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 2012年12月问世至今,中央八项规定已实施近3年。中央以不变的节奏狠抓“纠四风”,各级纪委打出“监督+问责+通报”组合拳,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近3年来,与八项规定有关的政策,在改变政治生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公务人员,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少数干部为官不为”、“个别机关有钱不敢花、项目批下来不敢开工”、公务员辞职潮等话题,均引发广泛讨论。
廉政瞭望在广泛征集问题基础上,分别采访了多名反腐和党建领域知名专家,回应诸多热点敏感问题,共同为八项规定走向制度化、常态化支招。
上半年公款吃喝因何“反弹”?
廉政瞭望:八项规定制定近3年,在治理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违规大操大办、公车私用、收受礼品礼金等方面成效明显。从您自身来讲,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
刘益飞:就我个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公款大吃大喝的少了,這已成为纠“四风”的一大成绩。公费旅游也受到极大限制。最不满意的就是公车改革。据我所知,有地方副局级干部仍违规配专车。
毛昭辉:违规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出国境旅游等都得到明显限制。公款吃喝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公款出国减少,很大原因是较易管控,近几年出台了多项规范性规定,不批就出不去。有基层干部还跟我说,现在迎来送往减少了,上级检查,接待也更简单。
廉政瞭望:新华社报道,今年上半年,查处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问题有增无减。为什么3年高压下,一些指标仍有反弹迹象?
毛昭辉:个别数据即使增加或反弹,也应该是正常的,体现出“四风”的顽固性。因为个体在不同节点的选择不一样,西方有个哥森定律,讲的是消费与享乐的关系。人们往往选择对自身影响最小、享乐最大的消费,违纪者也类似。纠“四风”开始时,他们可能会收敛。快3年了,压力和自我约束就可能会降低,老毛病重犯。
任建明:这里有几个数据需要搞清楚。包括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总数,查处的总数和通报出来的数量。我个人相信,违反八项规定问题的总数比以往是有明显下降的。公款旅游等问题增加,很可能因为查处的力度在加大。
还应在哪些难题上取得突破?
廉政瞭望: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出现了哪些偏差,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毛昭辉: 有的地方反“四风”,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作为重点。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各地落实规定的细则弹性较大,如某地有人公款打了一天牌,仅给予警告处分。浙江某地一单位接待点了一包烟多花了200多块,则被严重警告。标准不统一,就会对官员行为选择带来影响。
刘益飞: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矫枉过正,比如一些地方抹掉职工正常福利。此外,一些地方对群众举报仍然不公开。还有个别监督机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它自己就不够“硬”。
乔新生:一些地方腐败现象仍然严重,且更隐蔽。如借“集体决策”为名搞独断、任人唯亲等腐败未得到遏制。
任建明:目前我们的监督,更多是靠领导部署。现在纪检机关干劲足,权威高,但如何保持持久动力,还是难点。
廉政瞭望:要持久贯彻八项规定精神,还需要在哪些难题上取得突破?
刘益飞:我认为,要深入贯彻八项规定,还需领导机关有所改变:如领导调研由“安排式”真正变为“随机式”;出台更具体的限制性规定,确保领导与下属是工作关系,不能搞人身依附等。
魏敏生:应加快综合改革步伐。如围绕落实八项规定,经济上改革财经、预算制度,政治上提高干部和公民素养,文化上改进宣传方式,社会上提高管理水平。这些改革与八项规定持久贯彻是相配套的。
毛昭辉:“四风”泛滥也暴露出制度存在改进空间。比如官僚主义,就与对上负责的体制、科层制度有关。享乐奢靡,又与现行财政体制、预算监督不到位有关。因此,我们首先应反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和某些特权制度;其次,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解决为官不为。
李景平:两年多来,八项规定已改善了党风政风的方方面面。中央纪委来陕西调研时,我建议将八项规定写入公务员法及有关法规中,与反腐败国家立法相结合。可效仿一些国家,将更细化的规定写入公务员法的附则,比如公务员出差补助按地区分几个等级,各自报销多少。这样就有利于常态化执行。如闯红灯过去以罚款为主,新交规规定闯红灯扣6分,闯两次吊销驾照后,此类情况明显好转。
关了“后门”,
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
廉政瞭望:纠“四风”,让部分单位省去了公款大吃大喝、公款送礼等开支,也出现了花不完钱的情况,这暴露出预算管理的哪些问题?应如何及时调整?
