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后,他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一瞬,“只觉得自己像酒瓶塞子一样从过渡舱内弹了出去,顿时浑身轻如气球”
大概从希腊神话里那个插着蜡翅膀飞向太阳的叫伊卡洛斯的少年起,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就从未停止过。
正如世界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第一次太空行走
事实上,这样的“行走”异常艰难,稍有不慎,结局便是永远地漂浮在太空中,成为一颗“人体卫星”。
这道舱门被称为“生死之门”。在太空环境里,真空、极端的冷热、微流星、空间碎片和各种辐射犹如“宇宙”杀手,时刻威胁着宇航员的生命。
1965年3月18日,在绕地飞行一周后,“上升2号”的过渡舱盖颤动着缓缓打开。
列昂诺夫开始第一次太空行走前,工作人员担心他可能因此遭受永久脑损伤。人类能否适应广阔太空,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连着一条5米长的“脐带”和安全带,穿着100多公斤重的宇航服,列昂诺夫只身走进太空。
很多年后,他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一瞬,“只觉得自己像酒瓶塞子一样从过渡舱内弹了出去,顿时浑身轻如气球”。
列昂诺夫抓住飞船的扶手,艰难地漂到距离航天器7米远的地方。紧接着,他不由地在脐带另一端旋转起来,由于缺乏可以利用的操纵装置,他无法使自己停下来,旋转使得脐带“像章鱼一样”缠在他身上。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苏联的设计师们并没有考虑到宇航服正反面可能的温差,也没有充分估量到限制层的重要性。在真空环境里,列昂诺夫的宇航服像充足了气似地鼓胀起来,以致他根本没有办法返回筒形闸门舱。
头盔里热腾腾的汗气使整个面罩都模糊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心脏以每分将近200次的频率一路狂跳,他不得不冒着血管被气栓梗阻的危险,一点点降低宇航服的气压。最后,当衣内的压力降至0.25个大气压时,宇航服终于瘪了下来——这个气压值已经超过了危险水平的极限。
返舱以后,列昂诺夫的航行还遇上了许多麻烦:自动导航系统失灵,通讯元件被烧坏,飞船偏离预定返回地1300多公里,最后降落在乌拉尔终年积雪的山丘上,险些遭到狼群的攻击。
列昂诺夫奇迹般地安然返回地面,为苏联赢得了又一个宝贵的“第一名”。这在十年前还被英国皇家天文学家认为是天方夜谭:“太空旅行完全是胡扯。”
苏联的宣传机器竭力鼓吹这项成绩,在飞行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列昂诺夫作报告说:“在太空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漂动。比如,我张开双臂和双腿,然后就腾空而起了……”
媒体对于宇航员打开舱门、以28100km/s的速度进入太空的阐释,使“太空行走”一词广为流传。但事实上,这样的“行走”异常艰难,稍有不慎,结局便是永远地漂浮在太空中,成为一颗“人体卫星”。列昂诺夫从发现航空服膨胀到关闭舱门的时间不过210秒,但他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体重减轻了5.4公斤,每一只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
对于当时正积极与苏联开展太空竞赛的美国,这是又一记当头棒喝。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曾得意地说,“这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像那颗“史泼尼克”卫星给美利坚民族带来的深重危机感那样,美国人再次坐不住了。
5天之后,美国宇航员怀特乘坐“双子星”飞船进行了首次太空机动行走。与列昂诺夫不同的是,他装备了一个类似喷枪的小型火箭发动机。但无论如何,美国又一次落了下风,在只有两个对手的比赛里,“第二名”带来的政治红利实在不值一提。
不过,在世界范围内,这些成果足以让拥有太空梦想的人们鼓舞。正是那个时候,时任中国七机部部长的钱学森表示:“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尽管探索太空是人类最朴素的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显赫成就都始于战争:德国的V-2火箭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阿波罗飞船的一切成就都是冷战时期取得。
太空探索技术在太空竞赛的背景下你追我赶地前进。僵持不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69年7月21日格林时间4点7分,美国人尼尔
