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经做了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虽不是面朝大海,但依然春暖花开。
崔健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蓝色骨头》公映,毛阿敏赫然出现在片中。很多人觉得意外——毛阿敏似乎已经归隐多年,不再像个明星,更似普通人了。事实的确如此,她已经在北京过了8年的普通人生活,种瓜种菜养鸡养鸭,没有闪光灯下的辉煌,却尽享田园生活的乐趣。
将花园改造成小型环保农场
在上海生下儿子后,毛阿敏在先生的要求下带着女儿和儿子移居北京,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
京郊,带围墙的大院子,除了独体别墅,还有很多空置的土地。先生请了园丁栽花种草,看上去非常养眼。但毛阿敏觉得这样很浪费土地,为了维持这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景象,每月光园丁人工费就超过了5位数,还不论草皮维护、花卉更新、浇水施肥等一系列保养费用。花了钱,就只能看看,多不划算。她开始计划要将院里的景观用地改变用途,让它们发挥出更好的价值。
一部分草地变成了菜地。毛阿敏对农活并不陌生,刚进前线歌舞团时,她接受军训的项目之一就是务农,她挑过粪、浇过地、扛着农药桶打过药……她租来了小型农机具,先是将草皮整整齐齐地铲起来像地毯一样卷好,送给愿意接收的朋友,然后地面被深深地犁了3遍,翻土翻到一尺多深,然后将焚烧稻草的草木灰填进去,这就算是完成了基础的肥田工程。
她买回一袋红花草的种子,很密集地撒下去,半个月后就密密麻麻地出了芽。只需多浇水,基本上不需要怎么护理,就开出了满眼紫红色的花儿;也不需怎么收获,将它们直接翻到地里埋起来,便是最好的肥料。
有了可供耕种的熟田后,毛阿敏请教了专业人士,然后种下了茄子、番茄、长豇豆、胡萝卜、西瓜……上十个花色品种。这些蔬果各有各的需求、成长周期也不同步,所以每一种都需每天观察,根据生长情况决定是该浇水该锄草还是该除虫。
家里菜地基本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保持了最古老的手工劳作。多半是毛阿敏一个人在菜地里忙活,但她一点也不着急,似乎很享受这种慢悠悠的惬意。她每天在菜地里巡视一番,侍弄好那些蔬果后,便拎个篮子挑最嫩最新鲜的部位下手,挑挑拣拣装半篮子,便是全家一天的蔬菜供应了。
光有素食不够,还得有肉。新建筑物是鸡鸭鹅猪的房舍。有了家禽家畜后,空出来的土地只种一种东西——红花草。它除了肥田,还是很好的饲料,用来喂家禽家畜非常合适。家禽家畜的粪便可当做肥料,地里长出的庄稼人吃不了的可以当饲料,形成了一个很不错的生态循环。
当然啦,无论是蔬果还是家禽家畜,长势都不怎么喜人。因为没有化肥和杀虫剂护航,蔬菜都长得有点垂头丧气,开花结果也缺点精气神,个头儿比农贸市场的同类小着一大截。不幸遇上虫害,只能纯手工去捉,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
家里养的鸡不知怎么罹患鸡瘟,兽医说只需撒点儿消毒药粉,再打打抗生素就可以控制。问题是,打过抗生素的鸡还能吃吗?毛阿敏左右为难,还在犹豫时一窝鸡便撒手人寰,她只能戴着口罩把它们拖出去深埋。
杀头猪过肥年
虽然自产的蔬果品相稍逊,可到了吃的时候,就有了惊喜:黄瓜是货真价实的清新口感;熟透的番茄是开一个小口就可以吸到只剩一张皮;长豇豆非常紧实,绝不会出现发泡的现象;西瓜虽然个头不大,但入口就带着一股纯天然的甘美,就连西瓜皮爆炒后也有一股淡淡的青木味道。
农产品如此,副产品也是这样。毛阿敏喜欢吃白斩鸡,以前无论在农贸市场买多贵的跑山鸡,要么入锅就烂完全没了咬劲,要么就老得费牙。自家养的鸡就没这状况了,在锅里略微翻滚,捞起来斩成块,斩开的鸡骨还带着血丝,鸡皮金黄鸡肉嫩白,蘸上一点儿上海酱油,比起“振鼎鸡”的招牌三黄鸡毫不逊色。
