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
一、以情景诱情,潜入无声的感召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思想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幻灯、挂图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并加以适当、生动地描述,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人教版,下同)这课,我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爷奶奶、父母百般宠爱,对于爱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动画片《宝莲灯》中陈香历经千辛万险救母的片段,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也很熟悉,但在课堂上我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边看动画,老师边作适当的讲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陈香救母的情境。等看完后有的同学甚至流出了眼泪。接着我有让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家人的爱,你又是怎样爱家人的”,同学们纷纷说出肺腑之言……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从生活的表象领悟到了蕴涵其中的道德的价值,这不正是教材渴望引起学生们的那种道德的情感吗?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潜入心灵深处无声道德的感召,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以学生为主体,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人们习惯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而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学相长”学生也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转变为引导者、欣赏者、主持者、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立的积极性,课堂上力求创新、开放。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扮演着欣赏者的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以引导者、欣赏者、主持人的角色参加,学生受到情景诱引后,畅所欲言。把家人对自己的爱与自己爱家人行为作一比较,并相互进行讨论和评析。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哪怕在心灵上只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只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只有那么一点体验。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的。学生在和谐的、自主的课堂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他们懂得爱是相互的,不能一味索取,从小养成学会爱别人的优良品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真正要“表现”的是学生。只有学生异彩纷呈,那样课堂教学才会美不胜收。
三、直根于生活实践,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人物采访了解生活中不同职业对社会的作用。学生在采访中却惊异地发现,如蹬三轮车的、修鞋的等有些职业看似不起眼,想不到生活还真的很需要呢。同时他们发现在学校附近一条4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设了30几家书店。“这么多书店都是买些什么类型的书呢?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竞争如此激烈,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一个个问题,就像是一团团火苗,将学生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渴望燃得旺旺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最好的选择吗?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其间更有许多的体验和收获。
当然,引导、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在调查时,不少的被采访者拒绝或敷衍学生的访问,使部分学生的调查受挫。但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及时的鼓励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尝试。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邻居的采访,了解到哪几家书店是新开张的;哪几家书店的规模较大;有的甚至采访到了书店的年销售量;也有的学生为了采访书店老板,特意去买书,从中感悟到:要想获得采访者真实的想法,必须主动与其沟通。可见,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实现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那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想效果必会得到体现。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
一、以情景诱情,潜入无声的感召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思想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幻灯、挂图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并加以适当、生动地描述,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人教版,下同)这课,我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爷奶奶、父母百般宠爱,对于爱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动画片《宝莲灯》中陈香历经千辛万险救母的片段,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也很熟悉,但在课堂上我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边看动画,老师边作适当的讲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陈香救母的情境。等看完后有的同学甚至流出了眼泪。接着我有让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家人的爱,你又是怎样爱家人的”,同学们纷纷说出肺腑之言……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从生活的表象领悟到了蕴涵其中的道德的价值,这不正是教材渴望引起学生们的那种道德的情感吗?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潜入心灵深处无声道德的感召,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以学生为主体,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人们习惯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而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学相长”学生也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转变为引导者、欣赏者、主持者、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立的积极性,课堂上力求创新、开放。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扮演着欣赏者的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以引导者、欣赏者、主持人的角色参加,学生受到情景诱引后,畅所欲言。把家人对自己的爱与自己爱家人行为作一比较,并相互进行讨论和评析。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哪怕在心灵上只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只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只有那么一点体验。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的。学生在和谐的、自主的课堂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他们懂得爱是相互的,不能一味索取,从小养成学会爱别人的优良品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真正要“表现”的是学生。只有学生异彩纷呈,那样课堂教学才会美不胜收。
三、直根于生活实践,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人物采访了解生活中不同职业对社会的作用。学生在采访中却惊异地发现,如蹬三轮车的、修鞋的等有些职业看似不起眼,想不到生活还真的很需要呢。同时他们发现在学校附近一条4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设了30几家书店。“这么多书店都是买些什么类型的书呢?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竞争如此激烈,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一个个问题,就像是一团团火苗,将学生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渴望燃得旺旺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最好的选择吗?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其间更有许多的体验和收获。
当然,引导、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在调查时,不少的被采访者拒绝或敷衍学生的访问,使部分学生的调查受挫。但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及时的鼓励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尝试。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邻居的采访,了解到哪几家书店是新开张的;哪几家书店的规模较大;有的甚至采访到了书店的年销售量;也有的学生为了采访书店老板,特意去买书,从中感悟到:要想获得采访者真实的想法,必须主动与其沟通。可见,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实现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那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想效果必会得到体现。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