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训练计划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训练问题,同样也引起我国羽毛球队以及广大羽毛球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多年训练过程的分析,分析了各年龄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几个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各年龄阶段训练计划应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关键词 全程多年训练 训练计划 人才培养 羽毛球
羽毛球是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素有“国羽”之称,全程多年训练过程是每个羽毛球运动员的必经之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通过本文对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训练的分析,必将对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产生影响。
一、全程多年训练过程的概念研究
根据《运动训练学词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要持续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并由多个区间性多训练过程构成。整个过程中训练将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固有属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多变性与可控性,运动员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和劣变性,以及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等。由于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是其阶段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阶段性的划分是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任务、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划分看似人为的划分实际是其内在的属性,合理的划分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1]。
二、全程多年训练法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
遵循“基础-专项-最佳竞技-竞技水平保持”循序渐进的一个推进过程,整个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最为突出的是年龄特征和训练特征。从年龄特征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合适的起始训练年龄,这为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依据。如彭杰将全程性多年训练按照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等4个阶段来划分,并对各个阶段起始年龄进行详细的界定[2]。各阶段除了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还存在不同的训练特征,早在1988年田麦久教授就总结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各个阶段的阶段特征[3]。不同项目有之共性也有个性,不同项目的阶段划分与年龄特征存在[4-7]。根据不同项目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客观存在的规律,在合适的年龄安排合理的训练,这是全程性多年训练划分的意义所在。
2003年张洪宝归纳了我国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全程多年系统训练年龄特征和训练特征:
培训阶段:小学、市(区县)业余体校阶段。年龄阶段:6-10岁。主要训练内容:基本动作、基本步伐、基本体能。
培训阶段:省级体育运动学校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0-12岁。主要训练内容:再次筛有发展潜力的队员,重新规范基本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提髙相关身体素质和体能。
培训阶段:省级青年队(2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3-15岁。主要训练内容:提高基本技战术、体能、心理训练,合理安排系统化训练,尤其是基本技术的精雕细刻,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各人条件培养发展女队员的特长技术。
培训阶段:省代表队(1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5-17岁。主要训练内容:注重综合技战术、体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关键期,从训练、比赛、恢复、营养、科研、信息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投入,尤其是在系统化训练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有意识、有重点地再次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选手。
培训阶段:国家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7-20岁。主要训练内容:代表国家参加各类大赛和奥运会,并通过大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以集训形式,科学化、系统化、有针对性安排训练,使顶尖队员在国际大赛中发挥最佳水平。
1995年赵例敏对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我国男子与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适宜的始训年龄分别是11岁、10岁;进入专业队的适宜年龄分别是13.2±1.57岁、13.0±1.71岁;出成绩的最佳年龄分别是20.9±2.20岁、19.5±1.77岁;培养一名高水平运动员所需专业训练年限分别是8.56±1.82年、7.25±2.00年[8]。
雷蓉蓉、邓树勋、刘林丰等[9]在《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羽毛球项目比赛时间长,间歇多但伺歇时间短,比赛时的密度仅为30%,即一场比赛中30%的时间以无氧供能为主,60%至70%的时间以有氧供能为主。有氧能力强,氧化乳酸的数量多,ATP再合成数量多,疲劳出现晚。因而在训练过程中须根据羽毛球项目此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羽毛球全程多年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的制定过程中忽略了运动员损伤的防御计划,以及损伤恢复期全程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全程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是否要与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同步进行,是先练后学,先学后练还是边练边学。
(三)羽毛球全程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是否能突破“三级训练”培养模式走市场化道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多年训练组织与计划一般通过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培养模式。探寻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梯队培养模式为我国全程性多年训练各阶段计划与组织的确定提供了现实的参考依据.
(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实施得以实现。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体育人才培养实际操作过程,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有潜质的“苗子”只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成为优秀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就如现代生产过程,而全程性多年训练就是体育人才“生产线”的核心部分,“生产线”原指工业生产中为了生产出优质产品,按着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每道工序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科学生产程序。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阶段特征是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训练特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及确定训练目标,监督训练质量。
(四)根据羽毛球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提高社会支持度尤其是媒体传播为手段的无形支持;加强管理体制,以政府扶持、社会支助、学训统一、市场导向的改革之路;扩大后备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均衡区域发展,减少运动员伤病,提高运动员思想态度和加强教育;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从优秀退役运动员中发展培养教练员。全程性多年训练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抓住其中重要因素施加相应解决措施,逐步完善和提高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福全,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彭杰.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研究导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54-57.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韩军生.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和阶段性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杨素冠.优秀举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性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6] 易镇华.乒乓球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年龄及阶段划分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8(2).
[7] 唐玉成,周继红,刘大庆等.我国全程多年跳水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59-63.
[8] 赵俐敏.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8-20.