任建明:不光是这些,公车改革、禁止大操大办等,都省下来一大笔钱。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基本也有大幅度压缩。一些地方和部门钱花不完,说明预算管理的法治化仍不够,人大等机关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跟进、调整和动态监督。这些钱省下来后,一部分应用于建立新的工资制度,更多的则及时投入民生事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
廉政瞭望:有干部感慨,当地一些单位宁愿不花钱是因为怕出事。
毛昭辉:过去GDP至上,有地方启动项目,总体上合规,细节上打一些擦边球,有关部门也默认。现在不敢继续了,新的方法还没找到,领导还误认为不干事就不会出事,资金就一直冻结在账户上。其实,这更多反映出官员创新动力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政策确实模棱两可。哪些情况属于违规,没有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对此,更要从程序上加强对干事的保障和救济,减少不确定状态。如果是为推动工作,因政策模糊而造成违规违纪,要追究责任,但应与主动犯错的行为相区分。
廉政瞭望:反“四风”后,干部隐性收入普遍减少,堵了后门;而要大幅度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还不太现实。一些乡镇领导反映,有下属干事缺乏动力,公务员离职潮也开始出现。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李景平:对于这些“不为”的干部,要区别多种情况,要逐一甄别。对那些因灰色收入被取消而不为的,进行组织调整。对取消隐性收入认识不到位的,要帮助其更新观念,基层也从中央涨工资政策中得到了好处。
毛昭辉:我向来认为,公务员涨工资,要体现对基层、山区落后地区公务员的倾斜。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工资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方面,一是可以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如每隔多少年,工资增加多少比例,解决现在随意性大的问题,让基层公务员看到希望。二是可试行廉政保证金和廉洁年金制度。
刘益飞:必须看到,公务员还有很多其他职业享受不到的好处,比如职业优越感、荣誉感,帮群众办事,人生价值的实现感。有晋升机会及相对理想的福利。机关里的年轻人需要对去留做出价值判断,不应消极怠工。这一轮公务员离职潮,某种程度也是“大浪淘沙”。
任建明:精神激励,可规定干部服务多少年获纪念章,荣誉证书等。制度方面,应加快试点职务与职级分开,如法官检察官就从大公务员系统单列出来。公务员系统里,大部分工作是专业的。应让大多数人走专业技术序列,有涨工资和职级的空间,如香港廉政公署98%的人都走这条路。将政府总体行政化变为专业化,也是减少官本位的一个办法。
廉政瞭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央出台了多项制度,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组织及乡镇干部应该如何努力适应?
刘益飞:前两年贾平凹的小说《带灯》,写了乡镇信访干部面对的尖锐矛盾,很现实。跟上中央步伐需要基层干部敬业,基层领导更要有担当。组织上也应想办法扭转选人用人中的逆淘汰,把政治生态搞好一点。这样即使基层工资少一点,很多人也愿意干。
李景平:可通过“严格进口,调节出口”解决部分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一方面,对刚进队伍的年轻人一开始就从严要求,现在公务员热降温也是自然调节。另一方面,对经过理论和实践培训学习,仍跟不上形势的,按干部能上能下等要求调离重要岗位。
冲击传统人情社会了吗?
廉政瞭望:八项规定出台近3年,狠纠“四风”,有人认为,它对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其作用?
翟学伟、贺夏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遇事往往不喜歡只讲规则,而是追求“情理交融”。可以说,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是,近来人情成了一些人违法的幌子。两种“人情”要区分开。前者重义轻利,与制度、社会良性互动;后者唯利是图,打破制度束缚。
冉红音:八项规定出台近3年,为制度与人情,正常的人情与异化的人情都划出了界限——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第二,中央及中央纪委重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如八项规定也吸收了传统以身作则等因素,传承了传统精髓。最后,八项规定强调规则的效力,强化执行力,有利于我们向现代社会转型。
此外,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由人情主导;现代社会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由规则主导。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正是旨在明确党员的行为规则。今后在公事中夹杂人情因素的情况将越来越少。
近3年来,与八项规定有关的政策,在改变政治生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公务人员,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少数干部为官不为”、“个别机关有钱不敢花、项目批下来不敢开工”、公务员辞职潮等话题,均引发广泛讨论。
廉政瞭望在广泛征集问题基础上,分别采访了多名反腐和党建领域知名专家,回应诸多热点敏感问题,共同为八项规定走向制度化、常态化支招。
上半年公款吃喝因何“反弹”?
