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髋螺钉(DHS)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 60 例,PFN内固定治疗的 60 例,DHS固定治疗的 60例,比较三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结果: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中均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动力髋螺钉组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关节恢复满意度评分比较中,三组患者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老年人骨折常见类型,多由于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导致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骨折[1]。由于老年患者骨质差,自行愈合能力不佳,因此临床上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即早期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髋螺钉(DHS)三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2-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现文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9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2.7)岁,按照骨折分型 Evans-Jensen 分型[4],其中III型骨折 102例,Ⅳ型骨折 52例,V 型骨折26例[2]。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其中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 60 例,PFN内固定治疗的 60 例,DHS固定治疗的 60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积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明确诊断及有无手术禁忌症。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本组患者取侧卧位,常规麻醉、消毒后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及关节囊,行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并清除髋臼内的软组织,采用股骨颈皮质骨或骨水泥填塞重建股骨矩并安装人工假体。②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本组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取股骨大转子上方近端做一大小约5切口,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常规置入长度合适的 PFN 主钉,并在正确位置拧入近侧防旋螺钉、远侧加压螺钉,最后锁定远端锁钉。③动力髋螺钉(DHS)组:本组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采取股骨近段外侧入路,自大转子外侧行纵行切口,充分显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近端,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常规操作正确置入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连接套筒钢板,拧入加压螺钉。全部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于术后2天左右无明显引流液情况下拔出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三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标准[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即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总分为100分。总分评价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详见表1。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中均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动力髋螺钉组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关节恢复满意度评分比较中,三组患者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统计结果(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術中出
血量(ml)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关节恢复满意度评分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 60 63.2±4.2 156.3±11.5 2(3.3) 93.2±1.2
股骨近端髓内钉组 60 82.3±4.5 182.2±9.8 8(13.3) 90.8±1.1
动力髋螺钉组(DHS) 60 89.2±5.6 386.4±15.6 9(15.0) 9.02±0.9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老龄化问题在加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数量加大。由于多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体质较差,靠保守治疗一般很难达到愈合效果,为了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现在临床上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据报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6.1%,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为0.9%。为了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一种手术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的手术方式[6]。
通过我们本文研究可以发现,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手术对患则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临床统计发现,7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约53.2%[7],不适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能有效的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两种手术方式也是公认最有效的内固定方式,但临床统计发现有很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内固定后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报道[8]。
综上所述,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玉琪,冯治华,张建林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对比[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37-38.
[2]郑建平,杨丰建,傅格深等.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3):319-321.
[3]李锋生,陈瑞光,梁伟国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5):760-761.
[4]蒋冬升,毕郑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6):516-518.
[5]胡学彬,冯大军.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8):1323-1323,1325.
[6]蒋德春,高仕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682-683.
[7]周凯.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手术方式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肖超凡.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J].医药前沿,2013,(5):302.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老年人骨折常见类型,多由于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导致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骨折[1]。由于老年患者骨质差,自行愈合能力不佳,因此临床上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即早期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髋螺钉(DHS)三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2-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现文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9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2.7)岁,按照骨折分型 Evans-Jensen 分型[4],其中III型骨折 102例,Ⅳ型骨折 52例,V 型骨折26例[2]。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其中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 60 例,PFN内固定治疗的 60 例,DHS固定治疗的 60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积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明确诊断及有无手术禁忌症。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本组患者取侧卧位,常规麻醉、消毒后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及关节囊,行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并清除髋臼内的软组织,采用股骨颈皮质骨或骨水泥填塞重建股骨矩并安装人工假体。②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本组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取股骨大转子上方近端做一大小约5切口,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常规置入长度合适的 PFN 主钉,并在正确位置拧入近侧防旋螺钉、远侧加压螺钉,最后锁定远端锁钉。③动力髋螺钉(DHS)组:本组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采取股骨近段外侧入路,自大转子外侧行纵行切口,充分显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近端,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常规操作正确置入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连接套筒钢板,拧入加压螺钉。全部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于术后2天左右无明显引流液情况下拔出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三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标准[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即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总分为100分。总分评价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详见表1。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中均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动力髋螺钉组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关节恢复满意度评分比较中,三组患者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统计结果(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術中出
血量(ml)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关节恢复满意度评分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 60 63.2±4.2 156.3±11.5 2(3.3) 93.2±1.2
股骨近端髓内钉组 60 82.3±4.5 182.2±9.8 8(13.3) 90.8±1.1
动力髋螺钉组(DHS) 60 89.2±5.6 386.4±15.6 9(15.0) 9.02±0.9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老龄化问题在加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数量加大。由于多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体质较差,靠保守治疗一般很难达到愈合效果,为了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现在临床上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据报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6.1%,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为0.9%。为了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一种手术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的手术方式[6]。
通过我们本文研究可以发现,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手术对患则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临床统计发现,7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约53.2%[7],不适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能有效的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两种手术方式也是公认最有效的内固定方式,但临床统计发现有很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内固定后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报道[8]。
综上所述,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玉琪,冯治华,张建林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对比[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37-38.
[2]郑建平,杨丰建,傅格深等.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3):319-321.
[3]李锋生,陈瑞光,梁伟国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5):760-761.
[4]蒋冬升,毕郑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6):516-518.
[5]胡学彬,冯大军.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8):1323-1323,1325.
[6]蒋德春,高仕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682-683.
[7]周凯.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手术方式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肖超凡.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J].医药前沿,2013,(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