毛阿敏爱吃鸡,所以家里的鸡群更新速度就比较快。相比而言,鸭和鹅的人身安全比较有保障,但这保障仅限于在农场里,一旦被当做礼物送出去了,便风萧萧兮。这些鲜活家禽是毛阿敏笼络朋友的好礼物,北方的朋友她送鸭,人家拿回家无论是炖汤还是生烤,吃饱喝足后都会打电话来表示这礼物非常可口;南方的朋友就送鹅,因为从没喂过饲料,那些鹅用来做烧鹅再适合不过了。
鸡鸭鹅只需放养,早上放出去晚上轰进笼,因为四面都是围墙,偶尔在外边过夜也没问题。但另一种家畜就不能这么干了,刚开始改造院子时,毛阿敏一时兴起建了个猪圈,还弄回来4头小猪仔。因为只用青饲料搭配糠来喂养,小猪仔的生长发育比较缓慢,养了一年才长到一百来斤。偏偏还有不少朋友惦记着,眼看年关将至,就有人打电话来问今年杀不杀年猪,有没有猪肉可蹭。
问题是去哪儿杀?先是问了屠宰场,结果人家只承接有资质的养猪场的业务,这种自家养的货色因为没办法检验检疫,是绝对不杀的。自己杀?毛阿敏觉得自己还没胆大到这个地步。
最后托一个朋友帮忙,在更远郊一点的村子里找到了屠夫,借了辆小货车把猪们拖过去,挨刀之后去毛分块,再辛辛苦苦地拖回来。借刀杀猪的代价,是4个猪头以及每头猪100元的手续费。掐头去尾处理干净,4头猪加在一块儿只有二百多斤肉。等到一帮朋友们瓜分完毕,就只剩下20来斤了。
看起来挺亏,但结果却是赚了。拿人手软,人家也没白拿猪肉,作为回礼,各种年货接二连三被送了过来。东北的送口蘑,湖北的送黄花菜,江浙的送年糕,四川的送腊肉……收的东西比那200斤猪肉值钱多了。毛阿敏几乎没为年货操心,就舒舒服服地过了个肥年。她觉得这种礼尚往来以货易货的方式既让双方觉得心里熨帖,又简单实用,实在是人情交往的首选方式。
菜地是儿女的游乐场
慢慢的,毛阿敏对于务农越来越内行,产量也节节攀升。自家吃不完的东西,虽然有一帮朋友帮忙消化,但还是有多的。于是,毛阿敏开始拿这些东西到处送人。只要出门拜访朋友,一定先去菜地里择一些新鲜蔬菜,用保鲜盒打包封好,当作礼物。朋友们感叹:好多年没吃过这么有菜味的菜了。
等到儿女稍大一点后,农场就有了新用途——儿童游乐场。小孩子特别容易投入,毛阿敏带着他们找找鸡蛋,寻寻黄瓜,敲敲西瓜,他们就飞快地喜欢上了这种在农田里娱乐的生活。把他们自己从草窝里找出来的鸡蛋炖成鸡蛋羹,俩孩子能吃得一点儿不剩,似乎这样更有食欲。
翻找出来的鸭蛋和鹅蛋全部腌了,出坛后正好当做早餐时佐粥的小咸菜。因为腌制时没啥技术,所以腌不出漂亮的油黄。俩孩子一点也不介意,一人一个咸蛋,开个小口后用筷子慢慢掏着吃,像玩游戏。
这样一来,家里的菜地多了两个童工。女儿心细,非常适合锄草这个工作岗位。她带着小手套拎个小篮子,一下午可以拔两篮子杂草。儿子胆子大,可以除虫,用镊子把植株上的害虫夹下来装进小口大肚子的玻璃瓶,这些东西在蔬菜上是害虫,到了鸡舍就成了美味。害虫把鸡们喂得心满意足,鸡再把俩孩子喂得白白胖胖。
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农场再次施工改造,挖了一口小池塘,没当鱼塘用,变成了一个放生池。儿女似乎对乌龟这种动物格外有好感,毛阿敏便买回一大桶比鸡蛋还小的小乌龟投放进去。她说,等到孩子都长大后,估计小池塘满池子都是乌龟了,天气好的时候它们争先恐后出来晒太阳,肯定跟那些寺庙放生池里的有得一拼。
毛阿敏喜欢去开家长会,也喜欢跟家长们聊天,说说自家孩子的学习,讲讲课余时间的安排。有时候说起俩孩子在家务农的课余生活,别的家长啧啧称奇,那种羡慕和向往很真实,让毛阿敏觉得这样的恭维和夸奖很受用。
一天,儿子回家后跟她商量,说老师希望能带班上的同学来家里的农场上课外活动课。那就来吧!开课那天,毛阿敏请了几个朋友前来帮忙维持秩序,尤其在水塘这样的高危地点安排了专人守护。
这是一场皆大欢喜的课外活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一切乡土的玩意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怯怯地观察,小心地触碰,慢慢地品尝,远远地打量……家里的蔬果禽畜都成了焦点。儿子特别兴奋,说同学们都羡慕他家有这么大的农场,还有这么多瓜菜动物。
