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的效率,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2-058-1
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仍大量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处于茫然和随意的状态,教师往往认为文章内容即教学内容,表现为课堂上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更有一些教师还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应自己,死背教案,讲得多,问得细,有时还提一些无价值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挑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鼓励质疑探究,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潜能。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离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一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它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学习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又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为让学生多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全面开启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引领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可以有好几个好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表创新思维。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的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达什么意思”时,有的同学就在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同学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需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
三、提倡自主争辩,发展创新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的维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学生之间的争辩。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独出心裁,鼓励作为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地阅读,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创新,在活跃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乌鸦喝水》,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时有学生说:“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又有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就可以喝到水了,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用不着怕割破皮。”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四、展开讨论想象,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目的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突破思维习惯,让学生有所创新。比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想象并讨论:“假如小女孩来到了我家……”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她家后,她看到冻得通红的小女孩,马上给小女孩穿上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的花棉衣,还把火烧得大大的,让小女孩烤火;有的帮助小女孩解决饿的问题;还有的为小女孩赠送卡片或参观自己的快乐小天地;甚至有的同学要把小女孩永远地留在自己身旁……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想象,通过讨论,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军需处长临死前得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依靠一颗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的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可能对自已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在想象的过程中,教师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2-058-1
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仍大量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处于茫然和随意的状态,教师往往认为文章内容即教学内容,表现为课堂上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更有一些教师还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应自己,死背教案,讲得多,问得细,有时还提一些无价值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挑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鼓励质疑探究,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潜能。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离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一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它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学习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又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为让学生多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全面开启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引领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可以有好几个好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表创新思维。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的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达什么意思”时,有的同学就在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同学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需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
三、提倡自主争辩,发展创新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的维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学生之间的争辩。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独出心裁,鼓励作为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地阅读,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创新,在活跃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乌鸦喝水》,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时有学生说:“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又有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就可以喝到水了,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用不着怕割破皮。”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四、展开讨论想象,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目的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突破思维习惯,让学生有所创新。比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想象并讨论:“假如小女孩来到了我家……”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她家后,她看到冻得通红的小女孩,马上给小女孩穿上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的花棉衣,还把火烧得大大的,让小女孩烤火;有的帮助小女孩解决饿的问题;还有的为小女孩赠送卡片或参观自己的快乐小天地;甚至有的同学要把小女孩永远地留在自己身旁……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想象,通过讨论,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军需处长临死前得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依靠一颗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的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可能对自已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在想象的过程中,教师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