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了制度上的指导。通过对照新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存在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经济业务控制活动低效、审计监督不力等薄弱环节。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探究,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管理 薄弱环节 应对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由于内控意识淡薄,单位主要负责人员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办法;缺乏内部控制定期评估制度。主动开展内部控制自查评估、整改落实的积极性够,不能及时的监督、考评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定期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内部控制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风险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针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缺乏对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一套全面、细化的风险预警、报告、评估、应对机制。
(三)预算控制活动低效
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时常出现内容不完整,数据不准确的现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重申请,轻管理”现象严重,由于预算申请与执行均由财务部门会计进行,预算执行缺乏内部监督,预算执行不严格,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差异较大,甚至出现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经常性经费挤占专项经费的现象。预算执行率较低,执行不均衡,季末、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普遍存在。
(四)审计监督不力
缺乏审计前准备。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调研,审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内控核查与业务审计的联动分析,对于业务操作失误或者违规操作,仅限于纠正错误做法的层面上,没有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层面上提出改进措施。现场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到位。现场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往往按照经验对业务单证、报表进行核查,由于工作量巨大,现场核查缺乏针对性,效率不高。
二、对于内控管理薄弱环节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决策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责任。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及取得的效果,维护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办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经验研究设计符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或者操作指引,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制度规范、执行控制、职能监控、专门监督、处置评估等五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定期考评制度,通过监督、考评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点及需要改进的部分,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提出完善措施。建立内部控制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部门领导、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提高风险意识,收集重点领域的风险点。收集财务管理、装备管理、采购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点,根据外部经济、法律等环境的变化对重点领取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及时变更风险关注点。对于新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时开展学习,分析现有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规定,对于新规定,有无存在风险的领域。制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办法,对各业务活动存在的风险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要及时重评。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提交。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明确岗位分工。
(三)严格落实部门预算制度
预算编报及时、规范,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年度预算下达到所属单位,预算调整按规定程序上报;预算收入数额完整,重点要将其他收入、以前年度结余资金纳入当年预算;预算收入真实,据以按预算定额拨款的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依法理财,加快预算执行率。预算执行要符合规定的支出范围、标准和依据;项目支出预算资金要专款专用,要按照批复的进度和要求严格组织实施,项目支出不能用于基本支出,项目的变更、调整或终止要按规定的程序报批,项目管理要建立绩效考评、追踪问效制度。
(四)完善审计监督
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配套齐全、结构严谨、上下衔接、内部协调、体例科学的制度体系。研究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审计责任落实,探索审计工作责任界定及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审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针对不同审计项目制定风险标准和应对机制,避免审计风险向审计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转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层级审计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明确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的范围、处理形式、提起途径方法、责任人处理、认定追究程序。探索建立审计项目的刚性、量化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审计绩效考核。对审计目标、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成果、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效等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创新和规范审计方式方法。实现审前分析的方式方法创新。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层面及经济业务层面的控制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应结合该规范的要求,对照本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努力改进,不断提高自身内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佟颖.企业会计内控管理的强化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4;03
[2]胡之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9;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管理 薄弱环节 应对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由于内控意识淡薄,单位主要负责人员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办法;缺乏内部控制定期评估制度。主动开展内部控制自查评估、整改落实的积极性够,不能及时的监督、考评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定期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内部控制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风险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针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缺乏对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一套全面、细化的风险预警、报告、评估、应对机制。
(三)预算控制活动低效
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时常出现内容不完整,数据不准确的现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重申请,轻管理”现象严重,由于预算申请与执行均由财务部门会计进行,预算执行缺乏内部监督,预算执行不严格,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差异较大,甚至出现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经常性经费挤占专项经费的现象。预算执行率较低,执行不均衡,季末、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普遍存在。
(四)审计监督不力
缺乏审计前准备。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调研,审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内控核查与业务审计的联动分析,对于业务操作失误或者违规操作,仅限于纠正错误做法的层面上,没有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层面上提出改进措施。现场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到位。现场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往往按照经验对业务单证、报表进行核查,由于工作量巨大,现场核查缺乏针对性,效率不高。
二、对于内控管理薄弱环节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决策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责任。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及取得的效果,维护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办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经验研究设计符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或者操作指引,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制度规范、执行控制、职能监控、专门监督、处置评估等五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定期考评制度,通过监督、考评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点及需要改进的部分,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提出完善措施。建立内部控制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部门领导、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提高风险意识,收集重点领域的风险点。收集财务管理、装备管理、采购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点,根据外部经济、法律等环境的变化对重点领取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及时变更风险关注点。对于新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时开展学习,分析现有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规定,对于新规定,有无存在风险的领域。制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办法,对各业务活动存在的风险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要及时重评。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提交。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明确岗位分工。
(三)严格落实部门预算制度
预算编报及时、规范,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年度预算下达到所属单位,预算调整按规定程序上报;预算收入数额完整,重点要将其他收入、以前年度结余资金纳入当年预算;预算收入真实,据以按预算定额拨款的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依法理财,加快预算执行率。预算执行要符合规定的支出范围、标准和依据;项目支出预算资金要专款专用,要按照批复的进度和要求严格组织实施,项目支出不能用于基本支出,项目的变更、调整或终止要按规定的程序报批,项目管理要建立绩效考评、追踪问效制度。
(四)完善审计监督
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配套齐全、结构严谨、上下衔接、内部协调、体例科学的制度体系。研究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审计责任落实,探索审计工作责任界定及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审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针对不同审计项目制定风险标准和应对机制,避免审计风险向审计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转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层级审计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明确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的范围、处理形式、提起途径方法、责任人处理、认定追究程序。探索建立审计项目的刚性、量化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审计绩效考核。对审计目标、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成果、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效等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创新和规范审计方式方法。实现审前分析的方式方法创新。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层面及经济业务层面的控制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应结合该规范的要求,对照本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努力改进,不断提高自身内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佟颖.企业会计内控管理的强化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4;03
[2]胡之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