毛阿敏说,这样的田园生活,她还将继续慢慢地过下去。守着老公和一双儿女,在田间地头的蔬果飘香和廊舍里禽畜们的叫声中,一天天徜徉着度过。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
崔健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蓝色骨头》公映,毛阿敏赫然出现在片中。很多人觉得意外——毛阿敏似乎已经归隐多年,不再像个明星,更似普通人了。事实的确如此,她已经在北京过了8年的普通人生活,种瓜种菜养鸡养鸭,没有闪光灯下的辉煌,却尽享田园生活的乐趣。
将花园改造成小型环保农场
在上海生下儿子后,毛阿敏在先生的要求下带着女儿和儿子移居北京,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
京郊,带围墙的大院子,除了独体别墅,还有很多空置的土地。先生请了园丁栽花种草,看上去非常养眼。但毛阿敏觉得这样很浪费土地,为了维持这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景象,每月光园丁人工费就超过了5位数,还不论草皮维护、花卉更新、浇水施肥等一系列保养费用。花了钱,就只能看看,多不划算。她开始计划要将院里的景观用地改变用途,让它们发挥出更好的价值。
一部分草地变成了菜地。毛阿敏对农活并不陌生,刚进前线歌舞团时,她接受军训的项目之一就是务农,她挑过粪、浇过地、扛着农药桶打过药……她租来了小型农机具,先是将草皮整整齐齐地铲起来像地毯一样卷好,送给愿意接收的朋友,然后地面被深深地犁了3遍,翻土翻到一尺多深,然后将焚烧稻草的草木灰填进去,这就算是完成了基础的肥田工程。
她买回一袋红花草的种子,很密集地撒下去,半个月后就密密麻麻地出了芽。只需多浇水,基本上不需要怎么护理,就开出了满眼紫红色的花儿;也不需怎么收获,将它们直接翻到地里埋起来,便是最好的肥料。
有了可供耕种的熟田后,毛阿敏请教了专业人士,然后种下了茄子、番茄、长豇豆、胡萝卜、西瓜……上十个花色品种。这些蔬果各有各的需求、成长周期也不同步,所以每一种都需每天观察,根据生长情况决定是该浇水该锄草还是该除虫。
家里菜地基本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保持了最古老的手工劳作。多半是毛阿敏一个人在菜地里忙活,但她一点也不着急,似乎很享受这种慢悠悠的惬意。她每天在菜地里巡视一番,侍弄好那些蔬果后,便拎个篮子挑最嫩最新鲜的部位下手,挑挑拣拣装半篮子,便是全家一天的蔬菜供应了。
光有素食不够,还得有肉。新建筑物是鸡鸭鹅猪的房舍。有了家禽家畜后,空出来的土地只种一种东西——红花草。它除了肥田,还是很好的饲料,用来喂家禽家畜非常合适。家禽家畜的粪便可当做肥料,地里长出的庄稼人吃不了的可以当饲料,形成了一个很不错的生态循环。
当然啦,无论是蔬果还是家禽家畜,长势都不怎么喜人。因为没有化肥和杀虫剂护航,蔬菜都长得有点垂头丧气,开花结果也缺点精气神,个头儿比农贸市场的同类小着一大截。不幸遇上虫害,只能纯手工去捉,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
家里养的鸡不知怎么罹患鸡瘟,兽医说只需撒点儿消毒药粉,再打打抗生素就可以控制。问题是,打过抗生素的鸡还能吃吗?毛阿敏左右为难,还在犹豫时一窝鸡便撒手人寰,她只能戴着口罩把它们拖出去深埋。
杀头猪过肥年
虽然自产的蔬果品相稍逊,可到了吃的时候,就有了惊喜:黄瓜是货真价实的清新口感;熟透的番茄是开一个小口就可以吸到只剩一张皮;长豇豆非常紧实,绝不会出现发泡的现象;西瓜虽然个头不大,但入口就带着一股纯天然的甘美,就连西瓜皮爆炒后也有一股淡淡的青木味道。
农产品如此,副产品也是这样。毛阿敏喜欢吃白斩鸡,以前无论在农贸市场买多贵的跑山鸡,要么入锅就烂完全没了咬劲,要么就老得费牙。自家养的鸡就没这状况了,在锅里略微翻滚,捞起来斩成块,斩开的鸡骨还带着血丝,鸡皮金黄鸡肉嫩白,蘸上一点儿上海酱油,比起“振鼎鸡”的招牌三黄鸡毫不逊色。
毛阿敏爱吃鸡,所以家里的鸡群更新速度就比较快。相比而言,鸭和鹅的人身安全比较有保障,但这保障仅限于在农场里,一旦被当做礼物送出去了,便风萧萧兮。这些鲜活家禽是毛阿敏笼络朋友的好礼物,北方的朋友她送鸭,人家拿回家无论是炖汤还是生烤,吃饱喝足后都会打电话来表示这礼物非常可口;南方的朋友就送鹅,因为从没喂过饲料,那些鹅用来做烧鹅再适合不过了。
