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一生的评弹伉俪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友,评弹演员张如君、刘韵若,他们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找些艺人写些说书经验是很有用的,如果能写成四五篇,可以出本小册子,这对于评弹艺人特别是青年艺人是很有帮助的——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利用退休在家的空闲时间,编著了一本《评弹艺人谈艺录》。他们用快件赠送给我,我拿到手一口气看完。
  我对《谈艺录》中的人与事都很熟悉,毕竟我在上海人民评弹团(现上海评弹团)工作了近二十年。当时,我还是二十岁不到的青年人,我经常讲:我是将青春献给评弹事业的。这时,评弹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张如君、刘韵若双档演出经历丰富,他们经过单干、集体所有制的红旗评弹队,后来,又参加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剧团(现上海评弹团),都评为一级演员。他们二人确实是一生从事评弹,数十年在第一线演出。这本编著反映了他们从艺的艰辛,从认识评弹、学习评弹到研究评弹、懂得评弹的全过程,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演出上的突出成绩。如君先生今年已经83岁了,他还创作了新长篇《弦索春秋》,他还调集江浙沪评弹各家排练此长篇,最近还上电视台播演了此长篇,在听众中影响颇大。张如君还与刘韵若共同编写长篇《李双双》并在杭州演出,受到听众的欢迎。而在《评弹艺人谈艺录》一书里,他们还收集了非常珍贵的照片132张(包括印件)。
  一般来讲,评弹双档以上手为主,刘韵若虽为下手,却一点不怠惰,主动挑重担,在艺术上要走自己的路。她在传统长篇《双金锭》中塑造了文武生龙梦锦的角色。京剧叶派小生叶少兰在上海市区演夜场,刘恰巧在郊区松江演日场,刘一下台,马上赶回上海看叶派戏,每晚看它,次日清晨赶回松江演日场。其目的是从叶派小生中吸取养料。经过刘韵若的不断实践,在唱腔、表演方面,龙梦锦这个角色得到评弹听众的认可。
  还有一次,在昆山、青浦长血吸虫的地区下生活,刘韵若目睹了血吸虫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状况,她把原来谱曲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加上华东局书记魏文伯的《送瘟神三字经》用评弹曲调谱曲,在书场演唱宣传,让城里人亦了解血吸虫的危害。后来,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还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并拍成了电影。
  《谈艺录》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在编著中谈到他们的两位母亲。书中说,他们的两位母亲同住一间,一个88岁,一个90岁。一个痴呆,一个风瘫。张如君先生还特注:“两个母亲,一为生母,一为岳母。”张如君、刘韵若他们二人已经成名成家,年事渐高,但他们还念念不忘两个母亲用毕生心血换来子女们的幸福,不忘她们对他们工作上的支持。编著中还附上两个母亲的照片。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反映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优秀气质。
  我作为老友,祝贺他们健康长寿。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本试区位于河套灌渠下游,在乌拉特前旗长胜公社六、七队范围内。地面高程1010~1030米之内。西南高而东北低,地面坡度在五千分之一到八千分之一间。地形平坦开阔,
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除品种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栽培条件和营养状况。国外报道:苏联乌兹别克的“巴亚乌特”国营农场,每公顷用氮(纯 N)230公斤,磷(P_2O_5)165公斤和钾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种子贮藏、良种的供应工作日益显得紧迫而重要。为新出现的一大批粮食、种子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提供良种服务,特别是对种子的贮藏和保
有一定年纪的上海人,对“黄永生”这个名字想必如雷贯耳.当年,他的《古彩戏法》,传遍大街小巷,那句“毯子身上盖一盖”,成为妇孺皆知的唱段.很多人,因了黄永生,才知道“上海
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中药研究方法是通过提取中药中单一成分或制备提取物进行药理实验确定有效成分,这种方法步骤繁琐,劳动强度高,且成功的概率低。近年来高通量筛选被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可以大大减少活性筛选周期并节省试样量。药物的活性已被证明与其生物膜通透性有关,脂质体因与生物膜具有类似结构常用于模拟生物膜研究药物的生物膜通透性。在第一章中,我们建立了荧光脂质体模型并将
1983—1934年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上分别进行了大豆根瘤菌不同菌株接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上供试的12个菌株仅有005一个菌株较对照增产7.5%;在中等肥力土壤上供试
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洛阳7602定名豫麦4号。它是由洛阳市农科所从阿夫变异株经钴60辐射后的材料内,通过系统选择育成的,具有早熟高产、质优和适应性广的弱春性品种
绥化市有很多低洼易涝耕地,土质虽然肥沃,但透水性差、冷浆,土壤中养份不易被农作物吸收。种旱田产量不高,种水稻则水源不足。如何改善这类低产田,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县发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说起我年轻时候的婚恋,简直觉得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与现在的婚恋仅仅只是道具和词语不同而已。现在的相亲,当年叫对象;现在的结婚成家,当年叫个人问题;现在的早恋,当年叫“那个”。  当年,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家家教很严,同时我家大人们已经是屡次“革命”和政治运动的惊弓之鸟,家运式微,生怕孩子们闯祸,约束是倍加严厉,平日连乱说乱动都不可以,“那个”就是绝对禁止的了。那个年代,无论大人小孩,如果犯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