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度发展,技术条件的进一步提高将我们推向了一个消息即时发布的“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就是这样一个以快书写、快发布、快阅读见长的Web2.0的代表产物,140个字附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的微传播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信息传播方式。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用户在数量上不断升级,微博从一个粉丝膜拜明星的工具逐渐转变为公民发声甚至表达政治意见的平台,微博上的公共空间初现雏形。
微博的点击、点评和转发,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全民围观”,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微博空间不再只是社会的缩影,微博就是社会在赛博空间的同步直播。微博这种即时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调。从一系列的媒介事件中可以看出,“微博时代”下公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民众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建设公民精神空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微博崛起的传播学意义
微博的技术优势使其为公众在获取信息上开辟了新的渠道,减少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所形成的“渠道霸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
传统媒体开始借助微博寻找新闻线索。以往网络等新媒体往往跟随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在微博出现后,由于微博提供了更加迅速及时的信息发布渠道,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往往要借力新媒体,在微博“第一手消息”的基础上做文章。微博对议题在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民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打破了“单向度”的传播局面。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角度来看,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是打破“单向度”的一股力量。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大众传媒”和“大众”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的“单向度”,进而就是社会文化的“单向度”。而微博则是一个提供“多向度”的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传播中,不同用户即不同信源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对于同一事件,在微博上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使受众能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事件。
“自媒体”带来了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在这个媒介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微博的问世赋予了公众比以往更大的传媒接近权,“人人皆媒体”的说法由此而来。微博在“自媒体”方面的试水也开拓了一种称为“微新闻”的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微新闻”是指基于Web2.0技术
即时发布的新闻,以“短、灵、快”为特点,用户可以借助电脑或手机,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即时发布事件进展,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优劣势分析
2009年由饭否网首先引进的微博,最初的功能只是类似于SNS社交网站,当时最流行的是明星开微博与粉丝交流。在2010年微博去明星化以后,用户数量激增,微博的公共影响力也在一系列的微博媒介事件中逐步显现和增强。微博的传播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让公众参与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在许多媒介事件中,微博已经直接有力地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比如2010年9月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借助于《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微博直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得以解决。《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7.3%的人会对微博上传播的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与此相应的是,几大门户网站微博的“热门话题”中,超过95%涉及公共事务,其中社会公共事务的比例最大,占全部热门话题的78%。
在7.23动车事故中,微博表现不俗,关于动车事故的第一条消息是由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而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微博都在关键点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金一小时”——微博传播的速度优势。7.23动车事故发生后,首先向外界公布消息的是一名微博ID为“袁小芫”的用户,事发时她是D301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事故发生仅四分钟后她就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利用微博直播,时效上优于任何传统媒体。23日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借助微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微博在本次动车追尾事件中体现了“黄金一小时”的特点,也就是说,首发的现场网友博文比传统媒体早发一小时。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不确定性,而微博正是凭借简单快速的特点,成为消息的首发平台。
“ 乘客意识增强” —— 聚合民意的议题设置。不同于传统媒体中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微博上的议题来自于公民大众,议题能设置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公众是否关注。议题由某个“自媒体”率先发起,经过其他用户的评论、转发,引发围观后,传统媒体将此议题传播到更广的社会空间,个人行为就由此成为社会性行为。微博上信息的过滤由公众共同完成,有新闻价值的、与多数公众有注意力交叉的信息会被瞬间放大,由此,微博设置议题的公共影响力形成,成为又一个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能够根据关键字出现的频次,统计出热门话题。而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又直接源于用户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越是基于公共理性的注意力整合,关注该话题的人数越多,该话题就越容易出现在首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由公众集体完成的议程设置。从7.23事故发生截止到7月25日8时,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该话题共有4581899条相关微博,连续两天位于热门话题榜之首。沈阳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民众“看客意识”的减弱,“乘客意识”的增强。
用户通过微博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体现了微博更容易表达民意的特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民众的“乘客意识”得到加强,改变了单纯围观的心理惯性,而是参与其中并试图改变,这对于民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传统媒体人王星所表达的“在传媒提速的列车上,我们都是乘客”。
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微博上公民意识的凸显。关于7.23动车事故的热门微博,有些达到了上百万的转发次数,以及近20万条的评论。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微博对这起公共事件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言论的层面,已经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中。全程参与这次事故报道的《温州都市报》记者卢俊敏表示:“事发之后,由于微博的呼吁及转帖,当天晚上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700多人参与献血。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刊登消息之时,微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事故发生开始,微博在众多“自媒体”的信息聚合下,信息滚动直播,发布寻亲信息,一方面关注事故现场的搜救动态,另一方面关注官方新闻发言人披露的信息,使微博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成为公众了解本次事故的一个最佳平台。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中表示:“这一次动车事故中,微博上各方的整体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良善和公民责任感。”而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绍章认为:“微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角色,更担当了凝聚公民意识、表达公民思想、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等全新多元功能。”
信息的“情绪化、碎片化”——微博传播的自身局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与其发布的即时性和移动性,对于信息的传播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正是为了满足快速发布的要求才使得信息碎片化,而信息的移动发布和快速传播也正是得益于信息内容的微化,但这也是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媒体的弊端,由于受到140字的字数限制,微博新闻难免带有片面化和情绪化的色彩。
微博虽然能够满足公众“第一时间”的知晓欲,但是后续的深度、连续报道还是要靠传统媒体把微博上散乱的信息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采访和调查,系统、全面地进行信息发布。