廉政瞭望:八项规定制定近3年,在治理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违规大操大办、公车私用、收受礼品礼金等方面成效明显。从您自身来讲,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
刘益飞:就我个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公款大吃大喝的少了,這已成为纠“四风”的一大成绩。公费旅游也受到极大限制。最不满意的就是公车改革。据我所知,有地方副局级干部仍违规配专车。
毛昭辉:违规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出国境旅游等都得到明显限制。公款吃喝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公款出国减少,很大原因是较易管控,近几年出台了多项规范性规定,不批就出不去。有基层干部还跟我说,现在迎来送往减少了,上级检查,接待也更简单。
廉政瞭望:新华社报道,今年上半年,查处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问题有增无减。为什么3年高压下,一些指标仍有反弹迹象?
毛昭辉:个别数据即使增加或反弹,也应该是正常的,体现出“四风”的顽固性。因为个体在不同节点的选择不一样,西方有个哥森定律,讲的是消费与享乐的关系。人们往往选择对自身影响最小、享乐最大的消费,违纪者也类似。纠“四风”开始时,他们可能会收敛。快3年了,压力和自我约束就可能会降低,老毛病重犯。
任建明:这里有几个数据需要搞清楚。包括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总数,查处的总数和通报出来的数量。我个人相信,违反八项规定问题的总数比以往是有明显下降的。公款旅游等问题增加,很可能因为查处的力度在加大。
还应在哪些难题上取得突破?
廉政瞭望: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出现了哪些偏差,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毛昭辉: 有的地方反“四风”,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作为重点。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各地落实规定的细则弹性较大,如某地有人公款打了一天牌,仅给予警告处分。浙江某地一单位接待点了一包烟多花了200多块,则被严重警告。标准不统一,就会对官员行为选择带来影响。
刘益飞: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矫枉过正,比如一些地方抹掉职工正常福利。此外,一些地方对群众举报仍然不公开。还有个别监督机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它自己就不够“硬”。
乔新生:一些地方腐败现象仍然严重,且更隐蔽。如借“集体决策”为名搞独断、任人唯亲等腐败未得到遏制。
任建明:目前我们的监督,更多是靠领导部署。现在纪检机关干劲足,权威高,但如何保持持久动力,还是难点。
廉政瞭望:要持久贯彻八项规定精神,还需要在哪些难题上取得突破?
刘益飞:我认为,要深入贯彻八项规定,还需领导机关有所改变:如领导调研由“安排式”真正变为“随机式”;出台更具体的限制性规定,确保领导与下属是工作关系,不能搞人身依附等。
魏敏生:应加快综合改革步伐。如围绕落实八项规定,经济上改革财经、预算制度,政治上提高干部和公民素养,文化上改进宣传方式,社会上提高管理水平。这些改革与八项规定持久贯彻是相配套的。
毛昭辉:“四风”泛滥也暴露出制度存在改进空间。比如官僚主义,就与对上负责的体制、科层制度有关。享乐奢靡,又与现行财政体制、预算监督不到位有关。因此,我们首先应反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和某些特权制度;其次,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解决为官不为。
李景平:两年多来,八项规定已改善了党风政风的方方面面。中央纪委来陕西调研时,我建议将八项规定写入公务员法及有关法规中,与反腐败国家立法相结合。可效仿一些国家,将更细化的规定写入公务员法的附则,比如公务员出差补助按地区分几个等级,各自报销多少。这样就有利于常态化执行。如闯红灯过去以罚款为主,新交规规定闯红灯扣6分,闯两次吊销驾照后,此类情况明显好转。
关了“后门”,
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
廉政瞭望:纠“四风”,让部分单位省去了公款大吃大喝、公款送礼等开支,也出现了花不完钱的情况,这暴露出预算管理的哪些问题?应如何及时调整?
