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S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34例结直肠癌病例,根据MS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估MSI的预后价值.结果 134例患者中MSI组26例,MSS组108例.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7.7%(2/26)和35.2%(
【机 构】
:
2100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2100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21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S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34例结直肠癌病例,根据MS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估MSI的预后价值.结果 134例患者中MSI组26例,MSS组108例.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7.7%(2/26)和35.2%(3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3.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经多因素分析,MSI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9).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是影响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残胃癌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研究显示,残胃癌的发生与最初疾病手术时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关,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胆汁、胰液、肠道内容物的反流,在幽门螺杆菌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影响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1].为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残胃癌的发生,首次手术胃肠道重建方式应按照病变的大小、累及的范围、病变性质及患者个体情况等,力求选取最佳的吻合方式。
目前,虽然以手术和细胞毒药物联合生物靶向药物的多学科标准治疗方案使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疗效得到改善,但盲目治疗仍然较普遍,无效化疗、过度化疗各占1/3左右[1].尽管做了"根治性手术"和"严格规范"放化疗,但仍有25%~35%的Ⅱ期CRC发生复发和转移,而40%~44%的Ⅲ期CRC,单纯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内也没有复发和转移[2-3].同时,即使有效的治疗方案,也
外科脓毒症(sepsis)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静脉导管感染、肠源性感染和原有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脓毒症感染的入侵部位主要有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创伤创面等.脓毒症如得不到控制,可因炎性介质失控,发生级联或网络反应,导致因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脏器受损和
腹部外科感染的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呼吸功能衰竭、慢性肺部疾病的恶化以及支气管痉挛等.一旦出现肺部并发症,并因此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住院时间相应延长.因此,了解腹部外科感染患者呼吸生理的变化,合理设置机械通气参数,避免机械通气相关的并发症,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外科感染是危及外科患者健康并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腹腔内感染在外科感染中最常见,也是院内感染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胃肠外科的感染包括急性阑尾炎、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炎及盲肠炎等.腹腔内感染常用的治疗方法 包括外科手段和抗菌药物的应用,而后者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熟悉腹腔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能及早做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往往导致抗菌药物选择错误进而引起治疗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球现存活333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009年全球有260万人新感染HIV,有18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1].中国卫生部公布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患者约74万人,2009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2].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