[9] 雷蓉蓉,邓树励,刘林丰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3.29(1):28-38.
关键词 全程多年训练 训练计划 人才培养 羽毛球
羽毛球是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素有“国羽”之称,全程多年训练过程是每个羽毛球运动员的必经之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通过本文对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训练的分析,必将对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产生影响。
一、全程多年训练过程的概念研究
根据《运动训练学词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要持续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并由多个区间性多训练过程构成。整个过程中训练将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固有属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多变性与可控性,运动员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和劣变性,以及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等。由于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是其阶段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阶段性的划分是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任务、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划分看似人为的划分实际是其内在的属性,合理的划分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1]。
二、全程多年训练法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
遵循“基础-专项-最佳竞技-竞技水平保持”循序渐进的一个推进过程,整个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最为突出的是年龄特征和训练特征。从年龄特征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合适的起始训练年龄,这为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依据。如彭杰将全程性多年训练按照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等4个阶段来划分,并对各个阶段起始年龄进行详细的界定[2]。各阶段除了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还存在不同的训练特征,早在1988年田麦久教授就总结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各个阶段的阶段特征[3]。不同项目有之共性也有个性,不同项目的阶段划分与年龄特征存在[4-7]。根据不同项目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客观存在的规律,在合适的年龄安排合理的训练,这是全程性多年训练划分的意义所在。
2003年张洪宝归纳了我国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全程多年系统训练年龄特征和训练特征:
培训阶段:小学、市(区县)业余体校阶段。年龄阶段:6-10岁。主要训练内容:基本动作、基本步伐、基本体能。
培训阶段:省级体育运动学校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0-12岁。主要训练内容:再次筛有发展潜力的队员,重新规范基本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提髙相关身体素质和体能。
培训阶段:省级青年队(2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3-15岁。主要训练内容:提高基本技战术、体能、心理训练,合理安排系统化训练,尤其是基本技术的精雕细刻,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各人条件培养发展女队员的特长技术。
培训阶段:省代表队(1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5-17岁。主要训练内容:注重综合技战术、体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关键期,从训练、比赛、恢复、营养、科研、信息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投入,尤其是在系统化训练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有意识、有重点地再次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选手。
培训阶段:国家队培训阶段。年龄阶段:17-20岁。主要训练内容:代表国家参加各类大赛和奥运会,并通过大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以集训形式,科学化、系统化、有针对性安排训练,使顶尖队员在国际大赛中发挥最佳水平。
1995年赵例敏对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我国男子与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适宜的始训年龄分别是11岁、10岁;进入专业队的适宜年龄分别是13.2±1.57岁、13.0±1.71岁;出成绩的最佳年龄分别是20.9±2.20岁、19.5±1.77岁;培养一名高水平运动员所需专业训练年限分别是8.56±1.82年、7.25±2.00年[8]。
雷蓉蓉、邓树勋、刘林丰等[9]在《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羽毛球项目比赛时间长,间歇多但伺歇时间短,比赛时的密度仅为30%,即一场比赛中30%的时间以无氧供能为主,60%至70%的时间以有氧供能为主。有氧能力强,氧化乳酸的数量多,ATP再合成数量多,疲劳出现晚。因而在训练过程中须根据羽毛球项目此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羽毛球全程多年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的制定过程中忽略了运动员损伤的防御计划,以及损伤恢复期全程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全程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是否要与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同步进行,是先练后学,先学后练还是边练边学。
(三)羽毛球全程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是否能突破“三级训练”培养模式走市场化道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多年训练组织与计划一般通过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培养模式。探寻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梯队培养模式为我国全程性多年训练各阶段计划与组织的确定提供了现实的参考依据.
(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实施得以实现。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体育人才培养实际操作过程,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有潜质的“苗子”只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成为优秀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就如现代生产过程,而全程性多年训练就是体育人才“生产线”的核心部分,“生产线”原指工业生产中为了生产出优质产品,按着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每道工序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科学生产程序。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是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阶段特征是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训练特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及确定训练目标,监督训练质量。
(四)根据羽毛球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提高社会支持度尤其是媒体传播为手段的无形支持;加强管理体制,以政府扶持、社会支助、学训统一、市场导向的改革之路;扩大后备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均衡区域发展,减少运动员伤病,提高运动员思想态度和加强教育;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从优秀退役运动员中发展培养教练员。全程性多年训练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抓住其中重要因素施加相应解决措施,逐步完善和提高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福全,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彭杰.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研究导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54-57.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韩军生.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和阶段性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杨素冠.优秀举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性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6] 易镇华.乒乓球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年龄及阶段划分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8(2).
[7] 唐玉成,周继红,刘大庆等.我国全程多年跳水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59-63.
[8] 赵俐敏.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8-20.
[9] 雷蓉蓉,邓树励,刘林丰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3.29(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