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在发生时呈现为事件,但其后的发展逐渐失去对这一本性的敏感.因为理论基于语言论的进展而致力于祛魅,却与自身得以存在的基本估计形成悖论,为掩饰这一悖论的起点而反复操演,其吸附性印证了晚近后学所揭示的在场幻觉.这并非以观察沉思即事件的发生为词源的理论之本性.这种本性使理论每每自然地暗合于文艺实践,即不是意图去解释现实而生产意义,并相应地固化符号区分关系,而是出于理解未来的陌生感,与文艺实践一样在语言中创造意义并不断打破符号区分关系,成为晚近后学所同样揭示的差异性重复事件而积极兼容政治.这由此指向汉语书写对后理论的可持续支撑前景,提供了后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学理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