大概从希腊神话里那个插着蜡翅膀飞向太阳的叫伊卡洛斯的少年起,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就从未停止过。
正如世界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第一次太空行走
事实上,这样的“行走”异常艰难,稍有不慎,结局便是永远地漂浮在太空中,成为一颗“人体卫星”。
这道舱门被称为“生死之门”。在太空环境里,真空、极端的冷热、微流星、空间碎片和各种辐射犹如“宇宙”杀手,时刻威胁着宇航员的生命。
1965年3月18日,在绕地飞行一周后,“上升2号”的过渡舱盖颤动着缓缓打开。
列昂诺夫开始第一次太空行走前,工作人员担心他可能因此遭受永久脑损伤。人类能否适应广阔太空,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连着一条5米长的“脐带”和安全带,穿着100多公斤重的宇航服,列昂诺夫只身走进太空。
很多年后,他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一瞬,“只觉得自己像酒瓶塞子一样从过渡舱内弹了出去,顿时浑身轻如气球”。
列昂诺夫抓住飞船的扶手,艰难地漂到距离航天器7米远的地方。紧接着,他不由地在脐带另一端旋转起来,由于缺乏可以利用的操纵装置,他无法使自己停下来,旋转使得脐带“像章鱼一样”缠在他身上。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苏联的设计师们并没有考虑到宇航服正反面可能的温差,也没有充分估量到限制层的重要性。在真空环境里,列昂诺夫的宇航服像充足了气似地鼓胀起来,以致他根本没有办法返回筒形闸门舱。
头盔里热腾腾的汗气使整个面罩都模糊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心脏以每分将近200次的频率一路狂跳,他不得不冒着血管被气栓梗阻的危险,一点点降低宇航服的气压。最后,当衣内的压力降至0.25个大气压时,宇航服终于瘪了下来——这个气压值已经超过了危险水平的极限。
返舱以后,列昂诺夫的航行还遇上了许多麻烦:自动导航系统失灵,通讯元件被烧坏,飞船偏离预定返回地1300多公里,最后降落在乌拉尔终年积雪的山丘上,险些遭到狼群的攻击。
列昂诺夫奇迹般地安然返回地面,为苏联赢得了又一个宝贵的“第一名”。这在十年前还被英国皇家天文学家认为是天方夜谭:“太空旅行完全是胡扯。”
苏联的宣传机器竭力鼓吹这项成绩,在飞行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列昂诺夫作报告说:“在太空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漂动。比如,我张开双臂和双腿,然后就腾空而起了……”
媒体对于宇航员打开舱门、以28100km/s的速度进入太空的阐释,使“太空行走”一词广为流传。但事实上,这样的“行走”异常艰难,稍有不慎,结局便是永远地漂浮在太空中,成为一颗“人体卫星”。列昂诺夫从发现航空服膨胀到关闭舱门的时间不过210秒,但他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体重减轻了5.4公斤,每一只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
对于当时正积极与苏联开展太空竞赛的美国,这是又一记当头棒喝。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曾得意地说,“这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像那颗“史泼尼克”卫星给美利坚民族带来的深重危机感那样,美国人再次坐不住了。
5天之后,美国宇航员怀特乘坐“双子星”飞船进行了首次太空机动行走。与列昂诺夫不同的是,他装备了一个类似喷枪的小型火箭发动机。但无论如何,美国又一次落了下风,在只有两个对手的比赛里,“第二名”带来的政治红利实在不值一提。
不过,在世界范围内,这些成果足以让拥有太空梦想的人们鼓舞。正是那个时候,时任中国七机部部长的钱学森表示:“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尽管探索太空是人类最朴素的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显赫成就都始于战争:德国的V-2火箭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阿波罗飞船的一切成就都是冷战时期取得。
太空探索技术在太空竞赛的背景下你追我赶地前进。僵持不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69年7月21日格林时间4点7分,美国人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