鸡鸭鹅只需放养,早上放出去晚上轰进笼,因为四面都是围墙,偶尔在外边过夜也没问题。但另一种家畜就不能这么干了,刚开始改造院子时,毛阿敏一时兴起建了个猪圈,还弄回来4头小猪仔。因为只用青饲料搭配糠来喂养,小猪仔的生长发育比较缓慢,养了一年才长到一百来斤。偏偏还有不少朋友惦记着,眼看年关将至,就有人打电话来问今年杀不杀年猪,有没有猪肉可蹭。
问题是去哪儿杀?先是问了屠宰场,结果人家只承接有资质的养猪场的业务,这种自家养的货色因为没办法检验检疫,是绝对不杀的。自己杀?毛阿敏觉得自己还没胆大到这个地步。
最后托一个朋友帮忙,在更远郊一点的村子里找到了屠夫,借了辆小货车把猪们拖过去,挨刀之后去毛分块,再辛辛苦苦地拖回来。借刀杀猪的代价,是4个猪头以及每头猪100元的手续费。掐头去尾处理干净,4头猪加在一块儿只有二百多斤肉。等到一帮朋友们瓜分完毕,就只剩下20来斤了。
看起来挺亏,但结果却是赚了。拿人手软,人家也没白拿猪肉,作为回礼,各种年货接二连三被送了过来。东北的送口蘑,湖北的送黄花菜,江浙的送年糕,四川的送腊肉……收的东西比那200斤猪肉值钱多了。毛阿敏几乎没为年货操心,就舒舒服服地过了个肥年。她觉得这种礼尚往来以货易货的方式既让双方觉得心里熨帖,又简单实用,实在是人情交往的首选方式。
菜地是儿女的游乐场
慢慢的,毛阿敏对于务农越来越内行,产量也节节攀升。自家吃不完的东西,虽然有一帮朋友帮忙消化,但还是有多的。于是,毛阿敏开始拿这些东西到处送人。只要出门拜访朋友,一定先去菜地里择一些新鲜蔬菜,用保鲜盒打包封好,当作礼物。朋友们感叹:好多年没吃过这么有菜味的菜了。
等到儿女稍大一点后,农场就有了新用途——儿童游乐场。小孩子特别容易投入,毛阿敏带着他们找找鸡蛋,寻寻黄瓜,敲敲西瓜,他们就飞快地喜欢上了这种在农田里娱乐的生活。把他们自己从草窝里找出来的鸡蛋炖成鸡蛋羹,俩孩子能吃得一点儿不剩,似乎这样更有食欲。
翻找出来的鸭蛋和鹅蛋全部腌了,出坛后正好当做早餐时佐粥的小咸菜。因为腌制时没啥技术,所以腌不出漂亮的油黄。俩孩子一点也不介意,一人一个咸蛋,开个小口后用筷子慢慢掏着吃,像玩游戏。
这样一来,家里的菜地多了两个童工。女儿心细,非常适合锄草这个工作岗位。她带着小手套拎个小篮子,一下午可以拔两篮子杂草。儿子胆子大,可以除虫,用镊子把植株上的害虫夹下来装进小口大肚子的玻璃瓶,这些东西在蔬菜上是害虫,到了鸡舍就成了美味。害虫把鸡们喂得心满意足,鸡再把俩孩子喂得白白胖胖。
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农场再次施工改造,挖了一口小池塘,没当鱼塘用,变成了一个放生池。儿女似乎对乌龟这种动物格外有好感,毛阿敏便买回一大桶比鸡蛋还小的小乌龟投放进去。她说,等到孩子都长大后,估计小池塘满池子都是乌龟了,天气好的时候它们争先恐后出来晒太阳,肯定跟那些寺庙放生池里的有得一拼。
毛阿敏喜欢去开家长会,也喜欢跟家长们聊天,说说自家孩子的学习,讲讲课余时间的安排。有时候说起俩孩子在家务农的课余生活,别的家长啧啧称奇,那种羡慕和向往很真实,让毛阿敏觉得这样的恭维和夸奖很受用。
一天,儿子回家后跟她商量,说老师希望能带班上的同学来家里的农场上课外活动课。那就来吧!开课那天,毛阿敏请了几个朋友前来帮忙维持秩序,尤其在水塘这样的高危地点安排了专人守护。
这是一场皆大欢喜的课外活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一切乡土的玩意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怯怯地观察,小心地触碰,慢慢地品尝,远远地打量……家里的蔬果禽畜都成了焦点。儿子特别兴奋,说同学们都羡慕他家有这么大的农场,还有这么多瓜菜动物。
毛阿敏说,这样的田园生活,她还将继续慢慢地过下去。守着老公和一双儿女,在田间地头的蔬果飘香和廊舍里禽畜们的叫声中,一天天徜徉着度过。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