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异步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hai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08-02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討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需加倍重视教学改革,而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重视教学改革,健美操课程作为一门普及性强的运动项目,深受大学生大家的喜爱。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湖北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黎世法教授1979年创立了异步教学法,并结合根据我国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异步教育学派。本研究通过对健美操课程异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旨在探求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异步教学模式的内涵
  根据湖北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黎世法教授创立的观点,异步教学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由学生的自学开始并在教师异步指导下解决由书本知识转化而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的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然后发现问题最终通过教师指导并解决问题,从而启发了练习者的思维能力,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者自学能力的目的。在异步教学的课堂上,黎世法将教师分为三种类型:即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全体指导;指导分为五步:即设置问题、指明方法、明了学情、学习讨论、强化总结;学生分为五种类型:即独学、对学、群学、请教老师和全体学;学习过程分为六步:即自学、启示、复习、作业、纠错、总结;最后将这些有机地统一在异步教学的课堂教学当中,让课堂教学结构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2.健美操课程特点
  由于受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健美操这门课程从设立开始便采用单一的“完整示范——讲解——分解示范——练习——纠错”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动机、运动经历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个体差异,造成了“一刀切”的现象。健美操运动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协调性、乐感和肢体的控制能力,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未曾接触过这个项目,少数艺术体育特长生除外,因此缺少项目基础。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兴趣浓厚,热情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遇到困难而难以克服,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热情开始下降,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3.健美操异步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安徽财贸职业学2015级健美操选项课各随机抽取2个班,每个班40名女生,共计80名女生。每个教学班学生选修人数在35人左右,根据构建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活动。
  根据学情调查和测试,并对所获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主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健美操运动基础水平为标准,根据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即优秀组、良好组和合格组,分别进行健美操教学。优秀组的学生健美操基本水平较高,其教学目标是精确掌握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三级动作,而且每个动作均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每个动作的完成过程均要表现出完美的控制,全部动作能保持正确姿势。结合健美操运动技术特点增强身体素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良好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三级动作,而且大部分动作均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每个动作的完成过程均要表现出较好的控制,大部分动作能保持正确姿势和身体位置。会创编健美操动作组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学习。合格组的教学目标是基本掌握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三级动作,这一层次的学生最重要的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健美操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多给他们创造锻炼机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效果,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健美操课程异步教学模式,并将实施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课程,最终使学生完成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2]李磊.异步教学法在足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23–24.
  作者简介:
  王爱春(1983-),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层出不穷。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因此这种情况应该被教育工作者与社会所了解。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因此在面对社会这个大染缸时难免会犹豫不决,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决定。这些体现在恋爱关系、社交关系等不同的方面,因此需要有良好的支持為他们以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