于欧洲的外围位置,人口比较少,并且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虽然如此,当时挪威也意识到,欧洲各国的步兵武器装备正在由手动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向半自动步枪转变,因此也开始推动半自动步枪的开发计划。挪威设计师弗里德杰夫·尼尔森·布隆德比(BRONDBY)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挪威国产半自动步枪的。
布隆德比就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设计者,其实他最大的目标并不是设计冲锋枪,而是要开发出使用大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挪威军事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布隆德比设计的一款半自动步枪试制型。由于挪威人口较少,军人数量也有限,即使开发出半自动步枪,如果仅供给挪威军队,产量则很少。而位于海峡对岸的英国情况却大大不同,英国在全世界拥有很多殖民地,与军队数量稀少的挪威相比,武器需求量极大。由于当时英国正在对各国的冲锋枪进行测试,布隆德比想,如果自己开发的武器能够引起英军的兴趣,就有大量订购的可能。因此布隆德比转而开发冲锋枪,并将其研制而成的M1933冲锋枪提交给了英国轻武器委员会进行测试。
独特的导气式冲锋枪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具有与众不同的结构设计。
从型号名称来看,该枪至少在提交给英国轻武器委员会进行测试的5年前,即1933年就已经研制成功。其外形与步枪非常相似,因此现在武器界主流认为布隆德比应该是先开发出半自动步枪,之后为了迎合英军的需要,而在此基础上将尺寸缩短,改造成了冲锋枪。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原枪上的一些结构仍然被保留下来。例如,一般来说,冲锋枪大都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但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却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冲锋枪中,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恐怕仅此一支,这也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特殊之处。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采用较薄的方形机匣,机匣由钢板切削加工而成,左侧刻有两行铭文,代表该枪的型号名称,其中的“Maskinpistol”为冲锋枪之意。机匣上还有一个数字,代表的应该是编号,惟一的一支枪上铭文虽然是330,但该枪究竟生产了多少支现在并不清楚。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机匣右侧板已经遗失,并且当时的设计图和测试报告也已经无法找到,因此机匣右侧的设计,包括抛壳窗的形状等已经无法看到。
该枪采用开膛待击方式,待击时,枪机停在后方位置,扣动扳机后,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并击发枪弹。这种方式的枪机结构在射击过程中的振动较大,因此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拉机柄设置在活塞右后方,尺寸比较短小。快慢机杆位于扳机护圈右侧上方。其有3个位置可选择,最上方为保险状态,中间为单发射击模式,下方为连发射击模式。
弹匣位于扳机护圈前方,由于弹匣已经丢失,因此弹匣的形状和容弹量并不清楚。但从弹匣槽的形状推断,该枪使用双排装弹的盒式弹匣的可能性较大。
准星设置在导气箍上面,其采用简单的片状设计,厚度较大,没有加装准星护圈。表尺设置在机匣后端上方。由于该枪使用手枪弹,射程短,因此所使用的表尺为弧形,调整幅度很小。膛口加装有圆柱形制退器,制退器后方开有一圈小孔,用于火药燃气向后泄出,以起到制退作用。枪托采用胡桃木制作,不能拆卸或折叠。
该枪何时在挪威取得专利,现已无法得知,但相关资料显示,布隆德比于1938年4月20日就该枪的气体活塞结构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于1940年12月3日获得批准。德国在此后1943年开发的G43半自动步枪上采用的气体活塞系统,与布隆德比设计的气体活塞构造非常相似,G43步枪上气体活塞的设计是否参考了布隆德比的专利,这一点不得而知。
英国轻武器委员会于1938年3月8日对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进行了测试,但英军最终因种种原因并没有采用该枪,而且布隆德比的祖国挪威也没有采用该枪。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虽然早已被历史所湮没,但它独特的设计还是给武器爱好者留下了探究的乐趣。
编辑/王晓西
背景链接
长期以来,英国军方高层一直认为冲锋枪是黑手党等暴力组织青睐的武器,配不上有优良传统的英国陆军,因此二战中英国军队并没有装备冲锋枪,以至酿成在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德国军队面前几无还手之力的悲剧。
实际上,虽然英国军方高层反对使用冲锋枪,但负责轻武器开发和测试的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却持有与军方高层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甚至在一战初期的1915年就已经对冲锋枪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当时,在一战中倒向协约国的意大利开发出了维勒·帕洛沙冲锋枪。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从意大利邮购了一些该枪,于1915年10月7日在英国步兵学校对其进行实射测试,测试结果认为,该枪是最适合在堑壕战中使用的武器。以此可以看出,英国对于冲锋枪更适合堑壕战的认知甚至比德军更早,但可惜的是,英军高层并没有对此给予重视。
虽然没有得到英军高层的重视,但英国皇家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接到轻武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之后,决定试制英国版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与原型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使用9×19mm手枪弹不同的是,英国版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被改造为发射英国海军制式半自动手枪的11.34×23.5mm手枪弹(0.455英寸英国自动手枪弹)。但最终英国军队并没有装备该枪。究其原因,除了英军高层的不赞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英军也与很多国家一样,始终认为冲锋枪由于使用的是手枪弹,射程要近得多,威力自然有限,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冲锋枪机动灵活的性能使其在狭窄空间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英军在战争中俘获了一些德军装备的MP18 I冲锋枪,并于1918年9月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认为,该枪在堑壕战中,特别是在接近战斗中能够显著提高打击效果,并决定在英国仿制生产该枪。但这一计划最终由于一战的终结而搁置了。