“微博客正在改变着我国互联网舆论载体的格局,微博已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这是中国社科院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对微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目前,微博客的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客都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而且经常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微博代表了一种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只有树立以受众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公众的话语表达需求,才能真正发掘出这种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思维改变和全新体验。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微博的点击、点评和转发,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全民围观”,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微博空间不再只是社会的缩影,微博就是社会在赛博空间的同步直播。微博这种即时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调。从一系列的媒介事件中可以看出,“微博时代”下公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民众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建设公民精神空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微博崛起的传播学意义
微博的技术优势使其为公众在获取信息上开辟了新的渠道,减少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所形成的“渠道霸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
传统媒体开始借助微博寻找新闻线索。以往网络等新媒体往往跟随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在微博出现后,由于微博提供了更加迅速及时的信息发布渠道,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往往要借力新媒体,在微博“第一手消息”的基础上做文章。微博对议题在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民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打破了“单向度”的传播局面。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角度来看,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是打破“单向度”的一股力量。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大众传媒”和“大众”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的“单向度”,进而就是社会文化的“单向度”。而微博则是一个提供“多向度”的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传播中,不同用户即不同信源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对于同一事件,在微博上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使受众能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事件。
“自媒体”带来了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在这个媒介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微博的问世赋予了公众比以往更大的传媒接近权,“人人皆媒体”的说法由此而来。微博在“自媒体”方面的试水也开拓了一种称为“微新闻”的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微新闻”是指基于Web2.0技术
即时发布的新闻,以“短、灵、快”为特点,用户可以借助电脑或手机,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即时发布事件进展,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优劣势分析
2009年由饭否网首先引进的微博,最初的功能只是类似于SNS社交网站,当时最流行的是明星开微博与粉丝交流。在2010年微博去明星化以后,用户数量激增,微博的公共影响力也在一系列的微博媒介事件中逐步显现和增强。微博的传播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让公众参与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在许多媒介事件中,微博已经直接有力地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比如2010年9月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借助于《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微博直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得以解决。《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7.3%的人会对微博上传播的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与此相应的是,几大门户网站微博的“热门话题”中,超过95%涉及公共事务,其中社会公共事务的比例最大,占全部热门话题的78%。
在7.23动车事故中,微博表现不俗,关于动车事故的第一条消息是由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而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微博都在关键点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金一小时”——微博传播的速度优势。7.23动车事故发生后,首先向外界公布消息的是一名微博ID为“袁小芫”的用户,事发时她是D301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事故发生仅四分钟后她就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利用微博直播,时效上优于任何传统媒体。23日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借助微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微博在本次动车追尾事件中体现了“黄金一小时”的特点,也就是说,首发的现场网友博文比传统媒体早发一小时。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不确定性,而微博正是凭借简单快速的特点,成为消息的首发平台。
“ 乘客意识增强” —— 聚合民意的议题设置。不同于传统媒体中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微博上的议题来自于公民大众,议题能设置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公众是否关注。议题由某个“自媒体”率先发起,经过其他用户的评论、转发,引发围观后,传统媒体将此议题传播到更广的社会空间,个人行为就由此成为社会性行为。微博上信息的过滤由公众共同完成,有新闻价值的、与多数公众有注意力交叉的信息会被瞬间放大,由此,微博设置议题的公共影响力形成,成为又一个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能够根据关键字出现的频次,统计出热门话题。而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又直接源于用户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越是基于公共理性的注意力整合,关注该话题的人数越多,该话题就越容易出现在首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由公众集体完成的议程设置。从7.23事故发生截止到7月25日8时,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该话题共有4581899条相关微博,连续两天位于热门话题榜之首。沈阳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民众“看客意识”的减弱,“乘客意识”的增强。
用户通过微博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体现了微博更容易表达民意的特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民众的“乘客意识”得到加强,改变了单纯围观的心理惯性,而是参与其中并试图改变,这对于民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传统媒体人王星所表达的“在传媒提速的列车上,我们都是乘客”。
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微博上公民意识的凸显。关于7.23动车事故的热门微博,有些达到了上百万的转发次数,以及近20万条的评论。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微博对这起公共事件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言论的层面,已经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中。全程参与这次事故报道的《温州都市报》记者卢俊敏表示:“事发之后,由于微博的呼吁及转帖,当天晚上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700多人参与献血。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刊登消息之时,微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事故发生开始,微博在众多“自媒体”的信息聚合下,信息滚动直播,发布寻亲信息,一方面关注事故现场的搜救动态,另一方面关注官方新闻发言人披露的信息,使微博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成为公众了解本次事故的一个最佳平台。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中表示:“这一次动车事故中,微博上各方的整体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良善和公民责任感。”而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绍章认为:“微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角色,更担当了凝聚公民意识、表达公民思想、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等全新多元功能。”
信息的“情绪化、碎片化”——微博传播的自身局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与其发布的即时性和移动性,对于信息的传播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正是为了满足快速发布的要求才使得信息碎片化,而信息的移动发布和快速传播也正是得益于信息内容的微化,但这也是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媒体的弊端,由于受到140字的字数限制,微博新闻难免带有片面化和情绪化的色彩。
微博虽然能够满足公众“第一时间”的知晓欲,但是后续的深度、连续报道还是要靠传统媒体把微博上散乱的信息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采访和调查,系统、全面地进行信息发布。
“微博客正在改变着我国互联网舆论载体的格局,微博已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这是中国社科院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对微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目前,微博客的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客都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而且经常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微博代表了一种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只有树立以受众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公众的话语表达需求,才能真正发掘出这种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思维改变和全新体验。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