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历史演变考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风”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常用词。“风”本义指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许多丰富的内涵。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为:首先由自然层面的“风”的流动性等特点,类比到社会层面,产生风俗、民歌、风教等义项;个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后,“风”又由社会层面的运用走向个人自我风格的张扬,表述人物外在的精神风貌与内在的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内涵,正式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个体的创作风格与人的风度性情密切相关,“风”进而演变到与文学有关的层面。在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中,“风”贯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构成其自身复杂的一个意义网络。
  关键词: 风 义项 历史演变
  “风”原本是表自然现象的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自然现象的名称应该是远古基本词汇的一个主要部分。”[1]可见“风”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常用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风”衍生出许多丰富的意义,更与中国古典文学联系紧密。因此,利用语言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风”意义的源流及流变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揭示在“风”的语言史上的发展规律,而且有助于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其价值可见一斑。
  目前学界研究“风”一词的论文大多数是《诗经》背景下的“风诗”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风骨”范畴研究、音乐学等某一学科视阈下的“风”研究等,代表论文如巩本栋先生的《〈文心雕龙〉风骨论辨证》[2]。只有少数论文是围绕“风”的字义演变进行研究,其中专篇探讨仅有过常宝的先生《“风”义流变考》,大致梳理了商代以后“风”字义的演变过程[3],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风”的意义作了历时考察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将其发展轨迹作简要归纳,以期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
  一、“风”本义探源
  “风”作为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最早被人们意识到,作为其本义一直沿用。
  在早期并无专门的“风”字,甲骨文中“风”假借“凤”,金文中则“风”、“凤”皆无。郭沫若引王国维释“凤”:“从隹从凡,即凤字,卜辞假凤为风。”[4]究其原因,一方面,“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无色无形,难于造字。另一方面,古人将凤凰视作“风神”,凤凰飞翔时产生的气流便是“风”。由此可见,在商周及春秋早期,古人已经开始关注到与劳动生活密不可分的“风”这个自然现象,但他们尚不能认识到风是冷热空气对流产生的,因而将“风”神化。
  此后,“风”字本义逐渐脱离神话色彩,而常与“气”并提,被认为是“气”在天地间的流动。后世的辞书中也多有对“风”本义的解释。
  《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扶摇谓之猋,风与火为庉,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5]
  表现了天地四时和谐运行的景象。春夏秋冬四时和,称为“景风”,后世也由此以“风调雨顺”一词代表国泰民安。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风”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并有了“四风”概念。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风部》释“风”:“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阁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也。凡风之属皆从风。”[6]
  认为“风”是形声字,从虫,凡声。“四风”已经扩展到“八风”。
  汉末刘熙《释名》又释“风”曰:“风,兖豫司横口合唇言之。风,汜也,其气博汜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7]
  “汜”、“放”从语音方面解释了风命名的原因,同时说明了自然的“风”与“气”的关系,两者在当时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风”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风”在历代产生的引申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风”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本义引申出了许多义项,范围涉及诸多层面。
  1.社会层面的“风”
  及至春秋中后期,根据自然风所具备的流动性特点,“风”的本义逐渐发生演变,其影响力、功能得到突出,渐次出现风俗、民间音乐等引申含义。如《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8]其中的“风”便指风俗。
  “风”指音乐时通常特指“诗六义”之一,与《离骚》并称为“风骚”。《毛诗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9]一般认为“风”为《诗经》体裁之一,即各地区的风土之音,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统称为十五“国风”,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带有地方色彩。收集整理民歌、民谣、民谚、民俗的活动叫“采风”,负责的专人叫“风人”。
  “风”的风俗与音乐两个义项关系紧密,不同的地区风俗会产生不同的民歌,不同的民歌又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地区风俗。由此,“风”又引申为对人的教育感化和无形的约束,即劝告、教化。《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9]。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风”已经具有“讽”的词义,即讽谏、委婉的劝告。
  2.人格层面的“风”
  在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风”由社会层面的运用走向个人自我风格的张扬,表述人物外在的精神风貌与内在的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内涵,正式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10]   “风”与其他术语组合成各种范畴,如《后汉书·窦融传论》载:“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11]《世说新语·德行》说:“李元礼风格秀整。”[12]《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曰:“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13]其中的“风度”、“风格”和“风骨”均是指人的言谈、举止、作风、品格等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面貌为特色,最终形成一种文人士大夫独有的精神气度和人格表现,即“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风”表示人格层面的含义就比比皆是。如《世说新语·任诞》载:“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12]这里的风,既表示外貌,又表示人的精神风度。