一战结束后,开发出汤姆逊冲锋枪的美国自动武器公司积极与英国著名的武器制造商BSA公司取得联系,同意BSA公司将该枪的0.45英寸ACP口径改型为9×19mm、7.65×22mm(0.30英寸卢格手枪弹)、7.63×25mm(7.63mm毛瑟手枪弹)以及9×25mm(9mm毛瑟手枪弹)等多种口径。为了能使英军顺利采用汤姆逊冲锋枪,且顾及英军高层对于冲锋枪不赞同的观点,BSA公司还将该枪的外形改造得与普通步枪很相似。但英军对BSA公司改良的汤姆逊冲锋枪仍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该枪并未量产,仅制作了试制型。
他国寻枪
在陆续对以上几种枪进行测试或仿制之后,英国轻武器委员会又对多国制造的各种冲锋枪进行了测试。如1932年对德国厄玛兵工厂生产的EMP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4年对德国在瑞士设立的苏罗通公司生产的苏罗通SI-100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6年对芬兰生产的索米M1931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7年对西班牙星式RU1935冲锋枪及美国海德M35冲锋枪进行了测试;1938年3月8日对挪威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进行了测试。而最后一种测试的冲锋枪即是本文的主角。
挪威与英国一样,在二战中并未装备冲锋枪。二战爆发时,挪威士兵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挪威位于欧洲的外围位置,人口比较少,并且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虽然如此,当时挪威也意识到,欧洲各国的步兵武器装备正在由手动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向半自动步枪转变,因此也开始推动半自动步枪的开发计划。挪威设计师弗里德杰夫·尼尔森·布隆德比(BRONDBY)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挪威国产半自动步枪的。
布隆德比就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设计者,其实他最大的目标并不是设计冲锋枪,而是要开发出使用大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挪威军事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布隆德比设计的一款半自动步枪试制型。由于挪威人口较少,军人数量也有限,即使开发出半自动步枪,如果仅供给挪威军队,产量则很少。而位于海峡对岸的英国情况却大大不同,英国在全世界拥有很多殖民地,与军队数量稀少的挪威相比,武器需求量极大。由于当时英国正在对各国的冲锋枪进行测试,布隆德比想,如果自己开发的武器能够引起英军的兴趣,就有大量订购的可能。因此布隆德比转而开发冲锋枪,并将其研制而成的M1933冲锋枪提交给了英国轻武器委员会进行测试。
独特的导气式冲锋枪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具有与众不同的结构设计。
从型号名称来看,该枪至少在提交给英国轻武器委员会进行测试的5年前,即1933年就已经研制成功。其外形与步枪非常相似,因此现在武器界主流认为布隆德比应该是先开发出半自动步枪,之后为了迎合英军的需要,而在此基础上将尺寸缩短,改造成了冲锋枪。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原枪上的一些结构仍然被保留下来。例如,一般来说,冲锋枪大都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但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却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冲锋枪中,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恐怕仅此一支,这也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特殊之处。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采用较薄的方形机匣,机匣由钢板切削加工而成,左侧刻有两行铭文,代表该枪的型号名称,其中的“Maskinpistol”为冲锋枪之意。机匣上还有一个数字,代表的应该是编号,惟一的一支枪上铭文虽然是330,但该枪究竟生产了多少支现在并不清楚。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支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的机匣右侧板已经遗失,并且当时的设计图和测试报告也已经无法找到,因此机匣右侧的设计,包括抛壳窗的形状等已经无法看到。
该枪采用开膛待击方式,待击时,枪机停在后方位置,扣动扳机后,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并击发枪弹。这种方式的枪机结构在射击过程中的振动较大,因此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拉机柄设置在活塞右后方,尺寸比较短小。快慢机杆位于扳机护圈右侧上方。其有3个位置可选择,最上方为保险状态,中间为单发射击模式,下方为连发射击模式。
弹匣位于扳机护圈前方,由于弹匣已经丢失,因此弹匣的形状和容弹量并不清楚。但从弹匣槽的形状推断,该枪使用双排装弹的盒式弹匣的可能性较大。
准星设置在导气箍上面,其采用简单的片状设计,厚度较大,没有加装准星护圈。表尺设置在机匣后端上方。由于该枪使用手枪弹,射程短,因此所使用的表尺为弧形,调整幅度很小。膛口加装有圆柱形制退器,制退器后方开有一圈小孔,用于火药燃气向后泄出,以起到制退作用。枪托采用胡桃木制作,不能拆卸或折叠。
该枪何时在挪威取得专利,现已无法得知,但相关资料显示,布隆德比于1938年4月20日就该枪的气体活塞结构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于1940年12月3日获得批准。德国在此后1943年开发的G43半自动步枪上采用的气体活塞系统,与布隆德比设计的气体活塞构造非常相似,G43步枪上气体活塞的设计是否参考了布隆德比的专利,这一点不得而知。
英国轻武器委员会于1938年3月8日对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进行了测试,但英军最终因种种原因并没有采用该枪,而且布隆德比的祖国挪威也没有采用该枪。
布隆德比M1933冲锋枪虽然早已被历史所湮没,但它独特的设计还是给武器爱好者留下了探究的乐趣。
编辑/王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