任建明:不光是这些,公车改革、禁止大操大办等,都省下来一大笔钱。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基本也有大幅度压缩。一些地方和部门钱花不完,说明预算管理的法治化仍不够,人大等机关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跟进、调整和动态监督。这些钱省下来后,一部分应用于建立新的工资制度,更多的则及时投入民生事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
廉政瞭望:有干部感慨,当地一些单位宁愿不花钱是因为怕出事。
毛昭辉:过去GDP至上,有地方启动项目,总体上合规,细节上打一些擦边球,有关部门也默认。现在不敢继续了,新的方法还没找到,领导还误认为不干事就不会出事,资金就一直冻结在账户上。其实,这更多反映出官员创新动力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政策确实模棱两可。哪些情况属于违规,没有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对此,更要从程序上加强对干事的保障和救济,减少不确定状态。如果是为推动工作,因政策模糊而造成违规违纪,要追究责任,但应与主动犯错的行为相区分。
廉政瞭望:反“四风”后,干部隐性收入普遍减少,堵了后门;而要大幅度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还不太现实。一些乡镇领导反映,有下属干事缺乏动力,公务员离职潮也开始出现。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李景平:对于这些“不为”的干部,要区别多种情况,要逐一甄别。对那些因灰色收入被取消而不为的,进行组织调整。对取消隐性收入认识不到位的,要帮助其更新观念,基层也从中央涨工资政策中得到了好处。
毛昭辉:我向来认为,公务员涨工资,要体现对基层、山区落后地区公务员的倾斜。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工资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方面,一是可以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如每隔多少年,工资增加多少比例,解决现在随意性大的问题,让基层公务员看到希望。二是可试行廉政保证金和廉洁年金制度。
刘益飞:必须看到,公务员还有很多其他职业享受不到的好处,比如职业优越感、荣誉感,帮群众办事,人生价值的实现感。有晋升机会及相对理想的福利。机关里的年轻人需要对去留做出价值判断,不应消极怠工。这一轮公务员离职潮,某种程度也是“大浪淘沙”。
任建明:精神激励,可规定干部服务多少年获纪念章,荣誉证书等。制度方面,应加快试点职务与职级分开,如法官检察官就从大公务员系统单列出来。公务员系统里,大部分工作是专业的。应让大多数人走专业技术序列,有涨工资和职级的空间,如香港廉政公署98%的人都走这条路。将政府总体行政化变为专业化,也是减少官本位的一个办法。
廉政瞭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央出台了多项制度,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组织及乡镇干部应该如何努力适应?
刘益飞:前两年贾平凹的小说《带灯》,写了乡镇信访干部面对的尖锐矛盾,很现实。跟上中央步伐需要基层干部敬业,基层领导更要有担当。组织上也应想办法扭转选人用人中的逆淘汰,把政治生态搞好一点。这样即使基层工资少一点,很多人也愿意干。
李景平:可通过“严格进口,调节出口”解决部分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一方面,对刚进队伍的年轻人一开始就从严要求,现在公务员热降温也是自然调节。另一方面,对经过理论和实践培训学习,仍跟不上形势的,按干部能上能下等要求调离重要岗位。
冲击传统人情社会了吗?
廉政瞭望:八项规定出台近3年,狠纠“四风”,有人认为,它对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其作用?
翟学伟、贺夏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遇事往往不喜歡只讲规则,而是追求“情理交融”。可以说,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是,近来人情成了一些人违法的幌子。两种“人情”要区分开。前者重义轻利,与制度、社会良性互动;后者唯利是图,打破制度束缚。
冉红音:八项规定出台近3年,为制度与人情,正常的人情与异化的人情都划出了界限——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第二,中央及中央纪委重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如八项规定也吸收了传统以身作则等因素,传承了传统精髓。最后,八项规定强调规则的效力,强化执行力,有利于我们向现代社会转型。
此外,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由人情主导;现代社会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由规则主导。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正是旨在明确党员的行为规则。今后在公事中夹杂人情因素的情况将越来越少。