  3.文学层面的“风”
  创作个体的气质、禀赋体现在其作品中,便产生了文学层面的“风”。“风”与中国文学关联,从《诗经》开始便已打下根基。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风”开始被当做文学艺术的评论术语大量使用。
  最有代表性的当为“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提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14]
  “风骨”最初是用来形容人,当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基本要素,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风骨”之“风”,是创作者赋予作品中一种“气”,是一种灵动的生命力,它深隐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的情绪。“风”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又不直接指内容和情感,它可以被感知,却无法被直接把握。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美学范畴,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文学界就“风骨”的含义、美学范畴进行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探讨和研究。时至今日,也并无确论。
  除了以上提及的主要义项之外,“风”还有风声、男女情爱、疾病等多种含义,但均与“风”的本义及三个层面的引申义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故不再一一赘述。魏晋南北朝后,“风”的各种义项和用法已大致定型。后世的重要辞书中,清《康熙字典》列“风”义项最多,从中亦可一窥其复杂的多义系统。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风”内涵的演变,古汉语中“风”的教育、教化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讽谏、劝告的意义也已经被“讽”完全取代。
  三、结语
  通过对“风”历史演变的初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致的发展轨迹。首先由自然层面的“风”的流动性等特点,类比到社会层面,产生了风俗、民歌、风教等义项;个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后,“风”又由社会层面的运用走向个人自我风格的张扬,表述人物外在的精神风貌与内在的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内涵,正式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个体的创作风格与人的风度性情密切相关,“风”进而演变到与文学有关的层面。在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中,“风”贯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意义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巩本栋.《文心雕龙》风骨论辨证[A].莫砺锋.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过常宝.“风”义流变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2):37-42.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东汉)刘熙.释名[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战国)旬况.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1](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南朝)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本文是江苏省2014年“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为解决浮桥监测系统网络节点供电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自维持压电电源,其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以弹簧-质量块组件为核心的自维持压电结构,它将工作环境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振动源,以
摘 要: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走进校园,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用具。本文从高职院校网络化教育教学入手,探讨了把网络作为教育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及在开展网络化思政教育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 积极影响 弊端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网络使用的普及,就当今社会来看,网络使用范围已经渗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
以NaOH 为辅助试剂,利用室温机械研磨结合超声振荡和滴注法,在硅基底上将普通商业锌粉制备成了针状纳米ZnO 薄膜,并对其物相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aOH
针对海洋溢油问题,利用静电纺丝一步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砜(PSF)纤维膜,扫描电镜结果发现纤维表面存在细微孔洞.对纤维形貌和结构包括纤维直径、纤维间孔隙率、纤维表面孔径
针对现代船舶制造过程中堆场空间资源浪费和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NFP(no-fit polygon)非凸几何的船舶中间产品堆场布局优化方法.该方法以不规则多边形来表示结构件
摘 要: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政府一主导、校企两主体”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构建“三级协同、四方参与”的多元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及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关键词: 职业院校 顶岗实习 过程监控 考核评价  
高调重返中国市场的菲亚特能否再现在欧洲的复兴之路?  在中国沉寂数月之后,菲亚特以一种颇为高调的方式重新吸引了众多眼球。8月21日,该公司宣布,旗下的三款车型博悦(Bravo)、领雅(Linea)和朋多(GrandePunto)以进口车的方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菲亚特曾经计划在2007年内引进上述车型,但由于“相关认证工作还没结束”而推迟。直到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这三款车才得以亮相。  在发布新车
为了研究机织物组织结构对字典学习纹理表征的影响,使用平纹、斜纹、方平、经面缎纹、纬面缎纹、蜂巢和菱形斜纹等7种组织作为样本,选择16像素×16像素的子窗口,以离散余弦字典为初始字典进行字典学习,得到学习字典,并使用学习字典对织物纹理进行重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组织结构在相同条件下学习的重构质量不同,确定了7种织物纹理重构质量的次序,为进一步研究根据纹理重构质量进行特征分类提供依据。
通过将频域分析与距离匹配函数(DMF)相结合,实现了机织物图像纹理周期的自动测量.首先按行和列方式分别将织物图像展开为行向量和列向量,然后应用一维快速傅里叶变换分别将所提取的行向量和列向量变换到频率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两个最大峰值所对应的周期值,最后通过计算潜在周期的累加DMF实现织物纹理周期的准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测量织物纹理周期,相比于累加DMF方法,其稳定性更好且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